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第四百六十章 解决方案

第四百六十章 解决方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大明。

    因为朱元璋的出巡,导致让朱雄英产生一个新的想法。

    虽说如今的大明各地,已经贯通了铁路,百姓们出行已经方便了许多。

    但现在的铁路,局限性依旧很大。

    比如,想要从某地前往另一个行省,或者是某一个城池。

    乘坐火车的话,仅仅有一条铁路可以到达,并且沿途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停靠。

    如此一来,百姓们与商人们想要利用火车出行或者进行贸易的话。

    只能被迫集中赶往车站,然后等待着火车的到来。

    即便是皇孙朱雄英已经在不造成拥堵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调配火车数量了,但依旧无法满足百姓们的需求。

    尤其是现有的火车数量,放眼整个大明来说,实在是过于微不足道了。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一个新方案不由在心底浮现出来。

    那就是被自己遗忘许久的神器“水泥”,又该重新派上用场了。

    当初自己将水泥弄出来,只是单纯的想要好好的规划一下城池。

    后来又将水泥用在修建江南的抗洪堤坝上,从而让江南百姓们的安全与粮食生产得到了保障。

    除此之外,又简单的铺建了几条路外,便再也没有使用过水泥。

    朱雄英坐在案前,指尖轻轻敲击着桌案上的铁路舆图。

    舆图上用朱砂标出的铁路干线,像一条条赤色的脉络,纵贯南北、横连东西。

    可那些没能被朱砂覆盖的州县,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能隔着遥遥距离望着干线的光芒。

    他越想越觉得,水泥这条路走得通。

    铁路是大动脉,那用水泥铺就的道路,便能成为连接大动脉的毛细血管,将便利输送到每一处角落。

    次日天还未亮,朱雄英便带着几名东宫侍卫,径直往工部而去。

    此时的工部衙署才刚刚开衙,官吏们正捧着卷宗匆匆而过,见皇孙亲至,纷纷驻足行礼。

    工部尚书秦逵听闻消息,忙从署内迎出,躬身道:“臣秦逵,参见皇孙殿下。不知殿下今日驾临,可有要事吩咐?”

    朱雄英摆了摆手,径直往里走:“秦尚书不必多礼,今日来,是有一事与你商议。”

    说着便将舆图铺在工部的议事桌上,手指点在那些铁路干线旁的空白处,开口道:“你看,如今铁路虽通了十余行省,但各县各镇想要到火车站,少则几十里,多则上百里,全是泥泞土路。

    百姓赶车去车站,遇着雨天便陷在泥里,商货更是损耗大半。

    若用水泥铺建支线道路,将这些州县与火车站连起来,岂不是能解了眼下的困局?”

    秦逵盯着舆图看了半晌,眉头却渐渐皱起:“殿下所言虽有道理,可水泥……

    臣记得先前修江南堤坝时,水泥用量已是不小,如今若要铺建道路,所需数量怕是天文数字。

    且水泥的配方虽有存档,可此前只用于堤坝与少量铺路,若要大规模使用,原料供应、烧制技艺怕是都跟不上啊。”

    朱雄英早料到他会有此顾虑,从袖中取出一本册子递过去:“秦尚书且看,这是去年江南堤坝的用度账册。

    当时水泥烧制只用了三座窑,便支撑了百里堤坝的修建。

    如今若在各州府选址建窑,就近取用石灰、黏土,既能减少原料运输之费,又能加快烧制速度。

    至于配方,我已想过,此前的水泥虽耐用,却凝固太慢,若加入适量石膏,便能缩短凝固时间,更适合铺路使用。”

    秦逵接过册子细细翻看,越看眼神越亮。

    他抬头时,眼中已没了疑虑,只剩几分振奋:“殿下思虑周全!只是……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所需民力、银两怕是不少。”

    朱雄英语气笃定道:“民力不必担忧。

    如今各地多有闲置民夫,若按修铁路时的规制,给民夫发足工钱、管够饭食,百姓只会踊跃参与,不会觉得是劳役。”

    他话锋一转,指尖在账册上顿了顿,眼底满是自信道:“至于银两,如今我大明商税因铁路贯通已连增三年,去年更破千万两;

    海外贸易的丝绸、瓷器远销南洋、西洋,光市舶司的税收便够支应数项大工程;

    再加皇家皇庄、官窑的盈余,哪还需从国库另行拨款?

    我倒有个主意,既能盘活民间资本,又能让百姓共享修路红利。”

    秦逵眼中闪过好奇:“殿下有何妙计?”

    朱雄英一字一顿道:“成立一个路建集团,由皇家牵头,从皇庄盈余与官窑收益中拨出资金注资,再联合江南商户、各地世家共同参与。

    集团专司水泥路修建,不仅负责施工,还管着沿途的窑厂、石料场。

    更重要的是,咱们把集团股份拆分成份,拿到皇城的股份交易所去卖。

    皇家占股五成,这部分资金从皇家自有产业中出,剩下的五成拆成小额股份,让百姓、商户都能买。”

    这话一出,秦逵先是一愣,随即面露惊叹:“殿下竟有这般魄力!

    只是股份交易所此前只卖过盐场、粮行的股份,修路这般浩大的事,百姓敢买吗?”

    朱雄英语气笃定道:“皇家牵头,再加上我大明如今家底殷实,百姓手里有余钱,怎会不敢买?

    百姓信朝廷,更盼着路能修好。

    何况水泥路修成后,沿途商税会涨,驿站营收会增,集团还能在路边设茶肆、驿站,每年的分红定然丰厚。

    这般稳赚的买卖,他们求之不得。”

    当日下午,朱雄英便请了户部尚书一同议事。

    杨思义初闻“路建集团售股”,先算了笔账:“如今民间商户手头宽裕,寻常百姓也因年景好有了闲钱。

    若皇家带头注资,再把股份拆成小额,定能引得众人争抢。

    这般一来,既不用动国库一分钱,还能让民间资本为朝廷办事,真是妙极!”

    朱雄英早有盘算,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

    集团总股额定为一百万两,皇家从皇庄与官窑收益中拨五十万两占五成。

    剩下的五十万两拆成五万份,每份十两。

    十两不多,寻常百姓也拿得出来,商户要多买也可,最多限买一百份,免得有人囤股抬价。

    明日便让交易所贴出告示,三日后开始售卖。”

    消息一出,皇城顿时炸了锅。

    百姓们围着交易所的告示栏,七嘴八舌地议论:“皇家从自个儿产业里拿钱牵头修路?还让咱们买股份分红?”

    “如今日子好过了,十两银子咱也拿得出来!就算不图分红,能走上好路也值了!”

    商户们更是动心,江南最大的布商张万隆直接让人备了一千两,早早去交易所外排队:“如今大明哪样生意不赚钱?跟着皇家做买卖,稳赚不赔!别说一百份,有多少我要多少!”

    三日后,交易所开门的那一刻,早已等候在外的人群瞬间涌了进去。

    柜台前,百姓们攥着沉甸甸的银子,高声报着要买的份数;

    商户们的管家捧着厚厚的银票,争着往前挤。

    负责登记的吏员手忙脚乱,笔墨换了一支又一支,账簿写满了一本又一本。

    不到两个时辰,五万份民间股份便被抢购一空。

    消息传到皇宫时,朱雄英正与秦逵商议工地选址。

    听了交易所的回报,秦逵惊得手里的图纸都掉了:“竟……竟卖得这般快?

    这五十万两民间资本,加上皇家的五十万两,一百万两工程款,竟一日便凑齐了!

    且分文未动国库,殿下这法子,真是绝了!”

    朱雄英笑着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这便是如今我大明的底气。

    百姓日子富了,才有闲钱投资;

    皇家产业丰了,才能牵头做事。

    如今钱已到位,原料、民夫的事也理顺了,剩下的,不过是选个黄道吉日,便可开工。”

    杨思义也匆匆赶来,脸上满是喜色:“殿下,交易所那边还来报,好多没买到股份的百姓都在问,后续还会不会增发。

    还有些外地商户,专门派人从苏州、杭州赶来应天,说就算等上一月,也要等着买下次的股份!”

    朱雄英道:“后续自然有,等皇城到句容的试点路修好了,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咱们再增发山东、河南路段的股份,到时候怕是抢得更厉害。”

    众人闻言后,急忙施礼道:“殿下英明!”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