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朕,都是为了大汉!-> 第408章 朕不是那种人!(10k)

第408章 朕不是那种人!(10k)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费祎拿到试卷,两指轻微一捻,便能够判断出这些纸张都是产自荆州的名贵楮皮纸。

    其触感细腻,犹如丝绸。色泽明亮,好似白娟。

    “当今天下,也就只有大汉能够造出这样的纸张了吧?”

    费祎感慨之余,也将视线放到了题目之上。

    律令。

    共十道题目。

    这十道题目并不困难,甚至在看到题目的瞬间,费祎就能够判断出设置这些题目考官的心思。

    因为从这些题目中,都能看出满满的恶意以及私货。

    比如第一问,便是“舜窃负而逃”。

    舜的父亲瞽瞍杀人,舜认为若拘捕父亲会破坏伦理纲常,便主动放弃天子之位,带着父亲逃亡海滨隐居。

    费祎朝左右看了一眼,见到已经是有不少士子皱起了眉头。

    而这些人,自然是掉入了出题人的陷阱。

    现在众人考的,是“律令”而非“经义”。

    自然而然的,就要从“律令”来解答此题,而不是在试卷上引经据典,去和这出题人争辩,究竟谁对谁错,谁是谁非。

    只有明白了这点,方才能够破题。

    费祎镇定心神,很快就从熟记于心的《章武律》中找到相关的律令对“瞽瞍杀人”和“舜窃负而逃”的案件做出了判罚。

    而直到费祎写完,还是有士子卡在第一问,仿佛是这道题目要了他们的老命。

    对这些人,费祎已经笃定他们不会获得高分。

    在这件事面前,他们只是答题人,只是执法者。

    舜在此时,也不是什么先贤,只是犯了法的罪人。

    如果这个时候都不遵从律令,那等这些人成为官吏的时候,难道会遵从律令吗?

    费祎收敛心神,又看向第二问。

    而这第二问,直接就是演都不演,问的乃是“三北案”。

    鲁国的一个人跟随国君作战,但是三次作战的时候,他都率先逃跑。孔子询问其原因,那鲁人回答:“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孔子认为这是孝道,非但不处罚他,反而是让他成为了官吏……

    在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饶是费祎也是呼吸一促。

    因为批判“三北案”,基本就是在挖儒家的根。

    首先便是因为孝道而畏战。

    这不由让费祎想到杨朱那个著名的“一毛不拔”……

    禽滑釐问杨朱道:“拔去你身上的一根毫毛来救助世道,你愿干吗?”杨朱回答:“世道本来就不是一根毫毛所能救助得了的。”禽滑釐说:“假设可以救助,你愿干吗?”杨朱不理睬他。

    禽滑釐出门告诉了杨朱的弟子孟孙阳。

    孟孙阳说:“你没领会先生的用心,我和你谈谈吧。有人损害你的肌肤给你万斤黄金,你愿干吗?”

    禽滑釐回答:“愿意干。”

    孟孙阳又问:“有人砍断你一段肢体给你一个国家,你愿干吗?”禽滑釐一言不发,默默地呆了一会儿。

    孟孙阳接着说:“一根毫毛轻于肌肤,肌肤又轻于一段肢体,这是很明白的。但肌肤是由一根根毫毛构成的。肢体又是由一块块肌肤构成的,一根毫毛固然只是身体的万分之一,但难道可以轻视它吗?”

    禽滑釐说:“我没有什么话可回答你。但是拿你这番言论去问老聃、关尹,那么你的话是正确的;拿我的这番言论去问大禹、墨翟,那么我的话又是正确的啦!”孟孙阳听罢,就回过头去,和自己的同伴谈其他事情……

    同理。

    三北案也是如此。

    孔子可以因为一个逃兵遵循孝道而放过他,但倘若此时的鲁国士卒都以供奉父母为由不愿意去作战,那孔子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孔子答应了这些士卒,那鲁国由谁来保护呢?

    如果孔子不答应这些士卒,那为何要放过第一个逃兵呢?

    其次,便是和考试息息相关的“察举”。

    孔子非但不处罚这个逃兵,反而举荐他当官,而原因,仅仅是因为“孝”。

    孔子如此,显然是将“孝”与“才”划上了等号。

    孝顺,必然等于有才华。这也是儒家坚持了几百年的价值观念。

    但随着察举制的崩溃,那所谓的“孝廉”成为了世家豪族的囊中之物,所谓的“孝顺”成为了当权者、肉食者随心所欲的主观评价,这份制度,连带着这份价值观也都一起出现了重大的崩坏和破产。

    ……

    费祎此时脑海里出来了一大堆问题,饶是他此时都有些心惊胆战。

    这题目出的太危险了!

    费祎笃定,恐怕有不少士子在看到这个题目后都会像第一道题目那样跑偏,在试卷上洋洋洒洒写下自己的长篇大论,来和考官说道说道这里面的门门道道。

    但费祎始终冷静。

    这都是陷阱!

    要是真的在试卷上写下自己的主观评价,那肯定是低分无疑!

    所以费祎依旧秉持着第一题的破题思路,并没有将孔子当成什么至圣先师,当成什么万世师表,仅仅是以现在《章武律·卫禁律和职制律》中的内容规规矩矩的答完这道题目。

    而不出费祎所料。

    此时考场上大多数考生基本已经彻底陷入了亢奋状态!

    他们引经据典!他们旁征博引!他们笔走龙蛇!

    这一刻,他们不是在答题!而是在和尧舜这样的圣君共事!是在和孔孟这样的圣人理论!

    而对这一切,费祎的评价只有两个字——

    “有病!”

    好在后面的题目总归是察觉不到出题人的恶意,大都是从州、县中找出来的真实事例,要求这些考生作答。

    没有了先王和圣人的滤镜,仅仅面对自己治下的“刁民”,这些深受儒家熏陶的士子也终于是铁面无私了起来,该怎么叛就怎么叛,根本没有半点手下留情,那一个个执行的手段都快赶得上张汤和王温舒……

    费祎好不容易答完这些题目,终于是看到了政务的题目。

    “唉?”

    费祎在看到题目的时候,整个人都愣在原地。

    他左右翻动,确认给自己的试卷没有错误,这才又惴惴不安的看着眼前的这道题目。

    “绍子谭驻防关中,以权谋利,与大汉贸易,售卖战马。半月前谭忽锁关隘,绝贸易,其所谓何事?”

    费祎此时抬起头,去看那方才刘邈站过,如今却已经空荡荡的楼阁栏杆处。

    如果不是确认试卷没有发错,他甚至以为这是刘邈将公文不小心夹在了试卷中!

    这种国家大事,就这样水灵灵的出现在了考卷上?出现在了他们这些连官身都没有摸到的士子面前?

    “陛下啊……”

    费祎此时猛然想到“阳嘉新制”中,左雄的那句“有特殊才能或突出品行,可不拘年龄限制”。

    毫无疑问,前面的法令科,便是基础题目。

    而真正能分出高低的,便在这政务一道上!

    费祎不敢怠慢,在又认真审了一遍题目后,终于是开始落笔。

    ……

    ……

    科考结束。

    众士子有序离场。

    刘邈重新出现在阁楼上,直到看最后一名士子离开,这才朝着旁边收拾试卷的司马懿、陆议等人询问:“怎么样?”

    “惨不忍睹。”

    四个字的回复,便让刘邈当场沉默……

    “前面的题目,大部分人都答偏了。生搬硬套了许多东西来解释先王与圣人的做法,反正就是不用律令来解题,就好像《章武律》和摆设一样,他们都各自有各自的道理……若是初看那些试卷,恐怕还以为考的是经义呢。”

    司马懿的话让刘邈哑然失笑。

    “不怪他们。”

    “他们哪知道怎样按照律令做事?还不是按照自己的所见所闻去解题?”

    刘邈倚住栏杆微微摇头:“所以说,道家之路,路艰且长啊!”

    道即是一。

    一,就是一,而不是二和三。

    什么时候,道家的这条教义能够深入人心,那才算是完成了道家的使命。

    只是刘邈多少有些失望。

    “朕好歹为了道家搞了这么多事情,没想到这些蜀地的士子一点反应都没有?”

    刘邈在科举前推行道家,正常人怎么都该关注一番,最不济也是去城内的道观看上一眼,听听教义,如此这题难不成还能答偏了?

    “果然还是得多发鸡蛋……”

    就在刘邈喃喃自语的时候,司马懿道:“其实,倒是有不少士子也用上了许多道家的内容。”

    “哦?”

    刘邈眼前一亮!

    但司马懿很快就朝他泼了一盆凉水——

    “不过这些人,大都是劝谏陛下不要轻信邪教,甚至还有公然嘲讽浑天说的……”

    “……”

    刘邈嘴角抽动。

    可刘邈很快就平静下来。

    “刘表的《荆州图占》,确实不够说服力。”

    “既然如此,有朝一日朕拿下狼居胥山,靠近北海的时候,自那里再好好测量一番,再到南海交趾测量一番,且看他们还有什么话说!”

    争辩,是无用的。

    既然如此,刘邈就拿着将来更靠谱的数据,更靠谱的“道”与“一”去让他们闭嘴!

    同时刘邈也意识到……

    “蜀地,终究还是不适合现在的道家成长。”

    蜀地之前的问题,在于土地兼并,在于贫富差距。所以五斗米教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支棱起来并快速发展。

    但随着均田的结束,五斗米教显然是失去了在蜀地继续生存下去的土壤。

    反观如今的荆州和江东,兴许才是最适合道教蓬勃发展的地方!

    刘邈让周泰去给张鲁带了个口信——

    为了道家,最好还是跟着自己回到东方。

    但如此,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一个问题。

    张鲁,不仅仅是道教的领袖,同时还是汉中的太守。

    如果刘邈将张鲁拐走,那未免会让张鲁怀疑刘邈终究是对汉中产生了觊觎。

    故此,刘邈将选择权交到了张鲁手中——

    要么,放弃汉中,以道教领袖的身份和自己返回金陵。

    要么,放弃道教领袖的身份,重新回到汉中去,当他的汉中太守。

    反正无论如何,刘邈都不可能让道家这柄自己亲自打造的工具脱离自己的掌控,成为别人的嫁衣!

    另一边。

    张鲁在得到刘邈的“最终通牒”后,其实并没有显得多么惊慌或者痛斥刘邈不讲信用。

    什么是显学?

    那必然是要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迎接一波又一波厮杀,然后踩着敌人的累累尸骨成为最终的赢家的!

    从来没有听说过,躲在哪个犄角旮旯就能够成为显学的。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张鲁在亲眼确认了刘邈确实想要将道家扶持到显学的时候,便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道路。

    他,以及整个道家,是必须要跟着刘邈回到金陵,回到哪个真正的中心去厮杀的!

    若没有这样的心思,那道家永远只能是下九流,永远都成不了显学!

    “我去!”

    张鲁回应了刘邈。

    但张鲁同时也请求刘邈,让他回一趟汉中,将一些未尽之事给处理。

    面对张鲁的请求,刘邈确实有些疑虑。

    万一张鲁跑了不回来怎么办?

    而张鲁似乎是看出了刘邈的疑虑,主动来寻刘邈。

    “臣可以将亲眷先送来。”

    “不必,朕不是那种人!而且朕决定以张卫为汉中太守,如此你也能够心安。”

    刘邈见到张鲁主动来寻自己,心中便已经安定了大半。

    如果没有道家这桩事,张鲁肯定不可能直接奉上汉中。

    毕竟,如果强迫张鲁投降,那属于白嫖。

    但现在,却是属于交换。

    用汉中太守之位,来换取道家的蓬勃发展。

    虽然刘邈的本意或许并非如此,可这确实已经成为了名义上的现实。

    想明白这点后,刘邈便不再担忧张鲁不回来。

    而张鲁在听到刘邈的拒绝后,虽然知道这是刘邈的拉拢,心中却还是划过一丝暖流。

    “不过动作快些,等到这次科举的成绩出来后,朕就必须返回中原,拖延不得。”

    “喏!”

    但张鲁在临行前,还是率先给张卫发去信件,要他将自己的家眷送至成都,以示心意。

    张卫在受到信件后,却是立即回信。

    “兄长!我何德何能,成为汉中太守?”

    张卫在心中百般哀求。

    之前的事情,都是由张鲁打理,现在骤然扔给他,却是一点准备都没有,这如何使得?

    张卫请求张鲁返回汉中,但张鲁此时已经心意已决。

    “汉中,我不会在回去了。”

    “我要赶着陛下前往金陵!前往中原!前往北方!”

    张鲁重新写信,呵斥张卫,令张卫老老实实为大汉守土。

    张卫受到信件后,也是只能无奈接受。

    同时在明白了张鲁如今已经彻底将身家性命放到刘邈身上后,张卫也开始琢磨一些事情,并再次与张鲁发去书信。

    “兄长,既然如今铁了心要依附陛下,那何不亲上加亲?”

    “若是兄长将玉兰嫁予陛下,充作夫人,那岂不是更好?”

    玉兰,便是张鲁和张卫的妹妹。

    “这……”

    张鲁尚有迟疑。

    能和天子联姻,那自然是再好不过!

    但是因为其妹沉迷道教,故此年纪稍大了些,却是不知道会不会遭到刘邈嫌弃。

    这时张鲁身边有机灵的道童就提醒张鲁:“师君莫忘了!陛下就好这口!”

    “胡说八道!岂敢非议陛下?”

    嘴上这么说,但张鲁想到那吴氏之后,不免对传闻也是有了几分确信。

    本来张鲁已经是到了涪城才收到的张卫的信件,但在看过信件后,张鲁却是立即调头,返回到成都。

    刘邈见到张鲁后也是莫名其妙:“公祺这就完了?怎么这么快?你走的阴平小道?”

    张鲁连忙摇头,并与刘邈说出了嫁妹一事……

    “什么!”

    刘邈瞳孔中竟是不敢置信。

    “这怎么可以呢?这要是传出去,朕……”

    刘邈本来是想说,朕的名声怎么办?

    可想到曾经周泰的种种言语,刘邈终究是没有将这话说出来。

    刘邈猜测张鲁嫁妹是为了让自己安心,于是刘邈再度强调:“朕真的不是那种人!”

    而且刘邈的思绪莫名其妙飘的很远。

    现在刘璋的嫂子吴氏是自己夫人。

    而刘璋他爹刘焉应该是张鲁他妈的姘头。

    现在张鲁要将他妹妹嫁给自己,这中间到底是个什么关系?

    “陛下!”

    张鲁着急忙慌回来,可不是听刘邈拒绝的!

    “陛下,此事不仅在臣一家,更在于道家!”

    刘邈面色凝重起来:“为了道家?”

    “正是!”

    “如此看来,朕恐怕不得不答应了!”

    “嗯?”

    本来张鲁还想着怎么和刘邈解释一下这其中的缘由,不过刘邈的果决让他准备了一肚子的腹稿显然失去了作用。

    “没想到,公祺着急回来竟然是为了这事。”

    刘邈摇摇头,同时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一样询问张鲁:“公祺,是不是还有个女儿?”

    张鲁的眼神瞬间惶恐!

    “陛下!臣是有一女名曰琪瑛,但她才五岁啊!”

    “怪不得!”

    但等刘邈察觉到张鲁严重的惊慌之后,已经为时已晚!

    “朕真的不是那种人!”

    “臣知道!”

    “公祺信朕!”

    “臣信陛下……”

    “……”

    伴随着张鲁又一次的离开,并且莫名其妙给自己塞了一个夫人后,刘邈终于是静下心来思索自己离开后蜀地的安置和留守问题。

    黄忠在受降之后,便一直屯兵于梓潼。

    梓潼为蜀地门户,又能随时支援汉中这块四战之地,故此刘邈便让黄忠继续待在梓潼附近,即是北慑汉中,又是南镇蜀地。

    而且黄忠留在梓潼,还能够摸清汉中以及秦岭南部的地形,对将来谋夺关中也是大有裨益。

    不过黄忠在得知刘邈要将自己留在梓潼后,明显是有些惶恐,还亲自上书请求刘邈。

    毕竟谁都知道中原将有大战,黄忠如今正值壮年,乃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如何能忍受自己被困蜀地?

    但刘邈还是不许。

    “难道平蜀的功业,还不够让汉升炫耀的吗?”

    刘邈又让司马懿给黄忠送去一些礼物。

    “功业太重,也不是好事。”

    司马懿见到黄忠,委婉的对其做出提醒。

    “陛下如今不肯调用黄老将军,也是为了保护您啊!”

    黄忠这才明白过来,便不再继续上书,安心留守梓潼。

    与黄忠一样反应的,还有甘宁。

    不过相比黄忠,甘宁的抵触情绪明显没有那么大。

    一方面,甘宁本就是蜀地人。如今衣锦还乡,怎么也要来一波“处三害”改变乡里邻间对自己的看法。

    另一方面,将来的中原之战,主力肯定是骑兵和步卒。

    袁绍不可能会来和刘邈打水战,故此虽然甘宁心有不甘,也知道自己在将来的战事中恐怕难有用武之地。

    “兴霸不要气馁。正如朕对汉升说的那般,要他留在梓潼,是要摸清楚秦岭南部的情况,将来好图谋关中。兴霸在成都,也有事情要做。”

    甘宁本来颓废的眼神瞬间精神起来!

    “陛下所谓何事?”

    “南蛮!”

    严格来说,刘邈这一次平定的,其实只是成都平原,而不是整个蜀地。

    南方的西南夷,之前就不怎么听刘璋的话,如今自然也不可能来听刘邈的话。

    但刘邈现在显然没有精力再去深入不毛,只能是留下甘宁,在镇压蜀地残留下的牛鬼蛇神时,同时保护蜀地百姓,不受南蛮劫掠。

    “子远。”

    “喏!”

    除了黄忠、甘宁外,刘邈另外留下的实权将领便是吴懿。

    吴懿如今的身份本就是外戚,留下他也勉强能够制衡甘宁与其他蜀地将领的存在。

    毕竟,甘宁的脾气那是相当火爆,一个看不惯,他可是真的杀人!

    吴懿之前本来就当惯了小媳妇,是个合格的润滑剂,刘邈当然是拿来继续去用。

    “蜀地的平稳,就靠你了!”

    吴懿当然知道刘邈留他在蜀地是做什么,自然也是点头道:“喏!”

    在蜀地留下黄忠、甘宁、吴懿三名彼此互补的将领,应当就可以使得蜀地平定。

    而且刘邈还没把张任给忘掉。

    “他能走路了?”

    “能。”

    “现在呢?还整天觅死觅活的?”

    “那倒没有,只是有些不开心。”

    回答刘邈的,是有些杀气腾腾的法正。

    法正在攻破成都后,第一时间就去祭奠了张松。

    而之后的日子里,法正便对整个蜀地展开了疯狂的报复。

    好在即便是报复,法正也是按照法律条令去治罪,毕竟都到了豪族的地步,屁股底下不干净的事多的是,随便找找总能找到地方弄死对方。

    见到法正按规章制度办事,刘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法正之事不再过问。

    法正在报复之后,不知是寻求内心安定,还是对张任仍有亏欠,便屡次前往张任家中探望,对张任的情况自然一清二楚。

    “既然不再觅死觅活的,就给他找点事情去做。”

    “以其为庲降中郎将,去到南蛮之地多看看。”

    刘邈见法正欲言又止。

    “怎么?孝直还有什么话想说?”

    “臣觉得,张任心思难定,不该予其兵权……”

    对于法正的劝诫,刘邈却无动于衷,甚至安抚道:“无妨。”

    “去到南面看看,他就知道,究竟谁才是敌人!”

    “现在蜀地境内和他这样的蜀人不少,现在都以为是朕强吞了蜀地,夺走了许多人的家业……但等过上几年,只要他们长眼睛,长耳朵,自然能够看出是怎么回事!”

    军事上的部署基本完成。

    剩下的,却是政务上的安顿。

    刘邈没有忘记,攻打蜀地的主要原因便是让蜀地能够自由贸易,获得蜀地这块巨大的市场。

    若是打下了蜀地,却又将其治理的一团糟,明显不是刘邈的初衷。

    但刘邈现在看着自己身边这些“歪瓜裂枣”,刘邈总觉得无人可用。

    法正睚眦必报,听说在面对昔日举报张松的张肃时,法正直接折磨了张肃三日才让他咽气……若是他主政蜀地,蜀地将来早晚会出乱子。

    司马懿,嗯……司马懿,至少目前阶段,刘邈觉得还没有用到司马懿的时候。

    庞统,也根本不是政务的那块料。

    黄权,这是蜀地的代表人物,又是最后让刘邈和平拿下成都的功臣,肯定要进入到大汉的中枢当中作为标杆。

    思来想去,刘邈左右都挑不出来这样一个人来。

    “陛下,臣愿意举荐一人!”

    就在刘邈犯嘀咕的时候,一道声音恰到好处的响起。

    是庞统。

    “士元要举荐谁?”

    “颍川徐庶!徐元直!”

    刘邈恍然大悟!

    之前刘邈嫌徐庶、崔钧、石韬、孟建这四人都是书生,所以便丢到荆南历练。

    如今过去这么长时间,四人练级总该也是练到头了。

    “士元说的不错,既然如此,便召徐庶四人来蜀地便是。”

    在将留守蜀地的配置理顺后,蜀地的科举试卷也已经批改完全。

    而排在第一的,又是刘邈的“熟人”。

    “费祎?”

    “是他。”

    黄权也特意提醒刘邈:“此人出自刘璋母族,若是陛下不喜,可以不用。”

    “为什么不用?”

    刘邈反问黄权,并朝着黄权要来费祎的试卷:“他既然是第一,那就是第一!所谓道者,便是如此。”

    黄权将费祎的试卷呈上。

    对前面的试题,刘邈一目十行。

    见费祎没有掉入律令科的陷阱,刘邈便又看向那篇策论。

    “……”

    “有意思!”

    刘邈对费祎的回答做出评价。

    “真有意思!公衡!将费祎找来,朕要见他!”

    费祎这些时日,就住在自己的族叔费伯仁家中,每日吃喝睡觉一如往常。

    费伯仁时常劝阻费祎,最近一段时间就让他去外面居住,不要和费家有染,但却被费祎拒绝。

    “费家与刘璋的关系,整个成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难道我现在住在外面,就会有人认为我费祎不是费家的族人吗?”

    费伯仁依旧苦口婆心道:“可这毕竟关系到文伟你的仕途!”

    费祎则依旧无所谓:“我的才学是足够的。如果陛下不想用我,我就算住到扬雄子云亭处,我也不会得到征召;如果陛下想要用我,我就算住到刘璋的陵墓前,也依旧会得到重用的!”

    就在此时,忽然有禁军来到费氏府中。

    费伯仁慌乱的让费祎前去躲藏,但费祎却笑道:“这是我的富贵来了!我为何需要去躲藏呢?”

    费祎从容不迫的打开房门,听到是天子召见,便立即昂首挺胸的登上了外面的车驾,留下费伯仁还有一众街坊邻居掉在地上的下巴……

    费祎见到刘邈时,刘邈正捧着他那试卷。

    “你说,袁谭忽然封闭关隘,是为了向他老子袁绍表忠心?”

    一上来,没有寒暄,直接进入正题。

    而费祎丝毫没有慌张,反而立即跟上刘邈的节奏——

    “然也!”

    费祎做出解释:“如今还不到收获的时候,袁绍、袁谭必然不会在这个时候南下。袁谭忽然停止贸易,必然不是针对大汉,而是想要将走私贸易一事向袁绍坦白。”

    “袁谭不怕他爹弄死他?”

    “倘若陛下给的题干无误,那就很明显能够知道,这样大的事情,不可能是袁谭一人完成的。”

    费祎神情宁静,仿佛是这些事的见证者。

    “袁谭如今向袁绍坦白,就是最好的时机,可以令父子之间在战时不再猜疑,专心与大汉的战事。”

    “臣虽不知袁谭为何会与大汉贸易,将战马卖到大汉,但想来他身为袁绍长子,却至今未封太子,所求的不过就是储君之位。”

    “尔今袁谭背后势力庞大,已经很有可能胁迫到袁绍不敢制衡于他,所以在没有后顾之忧后,自然是要专注战事,覆灭大汉。”

    费祎在没有许多情报之下,竟然就已经将事情猜到这个地步,已经是让刘邈欢喜。

    不过这并不足以让刘邈单独召见费祎。

    关键的,是费祎对之后战事的判断——

    “袁谭此举,或许不仅仅是有恃无恐。”

    “更多的,是想要蒙骗天下。”

    刘邈念出费祎的策论。

    “你为何会这么想?”

    “臣素来仰慕陛下,故此常研究陛下的几场战事,以瞻仰陛下英姿。”

    谁说天才不懂得人情世故?

    刘邈闻言一乐:“你看出什么来了?”

    “在河东之战时,袁谭此人,其实不是有勇无谋之人。”

    当初河东之战,但凡袁谭是个莽夫,狠下心来搏一把,都不一定栽那么大个跟头。

    如今袁谭忽然封锁关隘,让走私一事被袁绍知道,他难道不知道此事会让天下一堆乐子人吃瓜看戏?

    所以费祎做出猜测——

    “如今袁谭和袁绍之间出了这么大的隔阂,极容易让人以为到时候在战时,关中与河北会分开行动。”

    “但有无可能,这是袁谭、袁绍父子两在故意迷惑天下人?其实袁谭在封锁关隘之后,已经率领大军前往河北,与袁绍合军一处,好用一个空虚的关中牵制汉军的兵力?”

    袁谭与袁绍之间的“父慈子孝”,确实是让人觉得他两估计很难完全合军一处。

    就好像是当初的刘邈和曹操。

    虽然都是盟友,却也不免担忧会在彼此后背捅刀子,所以无论是刘邈还是曹操都不敢合军一处。

    但袁绍和袁谭不一样。

    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父子!

    夫妻都床头打架床尾和,人家一起打过仗的父子能有什么隔夜仇?

    如今袁谭封锁关隘,是不是,就是在掩饰自己朝河北秘密派军,想要打刘邈一个出其不意,同时让关中牵扯住刘邈的部分兵力?

    关中这地方,是真正的王霸之地。

    刘邈对其,不敢不防,保守也要投入两三万的兵力在南阳,提防袁谭在侧翼的忽然进攻。

    毕竟,这事上次袁谭就干过!

    若是袁谭决定率兵前往河北,选择完全相信袁绍,从河北出兵,那在南阳的这些兵力就出现了浪费。

    打仗,无非就是你骗我,我骗你,然后看谁在局部战场内能够骗出优势,最后发动攻势,以点带面,去完成战役的胜利。

    如果袁谭不从关中出兵,再一加一减,毫无疑问,恐怕真的会在将来的主战场创造一些优势出来,提高自己的胜算。

    “啧!小狐狸也和老狐狸学坏了!”

    刘邈对费祎的这个猜想相当感兴趣。

    而费祎却有些担忧的看向刘邈:“陛下,臣想的,是不是太过天马行空了?”

    “一点都不!大胆猜测,小心验证嘛!”

    战场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每多想到一件天马行空的事情,就能在庙算中取得一条思路,刘邈还巴不得费祎能多猜几条!

    “嘿嘿。”

    刘邈看着费祎,眼中尽是欣赏之色。

    “会喝酒吗?”

    “会一点点。”

    “去女闾吗?”

    “偷,偷偷去过。”

    “很好!”

    会喝酒,去女闾,那将来肯定是一名好官!

    刘邈对费祎发出邀请——

    “想和朕去金陵吗?”

    “想!”

    费祎的这声回答,没有半点的不好意思与犹豫!

    “好!不愧是科举出来的大才!”

    刘邈哈哈大笑:“回去收拾收拾!准备与朕回金陵去!”

    此次科举,总共有五百余人合格。

    不敢说,这五百余人都是正直的好官,或者是都有着什么经天纬地之才,但至少,这五百余人对如今大汉的律法还算熟悉,并且有着分辨是非的能力。

    这五百人抛洒在蜀地,不求其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能够维持各地官府的运转,成为蜀地一个又一个的齿轮。

    同时。

    四比一的比例,也让蜀地百姓再次热情起来!

    这绝无仅有的入仕比例,怎么不令人疯狂?

    此外,那就是此次科举排名第一的费祎也被有心之人扒了出来。

    直接入职省台,跟在天子身边!

    尤其正如费祎说的那样,整个成都都知道费祎和刘璋总归是有层亲缘关系。

    若是在察举制的时候,光是这层关系,费祎就不可能被长官推举,面对给自己惹来麻烦。

    但现在,费祎却堂而皇之的跟在天子身边,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天子的公正吗?

    以至于,在刘邈确定了要离开蜀地的时候,蜀地百姓也自发前来相送。

    已经痊愈的张任,此时就站在即将离去的刘邈身边。

    刘邈扫了一眼张任,却见其神色还是拧巴的很。

    “朕承认,朕这一次来蜀地,确实杀了很多人。”

    “这些人也是人,他们也有亲属,朋友,家眷……”

    “所以朕知道,将来蜀地恨朕的人肯定不少。”

    刘邈的语气,认真而又无所谓。

    “但是,总归还是爱朕的人更多一些,哈哈!”

    刘邈掀开玉辂的帘子,朝外看了一眼。

    现在道路两旁的百姓,已经不仅仅要用十里长街来形容了。

    “朕这人,就喜欢人多欺负人少!所以每次哪边人多,朕就喜欢站在哪边。”

    刘邈余光扫过一个抱着自己孩子的中年农户,他正拿着儿子的小手朝刘邈这边打招呼。

    “不巧,每一次,这边都是大多数。”

    刘邈也朝着对方招手打了声招呼,让对方惊喜的立即又蹦又跳!

    而张任此时却长吸一口气:“陛下,臣有惑!”

    “讲。”

    “难道,有钱便是罪过吗?”

    “当然不是,不然朕还有朕身边这些人,现在应该就是罪大恶极了。”

    刘邈给出张任答案——

    “但是,有钱到不让百姓活,那就是罪过了。”

    “道家有个说法,叫做水满则溢。”

    “溢出来后,哪怕朕不来收拾他们,他们也迟早挨别人收拾。”

    刘邈回头最后看了一眼成都。

    “朕知道你接下来想问什么,无非就是朕也是有钱人,害不害怕将来有朝一日有人来收拾朕?”

    张任迟疑了一番,却还是认真的点头。

    “没错。所以朕生怕这个水满了,只能是一直想办法将杯子给做大,让水千万不要溢出来。”

    刘邈见张任目光呆滞,便极为贴心的掏出一本改编后的《道经》交给张任。

    “好好学吧你!下次朕见到你的时候,你可别再给朕摆这张苦瓜脸!”

    挥挥衣袖,刘邈轻轻的离去,正如轻轻的来,没有从蜀地带走半点财物,反倒是给蜀地留下了许多。

    “朕也该回去了。”

    “不然袁绍那老小子怕是都等急眼了!哈哈!”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