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带着农场去海岛,路人甲她赢麻了-> 第15章 :两个班

第15章 :两个班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十个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其中一个胆大的男孩站起来道:“我叫阿山,是大队上的,我游泳可厉害了。”

    “阿山同学很棒。还有谁?”

    “我,老师,我叫福仔。大名叫王福。”

    “我叫王建明。”

    “我叫孙照新。”

    “我叫王妙妙,大家都叫我阿妙。”

    十个学生介绍下来,都是阿福阿妙的,应该都是这里的教法。

    接下来余墨又问了他们语文学习到哪里了?

    顺着学生们的回声翻开了课本,发现他们刚讲完一篇关于潮汐的课文,便笑着道:“那这节课咱们接着讲这篇课文,先一起读一遍吧,我听听大家谁的声音最响亮。”

    “好。”

    十个学生齐声,响亮的把课文读了一遍。

    余墨站在讲台上,跟着他们的节奏看着手里的课本,遇到读错的音,便停下来纠正。

    “这个汛应该读“xùn”而非“xún”,咱们海边常有渔船停泊(bó),停在船泊(pō)里,这两个音可不能混哦。”

    学生们听得认真,阿山举手追问着:“余老师,那涨潮的‘涨’,是不是和涨价的‘涨’一个音呀?”

    “阿山问的好。”

    余墨赞许的点头:“这两个涨都读zhǎng,不过意思不一样,涨潮是海水升高,涨价是东西变贵,但都是增多,升高的意思,同学们可以动动手里的笔,把我刚刚讲的这些字音标记在课本上。”

    余墨说着,也在黑板上给他们书写了下来,然后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海浪图案,标注涨潮,又画了个小铜钱,标注涨价。

    底下的潮云笑了:“老师你画的铜钱真好看。你能教我们画画吗?”

    “可以,你们想学,我就教你们,等过几天老师排个课程表出来。”

    班级瞬间一阵欢呼。

    读完课文,余墨没着急讲新内容,问道:“同学们在海边长大,肯定见过家里的大人去捕鱼吧,谁能说说,什么时候出海合适。”

    这话一出,教室里立刻热闹了起来,福仔抢先站起来:“我爸说,大潮的时候鱼最多,天没亮就得出海。”

    阿妙也跟着补充道:“我妈会看云,要是早上天上有鱼鳞云,就知道今天风小,适合出海。”

    王建明小声道:“我见过用海螺听海浪声就知道会不会有大风。”

    余墨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回应,等大家说的差不多,才笑着道:“大家说的都是渔民伯伯的经验,特别宝贵,其实这些经验,和咱们课文里说的“观天象,识潮汐”是一个道理,咱们学语文不只是认生字,读课文,还要把课文里的知识和咱们海边的生活连起来,这样学起来是不是更有意思?”

    学生们纷纷点头,眼里多了许多对课文的兴趣。

    余墨趁机给他们讲了下课文里的生字,注音。

    然后更进一步的讲了课文的主旨。

    让他们分组讨论,书里的渔民和他们知道的渔民有哪些不一样的。

    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王潮云都在组里说了一句:“都很辛苦,要赶早潮。”

    等代表发言时,福仔主动道:“我觉得课文里的渔民没我爸聪明,我爸撒网都是很灵活的,都是按照经验来,每次都能捕好多鱼。”

    余墨顺着她的话补充道:“是呀,课本的作者也是通过渔民才写的这篇文章,肯定不全面,咱们学习也一样要多听,多说,多思考。

    这样,下一节课,你们十个人,在操场沙滩上,给这一课的生字组词,看谁组的好。下一节课我提问。”

    “好。”

    第一节课就在这样的互动中结束,下课铃响时,阿山还跑过来问:“余老师,你可别走,我们还想让你给我们上课。”

    “我下节课给你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上课,第三节我们继续。”

    “余老师,我们说的是,你不要过一段就走了,之前我们一个老师,就是因为不习惯我们海岛,没给我们上几节课就走了。”

    余墨笑了:“放心,老师不会走。”

    “太好了。”

    到了办公室,桑老师忙问道:“余老师,还适应吗?孩子们都还听话吧?”

    “都挺好,学生少,他们也听话,上课很轻松。”

    吴老师喝了口水,摇头道:“一二年级就不行,小孩子坐不住。调皮,还好学生少。”

    “吴老师。一个年级多少人啊?”

    “一二年级多,加起来有三十多个。三四年级有二十多个。”

    桑老师道:“也就五年级少,孩子大了能干活,有好多这个年纪都退学了,初中有七个,大部分都是咱们大院的。”

    “哦。”

    第二节课没一会儿铃声也响了,七个孩子,两个女孩,五个男孩,十三四岁的年纪。

    余墨也都让他们做了个自我介绍。

    他没直接将课本里的代数公式,而是先测试了下他们的水平:“咱们海岛常有人用鱼换粮食,比如一斤鱼换两斤米,要是有五斤鱼能换多少斤米啊。”

    话刚落,叫阿远的同学纠正道:“老师,一斤鱼换不到两斤米,只能换半斤,而且还要看是什么鱼。”

    余墨笑了:“我就是打个比方。”

    很快宋思玉算了出来:“老师,是十斤。”

    余墨又接着问:“要是不知道有多少斤鱼,只知道鱼的重量是x斤,能换多少米呢?”

    她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2x:“这个x就像咱们不知道鱼的重量,2x就是能换的米的重量,x带地咱们不知道的书,和咱们平时换东西算账是一个道理。”

    原本觉得代数难的学生,听他这么一说,也都懂了。

    余墨又举了个例子:“比如咱们去供销社买盐,一包盐一毛钱,买“y“包盐,需要多少钱?”

    阿远又站了起来:“老师,一包盐多少?我们家都是按斤称的盐,我妈一次买五斤才两毛钱。”

    阿远一说完,就引起了班里一阵笑声。

    余墨无奈的睨了他一眼:“你给我坐下好好听,我在打比方。一会儿这个问题你回答。”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