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侦探推理 -> 痕语者-> 第95章 断线的活口会自己接上

第95章 断线的活口会自己接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深夜六点十三分,西部技术支援中心离线终端前,空气仿佛凝固成一块冰。

    程野没有急于解读U盘内部的数据,那可能是陷阱,也可能是诱饵。

    他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十五年前父亲留下的东西,绝不会如此轻易地袒露秘密。

    他将U盘小心翼翼地置入一台真空密封舱,隔着防爆玻璃,启动了红外热成像扫描。

    屏幕上,幽蓝色的背景中,三处异常的低温冷斑缓缓浮现,宛如黑夜里的鬼火,呈一个完美的等边三角形排列。

    宋昭的瞳孔骤然收缩,呼吸也停滞了一瞬。

    这个图案,他至死也不会忘记。

    那是十五年前,父亲办公室那扇厚重木门的门锁上,被人用利器划出的三道刮痕,位置、角度,分毫不差。

    记忆的洪流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血色的黄昏。

    他猛地转身,冲向墙角的个人储物柜,从最底层翻出一个尘封多年的木盒。

    盒子里静静躺着一副样式古旧的护腕,边缘磨损得厉害,是祖父传下来的南枝拳遗物。

    宋昭颤抖着手解开护腕的牛皮绑带,在粗糙的内层夹缝中,摸索到一片冰凉坚硬的异物。

    那是一枚比指甲盖还小的微型铜片,表面因氧化而呈现出暗沉的色泽,上面用针尖刻着两个细若蚊足的字:壬戌·三更。

    宋昭拿着铜片返回密封舱前,隔着玻璃,将其边缘与屏幕上的冷斑虚拟轮廓进行比对。

    奇迹发生了——铜片的三个尖角,与三处冷斑的位置完全吻合,严丝合缝。

    原来如此。

    这并非数字标记,而是物理标记。

    十五年前,父亲在临死前的某个瞬间,必然接触过这个U盘,用某种极致低温的手段,在它的外壳上留下了这个只有程野才能看懂的“钥匙”。

    冷,是死亡的温度,也是记忆的坐标。

    他缓缓闭上眼,再睁开时,眼中只剩下冰冷的决绝。

    他对着空气,又像是对着十五年前的亡魂,低声自语:“你不是让我逃,是让我回来。”

    凌晨一点四十分,古籍档案馆地下数据室。

    林晚的十指在键盘上翻飞,敲击声像是急促的鼓点。

    屏幕上,一张标注着1998年份的水务局建筑结构图被层层解析。

    她的目光锐利如鹰,最终锁定在一处名为“应急指挥室”的区域。

    图纸显示,这个房间的正下方,存在一个高达1.7米的夹层空间,没有楼梯,没有入口,在任何官方登记文件中都未曾出现。

    更让她心惊的是,这个被遗忘的夹层,其内部通风管道的布局和走向,竟然与她刚刚从另一份绝密档案中调出的,现属于沈巍基金会旗下的那家生物实验室的管道系统,有着惊人的重合度。

    过去与现在,通过这些冰冷的管道,被诡异地连接在了一起。

    她立刻调出宋昭刚刚传来的U盘金属冷斑三点坐标,将其输入自己编写的逆向空间定位模型。

    海量的数据流在屏幕上奔涌,最终,一个红点在结构图的夹层中断闪烁。

    那是一个被物理隔绝,却通过老旧管线维持着微弱信号的隐藏数据传输节点。

    林晚的心跳开始加速,她进一步深挖,一条尘封十五年的通讯记录被强行唤醒——就在程建国牺牲当天,他那台经过特殊加密的警用电台,曾与这个节点发生过一次仅有0.8秒的脉冲应答。

    一次未被任何人察觉的、来自地下的回响。

    谜底揭晓了。

    她立刻拿起加密电话,拨通了陈砚的号码,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他们用老系统做新罪证的‘时间锚点’,过去的幽灵,从未离开。”

    上午十点零九分,纪检临时指挥所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陈砚放下电话,面色凝重。

    他没有丝毫犹豫,以一份“历史档案抢救项目”的官方名义,向城建档案馆发出了最高权限的调阅申请,目标直指沈巍基金会旗下三家医疗机构的所有基建审批档案。

    坐在他对面的唐雨柔,则在飞速比对她能找到的所有建筑图纸。

    她的专业领域是法医病理和医疗流程,此刻,她的手指在图纸的通风井布局与一份标准脑脊液引流手术的操作动线上来回滑动。

    突然,她停了下来,指着其中两处图纸上的标记点,抬头看向陈砚:“这两处地方,通风井的结构可以直接连通手术室的无菌区,而且位置极其隐蔽。如果他们要做活体神经接口实验,这里是完美的场所。”她顿了顿,补充道:“他们所谓的‘回声舱’,并不需要大型精密设备,只需要三个条件:绝对恒温、完全避光、以及极低的物理震动。满足这些条件的,可能是一辆改装的特种冷藏车,也可能是……某个被遗忘的地下档案库。”

    中午十二点二十六分,废弃的水务局旧址。

    断壁残垣在正午的烈日下,投下破碎的阴影。

    宋昭带着沈砚,再一次踏上了这片十五年前的焦土。

    他没有去翻动那些瓦砾,而是直接从车上搬下一台便携式地质雷达,在他记忆中父亲办公室的位置,一寸寸地扫描着龟裂的地基。

    雷达的蜂鸣声单调而枯燥,直到屏幕上一个信号波形突然发生剧烈偏转。

    在距离地表约1.7米深处,出现了一个清晰的空腔反射,内部还有不规则的金属构件回波。

    找到了!

    宋昭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指挥随行的技术员开始小心翼翼地定点开挖。

    两个小时后,一只锈迹斑斑的金属保险箱被从湿润的泥土中掘出。

    箱体不大,但异常沉重,锁芯是一种早已淘汰的老式双排齿警用制式。

    沈砚蹲下身,仔细辨认着箱体侧面一个模糊的烙印,脸色一变:“这是当年‘壬戌小组’统一配发的现场证据保管箱,每一个都有独立编号,早就全部登记销毁了才对。”宋昭没有说话,戴上绝缘手套,用特制的工具缓缓开启了箱体。

    没有爆炸,没有机关,只有一股混合着霉味和纸张焦糊味的气息扑面而来。

    箱内,一卷保存尚好的磁带旁,躺着半张被烧得残缺不全的尸检报告复印件。

    报告的签字栏处,三个字依稀可辨——周正声。

    然而,宋昭的目光却死死盯在那三个字的笔压轨迹上,那是一种极其不自然的、犹豫而迟滞的描摹痕迹。

    傍晚七点五十五分,支援中心物证分析室。

    窗外,暴雨倾盆,雷声滚滚。

    宋昭将那卷老旧磁带接入专业修复设备,一阵刺耳的电流噪音后,一个沙哑而急促的男人声音,断断续续地从扬声器中传来:“……他们没死透……回声能唤醒……别信火化记录……我在D7……”声音在这里戛然而止,只留下一片死寂。

    宋昭没有理会录音内容,而是死死盯着屏幕上的频谱分析图。

    在人声消失的最后几帧,他捕捉到了一段极其微弱的背景音——一种频率极低、近乎次声波的压缩机制冷声。

    他猛地从座位上站起,双手飞速敲击键盘,调出了城西物流园区的总平面图。

    当他将D7号冷链仓储中心的地下制冷机组运行频率数据,与录音背景音的共振峰值进行比对时,两个波形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

    他转过身,对身旁的林晚说:“D7不是终点,是活体中转站。我爸留下的不是证据,是地图。”

    话音未落,墙上巨大的监控拼接屏上,D7仓的实时画面突然跳闪了一帧。

    那是一个毫秒级的信号干扰,快到几乎无法察觉,但程野的眼睛却捕捉到了。

    就在画面恢复正常的瞬间,那扇厚重的冷藏库门紧闭的门缝间,似乎有一截苍白的东西……一闪而过。

    像是一根弯曲的手指,在绝望中微微动了一下。

    宋昭的目光瞬间凝固。

    他缓缓走到地图前,视线越过D7仓的红色标记,投向了更广阔的区域,投向了那些交错的公路、铁路,以及贯穿整个园区的……高压电网。

    行动方案必须改变。

    正面突击无异于自杀,他们需要一个上帝视角,一个能俯瞰全局,又能掌控敌人命脉的切入点。

    他的手指,最终停在了距离D7仓三百米外,一座高耸入云的高压电塔的基座上。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