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第53章 玄学科学 第53章 玄学科学
- 金三钱的警告,让陈墨白愈发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波谲云诡。然而,压力之下,他并未惶惶不可终日,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故宫课题组的项目中。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一个绝佳的庇护所和提升自身的熔炉。
正式入职第一天,林清瑶便带着他熟悉环境。课题组设在故宫博物院一个相对僻静的院落里,青砖灰瓦,古树参天,与外面游客如织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许多设备陈墨白连见都没见过,看得他眼花缭乱。
课题组除了林清瑶,还有几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专家,以及几名年轻的博士、硕士。初时,这些学院派精英们对陈墨白这个“空降”的特聘顾问颇有些好奇和审视,尤其是得知他并无正规大学学历后,眼神中难免带着几分疑虑。
“小陈啊,听说你眼力很好,尤其对金属器的断代和辨伪有独到之处?”一位姓孙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却带着考较的意味,随手拿起一件待测的战国时期青铜戈残件,“那你看看这件,除了常规的型制纹饰,还能看出些什么?”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来。林清瑶也在一旁静静看着,没有出声解围。
陈墨白知道这是必经的考验。他没有托大,先是依足规矩戴上白手套,小心拿起那青铜戈残件,凭借以往的经验和肉眼观察,说出了几个关于铸造工艺、锈色分布的特点。
孙教授点点头,不置可否:“嗯,观察还算细致。还有吗?”
陈墨白深吸一口气,知道常规手段难以让人信服。他凝神静气,暗中运转心法,一丝微不可察的感知力缓缓探出,触及那冰冷的青铜。
“这戈……铸造时范线处理得极其精细,但内部有极细微的气孔残留,主要集中在戈援与胡的连接处,说明当时熔炼温度或许略有波动,或者范芯预热不足。” “锈层……底层是致密的 Cu₂O(赤铜矿),中层是疏松的 CuCO₃·Cu(OH)₂(孔雀石和蓝铜矿混合),但最外层某些点状区域出现了罕见的SnO₂(二氧化锡)结晶,这通常与特定埋藏环境的土壤成分有关,或许能反推其出土区域……” “而且……这戈身内部,似乎残留着一种极其微弱的、非铜锡铅的金属信号,很淡,像是某种微量元素,暂时无法确定是什么……”
他将感知到的信息,尽量用所能理解的科学术语描述出来,虽然有些磕绊,但指出的细节却让在场几位老专家渐渐露出了惊容!
那内部气孔、锈层结构、甚至那微弱的异常金属信号,都是需要借助高端仪器进行深度分析才能获取的信息!他是怎么“看”出来的?!
孙教授立刻让人将那青铜戈残件放入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数据结果出来,与陈墨白所述竟然高度吻合!尤其是那极其微弱的异常金属信号,经检测是一种极其稀有的锑元素残留,很可能是当时矿料不纯所致,这一点甚至连仪器都差点忽略!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再看向陈墨白的目光,已然充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
林清瑶适时开口,语气平静:“陈顾问在微观感知方面有些特殊的天赋,这也是课题组特聘他的原因。希望大家以后精诚合作,取长补短。”
经此一事,陈墨白算是初步在课题组站稳了脚跟。那些年轻的博士、硕士再看他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敬畏和好奇,纷纷称呼他为“陈老师”。
陈墨白则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疯狂学习。他虚心向每一位专家请教,从最基础的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到材料科学的金相学、成分分析原理,再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他发现,这些系统性的科学知识,非但没有否定他的“触灵”能力,反而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以前他感知一件器物,更多的是凭借一种模糊的、整体的“感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现在,他学会了将那种整体的“感觉”拆解开来,哪些信息对应的是材质成分,哪些对应的是铸造工艺,哪些对应的是微观结构变化,哪些又是岁月和环境留下的独特印记……
他甚至开始尝试用材料的晶格结构、元素的化学性质、能量的波动特性等科学概念,来理解和解释自已感知到的那些玄乎的“气息”和“情绪”。
例如,他感知到某件青铜器“火气未退”,以前只能笼统描述,现在他会思考这是否与金属内部残余应力未被完全释放、或者某些活性较强的合金成分未被完全氧化有关? 感知到玉器“灵气充沛”,他会联想到其细腻的矿物结构对能量(或许是一种未知的物理场)的良好传导和储存特性? 甚至感知到那些残留的“情绪”,他也会猜想这是否与制作或使用者强烈的生物电磁场信息被某种特殊材质的“记忆效应”捕获有关?
虽然这些猜想目前大多无法用现有科学完全证实,但这种尝试本身,却让他的感知变得更加精准、更有层次、也更具目的性。他不再是被动地接收海量信息,而是能主动地去“提问”和“筛选”。
更重要的是,当他再用那种玄乎的“手感”做出判断时,他能够引用一些科学数据和理论作为辅助说明,大大减少了旁人的怀疑,使得他的能力更具说服力和隐蔽性。
“陈老师,您来看看这个数据,这件唐代银盒的焊料成分似乎有点异常……”一位年轻博士拿着检测报告来找他讨论。
陈墨白接过报告扫了一眼,指尖看似无意地拂过那银盒表面,感知力微微一触,心中便有了数:“嗯,铅含量偏高,而且含有微量铋元素,这不符合唐代常见金银焊料的配比。更像是后期修补,或者……干脆就是做旧时用的现代低温焊料。可以重点做个金相切片验证一下。”
结果再次证明他的判断准确无误。
久而久之,“陈老师手感精准,眼光毒辣,往往能一眼看出仪器都难以察觉的疑点”的名声,在课题组内部悄然传开。大家虽然依旧对他那种近乎直觉的判断方式感到好奇,但更多的则是佩服和依赖。
林清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也是暗暗称奇和欣慰。她发现,陈墨白正在走一条前所未有的、将玄妙感知与严谨科学相结合的道路,并且越走越顺畅。
夜深人静时,陈墨白常常独自留在实验室,对着那些冰冷的仪器和古老的器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边是浩如烟海的科学数据,一边是玄之又玄的灵敏感知,他努力地在两者之间架设桥梁。
他知道,这条路很长,也很难。但每一点进展,都让他对自身的能力、对古物的理解更深一分。
这种提升,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心态上的。他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沉稳,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睛里,除了以往的锐利,更增添了几分理性的光芒。
玄学与科学,看似两条平行线,在他这里,却渐渐有了交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