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第七十七章:《农具与骑兵的对决》

第七十七章:《农具与骑兵的对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乔治.史密斯走了,他是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的。

    他的那一篇直接发给了《纽约时报》驻魔都总部的文章。

    《农具与骑兵的对决》,一经刊登,顿时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乔治.史密斯在这篇文章中,开篇就隐晦的确立了,宁马的这次是失败,是自作自受。

    是宁马对陕北的一次不自量力的侵犯,才有了后来一个骑兵旅的损失。

    而对于那个光头佬。

    乔治.史密斯却还是给留了面子,只是说光头佬可能也不知道这件事。

    这只是地方军阀的一次擅自行动而已。

    光头佬也是被欺骗的人。

    最后在整篇文章中,乔治.史密斯使用了大部分篇幅。

    介绍了这次杨团长是怎么用农具,歼灭了宁马一个骑兵旅的故事。

    从杨团长的侦察班得到了宁马出发的消息。

    到杨团长选定了战场和作战战术。

    到最后怎么连夜挖坑挖沟。

    怎么用地雷封口子。

    怎么在后面用重机枪和迫击炮封锁了敌人的后路。

    怎么用神枪手,打的敌人没有了冲击的信心。

    最后宁马的这个骑兵旅,在损失近半,快要被渴死的时候只能投降。

    整篇文章写的跌宕起伏,紧张异常。

    如果说这是一篇新闻报道的话,在某些人的眼里,还不如说这是一篇充满了惊险刺激的军事小说。

    不过在这篇文章中,却没有体现出来反骑兵地雷,和狙击步枪以及小型榴弹发射器。

    这些东西都被普通地雷,神枪手和迫击炮给代替了。

    但是乔治.史密斯却在文章中,大量的介绍了那台用来挖沟的手扶拖拉机。

    他还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写出来了自己亲自乘坐驾驶这辆手扶拖拉机的感受。

    他给出的结论就是一个。

    那就是这东西,太适合美国那些小农场主了。

    而为了能够把这个福音带给美国人民。

    所以他决定,和陕北的对外贸易公司。

    合资成立了一家,《太平洋联合农具公司》

    他将会以现金加原材料的模式,和陕北联合生产、销售这款手扶拖拉机。

    并联合研发下一代的,更好的手扶拖拉机。

    《纽约时报》驻魔都总部的站长。

    看着这篇开头一小段就给事件定了性。

    中间一段简直就是战争爽文。

    还有那最过分的最后一段,简直就是毫不遮掩的广告文章。

    这位记者站长,是真的不想把这篇文章给发回美国去。

    可是这篇文章不管是从文笔,还是从内容性和欣赏性上来说,到都是非常精彩的。

    最主要的是,发表这篇文章的记者姓“史密斯”。

    还是最正宗的史密斯。

    最后这位记者站长,还是硬着头皮,把这篇文章一字不改的,给发回了美国纽约。

    两天后,本来是等着总编辑臭骂的站长,却等来了总编辑对他嘉奖鼓励的电报。

    电报中说。

    这篇文章在纽约总部收到的当天晚上,就被老板认可,并直接上了第二天一早的头版头条。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一篇新闻报道,直接让当天的报纸卖爆了。

    当天连续刊印了三次,才将将满足了纽约市民的需求。

    可美国并不是只有纽约市民看报纸,其他地方的人也是要看的。

    于是这篇新闻报道,预计将会在纽约时报的头版待上几天的。

    而且第二天,美国军方的一个评论员,就给《纽约时报》投递了一篇署名文章。

    文章中,这位著名的军事评论员。

    对杨团长在整场战争中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军事智慧大加赞赏。

    在文章中,这位军事评论员说道“在这场农具与骑兵对决的战争中。

    这位可以称之为军事天才的杨团长。

    用他超凡绝俗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深邃的东方军事智慧。

    在这个战争的舞台之上,演绎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已经可以称之为艺术的战争表演。

    在绝对的劣势之下。

    杨团长竟然利用了时间差和地理条件。

    以及手上不多的农具、地雷和步枪,就以几乎是零比两千五的战损比。

    完美的拿下了这场不可能胜利的一局。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在战争史上的奇迹。

    我真的希望有机会能够到东方去,去见见这位传奇的杨团长。

    我想亲自到现场上去看看。

    这位杨团长,是怎么用仅有的几台拖拉机和锄头,以及少量的武器,去赢得这一场伟大的战争的。

    当然,可能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先看到那台,像英勇战士一样的手扶拖拉机了。

    写这篇文章的记者,乔治.史密斯先生已经成立了《太平洋联合农具公司》

    我想我的那个小庄园会很需要这台,传奇的手扶拖拉机的。”

    作为《纽约时报》的总编辑,他要是看不出来这个美国军方的著名评论员。

    就是来给乔治.史密斯当托的,那他可就白干这个总编辑了。

    可是谁让自己的老板和那位史密斯家族的族长,老史密斯先生是好朋友呢。

    这位老史密斯先生的一个孙子,想要搞些事情。

    他这位做爷爷的还能不支持一下吗?

    再说这两篇文章虽然一个是在做广告,一个是在当托。

    但他们写的东西还真的是很不错。

    至少这里面写的应该都是事实。

    毕竟在东边的那个穷国家里的一个穷地方。

    不但能够打出来这样的一个大胜仗,还奇迹般的生产出来手扶拖拉机。

    这两件事,就已经是非常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了。

    这两天的报纸的销量就足以说明一切。

    既然噱头已经起来了,那就要使尽全力把这个噱头的价值全部给榨干净。

    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报社总编辑该干的事情。

    于是等这篇军事评论文章和乔治.史密斯的那篇文章,再一起登上头版的时候。

    这篇就是军事爽文加广告的文章又火了一把。

    随后又有美国的政治评论员和农业协会的评论员,都通过自己这边的角度。

    对东方大陆的局势,和新型农用机械对于美国农民的帮助等等方面,都发表了评论文章。

    一时间东方议题和东方的军事智慧,以及那辆还没有出现在美国的手扶拖拉机,就全都火了起来。

    而在国内这边,消息最为灵通的魔都的各个报社。

    也在第一时间找到了《纽约时报》驻魔都的记者站。

    请求转载这篇文章。

    等到这篇文章在国内出现的时候,整个国内的军政两界,和国内各方的势力,也都是议论纷纷。

    而民间对于在国内陕北那个穷地方,突然能够自己生产手扶拖拉机的事情,则是感觉到了兴奋异常。

    那毕竟也是用发动机带动的一种车不是。

    这能生产拖拉机了,不也就是能生产带轮子的汽车了吗。

    这是妥妥的骄傲啊。

    光头佬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狠狠的把这份报纸给摔到了桌子上。

    “娘西皮,来人,让吴定昌来见我,就说我要问他,我们和德国人在株洲建的那个汽车厂。

    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的自己生产汽车。

    而不是用德国人的配件去组装汽车。

    娘西皮的,在陕北那个穷地方,那些泥腿子都能自己生产拖拉机了。

    可我们投入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到现在了,竟然连汽车配件都不能完全自己生产。

    他吴定昌这个实业部长还能不能做下去。

    就这么和他说。

    你和他说完了,再让他来见我。

    还有,让戴科长先来见我。”

    (这是光头对戴笠平时的称呼,一直如此,偶尔叫雨农,直到戴笠死。)

    “是”

    听到了招呼进来的,光头佬办公室的秘书,一直站在门口,听着光头佬说完最后的命令后,立即转身出去传达去了。

    没过多长时间,调查统计局(前缀有敏感字)二处处长戴笠,来到了光头佬的办公室门口。

    擦了擦脑门上,因为跑的太快而冒出来的汗,

    平复了呼吸之后。

    在门外大声喊道:“报告,调查统计局,二处处长戴笠,奉总裁令,前来报道。”

    “进来吧”

    办公室里传出来了光头佬是奉化口音。

    “是”

    轻轻的推开了办公室的房门。

    戴笠进来后,又转身轻轻的把门关上。

    这时他才大步,但落脚却极轻的向着光头佬走去。

    在距离光头佬三四米的距离时戴笠停下了脚步。

    然后微微低头,说道:“戴笠见过校长。”

    “嗯,戴科长来了。”

    光头佬说着话,但人却没有转身。

    只是站在地图墙前,看着墙上挂着的大幅敌我态势图。

    而现在已经联合起来的陕北,这个时候还是被标注着敌人的颜色。

    好半晌,戴笠感觉自己的内衣已经完全被冷汗给湿透了。

    他知道今天校长找他来是为了什么事。

    九成以上,是为了那个美国人写的那篇报道。

    可是戴笠敢对任何人动手,却唯独不敢对那些美国人动手。

    尤其是那个姓史密斯的美国记者。

    因为那位心眼极小的宋夫人,在这篇报道发出来的第一时间就给他打了电话。

    电话中宋夫人告诉他:“那位叫乔治.史密斯的美国记者,是在美国非常有分量的史密斯家族的成员。

    不要以为他现在只是《纽约时报》的小记者,你就可以对他动什么手脚。

    他虽然是个小记者。

    但是他的爷爷,也是我去美国时,也必须要去正式拜见的重要人物。

    你明白这里面的轻重了吗?”

    在接到宋夫人的电话之后,戴笠只能唯唯诺诺。

    他可是知道这位宋三小姐的脾气和小心眼。

    以及她在校长身边的地位。

    他也知道那位小记者的背景,不要说这位宋三小姐不打电话。

    就是这位三小姐,打了电话让他对那个小记者动手,他也不敢对那位小记者碰一手指头。

    因为他知道,他的校长也不敢。

    现在校长发怒的是,自己这边竟然没有及时的,把陕北的情报给送到校长手边。

    这才是校长真正对自己生气的原因。

    可是这能解释吗?

    解释个屁。

    今天只能挨骂,一句话都不能解释,更不能说自己这边已经有情报送过来了,可是校长却没当回事。

    认为那些都是虚张声势的东西。

    “戴科长,解释一下吧,那报纸上写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校长,学生无能,辜负了校长的信任,请校长责罚。”

    “雨农啊,你要为了我们的理想而努力工作啊。

    不要为了那些私心杂念而影响到了自己的未来。

    去把这些事情给我调查清楚。

    我只给你一个月的时间。

    如果还没有什么进展,你就亲自去陕北给我去调查。”

    “是,学生知错了,学生一定会在一个月内,给校长一个确实的答复。”

    戴笠离开了光头佬的办公室。

    可是在走出这座小楼的时候,一阵温暖的春风,却让他打了一个大大的寒颤。

    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外套,都已经被自己的冷汗给浸透了。

    快走了两步,戴笠赶紧进了已经被打开了车门的小轿车里。

    “无能,都是无能之辈。”

    光头佬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继续看着眼前的报纸,恨恨的说道。

    与此同时。

    陈常在也在车间里见到了一个人。

    “哎呀,俞处长,您可是稀客啊,您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了呢?

    快快快,我们去办公室谈,这里到处都是油。

    我们办公室里去谈。”

    车间办公室中,俞处长笑着说道:“陈厂长,您这里现在隐蔽的可是够周密的啊。

    我这从远处一看,就没发现你这个山沟里的厂子在哪。

    我听说您在这边的厂子都是这么隐蔽的,还弄了不少的假目标。

    我感觉,我们总部那边也最好是这么弄一下。

    要不我们对付飞机和敌人的破坏,是真的很困难啊。”

    陈常在给俞处长倒上一碗水后,对着俞局长说道:“哎,这不是没办法吗?

    特科的同志对我说,现在华北那边的局势越来越紧张。

    光头佬那边也是心怀鬼胎。

    不得不防啊。

    我们现在虽然了防空机枪,也有了几门三七防空炮。

    但是那玩意只能是把敌人的飞机给逼到高空去。

    想要把他们给打下来,还是非常困难的。

    想要打掉敌人飞机最好的手段,还是得有好飞机啊。

    可是谁让咱们这现在没有呢。

    这不,我就弄些用硼酸盐和木屑压合成的防火薄木板当棚顶。

    干脆把我们这头顶上全都盖起来了。

    这种薄木板轻便还能延缓火焰蔓延,也还算是防火吧。

    我们又给它涂了一层土黄色的防水涂料。

    这么一弄就把所有的厂子都给盖起来。

    从天上看,这就是个黄土地而已。

    我们又弄了一些假目标。

    以后不管是光头佬还是小鬼子他们,愿意炸那就去炸那些假目标就好了。

    正好留点铁片我还能用上。”

    听了陈常在的话后,俞处长也哈哈笑了起来。

    陈常在这时说道:“俞处长这次来我们这里是有什么事吗?

    我听说总部那边和那个美国人已经把生意给谈好了?

    怎么样?他对十八马力的发动机还满意吧?”

    俞处长笑着说道:“我这次来就是向您说一下这事。

    总部那边已经把生意谈好了。

    我是真的佩服陈厂长您了。

    您这有三十五马力的柴油机不拿出去,偏偏弄了个十八马力的。

    我们都没想到,对面还非常满意。

    我们的要求那位记者朋友也基本上全都答应了。”

    “哈哈哈,我虽然没有谈过什么生意,但是我从小听老人们讲故事的时候。

    常听他们说,和那些生意人打交道,就不能一下就把自己的好东西都拿出去。

    好东西得慢慢拿出来才行啊。”

    陈常在说完后,俞处长又摇着头笑了起来。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