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万生痴魔-> 第三十七章 就是这行人! 第三十七章 就是这行人!
- 明照斋的作坊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膏香,是牛角留下的油味。
伙计拿起一只牛角,介绍起了制灯工艺。
“第一步是选角,明照斋做灯,牛角只要老黄牛的上角,下角油多、质疏,不成器,上角经年风霜,角质紧致,光泽沉稳。”
说话间,伙计用指甲敲了敲牛角:“声脆的,就是好角,声音要是闷,证明角里有空,那是废材。
选好的牛角,要用温醋水浸三日,去腥脱油,就和玉石开光一样。”
介绍过了选角,伙计又到了一口铁锅前:“牛角出水之后得做第二步,劈片,有的作坊劈片直接用烧的,明照斋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先加配料去煮,把牛角煮软了。”
张来福问:“配料都是什么?”
伙计一瞪眼:“这能告诉你么?这是明照斋的秘方!”
张来福没再问,伙计接着说道:“等煮的火候到了,用小刀把牛角剖开,再用木楔缓缓撑住,之后再用火烘烤,烘软后压平,留一夜,角片光滑如玉,才是我们明照斋的手艺。”
说的这么复杂,其实就是通过加热,把牛角压成薄片,张来福懂这个。
“第三步就是刮磨了,用小刀削去毛刺儿,用鲨鱼皮打底磨粗,再用灰粉细细抛光。刮好之后用麻布蘸少许桐油抹匀,既是封角,也是养色。”
听到这里,张来福觉得女神的位置越来越高了。
“第四步是合灯,灯罩用糯米胶调鱼鳔胶黏合,你买的那盏灯,还要包上青铜,铜条先以小錾刀雕云纹,再以细钉定牢,嵌边要平、要正,不能咬角,也不能露缝。
灯底用乌木车出圆托,镶银丝“明”字,角罩、铜边、木托、芯座一层层叠起,最后以竹销钉合。”
听到这里,张来福感觉女神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阿强继续介绍:“最后一步就是试光,试灯要在夜里,灯芯用羊油烛芯,香而不腻,火色温润,不照眼,不漏火,不见芯,三者全成,才是好灯。”
“好灯!”张来福捧了一句,他在认真掂量自己是不是这行人。
这位伙计把牛角灯的整个制作过程都展示在面前了,可张来福获得的感应,也确实比在蜡烛铺子强烈了不少。
可女神就是女神,张来福总觉得自己和牛角灯并不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
“角生百年,只为今宵一亮,”掌柜的提着牛角灯走到张来福近前,“明照斋做灯,不为照路,只为照心,朋友,你是入了行的手艺人,但还找不着行门吧?”
张来福一惊,这掌柜的厉害,还真把心给照出来了。
牛角灯匠,三百六十行之一。
这位老掌柜刚刚用了牛角灯这行的绝活,纹影窥心。
不同的牛角灯有不同的灯纹,灯纹打在不同人的脸上,会有不同的变化,
张来福也没隐瞒:“确实是来找行门的,只是觉得……”
“觉得我这行门不像是吧?”掌柜的笑了笑,“行门这东西我也看不出来,可我觉得你确实不是我这行的,但行门离着我这也不远,这盏灯你还要么?”
“要!”
这个灯必须买,当初答应买灯,人家掌柜的才让张来福看了工坊。
其实这都算掌柜的给了人情:“小伙子,要不是看你行门相近,别说八块,你给八十大洋,我都不能让你进匠坊。
你觉得我这行门不对,那就去上瑞华坊看看,阿强,你给他指个路。”
阿强带着张来福去了瑞华坊,这家铺子大,比明照斋大了许多,正中一块朱红漆招牌,上有金漆大字,两侧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人前一盏灯,灯下百家事,下联是:手里千层纱,纱中十里春。
这家铺子不卖牛角灯,卖的是纱灯。
大户人家门口的大宫灯,商号门前的字号灯,深宅大院里的廊檐儿灯,一般都是这类纱灯。
纱灯透光度明显不及牛角灯,但轻纱之下的光晕,倒让张来福觉得十分亲切,至少不像牛角灯那么高不可攀。
铺子里一排排灯架上挂着各色纱灯,伙计出来招呼生意:“客爷,买灯?”
没等张来福开口,阿强先说话了:“这是钱掌柜介绍来的,过来看看行门。”
张来福这才知道,明照斋牛角灯铺那位老掌柜姓钱。
“看行门?”这事儿伙计做不了主,他赶紧找掌柜去了。
瑞华坊的掌柜来了,和阿强客套了几句,转脸对张来福道:“行有行规,有些东西不能看,可既然是明照斋介绍的,劳烦转告钱掌柜一声,这个面子我给了!”
张来福之前买了一盏牛角灯,钱掌柜不仅让阿强给带路,还让阿强给做了个引荐,这八块大洋,花的是真值。
掌柜的叫来一个伙计,请张来福到工坊走一圈。
工坊在后院,分成三进,前进是剪纸、扎骨的地方;中进是上胶、裱纱的干屋,后进是晾灯的天井,几排竹竿高高架起,纱灯挂得满满当当。
伙计大致说了说工法:“纱灯工法有五步,一是扎骨——用细竹条或柳篾编出骨架。
二是糊纱,用米浆调浆糊,把纱布糊在竹骨上。
三是画样,画师在灯面上画花鸟人物,笔法不如画坊精细,但讲究个鲜艳,看着很热闹。
四是封口上油,灯笼干后再刷一层油,柔亮又防潮。
五是装灯——就是把蜡烛装上。
活都说完了,你自己看看吧。”
张来福在工坊里四下张望,心里的悸动十分强烈。
对张来福来说,纱灯好像比牛角灯更般配,这不是女神,这种感觉更像是校花,张来福摸了摸一盏大红灯笼,好像摸到了校花红透的脸颊。
“这盏灯笼多少钱?”张来福想把这红纱灯笼买下来。
伙计回话道:“这一盏红纱灯笼做工比较精致,用料也相当讲究,一盏灯笼卖三十八个大子儿,一对卖七十,一块大洋能买五盏。”
张来福点点头:“这比牛角灯便宜多了。”
伙计一笑:“兄弟,你别看比牛角灯便宜,咱们出货可比牛角灯多得多,戏班子、茶馆、庙会、春灯会都来这订货,一定就是几十上百,如果你是手艺人,做这行肯定亏不了你。”
张来福微微点头:“我应该就是这行人!”
阿强一看事儿办妥了,赶紧回了自己店铺。
张来福来到瑞华坊掌柜的近前:“我打算做这行了。”
掌柜的正在盘账,他看着账本,头也不抬:“你是打算在我这学艺?”
张来福点头道:“学艺!”
“小伙子,别着急,什么事儿想清楚了再说,”掌柜的放下了算盘,抬头看了看张来福,“在我这学艺,一学就是三年,我这包吃住,但不给工钱,等到签了文书,想反悔都晚了。”
三年?
所谓几年找不到行门,说的就是这个吧?
这还真就得慎重。
掌柜的指了指门外:“马路对面有个茶馆,你进去喝杯茶,想清楚了再来找我。”
张来福把红纱灯笼买了,去了茶馆,叫了一壶茉莉高碎,一边儿喝茶,一边琢磨着行门。
他摸了摸红纱灯,心跳不断加速,再摸摸牛角灯,虽说有些隔阂,但也觉得兴奋。
到底哪个才是自己的行门?
行门这东西太感性了,只说有感应,却没说感应到什么地步,心跳血压到了什么程度。
一壶茶水喝下去,张来福觉得心慌,高碎是筛剩下的碎茶叶沫子,卖相不好,可茶叶的品质不差,喝下去是真的消食。
张来福中午就没怎么吃东西,眼下到了晚上,他饿了。
站在烛油路上,张来福四下找吃的,街边有个卖面的摊子,张来福刚想过去看看,忽觉心尖儿哆嗦了一下。
就一下!
他转头一看,有个行人从他身边经过,手里提着一盏灯笼。
这灯笼是白的,好像也没什么特别。
张来福平定了一下情绪,沿着街边再往前走,走了片刻,忍不住又哆嗦了一下。
这是怎么了?
这感应好奇怪。
不强烈,但很清晰。
张来福四下张望,发现有不少行人手里都提着一盏灯笼。
每次看到这样的灯笼,张来福总有那种不是太强烈,却又十分真切的感应。
这灯笼有这么特殊么?
张来福正想找个行人问问,忽见一名伙计从茶馆里追了出来:“客爷,天晚了,您带盏灯。”
伙计把一只纸糊的小灯笼塞在了张来福手里。
张来福看了看手里灯笼,又抬头看了看伙计:“这个灯笼多少钱?”
“不要钱,小店儿送的,客爷慢走。”伙计回茶馆了。
张来福在茶馆点了一壶茶,一盘水果,一盘瓜子和花生,一共花了十六个大子儿,这还送一盏灯笼。
他手里攥着灯笼,在风中站了好一会。
心跳没那么快,血压也没那么高,可攥着灯笼的手,就是不想松开。
这感觉,像是攥住媳妇儿了。
PS:纸灯匠,三百六十行之一。这行用竹条做骨架,用纸皮糊灯罩,做的是最朴素的灯笼,也是寻常人家用的最多的灯笼。这行的绝活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