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玄幻魔法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第二百零五章 - 初涉骊山

第二百零五章 - 初涉骊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无弹窗 姜由到那里去做什么?

盐湖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理由不过在已经有太昊盐供应的情况下他有必要去和那些鬼族部落直接面对吗?毕竟目前利益和安全受到威胁的并不包括他姜氏在内啊!

呵呵!利之所在理由是不需要太充分的估计姜由并没有想过和鬼族在不到五天的路程(骑马)内和平共处何况还有盐湖这个大得不能再大的理由。

罢了太昊目前还没有必要急于参与进去且等姜由去玩这个游戏吧。

太昊七年元月27日我正在宗庙内安排近期的工作。

“农部的长老们商量得如何了?”我问风余。

“没有问题已经有专人负责去接大元城那边去学习纺织的族人并运输一些麻线回来。种麻的地已经规划出来还在匠作区专门安排了新房子的建设纺织坊应该在春天就可以开工了。”他刚参加了农部的会议而我则在兵部那边和长老、木芒他们一起讨论新春的第一场“太昊军事比武”的安排所以只有从风余那里得到农业的消息了。

“那工部的长老知道了么?”这件事情不仅是农部的事情还有匠作区的管理。

“这一次是由农部和工部的长老一起磋商的两边都统一了方案应该没有问题。”风余答道。

“不过有一件事情农部的长老们让我问族长今年的菽种多少?”风余小心翼翼地问道。

“唔――这个――”我犹豫了一下按眼下的菽种数量看种个几千亩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我地副产品还没有产出来目前只有豆浆和豆芽得到大家的认可酱油还在试制中宗庙内还有一百多瓮豆子没有用呢!来年应该种多少?

“种一千亩吧!”反正豆浆很快就要普及了仅此一项就会有不小的消耗但毕竟不是主食所以量少一点保证一旦有新产品开出来。能够很快地上规模就行了。

“还有牲畜的放牧问题定下来了么?”这个也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一直以来放牧是诸部族内少数族人的工作后来农业大展以后愿意辛苦放牧的族人越来越少多数部族里派遣出去放牧已经是族长惩罚族人的手段之一。这种方式极不利于畜牧业地展。

今年初我干脆让诸部族把牲畜都集中在一起。向所有的部族“招标”工部负责为这些牲畜建设必要的放牧设施将这些牲畜交给一个单一的部族放牧该部族可以从此不用再种庄稼全族只负责放牧工作。作为交换该族应该将开垦的土地和收获的粮食交出来。用于向原来拥有这些牲畜的部族作出补偿。

“须句族人负责所有的牲畜放牧!”风余回答。

呵呵!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部族足有近千人之多在太昊族内也是数得着地。

“他们的青壮年轮流地在牧场那边照料牲口其他族人还是住在城里面。”风余补充道:“只有住在城里的族人才参加训练。照料牲口的就暂时不用了。在牧场的族人就等到回城才参加军事训练。”

“工部那边修的制纸和墨地作坊开工了么?”这两样东西在太昊的消耗量越来越大总是从大元城运也不是办法这一年来已经采用海盐换大元城的纸和墨但长途运输也是个大问题今年无论如何也要让太昊自给自足了。

“都还没有正在城外选址呢主要是有松树的地方比较远所以墨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有。纸则需要石灰得靠近采石场和水源还得有陡坡所以不好选倒是粟杆多地是原料方面没有问题。工部的长老们和土鲁的徒弟天天都在忙这个事。”

“族长!――”一名宗庙卫队士兵冲进来打断了我们的谈话“骊山族的人来了带了好多锡锭呢!”

“知道了让风尘长老去安排接待接收一下锡锭让梓烨算一下要多少盐。”

呵呵!我正在收拾行装呢。可巧向导就来了。

“什么?太昊族长要到骊山族去?”带队的小队长瞪大了眼睛。

“对!不仅如此我还要为骊山族带去一些礼物!”我微笑道。

骊山族人互看了一眼都面有喜色。

从我教会骊山族人冶炼锡锭以来在骊山族人中太昊族长已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能让族人看来平平无奇地东西变得神奇而新鲜。所以太昊族长的到访将给骊山族带来什么的确很让骊山族人期待。

我在此前也为这礼物伤了一阵脑筋。

目前骊山族已经是一个农业与牧业并重的部族据说也已经在规划建城部族的生存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加上有了太昊的盐供应不需要饮血来补盐族人的身体也一日好过一日加上没有在姜氏的冲突中继续损伤骊山族目前状态还是不错的。

最后决定送给他们的是一幅城镇建设规模图并派遣部分工匠教给他们制作砖瓦和建房地技术简单的陶器目前也已经被骊山族所掌握不需要我再教给他们了。

公孙氏的有熊城和姜氏的牛神城都是按太昊的统一建筑风格建设的但都先后得到太昊匠人的支持现在骊山族人要建城可能再没有其他东西比这个礼物更贴合他们目前的需要了。

元月3o日我带着一个骑兵小队跟送锡锭的族人踏上了赴骊山族的路。

风余直送到西门外一面有些不舍一面也可能有些不放心让我颇有些失笑――到骊琴那边去一趟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毕竟我也是3o大几的人了不会这么没有原则的。

一行五十余骑却有近百人几乎每匹马上都驮了两个人除了骊山族的人以外主要是从太昊去的工匠。按骊山族人的说法从大山上翻过去近得多但也可以从南边绕过山脊走平缓一点的山路那就可以骑马了。

按太昊族人远行的习惯我们选择了骑马尽管路远了两倍却要早得多到达。

11天以后我们才远远望见骊山族人所在的山谷。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