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砯崖2-> 第二十七章:民生红云伞 第二十七章:民生红云伞
- 晨露凝红移伞慢,
避线挪摊,
烟火随人转。
铁火灼空墙根畔,
红云又向铁轨漫。
晓日鎏金午日暖,
暮色霞光,
渐把残红换。
蓝棚一夜如潮漫,
愁凝眉角谁轻叹?
数尽银桩心暗盼,
稚女酣眠,
果冷怀中断。
犹听邻语民心赞,
明朝可有安身畔?
金山市场门口的路边,那些红色的蘑菇正一点点脱离原本的坐标,在路面上上演着细碎却不停歇的迁徙。有时是主人弯腰扶着伞杆,往左挪半米,避开的不是早高峰推菜篮的人流,是帮施工师傅画线的区域;有时又踮着脚往右搬两步,凑向路边六角砖的缝隙,将就着接住过往的客源,好让摊位再显眼些;遇上电焊师傅架起焊枪,便得赶紧往后退,让伞面紧紧贴住斑驳的墙根,生怕火星溅到布面烧出洞;等焊枪的电火灭了、灼热感散了,又会被小心翼翼往前抬,重新扎进市场门口的烟火气里。
起初只是零星动静,一个、两个红色伞面在晨光里晃,伞沿垂落的水珠还沾着露水。接着是三个、五个连成小片,红得像撒在路面的碎玛瑙,渐渐成了一排排、一组组。它们像被无形的力量牵着,在沥青路的光影里不断漂移,偶尔被路过的三轮车 “挤” 得歪了歪,又很快被主人扶直。最终,所有红色蘑菇都往铁轨方向聚,在锈迹斑斑的铁轨旁、长满青苔的路基边,堆成一团醒目的红,远远望去像簇生的花。
这场迁移横跨了整段白昼。凌晨的寒露凝在伞面上,红色沉得发静,连晃动都轻了些;清晨的曦光从市场屋顶漫过来,给伞边镀上层暖金,红色里也掺了暖意;正午的烈日晒得伞布发烫,红色被烤得炽烈,像要融进滚烫的空气里;傍晚的霞光漫过天际,把伞面染成更深的橘红,边缘还泛着淡粉;直到夜幕裹住街道,路灯投下昏黄的光,这团红色才终于停下,在铁轨旁的水泥坝前静下来,像片收拢翅膀的红云。
隔日天刚亮,蓝色的铁皮棚子就像开闸的洪水般涌进来。工人扛着金属支架匆匆掠过路面,支架底端擦过沥青,“哐当、哐当” 的撞击声此起彼伏,往日这时该是叫卖声裹着烟火气,如今全被金属响盖了过去。吊机把蓝色铁皮稳稳吊到支架上,工人站在临时梯子上,手捏螺栓 “咔咔” 拧着,不过半个钟头,方方正正的棚顶就连了片,在路面上划出规规整整的新区域。蓝色棚子排得密不透风,边角齐得像用尺子量过,远远望去像堵突然立起的蓝墙,把红色蘑菇原本扎根的地方挤得满满当当,连丝容下伞角的缝隙都没留。
红色蘑菇的主人们全停了活计。卖芒果的王阿姨手还搭在竹筐沿,筐里青芒果沾着露水,她却歪着头把胳膊当枕头,盯着蓝色棚顶叹:“哎哟,这棚子可真高,比咱这破伞亮堂多了。” 这话刚落,旁边抱雪莲果的杨梅抬头扫了眼棚子侧面,接话道:“是比在伞底下闷着强。”
烂香蕉夫妇坐在三轮车斗沿,脚边堆着用报纸裹好的香蕉,丈夫声音压得低:“你说咱还能回原来的位置不?真要交钱…… 多交点也行啊。” 妻子没搭话,伸手拨了拨车斗里有点发黑的香蕉皮,目光从杨梅怀里的雪莲果扫回蓝棚子,小声嘟囔:“总比现在强,上次大雨烂半筐香蕉,这回不用抱着筐跑了,有棚子至少能遮风挡雨。”
“就是这话!” 王阿姨直起身子拍了拍竹筐,眼睛瞟向杨梅背上熟睡的女儿,“你看杨梅带着娃,天天在伞底下晒得满头汗,有棚子娃也能少遭点罪。” 杨梅低头摸了摸女儿软乎乎的脸蛋,指尖无意识拂过兜里唯一的一百块钱,嘴角轻轻弯了弯,眼神里的迷茫淡了些,又往蓝棚子那边多望了两眼。
这时有人在人群里小声嘀咕:“这棚子…… 是要把咱往哪儿赶啊?” 卖苹果的老胡伯伯叹了口气,伸手把自家帐篷伞的绳子又紧了紧,接话道:“先看着吧,总不能不让咱摆摊。” 话虽这么说,他的目光却没离开越搭越多的蓝棚顶,眉头拧成了疙瘩。
终于,“荔枝大炮” 忍不住往拧螺丝的工人那边凑,脚步放得轻缓:“师傅,问您个事,这棚子搭好,是给咱这些摆摊的用不?” 工人手里的扳手顿了顿,抬眼扫了圈周围的红色帐篷,声音裹在风里有点飘:“我们就负责搭,搭完就撤,听工头说就是给你们用的。”
香蕉婆也赶紧凑过来,搓着手追问:“那…… 那要加钱不?贵不贵啊?” 没等工人开口,另一个扛着铁皮路过的师傅插了句:“咱就是打工的,具体咋收费,得等你们上头的人来通知。” 这话一出,原本松了点的气氛又紧了,“荔枝大炮” 把没点燃的烟塞回口袋,弯腰拍了拍裤腿上的灰,笑着说:“行,那俺们再等等,不耽误您干活。” 工人们没再多说,低头继续忙活,“哐当” 的声响里,红色蘑菇的主人们互相递了个眼神,脸上的愁云又浓了些,有人踮着脚,手搭在额头上打量刚搭好的蓝棚子。
蓝色棚子随着更多钢管竖起,像被吹胀的蓝气球般渐渐拓宽。金属支架一根根扎进沥青路,蓝色铁皮一块块拼接延伸,原本留的空隙全被填满;与之相对的,红色帐篷伞的地盘一点点缩窄,从成片的 “红云” 变成零散的 “红点”,连撑开的角度都得往回收,生怕伞骨蹭到棚子边角。
“收了吧。” 不知是谁在人群里喊了一声,声音不高,却像颗石子投进 平静的水面,漾开圈圈涟漪。原本还连成小片的红色云海瞬间断开,摊主们纷纷伸手往下压伞骨、往回收伞面,圆鼓鼓的帐篷伞一下瘪了半截,看着瘦小了许多,却依旧倔强地撑着伞状。它们孤零零立在水泥坝前,伞布被风吹得 “哗啦” 晃,像一群攥着衣角的孩子,仿佛在无声念叨:“给我留块落脚的地呀,哪怕小一点也行。”
又一个夜晚降临,路灯把路面照得半明半暗。香蕉夫妇先弯下腰,解开帐篷伞的固定绳,把自家的蘑菇伞轻轻放倒在地上,拖着伞杆往路边挪,伞布蹭过沥青,发出 “沙沙” 的细碎声响。紧接着,更多的伞面跟着躺了下来,红色的痕迹在路灯下蜿蜒,像一道道浅淡的泪痕。没人说话,只有偶尔的叹气声和伞杆拖动的声响,有人摸了摸伞面上的污渍,有人回头望了眼曾经摆摊的地方,最终,150 个帐篷伞全都跟着主人,一步一挪退出了这片刚被蓝色铁皮占据的区域。路面上只留下淡淡的、被伞面压过的印记,还带着点白天日晒的温度,像是它们曾在这里扎根过的证明。
杨梅腾出抱着雪莲果的一只手,指尖轻轻划过身边银色铁柱支撑的蓝色棚子,目光跟着移到下一个,声音轻得像落在风里的絮语:“1、2、3、4……” 数到二十时,她顿了顿,低头看了眼胸前熟睡的女儿,小家伙的呼吸轻轻蹭着她的颈窝,她把孩子抱得更稳些,又接着数,“20、31、40、50、98……”数到一百的时候,喉咙有点发干,她咽了口唾沫,脚步没停,从市场口一直数到铁轨旁的水泥坝前。最后一根铁柱旁,她终于停下,指尖在铁柱上轻轻敲了敲,心里默算一遍:地上整整齐齐撑起了 156 个蓝色棚子,像一片突然冒出来的蓝蘑菇,把原本摆帐篷伞的地方占得满满当当。
那些铁柱是真结实,比她的胳膊还粗一圈,表面泛着冷硬的银亮,底部深深扎进沥青路里,连风刮过都只晃一下。棚子的靠背和屋顶都是亮眼的蓝,远看和工地上的铁皮没两样,可刚才路过时,她的扛在肩头的扁担不小心蹭到棚顶,没听见预想的 “哐哐” 声,反倒传来 “嘣嘣” 的脆响,像敲在硬塑料上。“该不是塑料的吧?” 身边的丈夫凑过来,声音压得很低,眼神里带着点好奇,想再碰一下,又怕被工人说。
杨梅没看丈夫,也没再留意棚子的材质,目光直直落在棚子空荡荡的角落,有的棚子地面还留着扫过的痕迹,有的棚角堆着工人落下的手套,可没有一个棚子挂着 “有人” 的记号。她轻轻叹了口气,声音比刚才还轻:“是铁皮的还是塑料的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这棚子是给我的吗?” 话里没带怨怼,只有藏不住的慌,房租、水、电,一家老小穿衣吃饭,要是没个固定摊位,往后的日子更难。
不远处的喧闹声拉回了她的注意力。先前在路边摆摊的个体户们正忙着搬东西,老胡扛着扁担;“大炮”拿着箩筐,周阿姨拖着小滑车,滑车上还有两筐黄色芒果。他们很有默契的都搬进了原来撑帐篷伞的位置。
“是啊,怎么弄这棚子才能算自己的?可别白忙活一场。” 夜色里传来的语气满是期待,也掺着点不安。
“明天,明天就是自己的了!” 一道响亮的声音突然划破议论声,是老顽童阿姨 ,大家都叫她 “没心没肺的老橙子”,此刻她正抱着装橙子的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她把橙子筐稳稳放在棚子中央,那位置刚好是她以前摆帐篷伞的地方,接着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灰,语气笃定得很:“怎么不是呢?这可是民心工程啊,专门给咱们摆摊的弄的,棚子肯定是给我们的!” 灯光落在她银白的头发上,又映在她笑开的脸上,连皱纹里都透着欢喜。
周围的人听了,都松了口气,开始跟着搬东西。可杨梅她跟着人群挪到棚边,却没敢进,站在蓝色棚子中间的过道上,她抬手轻轻摸了摸女儿的脸蛋,心里默默盼着:明天,明天这棚子里,能有她们娘俩一个落脚的地儿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