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第209章 飙升(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209章 飙升(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七月三日,星期二上午十点。

    伟业大厦顶楼,陈秉文的办公室。

    星岛日报财经版的专栏记者王曼玲坐在会客区的沙发上,打开录音笔,微笑着说道:

    “陈生,非常感谢你抽出宝贵时间接受我的专访。”

    “王小姐客气了,早就该安排了,之前一直忙,所以才拖到现在。”陈秉文摆了摆手,笑着客气道。

    上次通过林青霞结识后,王曼玲就提出过专访意向,现在时机正好。

    他需要借助这次专访,为接下来的资本运作铺路,同时为七月一日正式上市的“脉动”电解质水造势。

    寒暄几句后,专访正式开始。

    “陈生,”王曼玲将录音笔放在茶几上,翻开笔记本,“很多读者都很好奇,你如此年轻,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进入饮料这个行业?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不如地产、金融那样引人注目。”

    陈秉文早有准备,从容答道:“选择饮料,说起来很简单。

    民以食为天,吃喝是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东西,市场足够大,也足够稳定。

    糖水铺是起点,让我们贴近消费者,知道大家喜欢什么。

    后来做瓶装糖水、功能饮料,都是顺着这个路子走,把传统的东西用现代方式做好,让大家更方便地享受到品质稳定的产品。

    在我看来,能把一件日常生活必需品做好,让更多人喜欢,是很有意义的事。

    而且,这个行业拼的是产品、是渠道、是品牌,很实在,也更能创造长期的价值。”

    说到这里,他顺势补充道:“就像我们一号上市的‘脉动’电解质水,就是针对运动、流汗后需要快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需求开发的,解决的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王曼玲追问道:“陈生,你提到的‘脉动’电解质水,它和之前的功能饮料定位似乎有所不同?”“

    ‘脉动’电解质水更侧重于补水和身体平衡,功能饮料更侧重于提神和补充能量,两者是互补关系。”

    陈秉文简明扼要的说出了两者的区别后,又举例道,“电解质水类似于生病去医院输液。

    我们把这个场景生活化,让大家可以随时补充电解质。

    比如拉肚子脱水,就可以用它来快速补液,比喝盐水口感好,吸收也快。”

    “啊?脉动电解质水还有这样的功效?”

    听了陈秉文的回答,王曼玲感到非常惊讶。

    陈秉文笑着解释道:“王小姐这个反应很正常。

    其实‘电解质水’的核心原理并不复杂,本质上就是一种科学配比的‘盐糖水’,模拟人体体液环境,帮助水分更快速地被吸收。”

    他稍作停顿,让王曼玲消化一下,继续说道:“医院里的输液就是这个道理,只是浓度和纯度更高。

    我们做的,就是把这种科学的补水方式,变成安全、方便、口感更好的日常饮品。

    运动流汗、天气炎热、甚至像你说的肠胃不适导致脱水,都是很适用的场景。

    当然,”陈秉文话锋一转,强调道:“它毕竟是食品,不是药品。

    我们宣传时会明确说明这是‘辅助补充’,绝不能替代医疗建议。

    身体严重不适,肯定还是要看医生。

    它的定位,是给健康人群在日常特定场景下,提供一个更科学、更有效的补水选择。”

    他顿了顿,接着补充道:“其实很多家庭常备的淡盐水或者糖盐水,原理是类似的,都是为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我们只是把它做得更标准、更易饮、更方便携带。

    比如家里有小孩半夜突发腹泻,临时冲调盐水不仅麻烦,浓度也很难把握,而开一瓶‘脉动’电解质水就能应急。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多提供一层便利和保障。”

    王曼玲快速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边写边感叹:“原来如此。

    将专业的医学补液概念转化为日常消费品,这个切入点确实很独特,也很有社会价值。

    看来陈记做产品,不仅仅是商业考量,确实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真实的需求。”

    “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从来不是对立的。”陈秉文笑了笑,“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自然会有它的市场。

    我们只是试图做得更到位一些。”

    他顺势将话题引回更宏观的层面:“所以回到你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选择饮料行业?

    因为它贴近生活,有无数这样细微却真实的需求等待被更好地满足。

    把每个产品都当成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方案来做,市场自然会给你回报。

    陈记未来的方向,也会一直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深耕大食品饮料行业,不断推出能切实提升消费者生活品质的产品。”

    他顿了顿,继续道:“收购屈臣氏是为了有更稳的销售渠道。

    参与一些地产投资,比如青州英坭,看中的也是它和我们未来业务布局的协同效应,比如物流仓储、生产基地的优化。

    总的来说,就是立足根本,稳健扩张。”

    王曼玲快速记录,接着问:“最近市场非常关注青州英坭。

    从一家传统水泥厂,到提出红磡地块的综合开发计划,这个转变很大。

    陈生能否谈谈具体的规划和对公司未来的影响?”

    “青州英坭有很好的基础资产,尤其是土地资源。”

    陈秉文将话题引向重点,“但时代在变,城市在发展。

    红磡那块地继续做水泥,效益低,也不符合环保趋势。

    我们的计划是产业升级,把高污染的水泥生产迁到更合适的工业区,比如屯门。

    原址用来发展更符合区域规划的现代化饮料食品工业园,结合研发、生产、仓储物流和部分商业区。

    这既是对股东资产负责,也是配合港府的城市发展策略。

    当然,具体方案还需要和政府部门详细沟通。”

    专访持续了约四十分钟。

    陈秉文把握分寸,既透露了足够的信息吸引市场关注,又没有给出过于具体的承诺,保留了灵活性。

    几天后,港府工务署和城市规划委员会对青州英坭红磡地块综合性开发计划的批复正式下达。

    原则同意青州英坭的产业升级和地块转型申请,但需要补交的地价金额七千八百万港币。

    这个数字不菲,但在陈秉文预料之内,相比地块转变性质后的潜在价值,这笔投入是值得的。

    拿到批文,宣传机器立刻开动。

    顾永贤安排好的通稿陆续在几家关系良好的媒体发出。

    《星岛日报》财经版头条:《青州英坭谋变,红磡地块转型综合开发,估值潜力待释放》。

    《信报》专题分析:《从水泥到地产?青州英坭的资产重估之路》。

    《经济一周》深度报道:《产业升级与土地价值:解读青州英坭的战略转型》。

    一连串的报道,密集轰炸市场。

    此前,在普通股民眼里,青州英坭始终是一家业务传统、利润微薄的水泥公司。

    即便前阵子陈秉文和李家成争夺控股权闹得沸沸扬扬,股价有所波动,但大家对它的认知基本没变。

    这一次,随着报道的深入,股民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青州英坭手里握着红磡那么大一块宝地!

    而且真的要转向房地产开发了!

    此时地产市场正在快速升温,任何沾上地产概念的公司都备受关注。

    “青州英坭要搞地产了!”

    “红磡那块地值大钱了!”

    “转型啊,有得炒!”

    类似的议论在交易所散户大厅里蔓延。

    市场情绪被迅速点燃。

    青州英坭的股票买盘骤然增多,股价摆脱了之前的盘整格局,开始放量上行。

    看到市场反应热烈,陈秉文知道火候到了。

    他立刻指示方文山,以青州英坭董事会的名义,对外发布了早已准备好的资产重估公告。

    公告宣称,基于专业测量行的评估和公司最新发展战略,对青州英坭旗下物业资产,尤其是红磡、九龙湾等地块,进行重估。

    重估后,公司净资产价值显著提升,潜在市值评估达到8.6亿港币。

    公告详细罗列了各地块的位置、面积和转型开发潜力,描绘了一幅充满想象空间的蓝图。

    这份公告如同投入滚油中的冷水,瞬间引爆市场。

    8.6亿港币!

    相比重估前不到两亿的市值,翻了四倍多!

    虽然这只是“潜在估值”,但白纸黑字来自董事会公告,加上有专业的英资测量行背书,再配合近期媒体的狂轰滥炸,股民们没有不相信的道理。

    公告发布后首个交易日,青州英坭的股价直接以跳空高开15%开盘,买盘汹涌而至,将股价节节推高。

    中小散户、投机客、甚至一些原本观望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入场,生怕错过这班“乌鸡变凤凰”的快车。

    股价在连续几个交易日内如同坐上了火箭,直线飙升。

    股评家们在报纸和电台上兴奋地分析着青州英坭的“隐蔽资产”价值和转型前景,进一步助推了市场的狂热。

    短短一周多时间,股价从之前的三块多港币,最高飙升至接近九元,涨幅惊人。

    陈秉文的纸面富贵,瞬间膨胀。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