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我的时代1979!-> 第八十章 后天!?

第八十章 后天!?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邮票要吗?”

    营业员举着两张八分邮票,图案是天安门,齿边还带着新鲜的压痕,“这是新到的,比工农兵图案的好看。”

    “要!”

    国内明信片需贴 8分面值的邮票1979年国内平信及明信片邮资统一为 8分。

    这一标准延续至 90年代,邮票需贴在明信片右上角。

    若寄往国外,则需按国际邮资标准贴更高面值邮票。

    寄往亚洲邻国通常贴 40分,欧美国家贴 70分。

    贴好邮票后,交由邮局柜台或投入邮筒,工作人员会加盖当日邮政日戳。

    许成军沾了点胶水,小心翼翼往明信片右上角贴。

    “也不知道明信片先回去,还是我先回去。”

    他摇摇头,又向营业员喊道,

    “阿姐,给我来一个普通信封,投稿用。”

    这年头信封还分为普通信封和航空信封。

    他准备把《山坡上的狗尾巴草》《日常切片》《看吧》《臆想》四首诗一股脑的扔给诗刊。

    1976年复刊后《诗刊》成为诗歌界的核心阵地。

    不仅发表速度快,且覆盖面广,像许成军这种有发表过作品的,最快半个月就能得到回复。

    而且《诗刊》也是月刊,也就是说最快8月就能见报。

    1970年代末的“朦胧诗”浪潮中,北岛、顾城等的早期诗作正是通过《诗刊》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讨论。

    如果一切顺利,那么可以预见的是,整个八月到九月许成军将迎来爆发式的文学作品发表周期。

    至于'新人三十家',这属于一个合集性质的再刊。

    里面有《时间》一首新诗足矣。

    稿费再拿一遍多香!

    想要扩展影响力还是《诗刊》更合适一点。

    来之前刘祖慈也在说有新诗尽量投给诗刊。

    刘祖慈:?

    许成军在稿件底部写上了自己的详细地址和姓名,并塞里面一张10分的邮票。

    干嘛用,方便退稿。

    没有邮票人家不给你回寄的。

    许成军选了挂号信,比平邮多了8分的挂号费。

    现在不差那8分。

    爷们有钱!

    邮局门口的绿色邮筒褪了漆,投信口的铁皮被磨得发亮。

    许成军一张一张往里塞,明信片和信封划过铁皮的声音沙沙响,像在跟远方的人说悄悄话。

    说起来,

    这年代明信片也起到了“轻量通信”的作用。

    1979年,巴金刚从冲击中恢复创作,定居上海。

    他与曹禺、沈从文通信,因当时长途电话尚不普及,明信片成为“省时省钱”的选择。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写道:“近日身体稍好,寄一张上海的秋景明信片给你,也算代我问候。”

    ...

    往知青楼走的过程,许成军顺道去猜买了些带给合肥、徐家屯以及家中的礼物。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给苏老、老周、刘祖慈、父亲、许老师、赵刚这些人在国营商店买了几条上海牌香烟。

    勉强够一人一条。

    十包一条,作价4.8元,外加工业券。

    着实是不便宜。

    但是这些人他值得啊!

    好在这趟出门基本带的钱没怎么花,《试衣镜》的稿费也来了,后面的稿费也还源源不断的在支持许成军的大手大脚。

    南京东路的阳光把梧桐叶晒得发亮。

    许成军背着帆布包穿梭在百货大楼的人流里,包里又已经塞了半袋大白兔奶糖和四盒蝴蝶牌雪花膏。

    大白兔奶糖给所有人都能分一份,雪花膏可以给母亲、妹妹、翟影和杏花。

    最后又买了高桥松饼和五香豆,又是半袋子的分量。

    这俩都是这年代属于上海的回乡送礼佳品。

    这钱就已经快花的差不多了,许成军咂咂嘴:得,这下连给汪老带的茶叶的都降档了,回头只能靠嘴甜哄老人家开心了。

    这也就是心里想想,吐个槽,最后还是给了汪曾祺买了他力所能及买到最好的茶叶。

    汪曾祺赠好的,他回赠也不能太差嘛!

    但也得省着点,剩下的钱还得留着买车票,总不能扒火车顶回去,那不成《铁道游击队》续集了?

    你真当这是阿三国不成?

    ...

    当晚,许成军回的是文联招待所。

    实在是这

    再回一趟复旦实在是费劲。

    出行难啊!出行是真难!

    上学第一件事就是:买车!

    刚到招待所门口,就看见一人冲他挥手。

    李晓琳。

    “成军啊,我可算是盼到你这大作家了啊!给你送个样刊真是不容易。”

    一见面,李晓琳就一脸调侃。

    “哪能啊,晓琳姐,这两天复旦的事一直在折腾,这不快回家了,给家里人带点东西。”

    许成军说的诚恳。

    这大姐以后还得指望她,国内发点东西,《收获》就是一张旗帜。

    “你呀你,这就要走了是不是,复旦那边怎么样了?”

    “托您的福,还算顺利。”许成军腰板一挺,快夸我。

    “开学在复旦中文系读研一。”

    “我有什么福不都靠你自己么,上大学要...”

    “我有什么福,还不都靠你自己...”李晓琳正想顺嘴夸两句,突然卡壳了,眼睛瞪得溜圆,“等会,什么玩意?你开学读啥?”

    她怀疑自己耳朵出了问题,使劲掏了掏:“你再说一遍?研...研一?”

    李晓琳本来就想跟许成军拉近关系,还想着以过来人身份讲讲大学的注意事项,结果你说什么玩意?

    研一?

    你不能!至少不应该!

    我这耳朵怎么这么不好使呢!

    我刚30来岁,不是特么的80来岁啊!

    许成军点点头,补充道:“就是跳过本科直接读研究生。”

    “好家伙!”李晓琳“啪啪”的拍着许成军肩膀。

    “你这是坐‘东方红’上来的是吧?我当年读大学费死个劲,你倒好,本科直接不读了是吧?”

    她上下打量着许成军,像看个稀罕物:“合着我前几天还琢磨着给你讲大学选课攻略,现在得叫你许研究生了?”

    前几天看你小子就像怪物,感情现在真不装了是吧?

    “别叫研究生,直接叫博士,万一开学之前成博士了呢!”

    “嗯...也有可能?”

    不是姐们,博士点全国都还没有呢,你在这可能啥呢。

    给忽悠顺拐了是吧。

    “姐,你给我开的博士点是吧。”

    “谢谢姐!这殊荣没谁了!”

    许成军这人没啥别的毛病,给杆子就上,这姐叫的比谁都顺溜。

    “去你的!”李晓琳笑着捶了他一下,“样刊拿好。”

    “这期《收获》要提前几天刊发,具体原因就不和你说了。”

    “啥时候?”

    “后天!”

    “后天...?”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