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名义夫妻-> 第四十六章 顾家男人(1)

第四十六章 顾家男人(1)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公历二月只剩下最后两天。赵世成的短工到昨天就结束了。算算这不到二十天的收入,赵世成也有点目瞪口呆。仅仅是帮人跑跑腿,各个地方联系一下,做甲鱼、大闸蟹生意的黄大老板给了他四万五千块钱——这相当于退休前他全年的总收入。

他觉得这钱有点烫手,黄来根黄大老板却毫不以为然。

“赵老师,别说是张总的面子,就是冲你对这些甲鱼塘的熟悉程度,也值这个钱。赵老师,有没有兴趣来帮我干?就去周边的地方看看,到时去收点甲鱼。”黄来根问道。

赵世成摇了摇头,道:“就我们县里,大部份的甲鱼塘我清楚。他们用什么喂养,是饲料还是鸡杂,或者是其它,我清楚。到了其它地方,我也就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明白了。”

黄来根听他这么说,也点了点头,道:“你那个朋友的甲鱼不错。但他的东西我只能送送朋友,或者自己吃点。要出口是不可能了。不过将来可以做一些大餐厅的生意。他的量太小了,我没法卖。你看看有什么办法,能扩大养殖,但质量不能下降。”

“他的东西,已经接近野生,算不上是饲养的,产量肯定上不来。而且周期很长,别人的一年半载可以出塘,他的至少需要三年。再说,现在量少,他还能卖卖。要是量大了,那么贵的价格很难卖。如今那么多人在上甲鱼塘,今年下半年甲鱼的价格肯定会下来。其实,饲养甲鱼的成本没多少。”赵世成解释道。

黄来根想了想道:“没关系,就他这个质量,一个月多不敢说,几千只没问题。你回去跟他商量一下吧。”

“那行,我回去跟他商量一下。”赵世成点头道。

养甲鱼、大闸蟹对赵世成来说,是半路出家。当年学习的时候,主要学的是牛马猪羊鸡鸭鹅,水产只是顺带性的学了点。养甲鱼、大闸蟹之类的还是八十年代末才兴起的。他也只是接触多了,才有那么点经验。真要说起系统化的知识,还是不足。

他来到了农科所,想找杨海弄点资料看看。很快,杨海就给了他一大堆的资料。赵世成拿出眼镜就要翻看,杨海赶紧制止。

“老赵,不着急。这些资料你拿回家慢慢看。到我这儿来,怎么也要多聊一会儿。”杨海道。

“那行。”赵世成也没客气。

“听说了吗?金海华要走,杨卫国也要走,刘向民不回来了。你女婿要接任刘向民的位子。”

“不会。他资历不够,年纪也还小。”赵世成摇摇头道。

“年纪不小了。八四年霍宁的一把手才27岁,你女婿虚岁都三十了。”杨海道。

“27岁的县委一把手,全国几十年来有几个?那是特殊时期,正好赶上,又是破格提拔。当年地委为了树个干部年轻化的样板,才这么做的。现在怎么可能?”赵世成解释道。

杨海听了没言语了。他只是消息灵通人士,不是政治评论家。对许多事情,他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一会儿,杨海又抛出了一个消息:“听说你女儿和马前山管委会的计雅君关系挺好。前天两人在县里开会碰上,一直坐在一起,挺亲热的。”

“这我哪知道。”赵世成摇摇头。女儿跟谁关系好,他怎么清楚?

“别人都说了,这是你女儿主动给你女婿辟谣呢。这样一来,说你女婿和计雅君有一腿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杨海道。

“那金海华的老婆怎么就不主动出来辟谣?”赵世成反问了一句。

“那是他老婆官不够大,县里开会轮不到她。”杨海说着,自己先笑了。

赵世成也笑了,道:“年轻漂亮的女干部,有些流言蜚语,那很正常;没有才不正常呢。”

两人聊着聊着,又聊到了金海华。

“这金海华可真厉害,趁着刘向民不在,把干部位子象搓麻将一样搓了一下。他都要走了,还做这么大的动作。你女婿现在可是啥话也不敢说了。”杨海道。

“他当一把手都一年多了,动一下也很正常。原和只是副县长,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也是应该的。”赵世成道。

“不过大家都说,等金海华走了,现在这批人日子不会太好过。到时候来个新书记,情况又不熟,你女婿的声音就会大起来。金海华这样对付你女婿,将来这批人还会有好果子吃?”杨海不以为然道。

“那不会的。换谁上来也不能乱来。”赵世成道。

赵世成和杨海谈论金海华的时候,林原和正在金海华的办公室呢。

“金书记,你走的日期定下来了吗?”林原和问道。

“定下来了。下个星期就去省委党校报到,有一个短训。新书记这个星期就会到。”金海华说完,盯着林原和看了一眼。

“新书记是谁?哪里调过来的?你不好奇。”金海华笑着问道。

林原和也笑了笑,道:“没必要,等市委宣布就是。”

“恩,能沉住气就好。新书记是现任禾林的县长,新县长也是外地调来的。”金海华道。

林原和点了点头,然后问道:“你走了,嫂子怎么办?”

“暂时先不动,等我去西河安排妥当了,再把她调过去。也就一两个月功夫。”

“金书记,你看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办的?你尽管吩咐。”林原和又问道。

金海华点了点头,道:“有两个事情,还需要你关心一下。一个是财政局长的兼职问题,省地税那里不太感冒,你能不能帮忙协调一下?第二个是我的秘书小刘,我征求过他的意见,他还是愿意留在霍海。我准备让他去招商局,今后还需要你多关心。”

“没有问题。”林原和表态道。省地税那里需要去做点工作,态度好一点,承认错误彻底一点,让省地说的板子轻轻打下,来个下不为例就行。省地税要有面子,地方党委就不需要吗?至于刘伟的事情,那还真不算个事。有刘伟在,今后还可以跟金海华多保持点联络。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以后,林原和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快四点半,快下班了。今天晚上还要请何景民吃饭。

何景民听李维达回去一说,当即跟自己的老婆商量。两人都觉得如果夫妻俩能一起调到霍海的话,就该去。距离现在生活的地方也就300多公里,也算不上远。而且霍海这边的经济条件明显比这边好得多。所以何景民夫妇先到了沪海,看了赵赟的公司后,非常满意,当即表示愿意在赵赟这里干。他老婆想来霍海看看情况,赵赟直接派车送他们到霍海()找到[望书阁]了赵涵。

林原和刚想走,计雅君的电话来了。

“原和,香港博科公司要在马前山投资,这事我怎么以前一点消息都没听到?”计雅君问道。口气中有明显带着不快。

那你应该找江兵,找我干吗?我又不管这事!林原和心道。

博科公司的投资协议刚刚草签,计雅君终于得到了消息。任谁这么被无视都不会有好心情。而且李立和碰到计雅君时也没有谈起这事。李立和是个很严谨的人,如果不是林原和在霍海当副县长,他也不会跟林原和提起这事。

想了一想,林原和组织了一下语言:“这个事情投资商要求严格保密。县里只有金书记和江县长知道详情。我都不清楚其中的细节。江县长事先没跟你提起这个事,也是出于投资商的保密要求。”

“你也不清楚这个事情?”计雅君的口气中明显带着不信。

“我不清楚细节,只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具体的投资额度,投资方向,我不知道。”林原和的话不尽不实。

“那好吧。原和,我在这里的工作还需要你大力支持。”计雅君道。

“放心,工作上的事情,能支持的我一定支持。”林原和放下了电话。不就是被忽视了一把么,至于这么急吼吼的?林原和心里有些烦。这计雅君怎么现在叫“原和”叫顺口了?还以为他俩还是在学校的时候?可他还没办法自己开口指正。

晚饭是林原和作东,请何景民夫妻俩,赵涵也来了。

毕业那么多年,林原和还是第一次见到何景民。跟学校的时候变化不算大,就是老了一点。她的妻子李清长得挺清秀,身材也挺高,有一米六五左右,略有点壮实的感觉,但不胖。

“怎么样?定下来了吗?”林原和问道。

“定下来了。谢谢你们二位。我先敬你们一杯。”何景民起身就跟林原和、赵涵碰了一杯。

“学校定了吗?”林原和问道。

“学校还没定。城关中学或是城关五小,想听听你的意见。”赵涵回答道。

“有什么问题吗?”林原和问道。

何景民犹豫了一下,道:“主要是房子问题。两个学校,城关五小房子比较紧缺,筒子楼没有问题,单元房现在还很难解决。城关中学,房子也需要等一年。”

“嫂夫人的想法呢?”林原和看了一下李清。

“地点,学校环境还是五小好,城关中学太偏了点。”李清答道。声音很小,她似乎有点放不开。

林原和想了一下,道:“县城里教师的房子比较紧张,下面乡镇就比较松。我觉得房子问题,两条腿走比较好。先在筒子楼过渡一下。学校里可以排队申请呢,就去排队,早晚会轮到的。我想凭景民在大哥厂里的工资,两三年内在霍海买个商品房还是没问题的。如果觉得筒子楼不方便的话,就在外面租一个。五小周围的老房子,租金也不贵。你们看呢?”

何景民和李清都点了点头。

“那景民的工作地点呢?在这里还是在沪海?”林原和问道。赵赟的公司在沪海郊区,离沪海市区比离霍海还远。在霍海还有一个点,主要从事一部分产品的开发和测试。

“先在这里上班,等以后再两边跑。反正也不远,就60公里,早出晚归都可以。”何景民对此到是毫无意见。

工作问题解决了,几个人又聊起了各自的生活经历。

“既然你们几个办的厂子倒了,当地又没有好机会,怎么不去沪海或者南方呢?你这个专业的,还怕没饭吃?”林原和问道。

“那是我拖累的。”李清抢先道,“孩子还小,他怕我一个人带孩子太辛苦,就不愿意走。其实我也劝过他,让他去外面闯一闯。”

“我们两个的老家都在外地,父母亲戚住得远,平时也没人照应。我走了,就她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一天两天没问题,时间长了,我真不放不下心。”何景民解释道。

“恩。”林原和点点头。没想到何景民还是个顾家男人,以前怎么没看出来?请记住:(),望书阁努力提供最爽快的阅读体验![叁打不六点更G好H看K点康母:名义夫妻最新首发就在三打不溜点更G好H看K点康亩]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