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328章 又要搞折色制度?

第328章 又要搞折色制度?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纵观历朝历代,大明官员们的俸禄,是出了名的低。

    由于太祖皇帝出身元末乱世,亲眼目睹了元朝官吏的腐败,所以才定下了薄俸的基准,以约束各级官员。

    老朱认为官员有田有禄,足以养家糊口,不应追求奢侈生活。

    以洪武二十五年定例,正一品官员年俸1044石禄米、正七品 90石、从九品 60石。

    这一基准参考了唐代“职田加禄米”、宋代“正俸加职钱”的下限,名义上基本能满足官员基本家用。

    但问题是,这仅仅是名义上。

    从永乐朝开始,朝廷开始推行“折色”制度,即将部分禄米,折算成其他物品或宝钞发放。

    众所周知,永乐时期,是大明航海技术冠绝全球的时代。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从南洋、印度洋带回了巨量的胡椒、苏木、檀香等香料。

    朝廷将这些香料折算给官员,一方面消化了库存,另一方面也节省了财政开支。

    这么做,虽然朝廷节省了开支,但下面的官员们可就苦了。

    香料的市场基本都在欧洲,大明对于香料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短时间内出现的大量香料,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正常需求,导致香料价格暴跌。

    官员们拿到香料后,无法像米、布那样,轻易能在市场上出售,更不能直接用于日常生活。

    宝钞就更不用说了,基本已经形同废纸。

    这就导致了官员们的实际收入,大打折扣。

    到了明中后期,由于一条鞭法改革、以及外部白银停止输入,大明的物价更是飞涨。

    以一个正七品知县为例,名义上的年俸换算下来,不过几十两银子,而且还经常拖欠。

    靠这点儿俸禄,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就已经很困难了,更别提养活衙门里的吏员了。

    知县号称百里侯,一方父母官,下面至少都养着百十来号基层工作人员,才能保证基本的政务通畅。

    没有俸禄,但又要养活这么多人,那该怎么办呢?

    只能贪腐了。

    许多原本尚有操守的官员,在现实压力下,也不得不随波逐流,想方设法捞取好处。

    吏治腐败的种子,早在制度设计之初,就已经被种下了。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江瀚占据四川之后,一方面以铁血手段严厉打击贪腐,狠狠杀了一批贪官污吏;

    而另一方面,他也初步上调了各级官员的俸禄,但也只是取消了折色制度,改为全额发放禄米。

    自此,整个四川的官场风气才有所改观。

    但文官们整体的收入,相比于武将群体,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毕竟身处乱世,江瀚也很清楚,只有麾下兵将才是自己的基本盘,所以他向来是不吝赏赐。

    对于一些原本拥有大量田产、商铺的官员家族来说,在江瀚推行“清丈田亩、均田分地”等政策后,财产早已大幅缩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龙安府的王家和薛家。

    别看这两家的家主,现在都身居要职;但王家和薛家,当初可被江瀚折腾得够呛。

    不仅家中浮财上交了大半,而且最为核心的土地资产也被统统收归官府所有。

    虽然按政策,他们两家也分到了不少田地,但比起从前那种躺着收租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对于薛家和王家来说,现在的俸禄,其实也才堪堪够用而已。

    因此,当听到汉王亲口宣布要涨俸禄的时候,在场的文官们个个都兴奋不已,充满了期待。

    看着殿内众人的神情,江瀚微微一笑,朝着侍立一旁的两名内侍使了个颜色。

    两人会意,躬身低头退下丹陛,并从大殿一侧分别端来了两个托盘,稳步走到了大殿中央。

    在场的文武见状,心中有些诧异。

    这是干嘛?不是说涨俸禄吗?

    可不等他们发问,内侍便揭开了覆盖在托盘上的红布。

    众人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向前望去,只见托盘内,整整齐齐地码放着一堆崭新的钱币和票证。

    这正是冶铁司最新造出来的铜币和银币、以及泉通司印成的粮票、布票样品。

    看着眼前形制新颖的钱币与票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仔细打量着。

    江瀚见状,适时开口解释道:

    “诸位,你们现在看到的,便是本王命工部新制成的钱币与官票。”

    “本王想以此新钱,逐步更替市面上混乱低劣的旧钱。”

    “大家不妨传看一番,见识见识工部大匠们的手艺。”

    “在场的都是国之栋梁,有什么意见和见解,大可畅所欲言。”

    说罢,他挥了挥手,示意内侍上前一步,将托盘上的新钱分发下去。

    两位内侍按照文武队列,一左一右,将成套的新钱、票证样品呈上,供众人仔细观赏。

    官员们则依照品级,小心翼翼地接过新钱,放在手里仔细端详起来。

    与此同时,江瀚则兴致勃勃的介绍道:

    “依诸位所见,新钱主要分为铜币与银币,面值从一文到十两不等。”

    “这都是工部冶铁司,采用最新的技术制成的,其形制规整、图文清晰、端庄大气。”

    “不仅如此,新钱还采用了最新的防伪技术。”

    “诸位请看,在所有钱币边缘,都有一圈细密且均匀的齿纹。”

    “这不仅极难仿造,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止民间私自剪边、熔铸重炼。”

    随着江瀚的介绍,众人纷纷将钱币举起,不停地摩挲着边缘那圈细密的齿状纹路。

    感受着手上的独特触感,又看了看币面上的干净利落的文字,在场的众人无不连连点头,交口称赞。

    “好!此钱制作精良,远胜朝廷制钱!”

    “王上英明!有了这圈齿纹,民间小作坊确实难以仿造,伪钱劣币定能大大减少!”

    “正是此理!小工坊没能力仿,大工坊没胆子造,必定能遏制民间私铸之风。”

    “只需要严格控制铜料,并辅以严刑峻法,敢有私铸者直接夷其三族!”

    “我看谁还敢铤而走险!”

    听着殿内传来的议论,江瀚抬手虚按,继续讲解道:

    “至于旧钱回收、新钱兑换、以及日后货币流通管理等一应事务,本王打算新设一专门机构管辖。”

    “这一部门暂时命名为‘泉通司’,由刑部主事薛志恒统领,全权负责。”

    此话一出,在场的文武官员心中一惊,纷纷扭头看向了队列中的薛志恒。

    这姓薛的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怎么突然入了王上的法眼,得以负责如此重要的部门?

    感受着众人投来的目光,薛志恒不由得挺直了腰杆,心中暗喜。

    一帮不懂商事的土包子,将来泉通司肯定还有大用。

    王上只是宣布了钱币而已,还没提粮票、布票一事呢!

    果然,介绍完新钱后,江瀚话锋一转:

    “此外,还请诸位看看另外两张票证,分别是布票、粮票。”

    “同样也是工部的匠心之作,甚至更胜一筹!”

    众人闻言,纷纷放下手中的铜钱银币,转而拿起了托盘上的两张纸钞,细细查看起来。

    钞纸手感厚实坚韧,印刷色彩鲜明,龙纹水波繁复华丽

    在场的文武有些诧异,单从票面上看,这两张纸票确实精美。

    但比起一旁的钱币,也谈不上什么匠心之作,更别提更胜一筹了。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有眼尖的官员发现了其中奥秘。

    最先发现的是户部主事赵胜,他拿起一张粮票,本想看看夹在纸张中间的彩色棉线。

    可当他将手中纸钞稍稍举起的瞬间,不经意间却突然发现,原本空白的票面,隐约间有一个淡淡的“汉”字轮廓!

    赵胜还以为自己眼花了,揉了揉眼睛,连忙转过身子,将纸票对准大殿外透进来的日光,翻来覆去的仔细查看。

    “这……这是?!”

    他忍不住低呼出声,脸上写满了惊异。

    见赵胜如此做派,周围的几位官员也被吸引,纷纷学着他的样子,将自己手上的纸票对准了日光。

    “唉?我这里也有!”

    赵胜身侧的副官仔细端详着空白处的水印,小心翼翼地用手指来回抚摸:

    “淡而不散,隐于纸内……触之无痕,观之有形!”

    “这……这是怎么做到的?!”

    “妙啊!真乃巧夺天工!”

    随着越来越多的文武发现水印,殿内一时间响起了连绵不绝的惊诧和赞叹之声。

    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技术。

    江瀚见状微微一笑,就喜欢看你们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解释道:

    “不错,诸位见到的文字,就是工部最新攻克的防伪技术。”

    “字体若隐若现、浑然天成地生于纸内,所以我将其命名为‘水印’。”

    “而夹在纸张中间,分别由靛蓝朱红染成的棉线,则是‘防伪线’。”

    “这些,都是我工部匠人们的杰作,旨在令伪造者无从下手。”

    在场的一众文武听罢,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工部主事庄启荣,赞赏不已。

    可庄启荣听了,脑中却是一片空白。

    什么新技术?

    什么时候攻克的?自己怎么一点儿风声都没听到?

    这倒也不怪他,之前的制币和制钞工作,都是江瀚绕过他,直接下达的命令。

    由于保密等级太高,庄启荣这个主官,甚至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毫不知情。

    江瀚也没必要解释,只是接着补充道:

    “本王打算先发行一批粮票和布票,在小范围内试行,慢慢积累管理经验。”

    “大家也都知道,现在民间流通的货币短缺,很多地方由于缺钱,甚至都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

    “只要粮票和布票试行无误,本王就打算渐渐开始推行纸币,以解决民间钱荒问题。”

    但他话音刚落,从文官队列中,立刻有两位官员站了出来,看样子是隶属户部的职官。

    两人对着江瀚深深一揖,脸上带着忧虑,开口劝谏道:

    “王上,还请王上三思啊!”

    “纸钞之祸,前元、明廷殷鉴不远,其弊在于……”

    可不等他们说完,江瀚便摆了摆手,打断道:

    “二位先别急着反对,听我讲完再说也不迟。”

    “你等的顾虑,本王也知晓一二。”

    “大明宝钞之弊,其根源在于滥发无度,我岂能重蹈覆辙?”

    他环视众人,解释道:

    “今天给诸位展示的纸票,并非全面流通的宝钞。”

    “眼下只是试行,仅限于特定范围、特定用途,规模也很小,方便调整和监管。”

    “此举意在积累管理经验,完善防伪技术,建立初步信用。”

    “等日后时机成熟,本王才会逐步扩大流通范围,你等大可放心。”

    听了江瀚的解释,殿内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只要不立刻强行推广纸币,转而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他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悬着的心放下来后,众人深深一揖,齐声高呼道:

    “王上深思熟虑,臣等拜服!”

    江瀚微微颔首,随即话锋一转:

    “好了,纸票一事,暂且定下了。”

    “现在咱们言归正传,方才说了,要给诸位上涨俸禄。”

    他顿了顿,宣布了具体方案:

    “即日起,所有文武官员,在原有俸禄标准基础上,统统上调一半!”

    “以此,作为对各位辛苦工作的褒奖!”

    众人刚想欢呼谢恩,可江瀚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们愣在了原地。

    “至于这新增的一半俸禄,将以纸票的形式发放,也就是刚刚诸位见到的粮票和布票。”

    “各位可凭借此票,在成都城内的泉通司官仓,直接兑换相应的粮食和布匹。”

    “这一举措,也是为了推行纸票流通。”

    在场的一众文武听完后都傻眼了,这不是“折色”吗?

    前些年才被废除的折色制度,怎么如今又卷土重来了?

    刚刚还在高呼“王上深思熟虑”的文官们,顿时面面相觑,一句话说不出来。

    好家伙,合着您宣布涨俸禄,实际上是拿咱们当试验品?

    那么问题来了,成都城内的各级官员,少说也有两三百人。

    这么多人要兑换粮食和布匹,泉通司的府库够吗?会不会又要拖欠?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