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593章全部上工?

第593章全部上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我的意见是,先试点,后推广;

    先小片,后大片。

    可以划定几个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作为‘水稻改碱试验区’,集中力量,精细管理,积累数据,摸索经验。

    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大面积推广要慎之又慎。

    初期,还是要立足现实,大力推广棉花、田菁、甜菜这些耐盐先锋作物,先把地养起来,把群众的信心树起来。”

    “至于财政压力……这是最现实,也最棘手的一关。我们都知道国家的家底。

    但是,再难,关系到几百万人生计、关系到未来国家粮仓布局的大事,我们不能不办,也不能全推给地方。”

    他坐直了身体,做出了清晰的指示,话语如同板上钉钉:

    “1. 财政部、农业部,你们立即联手核算,在绝对保障前线供应和全国基本盘稳定的前提下,

    看看能不能从即将到来的夏粮征收中,像挤毛巾一样,再挤出一部分来,作为苏北工程的专项启动粮!

    数量可能有限,但这代表北平的态度。

    2. 水利部,不要等!

    立刻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一个高水平的专家工作组,尽快南下汉东,深入苏北。

    你们的任务是对治碱规划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并在技术上给予毫无保留的指导和支持。

    部分统一调配的计划物资,比如水泥、钢材,在评估可行的基础上,同意华东局命令,可以给予适当的倾斜。

    3. 最后,请办公厅将今天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北平的原则意见,正式回复汉东省委及朝阳同志。

    这个工程,我的意见是,批准上马,但必须作为国家重点监管的试点项目。

    分期实施,滚动评估,及时调整。

    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打仗的魄力、绣花的功夫,去打好这一仗。

    这不仅仅是为了苏北,也是为了给全国类似的盐碱地区,蹚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子来!

    要明确告诉他们,也请转告陈朝阳同志:北平支持他们闯,支持他们试。

    但这个家底,需要全国上下一起精打细算。

    工程必须分期实施,步子一定要稳,要确保有限的资源,

    每一分钱、每一粒粮都能听到响动,要真正见到实效,要让乡亲们尽早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会议结束后,一项关乎亿万人健康的政令迅速进入起草流程。

    而一份承载着希望与重托的批示,也随着电波,飞向了汉东。

    几乎与此同时,一封字迹苍劲、言语简短的私人回信,也送到了陈朝阳的手中:

    “来信已阅。情况知悉,感同身受,亦为你之志气欣慰。

    事已上报,必受重视。

    防疫之事,尤为紧要,已令全国推行。前路艰难,望善自珍重,不负初心,再立新功。”

    落款,只有一个简单的姓氏。

    当陈朝阳在办公室里,紧紧握住这封来自老首长的亲笔信,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千钧信任和温暖关怀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下面就再无顾忌。

    ……

    夏日炎炎,日头毒辣,金色的麦浪在小王庄的田埂间翻滚,空气里弥漫着麦秆的焦香和泥土的湿热。

    这是一年中最忙,也最关乎生计的时节。

    村口的老槐树下,挂着一截生锈的铁轨,这是集合的钟。

    村长王满仓拿着一个铁皮喇叭,脸上是混合着焦躁、疲惫和强行激昂。

    他身边站着两名膀大腰圆的民兵,面色严肃。

    “铛—铛—铛—” 钟声急促地响起,打破了村庄的忙碌。

    “开会了,开会了,全体村民,老的少的,能喘气的都到槐树下集合,上头有重要任务!”

    王满仓的嗓门嘶哑,下达集合命令。

    田里的乡亲直起腰,脸上带着茫然和不情愿。

    男人们抹着汗,女人们嘟囔着家里的活计,老人们拄着锄头,步履蹒跚地挪过来。

    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被大人不耐烦地呵斥住。

    此时,一辆的吉普车在颠簸的土路上行驶,正是陈朝阳,他此行的目的是视察苏北几个县的夏收情况,

    为即将展开的百万民工治碱工程摸清底数,确保不因工程而过度影响粮食生产。

    车近七里屯小王庄,他远远就望见村口的打谷场上黑压压聚满了人,却不是忙着收麦打麦,而是人群围着一个土台子。

    台上,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正挥舞着手臂,声嘶力竭地喊着什么。

    场院周围,还插着几面红绸,气氛异样地热烈。

    “停车。”陈朝阳对司机说道,“把车停这儿,车别过去。

    他脱下身上的白衬衫,换了一件车上备着、洗得发白的旧大褂,

    扣子也没全扣,又戴了顶旧草帽,对随行的秘书和警卫员吩咐:

    “你们在这儿等着,我过去瞧瞧热闹。看样子,不像是在庆丰收。”

    很快他便混在路上三三两两的村民中,很容易就来到了人群外围。

    他找了个不引人注目的角落,蹲下来,和歇脚的老农一样,卷了根烟卷,耳朵却仔细听着台上的动静。

    槐树下,王满仓已经开始讲话,声音通过铁皮喇叭放大,有些失真,却更添了几分压迫:

    “各位同志们,老少爷们,天大的好消息。

    北平,省里没有忘了咱们苏北的苦,现在,要下大力气,根治咱们这千年万年的盐碱地了。”

    人群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有人眼里闪过光亮,但更多的是疑虑。

    “根治盐碱?这话祖祖辈辈都听过,可地还是那片白花花的地。”这样的嘀咕不绝于耳。

    但王满仓却所觉未闻话锋一转,音量提高:“上级命令,治碱如救火,这是任务。

    咱们县要出五万民工,咱们小王庄,十四岁以上,六十五岁以下的男劳力,全部上工!

    六十岁以下的妇女,也要去一半。”

    “啊?!” 人群炸开了锅。

    “全部?满仓子,这麦子还没收完,” 一个明显长辈的老汉急声喊道。

    “俺家就俺一个壮劳力,俺走了,家里老娘和娃谁管?地谁种?” 另一个声音带着愤懑,这样的信息在他们耳中,只觉突如其来的劳役也太过突然……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