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第一百五十二章 - 再渡大河

第一百五十二章 - 再渡大河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无弹窗 “公孙氏宗族现在迁到了哪里?”我好奇地问斟戈原吕风只知道有公孙氏族人迁到了附近却不知道是哪一支也不知道宗族在哪里。

“公孙氏起于大河西边的黄土之上这里的大山和草原都不是公孙氏的归宿斟戈氏先辈侥幸得大山庇佑没被炎族逐走得以在这座大山上生息繁衍所以没有随宗族迁往大河之南。如今宗族得太昊族长帮助能够返回黄土也有宗族长老问我斟戈氏是否愿随宗族前往但我族人数代以来都在这山上不愿再随宗族西归最后只有数位长老随宗族西行了。”

往西?那是我们来的方向啊!难道公孙氏和姜氏都是同一先祖的兄弟之族?

山口大战之后姜由曾亲口告诉我姜氏和公孙氏都是从西边黄土地上迁来的部族两族都源于黄土地上的河流边。

从姜水的流域看那里应该是黄土高原和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姜氏牛神山所在的地方并不是姜氏的始祖之地而是姜氏从姜水上游源后往下游方向迁移展的一个重要区域。

牛神山成为姜氏宗族所在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那个巨大的石牛头而不是因为姜氏在那里取得了多大的展。姜氏在那里起源的最大一个部族是骊山族但这个部族后来南迁了才让牛神山成为姜氏的宗族所在地实际上姜氏的祖地应该还要往西边的上游很远才到得了。

第二天我随斟戈原前往山后斟戈氏的族人主要还在那里居住。

从山谷中绕过主峰后出现在我面前的景象让我吓了一跳――没有帐篷所有的族人都住在沿山开凿地土窑洞里但这样的窑洞和后世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比。规模和形状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窑洞的高度普遍只有两米左右洞口形状千奇百怪极不规则但也有“精”加工后的痕迹――泥土被用石块拍实了表面显得比较平整至少不会轻易“掉渣”洞口也有简陋的防护一般是用羊皮和木栅共同防御野兽或风雨。

看来如斟戈原所言。公孙氏并没有经过这里只是派遣长老和战士们来寻访过征询他们是否随宗族西迁。否则如有太昊匠人经过这里怎么也会留下一些建筑改进的痕迹。眼下我也顾不到这里。就让斟戈氏先这样展吧我会让公孙氏尽可能在回到祖地后派遣人来帮助这些族人。

真正让我感到惊心地是这里的农业展规模。

从大山往下直到平原到处是开垦过的土地粗略地看上去就至少有4ooo亩以上的地肯定曾经种植过作物当然。应该是黍了。

而从窑洞地数量上看这个部族总共也不过就4、5百人就算他们采用轮作――每三年耕一次同一块地然后这块地得休耕两年――加上先前我们所看到的前山土地这个斟戈氏每年至少也得播种近2ooo亩地。

直到山脚下邻近平塬的地方才有少量的木构棚屋边上有一些畜栏里面有数千只羊。但从人口与牲畜的比例来看。这个部族早就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这已经远远出了我对太昊之外的农业部族展水平地猜测。

但临走时我还是决定送斟戈氏一点礼物。

战士们从马背上取下一些陶锅、陶碗一袋粟米还有两袋盐。

其他的东西也还罢了。陶器是昨天已经看到过的今天留一点给他们也算不了什么粟米则只能让斟戈原改善一下伙食也不可能留到开春做种――我会让战士们给他们单独送一些种子来。

但是当斟戈原看到盐撮起一点放入口中两眼就出了红光好东西啊!

“族长――这真是给我们的?”斟戈原不敢相信地问道。

我笑了笑其实我也是因为昨天的夜宴实在有点难以下咽才想到了送他们一点盐没想到会有这么大反应。

斟戈氏人在欢呼声中如获至宝捧着这些礼物回山去了。

盐!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东西!

一直以来在我们和少昊、黎族的贸易过程中盐都是一个必备的产品这东西不可复制不可种植却又是生活必需品。在后世所有的帝王将相都离不开对这个东西地控制特别是从经济与政治地高度。直到21世纪这东西不是还被当作特殊商品么!

那以后要实施我的下一阶段文明展大计对这些“内6”部族来讲还有比盐更有力的文明利器么?

这可是太昊才能供应的特殊产出啊!

当年少昊地族长们一看到我们的盐就坚决地放弃了远涉数百里到海边去晒盐的做法转而完全采用交换的方式从我们手里获得盐说明太昊的海盐工业还是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的。

我决定在今后的部族交往中认真利用好盐这项利器。

现在我最关心的是那些随公孙氏西迁的匠人们情况如何了公孙氏已经在作哪些建设。

离开斟戈氏以后按吕风的说法他知道公孙氏会从哪里涉过大河。

按时间算公孙氏过河时已经有春汛来临在这大河的这一带流域只有一个地方可以浅到让上万族人平安涉过。

出山往正西只走了一天半就到了大河边。这一段的大河是从北往南流的记忆没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后世山西和陕西的交界地段。

吕风老马识途果然带我们到了一个比较开阔的河段即使是在冬季河面还是有3oo多米宽水深多半不到马膝处想来春汛时河面极宽应该也不会到马腹。想来年初公孙氏带族人驱赶庞大的牛群经过这点水是难不倒他的。

过河后不远我们就在一处坡地上找到了证据――有数口打破的陶锅和一些碗片应该就是公孙氏过河后宿营留下的痕迹了。这些陶器的质量、样式我再熟悉不过甚至不可能是陶匠们仓促间烧制的而是从太昊带出来的“原版”作品。

这就不会错了!

方向正西我们直奔公孙氏而去。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