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我的真实模拟游戏-> 第279章 这些汉臣在两头下注?庆瑞迷茫了 第279章 这些汉臣在两头下注?庆瑞迷茫了
- 闽江之水,在夜色与火光的交织下,泛起一片暗红的粼光。
中洲岛与南台岛已被光复军水师牢牢掌控,黑黢黢的炮口指向福州城沿江的码头和城墙,不时发出轰鸣,将死亡的铁雨倾泻而下,压制着清军任何试图通过水路获取补给或反击的念头。
陆上,赖裕新部转移策略,将进攻重点放到了南门及周边区。
每天的猛攻昼夜不息,喊杀声、火炮声、刀剑撞击声汇聚成一片,仿佛永不停歇的死亡交响乐。
何名标部和赖欲新部的土营士兵,分为两伙,一伙在西,一伙在北。
尽管面对高地水的困境,依然在军官的督促下,冒着守军不时从城头掷下的滚木礌石和箭矢,顽强地进行着坑道作业。
哪怕只能掘进一寸,也能给城内的守军持续施加压力。
何名标站在水师旗舰的甲板上,望着这座在战火中呻吟的坚城,眉头紧锁。
赖裕新传来的福州城内兵力部署,让他清晰认识到,强攻的代价将会极其惨重。
两万多守军,其中还有战斗力较强的满洲八旗和收缩回来的绿营正规军,依托福州这等“三山鼎峙、闽水环流”的绝佳防御地形,简直就像一只缩进硬壳里的乌龟。
“衢州……”何名标喃喃自语,那段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最终被迫撤退的挫败记忆涌上心头。
事后参谋部对于这一战进行过系统性的总结。
无非三点,一点就是衢州城墙高厚,这使太平军难以接近城墙,更不用说将地道起点设置在有意义的距离内。
所以即使挖通地道,宽阔的护城河也大大增加了作业难度和风险。
再加上1858年农历四五月间,衢州地区阴雨连绵,导致城外土地泥泞不堪。
这种环境使地道挖掘极为困难,地道极易进水塌方或被灌入。
而最为关键的是,守城方的有效反制。
清军在守将饶廷选的指挥下,防御非常有章法。
一面通过“伏瓮听声”等方法来侦测地道方向,并挖掘横向壕沟进行拦截破坏。
而与许多因围困而弹尽粮绝的城市不同的是,衢州城内他娘的竟然拥有“菱湖良田”等资源,能够在城内实现粮食自给。
这意味着石达开一开始的“围城打援”与“长期围困”的策略根本难以奏效。
当初参谋部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根本不敢将锅甩给石达开。
最后还是秦远将这个锅自己给自己戴上。
这才让他们各军更加清楚的意识到,此前太平军实在是过于依赖地道爆破,缺乏有效的重型攻城器械进行配合。
同时,石达开率领的十万之众脱离根据地流动作战,后勤补给非常困难,难以支撑长达数月的稳定攻城作业。
一旦陷入清军援军的反包围威胁,就只能进行撤离。
所以,为了应对这一缺憾,光复军内部正不断加大对于重型攻城器械的制造,强化火炮的威力。
但因为时间太短,要从建宁府将武器装备送到这福州府来,短时间看来根本不可能。
如今,福州的地下水,堪比衢州连绵的阴雨,让最拿手的穴地攻城威力大减。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他绝不能重蹈覆辙。
因此,在军事压迫的同时,他采纳了赖裕新的建议,将《光复新报》和光复军的安民告示、征税新策,用弓箭成捆地射入城内。
一连数日,这些写着“光复华夏、驱逐鞑虏”、“田多者多纳、田少者少纳”、“顽抗者严惩不贷,归顺者既往不咎”字样的纸张,如同雪片般飘落在福州的大街小巷。
一下子,城内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特别是那些本就被强征来的团练和底层士兵,以及不少对清廷统治心怀不满的汉人士绅,开始暗中动摇。
第五日深夜,赖裕新军中一名哨探,在击退一次小规模夜袭后,于阵前捡到了一支绑着信筒的箭矢。
帅帐内,油灯摇曳。
何名标捏着那封薄薄的信纸,反复看了三遍,眉头越皱越紧。
赖裕新则瞪着一双铜铃大眼,紧紧盯着他。
“沈玮庆……沈葆桢之子……”
何名标将信纸拍在案上,声音低沉,“老赖,你信吗?一个官宦子弟,还是林则徐的外孙,在这种时候向我们投诚?”
“我怕这是庆瑞和毛汝杰设下的套,就等我们一头撞进去!”
赖裕新抹了把络腮胡上的灰尘,咧嘴露出一口白牙,笑道:“何老哥,我老赖是个粗人,但我知道,沈葆桢这人,有本事!”
“他儿子是疯是傻,我不知道,可眼下这局面,福州城再硬,能有咱们的刀硬?”
他猛地站起身,指着地图上的福州南门:“信里说,明晚三更,南侧水部门,他麾下民团值守,举火为号,开门献城!”
“我觉得,可以赌一把!”
他看向何名标,语气斩钉截铁:“我知道你担心有诈。这样,我带我的先锋营上!”
“只要门开了,不管里面是陷阱还是坦途,我第一个往里冲。”
“若是伏兵,老子替你把他们的牙掰下来,若是真的,你立刻率主力跟进,打进巡抚府,砍了庆瑞的狗头,一举拿下福州!”
帐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
何名标看着眼前这位以勇悍和忠诚著称的老兄弟,知道他这是要把最危险的任务扛在自己肩上。
何名标深吸一口气,脑中飞速权衡。
强攻不下,福宁府十万清军虽被陈亨荣第二军牵制,但随时可能分兵来援,时间不在光复军这边。
城内人心浮动,这封投诚信是唯一可能快速破局的机会。
赖裕新的决心更是给了他信心。
“好!”何名标终于下定决心,一拳砸在案上,“就依你之计!明晚三更,你部为先锋,我率主力随后策应。水师炮火做好准备,若情况有变,全力掩护你部撤退!”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地补充道:“老赖,小心。若事不可为,立刻撤回,我们再想他法。福州城我们要拿下,但你这位兄弟,我更不能丢!”
赖裕新哈哈一笑,抱拳道:“得令!何老哥,你就等着听捷报吧!”
是夜,月暗星稀。
福州城南,水部门附近一片死寂,只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炮声和更夫梆子声,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仍在围困之中。
三更梆响。
水部门内侧,一队穿着民团号衣的壮丁,在沈玮庆的亲自带领下,“按时”巡哨至此。
沈玮庆手心微微出汗,但眼神却异常冷静。
原本在何名标到达福州城下,当晚他就想与外界联络,进行里应外合的。
但接连几天,一直都没找到机会。
庆瑞和毛汝杰更是来回巡视。
不过也终于在五天之后,一次夜袭之中,他们民团被紧急调到前线,进行修复城墙,被他找到了机会,将信件送了出去。
想到此,他也是心有余悸。
看着这如墨般的夜色,沈玮庆回头看了眼身边的心腹马三,低声嘱咐:“等我夺下城门,你立刻点火。”
“是。”马三也是一脸忐忑。
沈玮庆拍了拍他的肩膀,拔出刀,随即带着一队人手,向水部门看守的方向摸去。
片刻后,城楼之上,三支火把被依次举起,在空中划了三个清晰的圆圈。
城外黑暗处,赖裕新瞳孔一缩,低吼一声:“信号!儿郎们,跟老子上!”
几乎没有犹豫,他身先士卒,如同猛虎出闸,带着数百名精锐先锋,悄无声息却又迅捷无比地扑向城门。
“吱呀呀——”
沉重的城门,在内部力量的作用下,被缓缓推开了一道缝隙,并且越来越大!
门内,沈玮庆手持钢刀,对着有些惊慌的民团团员低喝:“光复军入城,只杀清妖,不伤百姓,想活命的,跟着我!”
赖裕新第一个冲进城门洞,火光下,他看到的是沈玮庆那张年轻却坚毅的脸,以及他身后并未举起武器的民团。
没有预想中的伏兵箭雨,没有严阵以待的长枪阵。
“是真的,兄弟们,杀进去,拿下福州!”
赖裕新狂喜,战刀前指,声如雷震。
“杀!!”
积蓄已久的战意轰然爆发,光复军精锐如决堤洪流,从洞开的城门汹涌而入,瞬间淹没了城门附近零星的抵抗,向着福州城的腹地卷去。
远处,何名标看到城内骤然升起的喊杀声和约定的信号火起,心中巨石落地,随即涌起滔天豪情。
“全军进攻!支援赖军帅,光复福州!”
总攻的号角,瞬间撕破了夜空。
福州城内,赖裕新一马当先。
他骑着马,奔驰在城内的驰道上,如同烧红的尖刀切入牛油,率领着光复军精锐直插城市心脏——巡抚衙门。
他根本不去理会小股的散兵游勇,目标明确,擒贼先擒王!
“杀!”
“驱除鞑虏!光复福州!”
震天的喊杀声从南门方向滚滚而来,迅速蔓延至城市中心。
火光在街道上跳跃,映照出守军惊慌失措的脸和仓促组织起来的零碎抵抗。
巡抚衙门内,福建巡抚庆瑞从睡梦中被惊醒,窗外隐约传来的枪炮声和喊杀声让他心头狂跳。
“出什么事了?为什么城内响起了枪炮声?!”
他披衣起身,厉声喝问。
管家连滚爬爬地冲了进来,面无人色,声音带着哭腔:“不好了,中丞!束.束发粤匪打进来了!”
“打进来了?!”庆瑞如遭雷击,猛地抓住管家的衣领,“怎么可能?城墙未破,他们难道是飞进来的?!”
“是…是民团!民团的人将那些粤匪放进来的!”管家颤声道。
“民团?!”庆瑞一把推开管家,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一股邪火直冲顶门,“我就知道!我就知道这些汉人不可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就在这时,房门被猛地推开,一身戎装却略显狼狈的毛汝杰闯了进来,他抱拳急声道:“中丞!贼军已从水部门涌入,正向衙门杀来!”
“快带亲随跟末将走吧,上屏山!”
“那里地势险要,营垒尚在,我们还能依仗地形坚持一段时日,只要福宁府周军门那边分出胜负,回师救援,我们未尝不能夺回福州!”
庆瑞此刻看毛汝杰的眼神都带上了深深的怀疑和审视。
民团一直是由毛汝杰负责协调管理的,如今出了这么大的纰漏,他难辞其咎!
“毛将军,”庆瑞声音冰冷,带着质问,“民团一直由你统辖,到底是谁?是谁打开了城门,你可查清了?!”
毛汝杰脸上闪过一丝复杂,沉声道:“回中丞,已经查明,是…是沈玮庆,沈家大公子,他统领的西城民团一部,趁夜打开了水部门。”
“沈玮庆?!”庆瑞瞳孔骤缩,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怎么可能?他…他父亲是沈葆桢,是曾部堂倚重的人!”
刹那间,前几天光复军用弓箭射进城内的那些《光复新报》上的内容,如同鬼魅般浮现在他脑海。
“驱逐鞑虏”、“汉人不打汉人”、“已与众多汉人大臣取得联系”……
他原本只当是乱匪蛊惑人心的伎俩,一笑置之。
可如今,沈葆桢的儿子,竟然真的打开了城门献城!
“难不成……曾国藩他们……在两头下注?”
一个极其可怕且荒谬的念头不可抑制地在他心中滋生,让他遍体生寒。
他不敢再想下去,只觉得这福州城,这福建,甚至这大清的天下,处处都充满了背叛和阴谋。
外面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近,甚至能听到兵器碰撞和士兵临死前的惨嚎。
毛汝杰再次催促:“中丞,再不走就真的来不及了,末将拼死也会护您周全!”
庆瑞看着眼前这个同样身为汉人的将领,心中疑虑万千,但他更清楚,此刻若不走,落在那些“束发粤匪”手里,他一个满人大员,绝无生理。
他只能赌一把,赌毛汝杰此刻还值得信任。
“走!”庆瑞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脸上肌肉抽搐,“福建陆路提督驻泉州,福建水师提督驻厦门,我们还有机会!”
他心中发狠:一旦脱困,必定要八百里加急向朝廷,向皇上告状!
这些汉人大臣,从曾国藩到沈葆桢,再到下面的毛汝杰,根本不可信!
这大清的江山,终究还得靠他们满洲自己人来守!
在毛汝杰和少数亲兵的保护下,庆瑞仓皇从后门逃离了巡抚衙门,趁着夜色和城内的混乱,向屏山方向遁去。
与此同时,江西广信府。
知府沈葆桢正于灯下批阅公文,但思绪却早已飞到了福州。
福建的局势牵动着他的心,那里是他的故乡,族亲家业皆在福州。
光复军,或者说石达开,近期的变化让他感到心惊。
在他的视角里,石达开简直如同脱胎换骨,从一个急躁冒进、四处流窜的流寇,变成了一个懂得步步为营,从思想、税赋、根基入手,将占领区真正转化为后勤与兵源基地的枭雄。
其人所写的《光复新报》文章,他每期必看,虽立场敌对,却也不得不承认其中某些对世界大势、清廷弊病的剖析,堪称振聋发聩,让他也“受益良多”。
但这绝不意味着他认同石达开的道路。
恰恰相反,他将石达开视为比洪秀全更可怕、更具长远威胁的对手。
为此,他近来与曾国藩书信往来频繁,力陈石达开之患,建议应加速肃清江西太平军残部,尽快打通前往安徽的通道。
唯有将江、皖、浙三省联成一片,稳固后方,才能集结重兵,全力围堵福建,将这个心腹大患彻底剿灭。
就在这时,亲信幕僚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封书信,面色凝重:“东翁,福州来的家书,是…是大公子的书信。”
沈葆桢心中一动,立刻接过信件。
他正急于了解福州城内的情况,儿子的家书来得正是时候。
然而,当他拆开信封,展开信纸,看到那第一行字的瞬间——
“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孩儿已经打开了福州城城门,率领所部民团,加入光复军了……”
轰隆!
仿佛一道惊雷在脑海中炸响,沈葆桢只觉得眼前一黑,浑身血液似乎瞬间凝固。
他猛地站起身,手指死死捏着那薄薄的信纸,因为过度用力而剧烈颤抖起来,脸色在灯光下变得惨白如纸。
“逆…逆子!!!”
沈葆桢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之中尽是震惊与愤怒。
甚至还有一丝恐惧与绝望。
“怎么敢,他怎么敢的?”
自己赖以维持的家族荣耀、自己所效忠的朝廷大义、自己与曾国藩精心筹划的平闽方略……
在这一刻,瞬间被这封信击得粉碎。
窗外,夜色深沉,而沈葆桢的世界,已然天翻地覆。
他怎么也不明白,自己这个大儿子,怎么会做出如此不智的行为。
这是要拖全家下水啊!
沈葆桢强抑制住情绪的起伏,目光再次投注在儿子沈玮庆的书信上。
“……孩儿深知,此信抵达之时,便是父亲震怒、痛心之日。但时事巨变,天命靡常,有些话,儿纵使背负不孝之名,却不得不说。”
“观今日天下大势,满清气数已尽,非人力可挽。其朝廷腐朽,庙堂昏聩,对外丧权辱国,对内盘剥百姓,早已尽失民心。”
“而光复军崛起于东南,倡导的是‘华夏之辨’,施行的是‘仁政之道’,非以往流寇可比。”
“统帅石达开,更是不世出之雄主,其志在光复河山,开万世太平。福建之地,不过起点而已,其崛起之势已成,不可逆转。”
“父亲一生忠耿,为国为民,然忠亦有道。如果固守广信,为这异族王朝殉葬,非但于事无补,反令八闽乡亲视我沈家为虎作伥,使沈氏清名蒙尘,他日史笔如铁,父亲欲以何面目见林文忠公于九泉?”
“儿斗胆,为父亲计,为家族计,为桑梓计,眼前唯有两条路:”
“其一,抱残守缺,坐待时移。或因我之故,满门抄斩,与这艘千疮百孔之朽船共沉,而全族亲友,恐难逃兵戈之祸,福建故土,亦将视我沈家为仇寇。此非智士所为,更非保全之道。”
“其二,弃暗投明,顺势而为。父亲若能即刻脱离广信险地,轻装简从,奔赴邵武。以父亲之才,深通政务,明悉朝堂关节,又曾为林文忠公臂助,声望卓著。光复军虽猛将如云,然正急需如父亲这般通达国策、善于治民之干才。父亲此去,非为降敌,实为拯民于水火,续我华夏文明之脉。”
“父亲,若你我父子能同心协力,辅佐明主,非但可保福州亲友周全,免受战乱之苦,更能为这饱经疮痍之八闽大地,谋一个河清海晏之未来,使我福建百姓,能早日得享太平。”
“此方为大忠,亦为大孝!”
“儿玮庆,泣血再拜,望父亲三思!”
沈葆桢看到最后一个字,怔怔不知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