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田里种出百万雄兵-> 第127章 :基建基石(小女儿可爱遂加更!) 第127章 :基建基石(小女儿可爱遂加更!)
- 张显宅邸后院的偏房,门窗紧闭,隔绝了外界的嘈杂与喧嚣。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奇特的味道,生石灰的呛涩、草木灰的碱气、新挖黏土的土腥,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焦糊味。
这里俨然成了张显的秘密工坊。
墙角堆着几样不起眼的东西,几块灰白相间的石灰岩,一筐筛得极细的河沙,几袋颜色深浅不一的黏土,还有一小堆从铁匠铺要来的、黑黢黢的铁矿渣。
正中央,一口半人高的粗陶大缸里,盛满了清水,水面漂浮着几块正在剧烈反应、冒着细密气泡、散发着灼人热气的生石灰块。
这是制造水泥的第一步,制备熟石灰。
是的,张显这些时日都是在理论实验这些东西,水泥,以及三合土。
弄水泥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草原攻略。
想要在草原上横扫胡人鲜卑以及各族游牧,那中转的重要性就十分重要。
草原不比内陆,有不同的环境标识辅助方向的辨别,草原广袤不是吹的,他抽空跑了一趟外围紧靠并州的草原,放眼望去满目皆是一样的景色。
如果不是从小就在草原生活,那进入大漠草原后迷失是必然的结果。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霍去病那样犹如开了卫星导航一样的恐怖方向感。
这一点你说是吧,李广老将军。
所以想要控制草原,就必须要建拥有辅助方向辨别的城池,好给将领分辨方位以及提供补给。
其实在草原建城西汉就有过尝试,甚至还真的建立出了几座受降城用来稳固草原周边的统治。
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原因就是草原之上木材稀缺,一应建材只能从边郡输送。
加之后来还有受降匈奴将领赵信一把火烧掉一座受降城后,在草原建城的事就不了了之。
所以,张显打算弄出水泥,借助水泥的便利性修缮设施,哪怕建造不了雄伟的城池,但只要能堆起哪怕一米高的水泥砖墙,也能将城池周边的一部分面积完全控制。
只要有城墙,那就能将匈奴,胡人的战力折损八成,有城池在就犹如在草原上布下了一块乌龟壳,以匈奴胡人鲜卑的攻坚能力,他们也只能望而生畏。
这也是为什么每到草原民族南下打草谷的时候只会劫掠城外的财富人口而不会对城池造成多大影响的原因。
张显挽着袖子,额角挂着细密的汗珠,正用一根长木棍小心地搅动着缸中滚烫浑浊的浆液。
刺鼻的气味让他微微皱眉,眼神却专注锐利,熟石灰是基础粘合剂,但纯石灰砂浆遇水易软,强度不足,不耐久。
他需要的是更强、更快、更耐水的东西。
“主公,您要的‘灰石’和‘黏土’都备齐了,按您吩咐,都砸成了拳头大小的碎块。”
韩暨推门进来,被屋内的气味呛得咳嗽了一声,看着缸中翻滚的白浆,眼中满是疑惑:“主公这是在拌灰浆?”
他爱匠艺,所以不难看出自家主公在弄什么。
“公至来得正好。”
张显放下木棍,指着缸边一堆已经沉淀、呈现出细腻膏状的熟石灰浆、
“此物是基础,但不够,我要造一种更强的东西,一种……能快速凝固,坚硬如石,不怕水浸火烧的东西。”
韩暨瞪大了眼睛:“世间还有此物?”
“试过后才知。”张显语气笃定。
他拿起一块石灰岩碎块和一块颜色较深的黏土块:“关键在于火候和配比,公至,帮我找人搭个土窑,要能烧砖瓦的那种竖窑,小一点没关系,现在也不过是实验。”
这段时间韩暨都在忙着春耕以及开荒事宜,所以张显也没太多的麻烦他,而现在春播将近结束,开荒也步入正轨,他也总算是可以抽调人手做水泥的上手实验了。
韩暨闻声点头应诺。
几天后,虑虒城西一处僻静角落,一座简易的竖窑拔地而起。
窑口不大,但窑膛颇深,由耐火的黏土砖垒砌而成。
张显亲自指挥着几个精心背调后挑选出来的可信赖工匠,开始了水泥制造。
他让人将精心挑选按不同比例混合的石灰岩碎块、黏土碎块以及少量磨细的铁矿渣,分成几小堆,分别标记。
“第一窑,纯灰石粉。”张显指着标记为“甲”的料堆。
“第二窑,灰石七成,黑泥三成。”标乙、
“第三窑,灰石六成,黑泥四成。”标丙、
“第四窑,灰石六成,黑泥三成半,再加半成这铁匠铺的黑渣粉。”标丁、
“第五窑,灰石五成,黑泥四成半,黑渣半成。”标戊、
工匠们面面相觑,烧石头?还要掺泥和铁渣?这能烧出什么?
但没人敢质疑,默默地将不同配比的料堆配比,分别送入窑膛,层层码放整齐。
“起火!鼓风要猛!”张显下令。
窑口火焰升腾,鼓风皮囊在工匠奋力踩踏下发出沉闷的“呼哧”声,强劲的气流将火焰压向窑膛深处。
张显紧盯着窑口的火焰颜色,心中默念着温度,橘红800°C……亮黄1000°C……接近白炽1300°C!
这些可都是他弄炒钢炉弄出来的温度经验,加之还匠艺技能经验辅助,识温这种技巧他早就是手拿把掐。
他需要达到并保持足以让石灰岩分解、并与黏土中的硅铝成分发生固相反应、生成硅酸钙和铝酸钙等水泥矿物的高温!
“保持火力!鼓风不能停!”张显的声音不由的带上了上位者的威严,眼睛盯着窑口火焰。
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流下,他浑然不觉,全部心神都系在那窑炽热的火焰上。
这是最关键的煅烧阶段,温度和时间决定了能否生成足够多的活性矿物。
他命人取来几块预先准备好的、未经上釉的素陶坯,放在窑口不同距离处,观察其烧结和软化的程度,以此间接判断窑内温度区域,这是他能想到的最原始的温度计。
当然这并非是给他用的,而是用来指点工匠识温用的。
数个时辰后,窑火渐熄。
张显下令封闭所有窑门和烟道,让窑内缓慢冷却。
这个“焖窑”过程同样重要,缓慢降温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矿物晶体结构。
又过了一天一夜,窑温降至可触摸。张显亲自带着工匠,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一股热浪夹杂着粉尘扑面而来。窑膛内,不同区域的料块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标记“甲”的纯石灰石标注,大部分已分解成质地疏松的生石灰粉,轻轻一碰就碎。
之所以烧纯石灰主要也是为了分辨这片区域的石灰石中有多少杂质,这次烧了以后他便确定了这片地区的石灰石纯度。
“乙”,“丙”两个标注,石灰石与黏土的混合物烧结成了颜色深浅不一的硬块,但结构不均,有的地方硬如石头,有的地方却酥脆易碎。
“丁”,“戊”两个标注,尤其是加入了铁矿渣的“戊”,烧结成的块体颜色更深接近灰绿色,质地看起来更为均匀致密,敲击时发出类似陶瓷的清脆声响!
张显眼中闪过一丝喜色。
他亲自用锤子小心地敲下几块“戊”区的烧结物,放入石臼中,加入少量水,奋力捣磨。
坚硬的烧结块在他的重击下逐渐碎裂,最终被研磨成细腻的灰绿色粉末。
“取水来!还有干净的河沙!”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工匠们立刻端来清水和一盆筛洗过的细沙。
他取过一块平整的石板,将研磨好的灰绿色粉末与沙子按大约三份粉一份沙的比例混合,然后缓缓加入清水,用木片快速搅拌。
灰绿色的粉末与水相遇,迅速发生反应!混合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稠、凝结,散发出微微的热量。
他立刻将黏稠的浆体刮到石板上,抹平。
“快!把另外几种配方的粉也磨细,同样配沙、加水,抹在旁边做对比!”他吩咐道。
工匠们也立刻行动了起来。
很快,石板上并排出现了几块灰浆试块,纯石灰砂浆(标记甲)、
不同比例石灰黏土烧结粉砂浆(乙、丙、丁)、
以及张显亲自操持的灰绿粉砂浆(戊)。
时间一点点过去。
纯石灰砂浆(甲)表面慢慢泛白、干燥,但用手指一按,还能留下明显凹痕。
乙、丙、丁号砂浆硬化稍快,强度有所提升,但差别不大。
唯有戊号灰绿砂浆,颜色最深,凝结硬化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不到一个时辰,表面已变得相当坚硬,手指用力按压也难以留下痕迹!
张显强压住心头的激动,又等了一日。
次日清晨,他再次来到石板前。
戊号试块表面已完全干燥,呈现出一种深沉均匀的青灰色,质地坚硬,敲击声清脆。他用小锤轻轻敲击边缘,试块应声而断,但断面致密,颗粒结合紧密,远非其他几种疏松易碎的砂浆可比、
“取水来,浸泡!”他下令。
几块试块被分别放入盛满水的陶盆中。
纯石灰砂浆(甲)入水不久,边缘便开始软化、崩解。
乙、丙、丁号砂浆浸泡半日后,也出现了明显的软化迹象。
唯有戊号灰绿砂浆试块,在水中浸泡了一整天,取出后擦干表面,依旧坚硬如初!用小刀刮擦,只留下浅浅的白痕!
“成了!”张显看着手中这块在东汉末年诞生的、最原始的水泥砂浆试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胸中翻涌着巨大的成就感。
虽然受限于原料纯度和煅烧工艺,其强度、凝结速度远不能与现代水泥相比,但它确确实实具备了水硬性胶凝材料的关键特性能在水中硬化并保持强度!这超越了此时普遍使用的大多数黏合硬化剂!
当然,跟一些朝堂保有的特殊配方还是比不了的,但那种黏合硬化配方也同样不具备水泥所拥有的经济普适性。
“此物……此物神异!”一直旁观的韩暨目睹了全过程,尤其是那入水不化的神奇一幕,惊得目瞪口呆,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块戊号试块。
感受着那沉甸甸、硬邦邦的触感,声音都有些兴奋,像是学会了一种新的技艺。
“主公,这……这灰粉,便是您说的‘水泥’?”
“是雏形,离真正合用尚需完善。”张显保持着冷静。
“煅烧温度、原料配比、尤其是铁矿渣的比例和细度,还需反复试验优化,研磨也需更细,最好能找到水碓或石碾。”
他指着戊号料区:“此配比方向是对的,灰石约五成,黏土约四成半,铁矿渣半成,矿渣或者铁粉的作用甚大,既能助熔降低煅烧难度,又能改善成色和强度。”
“暨明白了!立刻安排人手,专设一窑,按主公此方,大量烧制这‘戊’料!再寻研磨之法!”
韩暨眼中精光四射,他虽不完全懂其中原理,但这“入水不化,坚如磐石”的特性,让他瞬间想到了无数应用场景,河堤、城墙、营垒、房基……
“不急。”张显摆摆手,“水泥是长远之计,耗资耗时,眼下另有一物,取材更易,见效更快,亦可大大增强土石之工。”
“是何物?”韩暨忙问。
“三合土!”张显微笑道。
此物在中国古代应用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他要做的是在传统配方上加入一点现代理解的优化。
“取上等熟石灰浆、筛净的细河沙、还有筛过的黏性黄土,当然普通泥土也可,但要注意无杂质,比例大约是.石灰三份,沙一份,土六份。”
“石灰、沙、土?”韩暨有些疑惑,这三样东西混合,能比纯石灰加沙更好?
“关键在于‘夯’和‘养’!”张显解释道。
“三者混合均匀,加水至能捏成团,落地即散的程度,此为最佳湿度。
然后分层填入模具,用重石夯或铁夯,务必层层夯实!每层不过三寸,夯至表面泛浆、坚硬密实为止。
夯成之后,还需覆盖湿草席或湿土,保持湿润,慢慢‘养生’,时日越久,越加坚硬!”
为了验证效果,张显当场指挥工匠,用纯石灰砂浆、做了份石灰+沙+少量土的传统三合土、
然后又做了份他提出的优化三合土配方,分别制作了三块一尺见方的土坯试块,同样标记,同样夯实,同样置于阴凉处覆盖湿草养生。
十日后。
张显、韩暨以及几个核心工匠围在放置试块的角落。张显拿起一柄小铁锤。
“铛!”第一锤敲在传统石灰沙土试块上,试块裂开,但裂缝较深,碎块较大。
“铛!”第二锤敲在优化三合土试块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试块表面只出现一个浅坑和放射状裂纹,整体结构依然保持完整!张显又连续敲击数下,才将其彻底砸开,断面致密如粗砂岩,颗粒结合紧密!
“嘶……”工匠们倒吸一口凉气,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同样的土、沙、石灰,只是比例和工艺不同,强度竟有如此天壤之别!
“此乃‘新三合土’!”张显微笑道。
他做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后才得出的新配方,这次初实验效果果然跟他理论计算后的效果大差不差。
感谢数理化,果然是走遍天下都不怕。
他挥手:“此物取材便利,工艺简单,唯‘夯’与‘养’二字诀窍!可称‘新三合土’!虽不及水泥坚固神速,但用于营寨地基、城墙修补、普通房舍、乃至道路铺设,足堪大用,且成本低廉!”
韩暨不住的点头,他拿起一块三合土碎块,感受着那沉甸甸的质感,又看了看旁边那灰绿色的水泥试块,仿佛看到了虑虒乃至整个并州防御工事和基础建设的全新图景!
自家主公之才果真经天纬地!
“公至。”张显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水泥之法,乃虑虒秘技关乎根本,选可靠匠户,以这几位为骨干专设一坊,置于甲虒营匠造区内严加看管,配方工艺不得外泄!
至于三合土之法.先募农闲之民教授,修缮道路,房屋,普惠民生、”
“对了,若是无劳役在身的,记得开工钱。”
“唯!暨明白轻重!”
韩暨肃然应命,心中已开始盘算人选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