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 第一卷 第13章 装配细节

第一卷 第13章 装配细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13装配细节

    周振华的办公室,不是杜宇泽想象中的任何一个地方。

    他没有把他们带去行政楼,更没有去会议室。他领着三人,穿过主干道,拐进了一条杂草丛生的岔路。路越走越偏,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铁锈和尘土混合的味道。

    最终,他们停在了一扇紧锁的铁门前。门上挂着一块褪色的牌子:207车间。

    李国栋和庞清泉的脸色都变了。

    这里是303厂的禁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曾经是负责歼5战机维修和改装的地方,但随着机型老旧,任务减少,这里早就被封存,所有人都默认它将在下一次精简中被彻底裁撤。

    周振华拿出钥匙,打开了那把锈迹斑斑的大锁。

    “吱呀——”

    铁门发出刺耳的抗议声,一股陈腐的空气扑面而来。

    车间内部,巨大而空旷,只有几缕阳光从高窗的缝隙里挤进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正中央,一个庞大的轮廓被一块巨大的帆布覆盖着,隐约能看出是一架飞机的形状。

    周振华没有理会那架飞机,他转过身,指着杜宇泽他们费尽心力推过来的那台涡喷5改发动机。

    “把它推到中间去。”

    他的命令不带任何情绪。

    李国栋和庞清泉不敢怠慢,立刻和杜宇泽一起,将沉重的发动机推到了车间中央的空地上。

    周振华走了过去,他没有再问那些宏观的设计理念,而是蹲了下来,像个最挑剔的质检员,开始检查每一个细节。

    “叶片是谁加工的?”

    “我。”李国栋站了出来,他的声音不大,但很稳。

    “钻孔精度?”

    “孔径0.5毫米,位置公差正负0.01毫米。我用的是厂里那台瑞士坐标镗床,手动找的正。”李国栋回答得很快,这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数据。

    周振华伸出手指,他的指甲修剪得非常干净,却毫不犹豫地探入了涡轮盘和叶片根部的缝隙。他摸索着,感受着那里的装配细节。

    “很好。”他吐出两个字,站起身,又走向燃烧室。

    “燃烧室的焊接,谁做的?”

    “也是我。”李国栋再次回答。

    “用的什么焊法?”

    “脉冲氩弧焊,局部用了真空电子束焊。”

    周振华的动作停顿了一下。电子束焊是厂里的宝贝疙瘩,专门用来处理最精密的部件,申请使用一次的手续繁琐得能让人脱层皮。

    他没有追问李国栋是怎么用上这台设备的,只是继续问:“焊缝的探伤报告呢?”

    “没有报告。”李国栋的回答让庞清泉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我可以用我的手艺保证,每一条焊缝都渗透均匀,绝无夹渣和气孔。”

    他拍了拍胸脯,这不是吹牛,这是一个顶级技工的自信。整个303厂,他说自己的手艺第二,没人敢认第一。人称“李鬼手”,说的就是他的活儿,精细得不像是人能干出来的。

    周振华沉默地检查着,每一个螺丝的扭矩,每一根管线的走向,他都看得极细。

    车间里死一般的寂静,只有他偶尔移动时,鞋底和地面摩擦发出的沙沙声。

    李国栋和庞清泉紧张得手心冒汗。他们感觉自己不像是在接受审查,更像是在被解剖。厂长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地打在最关键的工艺节点上。

    杜宇泽反而最平静。他知道,这些对于周振华这种级别的人物来说,只是开胃菜。真正的考验,还没来。

    果然,周振华检查完发动机,直起了身子。他没有做出任何评价,而是缓缓走向那个被帆布覆盖的庞然大物。

    他抓住帆布的一角,猛地一扯。

    “哗啦——”

    帆布滑落,露出了下面一架银灰色的歼5战斗机。机身上的八一军徽在昏暗的光线里,依然鲜艳。

    这架飞机,是207车间留下的最后遗产。一架因为故障而停飞,等待维修判定的飞机。

    周振华的手掌,轻轻抚摸着冰冷的机身。他绕着飞机走了一圈,最后停在了左侧机翼下方。

    他突然回头,看向杜宇泽。

    “我听说,你说它左翼大梁有内部裂纹?”

    庞清泉的大脑“嗡”的一声。他想起来了,杜宇泽之前确实提过一嘴,但他当时只当是年轻人的胡言乱语。这种内部结构损伤,不用大型探伤设备,谁能看得出来?

    李国栋也皱起了眉。他也不信。

    周振华的语气很平淡,但杜宇泽能听出里面的陷阱。这不是疑问,是质问。

    “证据呢?”周振华继续说,“空口无凭。在工程领域,没有证据的断言,就是臆测,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有证据。”

    杜宇泽的回答,让李国栋和庞清泉都愣住了。

    他走向车间的角落,那里堆放着一堆废弃的零件和工具。他弯下腰,从一堆油布下,拖出来一个看起来笨重无比的金属箱子,还有一个配套的支架。

    “这是……”庞清泉认出来了,“五十年代的便携式X光机?这东西还能用?”

    这玩意儿就是个老古董,辐射剂量大,成像模糊,早就被淘汰了。

    杜宇泽没有回答,他熟练地接上电源,将机器推到歼5的机翼下方。

    【系统辅助:裂纹坐标(11.3, 45.7, 8.9),建议曝光参数:75kV, 5mA, 120s】

    杜宇泽的脑中闪过一行数据。他调整着机器上的旋钮,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得像是重复了千百遍。

    “庞哥,帮我把暗盒放到机翼上面,对准这个位置。”杜宇泽指着机翼上方的一个点。

    庞清泉虽然满心疑虑,但还是爬上梯子,按照杜宇泽的指示放好了X光底片暗盒。

    “厂长,李哥,退后一点。”杜宇泽提醒道。

    他按下了启动按钮。

    老旧的机器发出了“嗡嗡”的电流声,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

    两分钟后,曝光结束。

    杜宇泽取下暗盒,走进了旁边一间挂着黑布帘的小隔间。那是过去临时冲洗照片用的简易暗室。

    等待的时间,每一秒都无比漫长。

    李国栋和庞清泉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周振华则背着手,看着那架歼5,没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几分钟后,杜宇泽从暗室里走了出来。他的手上,拿着一张还在滴水的X光底片。

    他没有说话,径直走到车间墙边,打开了一个积满灰尘的观片灯箱。

    他将湿润的底片挂了上去。

    啪嗒。

    灯光亮起。

    李国栋和庞清泉立刻凑了过去。

    底片上,金属的晶格结构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灰色。而在底片中央,就在主梁承力最大的那个位置,一道极细,却无比清晰的黑色发丝状线条,像一道狰狞的伤疤,刺入了所有人的视网膜。

    是裂纹!

    庞清泉倒抽一口凉气,他感觉自己的后背都湿透了。这种隐藏在结构内部的疲劳裂纹,是飞行中最致命的杀手。如果不是今天被照出来,这架飞机迟早会在某个高过载机动中,空中解体!

    周振华缓缓走了过来。

    他站在观片灯箱前,一言不发。

    车间里,落针可闻。

    时间仿佛凝固了。

    他没有去看杜宇泽,也没有去看那张底片。他只是看着那道裂纹,那道本不该被任何人发现的裂纹。

    许久,他才终于开口。

    “发动机,不错。”

    他的评价,轻飘飘的,仿佛只是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李国栋和庞清泉的心,却猛地沉了下去。这种语气,不是认可。

    周振华转过身,重新面对他们三人。

    “但是,关于裁撤207车间和封存歼5生产线的决定,是厂党委会上通过的。文件已经下发了。”

    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砸碎了李国栋和庞清泉心中刚刚燃起的希望。厂党委的决定,那就是板上钉钉,谁也无法更改。

    完了。

    一切都完了。

    庞清泉的脸上一片死灰。

    然而,周振华的话并没有说完。

    他看着杜宇泽,一字一句地说道:

    “除非,你能让它飞起来。”

    他伸出手指,指向了那架有着致命裂纹的歼5。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