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不明不清-> 1444 朝鲜养胖了

1444 朝鲜养胖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然而这次洪涛却一反常态,没有快刀斩乱麻,而是选择了一个见效最慢的笨办法,以理服人!

    皇帝给锦衣卫下旨,每年从100多个上了榜的贫困地区随机挑选500名适龄儿童,由内帑出资将其安排到州府新学读书。

    毕业之后成绩好的可以科举、可以考皇家学院,成绩一般或比较差的,送到建设部、工业部、化工部、农业部自建的职业学校里去,两三年之后就是一名预备役技术工人,照样能挣钱养家。

    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呢?与海户司里的孤儿比起来,这些孩子肯定没那么忠诚。人家都有父母,被强迫离开家的,保不齐还得埋怨皇帝不讲理呢。

    洪涛要的不是忠诚,而是人性中的炫耀。这些孩子成年之后,要不成了有学问的人,要不成了技术工人,不光能养活一家人,还比大部分百姓挣得多、活的好。

    这时候该干嘛了呢?九成会选择带着大包小包、穿着最好的衣服、拿着积攒起来的银币,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往家里赶。

    衣锦还乡,是汉文化圈里的基本元素之一。上到大臣下到贩夫走卒,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有所成就,第一个想到的必然是回到家乡显摆显摆。不管在外乡有多风光,也不如在家乡父老面前抖落的过瘾。

    这个习惯到底是好是坏,洪涛懒得琢磨,但怎么利用他真没少费心。喜欢显摆是吧?那好,我给你们创造使劲儿显摆的机会,不想显摆都不成!

    哪个孩子毕业了,当地官府都会连吹带打的去孩子家里报喜,同时再给村里人讲讲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好像只要出去了,不光吃饱穿暖,还遍地都是发财致富的机会。

    爱信不信,等孩子们衣锦还乡了,肯定会有人动心,忍不住也要出去看看。不用多,每个村有一两个孩子当榜样,就能号召几倍、十几倍的当地人鼓起勇气背井离乡去经济更发达的地方讨生活。

    他们当中肯定有失败者,但不会太多,大部分都会比守着穷乡僻壤活得容易。倒不是外面有多好,而是偏远地区太穷了。哪怕外乡的雇主不给工钱,每天只给三顿饱饭吃也比窝在家里好。

    除了衣锦还乡之外,人性里还有个习惯,攀比。你家男人出去一年,回来的时候大包小包,全家人都能吃饱饭,甚至把家里人接出去享福,那我家凭啥不成啊!

    这样一来,偏远地区的人口会逐渐流向发达地区,当流失到一定程度之后有些村庄就荒废了,这时候官府再提迁徙的事儿阻力就会小很多,甚至得到当地人的拥护。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真有可能把大明本土里的贫困人群数量降到最低。至于说这些地方怎么办,不用办,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前没必要劳民伤财去开发,有这些资源不如投入到自然条件更好的地区效率高。

    那些偏远的山山水水就让它荒着吧,也算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白纸,到时候该怎么规划是他们的工作,无须自己越俎代庖。

    “万岁爷,朝鲜国王病重,驻朝鲜大使派了军医前去诊治,说是很大可能熬不过冬天了。李氏没有子女,旁枝也断了血脉,如果真的无人继承,该立还是该废,礼部那边都有预案,可还需请旨才能定夺。”

    今天一大早,洪涛又在午门亲自接见了11位来自偏远地区的优秀毕业生。先用话鼓励一番,再赏赐些物品,就把这些火种放出宫,让他们衣锦还乡去了。

    回到养心殿还没畅想几分钟,王承恩就把一份奏折递了上来。朝鲜李家经过这么多年的食物和药物摧残,终于断了子嗣,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但最终是继续找个傀儡国王还是划归大明版图,礼部不敢擅作主张。

    “先让礼部把找到李氏私生子的消息放出去,看看还没有心怀鬼胎的家伙冒头,到时候再视情况而定吧!过几日把朝鲜特区的案卷拿出来在御前会议上讨论讨论,找找还有什么需要添加修改的。”

    朝鲜国早在十五年前就可以划归大明版图了,不能说一点反抗没有,但也翻不起多大浪花。

    此时朝鲜的主要城市里几乎都是大明商人经营的工厂、商店,满朝文武经过数次清洗也全都成了投明派,从民间到朝廷不存在特别的阻力。

    可洪涛一直在等,等的就是朝鲜李氏彻底断了血脉。这么做倒不是怕有人不服,而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以朝鲜的自然资源,很难与其它外海领地相比。做为属国存在,大明帝国不用担负太多责任。说句不好听的,就算饿死多一半朝鲜人,也没人会指责大明皇帝草菅人命。

    如果将其划入大明版图,那朝鲜人就成了大明百姓。这可是大几百万人口,不能饿着、不能冻着、不能风吹雨打,每年至少有一半粮食要由大明提供,是个纯纯的大负担。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世界格局的变化,现在朝鲜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可以考虑并入版图了。虽然半岛上没什么比较容易获得的资源,还要不停输入粮食,但那几百万人口升值了。

    依靠武力攻占了秘鲁总督区的大部分城市只是第一步,想真正在美洲大陆上站住脚,大规模移民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有一亿多人口的大明帝国居然有点闹人荒了,荷兰人被赶走之后,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都出现了势力真空。这个是必须马上填补的大窟窿,即便还不打算开发也得先占个窝。

    战争结束后,恩鸟港总督区也得开始移民,继续巩固其在当地的堡垒作用,让欧洲人从此之后断了偷袭的念头。

    科伦坡港同样要输入人口,那是艘印度洋上的不沉母舰。一手掐着印度半岛的卵蛋,一边还能照看着阿拉伯海周边各国,值得大力投入。

    光是这几个地区,粗略算算,没二三百万移民就起不到什么效果。一亿多和二百万听上去好像相差很多,实际上却很难凑齐。主要是大明本土的穷人越来越少,但凡能凑合活下去的就不愿意背井离乡出去闯荡。

    所以这些移民就不能光靠大明本土百姓填坑了,朝鲜成了最容易获得、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人口来源。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