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1949:火红年代的县委书记-> 第598章正式开始(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第598章正式开始(求五星好评,用爱发电,谢谢大家)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这番处理,既展现了雷霆手段,更借题发挥,直指基层政权建设的核心问题。

    王满仓瘫在地上,不再是单纯的恐惧,而是多了一丝悔恨和恍惚。

    而周围的村干部们,则是个个面色凝重,已然受到了一场深刻的教育。

    治理盐碱,首先要治理的,是部分基层干部脑中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作风。

    这场发生在打谷场上的风波,其意义,远比纠正一次错误动员要深远得多。

    混杂着希望、困惑,以及一丝丝解气的复杂情绪。

    金色的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瑰丽的橘红,给乡村的田野和屋舍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打谷场上的人群早已散去,只有几个孩子还在远处好奇地张望。

    一天的乡村走访,夏收的视察,终于告一段落,虽然出现了一个插曲,但也暴露出了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陈朝阳最后看了一眼这片土地,便转身,在秘书李赤水和警卫员的随行下,大步向着停在不远处的吉普车走去。

    泥土路依旧颠簸,吉普车缓缓驶离小王村。

    陈朝阳靠在座椅上,闭着眼睛,手指用力揉着眉心,车内一片寂静,只有引擎的轰鸣和车外田野的风声。

    良久,他睁开眼,目光已恢复清明和锐利。

    “赤水,”他声音不高,却带着决断,“记录命令。”

    “是,书记!”

    秘书李赤水立刻应声,迅速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拿出笔记本和钢笔,身体微微前倾,做好了记录的准备。

    陈朝阳语速平稳,条理清晰,一道道指令如战场上部署兵力般流淌出来:

    “第一,小王村事件,你负责整理成详细简报,附上我的初步处理意见,通报全县各乡镇及治碱工程各分队。

    要求他们立刻组织学习,展开自查,绝不允许再发生这种打着上级旗号伤农、扰农的情况。”

    “明白。”李赤水的笔在纸上飞快地滑动。

    “第二,也是重中之重。”陈朝阳的语气加重,

    “你立刻牵头,会同组织部和民政厅的同志,起草一份《关于健全村级组织、规范基层权力运行的紧急指示》。

    核心有几点:”

    他伸出手指,“其一,各村必须尽快配齐班子,支书、村长原则上分设,不能搞‘一言堂’。

    其二,明确民兵指挥权归属,民兵连长任命必须报乡武装部批准,日常管理受村支书监督。

    没有支书和乡里双重同意,严禁动用民兵处理内部事务!

    要把枪杆子的纪律,给我牢牢立起来!”

    “其三,建立村务会议制度,大事必须集体讨论,不能再由一个人拍脑袋决定。

    其四,建立县乡干部下乡巡视制度,把耳朵和眼睛延伸到村里去,打破下面的‘独立王国’。”

    “书记,这几条切中要害,我记下了。”李赤水边记边点头。

    “第三,”陈朝阳继续道,“关于‘工分’问题。

    乡亲们不信空头支票。

    你督促县治碱指挥部,限期七天,拿出一个《工分评定与报酬结算暂行办法》的草案出来。

    标准要清晰,比如壮劳力一天基准多少分,半劳力多少分;

    折算要明确,一个工分大概能换多少粮食,或者折算多少现金,要给出一个浮动范围,让乡亲们心里有本明白账。

    最重要的是流程要透明,每天干了什么,得了多少分,必须上墙公示,本人签字摁手印确认。

    把这个办法做成布告,蹭着治水工程还没正式开始,夏收的时候,发到每一个村,让工作队下去给我讲透。”

    “是,保证政策的透明和可操作性。”李赤水快速记录着要点。

    “最后,”陈朝阳看向窗外飞逝的麦田,语气凝重,

    “再发一个补充通知,严令各地,在夏收没有彻底结束前,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强行抽调农业劳力。

    治碱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由专业技术队伍和各地组织的非农忙人员先行开展。

    大规模动员,必须等我的统一命令。”

    他收回目光,看向李赤水:“就这些。

    简报和指示稿尽快拿给我看。

    这件事,要快,要准,要起到震慑和规范的长远效果。”

    “请您放心,我回去立刻协调各部门,以最快速度落实。”李赤水合上笔记本,语气坚定。

    陈朝阳点了点头,重新靠回座椅,闭上了眼睛。

    吉普车在暮色中向着县城方向驶去,车后卷起的尘土,仿佛也带着一股革故鼎新的决心。

    一九五一年,六月初旬,苏北阜宁。

    空气里弥漫着全是大战将至前的气息。

    辽阔的田野上,冬小麦已是一片沉甸甸的金黄,南风拂过,麦浪翻滚。

    然而,与往年此时全神贯注于“龙口夺粮”的紧张不同,

    今年的苏北,所有人的心思都被另一件更宏大、更关乎长远的事件所牵引——治理盐碱的百万民工大军,即将在夏收之后,即刻开赴战场。

    陈朝阳站在一片毗邻麦田的荒芜盐碱地上,脚下是斑白、几乎寸草不生的板结土块,

    他已经提前数日便已抵达,亲自督导最后的准备工作。

    此时的动员,必须与农时抢时间,更要与民心抢认同。

    终于,在夏收的最后一捆麦穗归仓后的第三天,这片预定的工区,沸腾了。

    从清晨开始,无数条人流向这里汇聚。

    他们是刚刚放下镰刀乡民,是苏北各乡各村的精壮劳力,穿着被反复浸透又清洗的褂子,肩扛着磨得光滑的铁锹和扁担,挑着箩筐。

    一面面用红布、甚至是被面临时改成的旗帜,在队伍前头引导着,上面用墨汁或白灰醒目地写着“涟水民工团”、“灌云先锋队”、“盐阜钢铁连”……

    队伍行进间,尘土漫天,嘈杂的人声、地方上的小调、以及领队为了整肃队伍而吹响的尖锐哨音,混合成一股巨大而原始的声浪,宣告着一场向自然宣战的开始。

    “陈书记,各县报上来的民工队基本到齐了,情绪都很高!”年轻通讯员王二河跑过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光。

    陈朝阳微微点头,心情激动的扫过这沸腾的场景。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