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 第54章 理论上,朕有十万将官(求票票)

第54章 理论上,朕有十万将官(求票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肩舆悠悠,朱由检半阖着眼,心中还在肉痛。

    那可是130万两内帑啊……

    而且现在这大环境,估计真到士兵手里的可能就一半甚至更少。

    等下行人司的人选好好选一选,然后再派厂卫过去跟踪。

    但究竟能起多大作用,那可真是天才知道了。

    “陛下。”

    高时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将他从思绪中拉了回来。

    “各份名单,一个时辰内都可整理好籍贯、年龄、出身,只是……”他微微一顿,似乎在斟酌用词,“天下七品以上实职文武的名单,恐怕需要花费几天时间。”

    朱由检睁开眼,顿时恍然,已是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哦?人数很多吗?”

    高时明躬身道:“回陛下,两京文武官员,约莫两千之数,这几日为陛下填充职官屏风时,奴婢们已经整理过了。地方上的文官,约莫一千五百人,去吏部调取档案,数个时辰内也能完成。”

    “但……但是地方卫所的武官,就来不及了。”

    “天下四百余卫所,千户所便有三千之多。总旗官便是正七品,其上还有百户、副千户、千户等等……林林总总算下来,七品以上的卫所武官,恐怕……”

    高时明的声音低了下去,有些尴尬:“恐怕有近十万之众……”

    “十万?”

    朱由检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

    你是说,我现在有十万名七品以上武官?

    这什么黑色幽默,这十万武官要是都能称职的话,朕明年就能犁庭扫穴,推平后金。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开始闪现那些明末将领的名字。

    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

    除了现在辽东闪耀着的那些将星,还有哪些人是潜藏在卫所体系里的?

    就算有,感觉也捞不出来啊。

    这十万人基数摆在这里,说不定他能找到三个左良玉,五个黄得功……

    朱由检自己都被这个想法给逗乐了,忍不住摇了摇头,失笑出声。

    “是朕疏忽了。”他摆了摆手,对高时明说道,“卫所那边,暂且不必统计了。只要两京文武和地方文官的名单即可。”

    “奴婢遵旨。”高时明松了口气,连忙应道,“如此一来,只差地方一千五百余人的名录,陛下可先用午膳,待您用膳完毕,各份名单便可呈上,唯有七品文武名单需稍晚一些。”

    “嗯,去办吧。”

    ……

    今天周钰到城外皇庄去巡视安顿宫中内使家眷了,所以没在这里。

    朱由检只好独自享用午膳,菜色很简单,四菜一汤,全都是经过整肃清理的尚膳监所作。

    他吃得很快,他现在满心都是即将到手的那几份名单,对于口腹之欲,倒是没什么兴趣。

    用过午膳,漱了口,他便迫不及待地坐到了御案之后。

    高时明早已将整理好的名册,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了案头。

    一共四叠,一叠比一叠厚。

    第一叠,是庭推的兵部、吏部、刑部三部尚书人选,共计九人。

    第二叠,是行人司所有行人的名录,共计三十二人。

    第三叠,是天启年间,因“东林门户”而被罢斥的官员名单,共计三百零九人。

    第四叠,也是最厚的一叠,是两京文武及地方七品以上实职文官的名录,暂时只完成了一半,司礼监那边还在陆续把新的名单送过来

    看着眼前这几叠名册,朱由检的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这,就是他未来的班底!

    这,就是他改变这个时代,重塑大明江山的资本!

    他搓了搓手,像是一个即将开启盲盒的玩家,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

    先从哪个开始呢?

    朱由检的目光,在四叠名册上扫过,最终,落在了最薄的那一叠上。

    来!先从最少的开始,垫垫刀先。

    他深吸一口气,将那份只有九个人的庭推名单,拿了起来。

    兵部、吏部、刑部,这三个部门,可以说是朝廷的中枢所在。

    尤其是吏部和兵部,一个掌管人事,一个掌管军事,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这三个部的尚书之位,都由左侍郎暂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当务之急,是先把人选定下来,哪怕只是暂时的“裱糊匠”,也要先把这个架子搭起来,让朝廷能够正常运转。

    至于以后……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地,一个一个地换。

    朱由检的心中充满了兴奋。

    这可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开始插手外廷文官的人事任免。

    然而,当他满怀期待地将目光投向那份名单时,眉头,却不由自主地皱了起来。

    这……都是些什么人选?

    第一个问题,年龄。

    朱由检的目光,在那一串串生辰年月上扫过,脸色有些难看。

    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部堂大员,最理想的年龄,应该是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官员,既有足够的阅历和城府,不至于像年轻人一样冲动冒进,又精力充沛,不至于像老年人一样昏聩老迈。

    考虑到古代医疗、健康情况不如现代,这个年龄段或许还要再往前提一提。

    可眼前这份名单上的人,未免也太“成熟”了一些。

    最高龄的是吏部尚书候选,乔允升,现年……七十四岁?

    朱由检的眼角,忍不住抽动了一下。

    七十四岁……

    老先生,您确定您老人家,能活着从家乡赶到京城来上任吗?

    第二个问题,籍贯。

    放眼望去,九个候选人中,竟然有五个,是北直隶人

    朱由检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不是对北直隶的官员有偏见,而是万事都不能走极端。

    南直隶、江浙一带的官员,不管是否清廉,多多少少都会代表本地利益说话。

    但北直隶、陕西、山西——天下官员莫不都是如此。

    京畿重地,北有后金虎视眈眈,西有旱灾蓄势待发,正是他未来要在中央,执掌四方的第一重地。

    北直隶的浓度必须严格控制。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这些人,他一个都不熟!

    好吧,也不能说一个都不熟。

    名单上,有两个名字,他还是有些印象的。

    一个叫霍维华,给自己的便宜哥哥天启皇帝,进献过“灵露饮”。

    但除此以外,什么背景,什么能力,一无所知。

    倒是此人没有如“红丸案”那样受到牵连倒是很让他意外。

    另一个,则是王在晋了。

    辽东刚崩盘时的著名悲观主义者,号称广宁不可守,要求直接退到山海关。

    结果袁崇焕守住宁远,再然后又往前推,守住了宁锦。

    尴尬不尴尬啊,老王!

    朱由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只觉得一阵心累。

    罢了,先裱糊吧,等真正的高手们入京后再做调整。

    他将那份名单,轻轻地放在了御案上。

    “高时明,把这九个人的详细浮本呈上来,朕要仔细看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