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第127章 万流归奉

第127章 万流归奉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民国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奉天城。

    秋日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奉天火车站哥特式钟楼的尖顶上。

    七点整,当沉重的铜钟敲响第一声,一列来自天津方向的专车喷吐着浓烟,缓缓驶入站台。

    这列挂着八节专用车厢的火车,载着首批受邀参加"国民救国会议"的华北教育界、工商界代表,历经十六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了这座正在书写历史的城市。

    平津著名报人陈敬轩提着沉重的皮箱,随着人流走下火车。

    他扶了扶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眼因长途旅行而布满血丝,却难掩其中的好奇与审视。

    "此次国民救国会议,大会定于28日正式召开,而相关活动自20日起,便已陆续展开,包括专题座谈会、主题展览、实地参观调研等一系列配套安排。"

    "虽然行程紧凑,但还好将将赶上了,我一定要好好观察一番,看看这个‘新东北’到底是什么气象!"

    作为一名在《大公报》笔耕十余年的资深记者,他见证过直奉战争的硝烟,记录过易帜的复杂博弈,也目睹过南京政府的日渐腐化。

    此次北上,他带着三分期待、三分疑虑,还有四分知识分子特有的审慎。

    "先生,请往这边走。"

    一个清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陈敬轩抬头,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学生装、臂戴"救国会议服务团"标识的年轻男子正微笑着向他示意。

    年轻人约莫二十岁年纪,胸前的校徽显示他来自东北大学,举止得体,语气恭敬却不卑微。

    "接待处设在前方五十米处,我们会协助您办理登记和住宿安排。"

    学生边说边自然地接过陈敬轩手中的行李箱,

    "旅途劳顿,我们已经备好了茶点。"

    陈敬轩微微颔首,随着引导向前走去。月台上的景象让他这个见多识广的老报人也不禁暗自惊叹。

    巨幅标语从月台顶棚垂落,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热烈欢迎各界代表共商国是"

    "统一救国,复兴华夏"

    引导牌设计得清晰明了,分别指向"平津代表团"、"西北代表团"、"华南代表团"等不同区域。

    每个区域都设有接待桌,后面坐着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核验证件、发放材料。

    最让陈敬轩印象深刻的是维持秩序的士兵。

    这些东北边防军的宪兵,身着笔挺的灰蓝色军装,武装带上配着毛瑟手枪,站立如松,目光警惕却不凶悍。

    当有代表询问路线时,他们礼貌地指路,甚至还会帮忙提一下行李,与陈敬轩在南京、北平时所见军警的跋扈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当兵的,倒是训练有素。"

    陈敬轩暗自思忖。

    在接待处,工作人员高效地核验了他的邀请函和身份证明,递给他一个牛皮纸文件袋:

    "陈先生,这是您的会议材料,包括住宿安排、近期日程和奉天城市地图。您的行李我们会直接送到宾馆。"

    陈敬轩打开文件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会议期间日程指南(初稿)》。

    翻开扉页,居然是附有张汉钦亲笔签名的欢迎辞。

    指南内容详尽得超乎想象:

    从每日的会议、座谈安排,到餐饮、交通信息,甚至还包括奉天近期的天气预测和穿衣建议。

    "真是周到啊。"

    陈先生不禁感叹。

    他被引导至一辆黑色的福特轿车前,司机身着整洁的制服,恭敬地为他打开车门。

    车内,小几上已经备好了热茶和当日的《东北日报》。

    头版头条正是关于会议筹备的报道,配着一张奉天全市张灯结彩的照片。

    轿车驶出车站,陈敬轩透过车窗观察着这座陌生的城市。

    街道宽阔整洁,两旁商铺林立,行人衣着体面,面色红润,与关内城市常见的灰败景象截然不同。

    最让他惊讶的是交通秩序:车辆和行人都严格遵守交通指示,有轨电车按时到站,看不到常见的拥堵和混乱。

    "奉天的交通管理,似乎比北平好上不少。"

    陈敬轩对司机说。

    司机自豪地回答:

    "先生,这是少帅特批的交通整顿计划,请了德国的专家来指导。现在违反交规的要罚款还得义务执勤三天呢。"

    抵达下榻的"光复宾馆"(原大和旅馆),陈敬轩再次被东北方面的周到安排所折柔。

    宾馆大堂悬挂着中英双语的欢迎横幅,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地办理入住手续。

    他的房间安排在三楼,朝南,宽敞明亮,卫生间配有罕见的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

    书桌上,除了一份更加详细的活动日程表外,还有一本厚厚的《奉天城市指南》,从历史沿革到风土人情,从商业区分布到紧急联系方式,一应俱全。

    甚至还有一盒奉天特产——老边饺子馆的代金券。

    "这等细致周到,远超我来时的预期。"

    陈敬轩喃喃自语,对东北政权的治理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黄海海面上,一艘名为"海亨"号的客轮正破浪前行。

    甲板上,南洋侨领李文澜老先生扶着栏杆,眺望着远方逐渐清晰的海岸线。

    李老先生年近七旬,须发皆白,但身板硬朗,目光如炬。

    作为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的副主席,他这次代表东南亚三百万华侨北上,肩负着考察东北政权、决定投资方向的重任。

    "李先生,预计一小时后抵达营口港。"秘书恭敬地报告。

    李文澜点点头,思绪万千。

    他十六岁下南洋,从橡胶园苦力做到如今拥有多家工厂的侨领,历经沧桑,对祖国的感情复杂而深沉。

    去年他曾在南京受到常委员长接见,但对那个政府的效率和廉洁程度深感失望。

    这次北上,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看看这个能全歼日寇的东北政权,究竟有何不同。

    "呜——"

    汽笛长鸣,"海亨"号缓缓驶入营口港。

    李文澜惊讶地发现,这个东北的港口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码头上起重机林立,货轮云集,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有条不紊地装卸货物。

    他甚至还看到一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轮正在卸货。

    更让他惊讶的是接待流程。船刚靠岸,一队身着白色制服的检疫人员就登船进行健康检查,效率之高令他咋舌:

    "在南洋,这等检查至少要半天时间。"

    通关手续更是简便快捷,工作人员礼貌专业,完全没有索要"好处费"的暗示。

    出口处,明显的"会议代表接待处"指示牌下,工作人员核验身份后,立即安排他们登上专列火车。

    "这就是东北的效率吗?"

    李文澜暗自惊叹。

    列车沿着南满铁路北上,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

    广袤的辽河平原上,庄稼长势喜人,远处可见正在兴建的工厂厂房,高耸的烟囱冒着白烟。

    铁路沿线,每隔一段就有士兵站岗执勤,见到专列纷纷立正敬礼。

    "看来张汉钦司令对这条交通线十分重视。"

    李文澜对随行秘书说。

    秘书点头称是:

    "听说少帅下了死命令,必须确保会议代表往返安全万无一失。"

    当列车终于抵达奉天站时,李文澜看到月台上迎接的人群中,竟然有外交名流顾维钧的身影。

    这位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著名外交家,如今是东北政务委员会的外交顾问。

    "李先生,一路辛苦。"

    顾维钧快步上前,与李文澜亲切握手,

    "少帅本欲亲来迎接,因筹备会议抽不开身,特派我前来,望您海涵。"

    李文澜连称不敢当。

    在前往宾馆的车上,顾维钧向他简要介绍了奉天近期的建设成就,言谈间充满信心:

    "少帅常说,建设新东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在实处。李先生这几日可随处看看。"

    ————————————

    与此同时,在奉天城西的公路检查站,另一幕正在上演。

    粤军代表李中坚乘坐的汽车队在接受例行检查。

    他们到达营口港后,并未乘坐专列,而是提出转乘汽车,想要更仔细地观察这个‘新东北’。

    "长官,请出示通行证。"

    一个年轻的宪兵礼貌但坚定地要求。

    李中坚的副官递上证件,忍不住打趣道:

    "还是你们东北好啊,这一路过来,关卡林立,安保严密,却秩序井然。"

    宪兵微微一笑,仔细核验证件后立正敬礼:

    "手续齐全,欢迎来到奉天!前方有引导车为您带路,祝您在奉天愉快!"

    检查站旁设有补给点,士兵们为远道而来的车队补充了燃油和食物,甚至还提供了简单的车辆检修服务。

    这种周到体贴,让历经跋涉的粤军代表们倍感温暖。

    "这张汉钦司令,确实有一套。"

    李明灏对同车的桂系代表说。

    桂系代表点头称是:

    "这一路看来,东北治理确实远胜南京。路上无土匪,关卡无勒索,沿途百姓面色红润,可见治理之效。"

    从营口港转乘汽车抵达的粤桂代表,在路上就有了意外收获。

    两人同时在"华南代表团"区域提出要求,初时有些尴尬,但很快就破冰了,提出同乘一辆车,代表团其余人等也要混乘。

    漫长的旅途成了非正式的交流场合,双方虽各有立场,但在“联合抗日、共御外侮”的大方向上却出奇一致。

    列车抵达奉天站时,两人已相谈甚欢,这无疑为后续的正式沟通提前消弭了不少隔阂。

    ————————————

    在代表们陆续安顿下来的同时,帅府内的"会议筹备总指挥部"正是一片繁忙景象。

    总指挥杨宇霆站在巨幅奉天城区图前,手持教鞭,听取各小组汇报。

    墙面地图上,各代表团下榻宾馆、会议地点、安保哨位、交通路线都用不同颜色标注得清清楚楚。

    穿着各色制服的工作人员穿梭往来,电话铃声、电报机的嘀嗒声、人员的汇报声交织在一起,却忙而不乱,秩序井然。

    "接待组报告:"

    刘尚清站在汇报席前,

    "华侨代表团158人已全部入住光复宾馆,华北代表团203人入住东北饭店,华南代表团97人入住奉天宾馆……

    所有房间、膳食、交通车辆均已分配妥当。"

    杨宇霆点头:

    "重点是饮食要照顾各地口味,粤省代表多备汤品,川湘代表要加辣。细节见真章。"

    "安保组报告:"

    高纪毅接着汇报,

    "城内分区戒严布控已完成,所有代表驻地及路线已加密监控。

    昨日破获两起南京方面特务的渗透企图,已秘密处理,未惊扰代表。"

    "继续加强警戒,特别是夜间巡逻。"

    杨宇霆指示,

    "但要外松内紧,不要搞得风声鹤唳,影响代表情绪。"

    "会务组报告:"

    袁金凯说,

    "主会场东北大学礼堂布置完毕,扩音设备已调试成功。会议议程草案、代表名册、席位安排已印制完毕。"

    "联络组报告:"

    一个年轻军官起身,

    "滇军龙云将军代表、川军刘自乾将军代表请求拜会少帅,希望安排在明日午后。"

    杨宇霆一一做出指示,条理清晰,决策果断。

    张汉钦偶尔会来到指挥部,但并不干涉具体事务,只是在关键节点听取汇报,或做出简要指示:

    "安保是根基,万不可失。"

    "对待各方代表,礼数务必周全。"

    他的从容,源于对这套成熟行政体系的绝对信任,也源于其两年多来严格要求下,所锤炼出的严谨作风。

    在张汉钦看来,一个现代化的政府,就应该这样运转:专业、高效、各司其职。

    ————————————

    傍晚时分,陈敬轩被邀请参加一个小型的欢迎晚宴。

    宴设宾馆餐厅,菜肴精致而不奢华,以东北特色为主,兼顾各地口味。

    席间,他遇到了几位老朋友,大家纷纷交流沿途见闻。

    "我从山西来,坐汽车走的公路。"

    一个满头白发的学者说,

    "沿途每个补给点都有热水热饭,还有医生值班。我这把老骨头,居然没觉得累。"

    "我从上海来,坐船到营口。"

    一个银行家接话,

    "那港口繁忙得很,洋人的商船不少,但管理井井有条。通关速度比上海快多了!"

    陈敬轩静静地听着,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

    作为报人,他深知细节往往最能反映真相。

    东北方面的接待工作,从宏观规划到微观执行,无不显示出一种现代化、专业化的治理能力,这与南京政府的官僚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

    与此同时,在奉天城内的兵营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预演"正在进行。

    一队士兵正在模拟代表车队遭遇袭击的应急处置演练。

    从警戒疏散到医疗救护,从交通疏导到追击堵截,各个环节配合默契,反应迅速。

    "少帅有令,会议期间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指挥官对士兵们说,

    "我们要让全国代表看到,什么叫做真正的专业!"

    ————————————

    夜幕降临,奉天城灯火通明。

    站在宾馆窗前的陈敬轩,望着这座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心中原有的几分疑虑与观望,已大半化为期待与信心。

    他铺开稿纸,准备为后天的第一场座谈会起草发言稿,标题他已想好:《从奉天之治看国家统一之希望》。

    ————————————

    而在帅府内,张汉钦与杨宇霆、张作相正在进行最后的每日小结。

    "各地代表均已安然抵达,"

    张作相欣慰地说,

    "观其神色,多是振奋期待之意。"

    杨宇霆自信地补充:"一切皆在掌控,只待会议开启。"

    张汉钦望向窗外璀璨的城市,目光深邃:

    "明日开始,一定要办好各项活动,让各方代表好好感受,何为东北之气象,何为复兴之基石。"

    奉天城,已然准备好向全国精英,全面展示其足以领导未来的力量与气象。

    万流归奉,只待潮涌之时……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