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黄金年代从1977开始-> 第299章 这辈子都忘不了(终) 第299章 这辈子都忘不了(终)
- 一九八二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也更暖。
还没到清明节呢,太平洋吹来的风便不再刺骨,开始温柔地拂过海滨市的大街小巷。
路边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沉寂一冬的梧桐也悄然舒展着枝桠。
这座在过去两年里经历过大灾小难洗礼的城市,仰仗了改革开放的大势,又加上有老城改造、旧居升级等工程助力,开始焕发新生。
处处街道各个单位,都在孕育着勃勃生机。
昆仑山路037号的别墅办公楼里,如今最能显现这一点。
这座老建筑经过建筑大队的仔细修缮、改造和装修,如今焕然一新。
劳动突击总队在现实工作中进行统筹改造,如今已经是个很系统化的队伍。
周六,钱进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感受春日阳光的和煦,顺便喝口春茶品味人生。
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市里交给他的海滨市劳动突击总队,终于从最初那个为解决待业知青吃饭问题而成立的杂牌军,发展壮大为拥有四大支柱产业的综合性集体企业。
这是海滨市经济市场里的正规军了!
敲门声响起,钱进应了一声,庞工兵送来一份资料交给他:
“钱总,这是咱们总队发展到现在的资产盘点和现有产业发展规划总结。”
钱进要过来,回到办公桌前坐下,开始仔细查看总队目前的发展情况。
四大产业是根基。
食品厂、连锁饭店、建筑大队、服装厂,衣食住行四个行业他们已经成功在三个行业站稳脚了。
剩下一个‘行’不着急。
他得等待改革开放时代的深入,等待有自行车厂或者机械厂破产,到时候总队出资接收工厂进行方向调整,再去攻城略地即可。
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既有的四大产业。
这四大产业很重要,它们就是劳动突击总队这座大厦的四根坚实砥柱,承载着上万名队员的希望与未来:
其中人民食堂已经成为连锁饭店,这算是劳动突击船队最初的旗舰了。
流动餐车业务依然火爆,不过现在盈利收入主要靠饭店了。
难怪都说改革开放后,国内市场上到处都是钱。
就拿开饭店来说。
劳动突击总队去年在五台山路、嵩山路、华山路、庐山路等老城区核心地段的分店相继开业,生意很火爆!
压根不用担心这年头的老百姓是不是没钱消费,农民确实没钱,工人是有钱的!
而且工人们花钱欲望很强烈,或者说他们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劲头很强烈。
这些饭店统一的红底白字招牌,干净明亮的玻璃窗,优雅时尚的环境,干净的卫生还有穿着整齐、服务热情的员工。
这一切元素太吸引市民们了。
饭店供应从早餐到午餐晚餐和夜宵,从便餐到正餐到套餐,钱进真是给海滨市的国营饭店好好上了强度。
再就是饭店的价格梯次开始初步做起来,想吃物美价廉实惠的,有装修简单的小饭馆。
想请客吃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那也有酒楼。
想在家里吃饭,都有餐车可以送餐到家!
可谓是丰俭由人。
服装加工厂方面现在也做出规模来了,从泰山路服务厂的小作坊已经起步成了联合工厂。
如今拥有三个成规模的厂区和一个设计打样室。
进入1982年,喇叭裤的风潮已经过了,现在厂里正热火朝天地生产着琼瑶式的飘逸女装和仿军大衣款的时髦夹克。
现在钱进都不用费劲了。
设计打样室专门盯着影视画报和电影院、电视机,另外她们还安排学习设计的女队员南下参观,只要有流行元素出现,服装厂立马跟进。
有了设计打样室专门盯梢,服装厂总能踩准市场的节拍。
而且钱进之前在供销社留下的人脉开始起作用。
服装厂现在产量很厉害,不仅用自己的门店渠道对外销售,更通过供销社渠道,将产品卖到了周边县市,成了总队重要的利润来源和女队员的体面归宿。
西林市那边都邀请劳动突击总队去建厂了,不过钱进婉拒了。
他想好了,1985年之前是不会对外扩军的,就老老实实在海滨市内混就行了。
现在还是计划经济市场呢,市场里的风浪可不小,劳动突击总队在海滨市根深蒂固不怕风吹浪打,去了外地那可不成。
所以钱进给服装厂的规划是,1985年出海滨市,1990年出省。
至于什么时候出国?
这个就得乘坐国家发展的顺风车了。
另外他重点发展的还是“劳动光荣”建筑大队。
这是劳动突击总队的铁军,也是如今钱进最引以为豪的队伍。
从最初的肩挑手抬、修修补补,到如今拥有上千名经过专业培训的木工、瓦工、水电工等技术骨干,建筑大队早已今非昔比。
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旧城改造一期工程,让无数居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公共厨房和厕所。
如今更是转战各处,将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空置废弃多年的老破旧危房,逐一修缮改造,变废为宝。
这些焕然一新的厂房、仓库,又反哺总队,为服装厂、食品厂的扩张提供了宝贵的空间。
不过现在建筑大队的盈利水平很差,基本上也就是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人。
钱进不在意,他在等待住房市场商业化的号角,只要这号角吹响了,他就从劳动突击总队队员自住房开始,将建筑大队升级为建筑公司开始造房子!
所以现在建筑大队依然是个打地基的阶段,而且这个地基厉害了,他是给总队全体来打地基的。
如今饭店和服装厂的利润时不时还要反哺建筑大队,内部有些意见,但都被钱进压住了。
食品厂和糕点铺这条线发展的时间最短,发展的很快。
劳动甜蜜坊在1982年一个季度就扩张出来十五家店铺。
因为糕点铺的全城铺设,还给海滨市带来了一个别称。
香城。
这个先是报刊报道,说‘海滨市全城终年飘荡着面香、奶香与糕点的甜香’。
这事倒是不夸张。
海滨市的轻工业本来就是全省重点,以前海滨国营食品厂生产的牛奶饼干、水果糖和果味啤酒全国闻名,现在强度上升了。
劳动甜蜜坊卖出的是什么?
金黄油亮的桃酥、酥脆香甜的黄油饼干、松软可口的鸡蛋糕、还有裹着白糖粉的沙琪玛、奶香扑鼻的大面包……
这些东西在整个八十年代都属于稀罕物,这些点心在北上广等几个大城市都不多见,可是却能源源不断地从海滨市这边的食品厂生产线往下流淌。
以至于现在品牌都做起来了。
这要感谢海滨市的旅游胜地资源。
游客们来海滨市,或者各地工作人员来海滨市出差,都要带上海滨特产的点心回家。
名声就是这么不知不觉打响的。
钱进花费一上午时间将相关产业全部翻阅一遍,用手指敲着桌子开始琢磨。
四大产业发展不错,如同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做的很出色,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帮助海滨市在省内外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这让他很满意。
这点不是吹嘘的,钱总队的名气早就不局限于海滨市内了,周边县市的老百姓提到“钱总队”,无不竖起大拇指。
当然这也不值得骄傲。
他的商业帝国才刚起步,整体来说还处于打地基阶段。
这个地基必须得打牢靠了!
他现在还是缺少人才。
不过这事他不着急,刘邦靠一个沛县都能打下一个强盛的大汉帝国。
何况他现在坐拥远比沛县更大的海滨市呢。
人才是够用的。
只是还需要培养。
他的培训学校就是劳动突击总队的黄埔军校了。
琢磨了一阵,就是中午时分。
庞工兵来喊他去吃饭,钱进站起来说:“把中队长以上级别的同志都叫过来,下午开个会。”
创业难,守业更难。
这次开会主题就是要守住家业,打好经济帝国的基础。
下午开会,他给总队发展定下的基调就是:“稳打稳扎,查漏补缺”。
“同志们,我们现在是家大业大了,但越是家大业大,越要如履薄冰!”
大会议室里,钱进对着各产业负责人和骨干队员们讲话,语气严肃而沉稳。
现在他已经很有领导风范了。
“楼小光,你那边人民食堂要继续保持好物美价廉、干净卫生,服务态度要热情周到这些基本功。”
“不能因为生意好了就店大欺客,还有新饭店的扩张工作停一停,你选几个厨师和优秀服务员,去培训学校开几期课,把队伍好好带一带。”
楼小光点头表示明白,在笔记本上开始写人名。
钱进指向罗丽娟:“罗厂长,你们服装厂要盯紧市场变化,保证质量,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
“还有建筑大队是咱们的根基,我老调长谈一句——建筑大队三个重点,安全!安全!还是安全!工程质量一点都不能马虎!”
“食品厂更是重中之重,食品安全大过天!劳动甜蜜坊的点心现在都走向全国了,是吧?”
食品厂总负责人是钱进请回来的周耀祖。
国营第七橡胶厂的业务很差,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摇摇欲坠。
钱进索性把周耀祖给叫回来当帮手。
周耀祖沉稳、虚心、吃苦耐劳而且愿意学习,钱进对他的期望挺高的。
此时被钱进点名,周耀祖便点头说:“是的,咱们海滨市民现在走亲访友首选的就是咱的糕点和卤味红肠这些东西,我准备按照钱总您的指示做个套餐。”
钱进说道:“这个不着急,别老是盯着新业务,还是得先脚踏实地的把握当下。”
“放在你们那个食品厂和糕点铺这边,就是要让人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食品安全你给我做好了,咱的食品不主打什么物美价廉什么好吃美味什么品种繁多,就是一个食品安全!”
周耀祖不太明白钱进为什么这么重视食品安全,还要拿着食品安全当招牌来打造。
在他看来,老百姓根本不在意食品安全,他们倒是更在意诸如好吃和便宜这些元素上。
但钱进是总指挥,他为人又忠厚踏实,便立马重复了钱进的话,表态自己会在‘食品安全’这块招牌上下力气,争取打造出个食品安全的金字招牌。
钱进跟四大产业的相关责任人聊过后,又对培训学校、修理大队、文娱大队等相关产业负责人下达指示,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大局上过了一遍,他又对刚成立的劳动突击总队管理部进行单独讲话。
管理部门涵盖人力、采购、生产、销售、后勤、财务、技术等等。
现在劳动突击总队已经把一个成熟企业的架子给搭建起来了。
骨架有了,剩下的便是丰富血肉。
钱进让管理部门梳理工作流程,从采购、生产、销售到服务,每个环节都要梳理一遍,找出漏洞和可以优化的地方。
比如食堂的采购渠道是否稳定?成本控制是否到位?
服装厂的面料质检是否严格?次品率是多少?
建筑大队的安全操作规程是否人人遵守?
食品厂的卫生标准是否执行到位?
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流程,是因为他要根据这些流程来提升管理质量。
钱进决定今年给总队引入更精细化的管理方法。
这个很简单……
商城里的管理类书籍真是浩如烟海……
钱进压根不用自己想办法,哪个部门该实行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哪个部门要学习什么资料。
商城里面的书籍都给介绍的明明白白。
就从这点来说,没人能打得过他带领的队伍!
当前劳动突击总队已经在实行很多未来才有的制度了,这在当下国内的企业工厂单位里是无法想象的。
比如在建筑大队他就开始推行“项目负责制”了,先挑选表现突出的生产骨干,配合老师傅的技术,负责一些小型的改造项目,锻炼其统筹能力,也锻炼他们的负责能力。
比如在食品厂,他就严格执行了岗位责任制和质量追溯制。
想像工厂那样糊涂度日?
不可能!
会议开到傍晚才结束。
钱进照例一挥手:“各位请回吧,我这里没准备宴请诸位的晚餐。”
“请各位在岗位上好好干,干出成绩的时候,庆功宴会肯定少不了!”
众人笑着离开,然后三五成群的去下馆子。
钱进从来没在钱上亏待所有同志。
这些中高层的工资和福利都很好,下馆子对他们来说是毫无压力的事。
钱进留下了魏雄图。
他搂着大舅哥的肩膀说:“培训学校那块,你得给我抓紧了啊。”
魏雄图捶他肩膀一下:“这个你放心,学校一直在加强培训工作的开展,咱们职业技术培训班从没停歇过。”
“清明节过后,马上就要针对农村地区的青年开一期技术培训。”
现在培训学校能开展的方向还是挺多的。
除了依托四大企业开设泥瓦匠、木工、水电工等建筑类培训班和烹饪班、缝纫班、食品工艺班等等之外。
另外还有诸如种植班、养殖班、兽医班、理发班、外语班、维修班等等各类基础学习班。
钱进对此很满意:“好,培训学校不光是咱劳动突击总队的,也是全社会的,这是我开创之初对市里的承诺,我会全力去践行它。”
“当下来看,培训学校不太够用了,那你做个预案给我看一下,今年把学校规模给扩大一倍!”
魏雄图精神振奋,说道:“好,正好市里要把学校后面的小公园批给咱们。”
钱进点头。
干!
路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
整个劳动突击总队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稳”字当头的方针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着。
队员们干劲十足,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也感受到了尊重。
他们不是工人,最早的时候是被人在背地里称之为‘盲流子’的无业人员。
但劳动突击总队的狂野发展,让他们就不再是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而是成了凭自己双手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建设者。
这份尊严感和归属感,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让人珍惜。
就在劳动突击总队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海滨市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件大事。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商、侨胞来到海滨市考察投资。
为了提升城市形象和接待能力,市政府决定在风景优美的银滩区域,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涉外宾馆。
但现在市里财政压力比较大,改革开放后各方向都在发展,建设资金缺口巨大。
为了筹集资金,市里决定盘活部分存量资产,公开转让一批市属房产的使用权或所有权。
这事跟钱进的关系很大。
韩兆新这边联系他,让他将建筑大队升级为建筑公司,然后市里愿意将涉外宾馆的部分工程承包给他们来负责。
具体项目肯定是建筑大队拿不下的,没有这个实力,这个宾馆设计的相当高端,总体建筑设计是35层,建成后将是省内最高建筑。
根据规划,该建筑将是省内头一家拥有总统套房、豪华套房、行政房及豪华海景房这类国际先进房型的涉外宾馆。
这种工程肯定是需要大型国企建筑单位来负责了,但是一些边角料项目交给劳动光荣建筑大队没问题。
钱进这边也积极的想要接这种边角料项目,建筑大队现在就缺这种大型建筑项目的锻造!
建筑大队要是参与进涉外宾馆的建设工作里,那他到时候使使劲,把工人们送进去现场学习一番,积累到的经验和知识那可太宝贵了!
但是更宝贵的是钱进查看市里为了筹集资金进行的转让项目目录时,他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一个名字。
昆仑山路银滩招待所!
自己祖宅啊!
钱进的心开始活泛了起来,一个强烈的念头涌上心头:自己得想办法把它拿回来!
不过他现在没有能力以个人身份拿下来,毕竟理论上他不该有这样的财力,政策方面也不允许。
这些项目的转让是不针对个人的,而是面向其他集体进行合作。
比如说有些的工厂企业发展前景很好,需要自己的招待所,那么可以出资盘下银滩招待所。
这种情况下,银滩招待所的资产依然属于集体,只是资金在不同集体里转了一下。
劳动突击总队的作用就出来了。
相关工作会议上,他对郑韩二人表达了强烈的回购意愿。
并且他也没来虚的,把77年得到的祖产地契文书给拿了出来:
“二位领导,这房产在旧社会的时候是我家所有的,如今市里要转让,我恳请市里优先考虑转让给我们劳动突击总队。”
“请您二位放心,我们愿意按评估价支付转让金,并且承诺,接手后我们会将其改造升级,作为我们总队的特色餐饮和接待场所,继续为海滨市的接待工作服务,绝不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把它弄到我手里!”
郑国栋拿过地契看过后,便点点头:“只要手续合法、程序合规,那么你放心,考虑到劳动突击总队为咱们海滨市发展做出的贡献,我们会优先考虑你们的接收请求。”
韩兆新也说道:“对,我相信,把这座有历史的老建筑交到你们手里,让它焕发新生,也是最好的归宿。”
劳动突击总队的财务部立刻开始转动起来,全面搜集资金准备从内部盘下这座建筑。
银滩招待所的价格还是很高的,在当下就评估出了百万价值。
但是考虑到劳动突击总队这些年来的功劳和苦劳,把价值往下调了调,最终以八十万出让。
转让合同签订,钱进百感交集。
他早就知道随着时间流逝,随着招待所从历史上的退出,那他只要有足够的钱,就能收回这座祖产。
但没想到会这么快。
他预计得进入九十年代才行。
海滨市的发展跟他在《市志》里看到的不一样,按照《市志》记载,海滨市是在1986年才开始筹建了第一家大型涉外宾馆,也就是未来的海滨王朝饭店,一共25层。
现在从82年就筹建了,并且改成了35层。
反正不管怎么说,银滩别墅拿回来了。
别墅保护的很好,跟037号别墅办公楼不一样,只是它是招待所模式。
这样钱进组织建筑大队的精干力量,对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和现代化改造。
修缮一新的银滩别墅,保留了原有的主体结构和古朴风格,但内部增加了现代化改造。
钱进将第四层给独立了出来,封住了三层通往四层的楼梯,给第四层小楼单独安装了电梯。
下面三层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第一层是“人民食堂·银滩食府”,主打海鲜和地方特色菜,成为人民食堂里的高端饭店。
第二层和第三层依然是住宿区,沿用了招待所的设置。
另外按照钱进的要求,小院被打造成精致的园林景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八月份,夏日炎炎。
钱进站在四楼的露台上,凭栏远眺。
眼前是蔚蓝的海湾,波涛起伏,海鸥翱翔。
他深深地舒了口气。
再一次站在这里。
这次是主人的身份,而且这次他身份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他是劳动突击总队的总指挥!
海滨市劳动突击总队这艘巨轮——不对,还是小船。
但这艘小船已经初步整合完毕,安装了引擎、安装了坚不可摧的骨架,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浩瀚海洋中,肯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银滩食府在八月开始对外营业。
钱进这边在九月搬了过来。
第四层为什么要单独隔出来?
肯定是他要留给自家人住了!
钱家人回到了钱家的祖宅。
时值九月,序属三秋。
当然,阳历的九月还不是三秋,只能算是初秋。
初秋好时节,海面上吹来的风已褪去了夏日的燥热,带着一丝清冽的凉意,飘过银滩,荡漾在昆仑山路上。
银滩食府做的是高端生意,所以顾客稀少。
于是这栋别墅在秋日的晴空下显得格外宁静祥和。
九月十四号,搬迁的喧嚣已然平息。
四层也做了改造。
钱家另外三兄妹各有房间,孩子们集体住在一起,这下他们住处可宽敞了。
别墅其实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四层,它还有五层,只是第五层属于阁楼。
别墅大,阁楼也多,大大小小一共有六个,全被钱进自己用了。
他和魏清欢住阁楼,他的办公室也在阁楼里。
之前他指挥已经改名为劳动光荣建筑公司的建筑大队修缮别墅的时候,特意对阁楼做了加固和防雨防晒处理。
外面加了隔热层和保温层,又安装上了空调。
如此一来,别墅阁楼倒是比下面房间还要舒服也要更加僻静。
其中最大的一间阁楼被做成了他的书房和办公室,里面崭新的办公桌椅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文件柜整齐排列,电话线安静地垂落。
房间窗明几净,推开窗,便能望见远处蔚蓝的海面,涛声隐隐传来,带着一种开阔的安抚。
魏清欢抱着儿子,站在洒满阳光的露台上,满心满足。
偶尔有海滨的鸥鸟掠过来,小崽便咿咿呀呀地挥舞小手。
钱进站在她们身后,目光越过妻儿的背影,投向更远的地方。
魏清欢回过头看他:“怎么了?你不是心心念念就想住过来吗?怎么好像没那么开心?”
钱进耸耸肩:“不是不开心,是——心情很复杂。”
“哪里复杂?跟小魏老师和钱魏妈妈说一说。”魏清欢伸出手指挑他下巴。
钱进说道:“老筒子楼那边的房子空出来了,居委会要交给别人家住了。”
魏清欢一愣,问道:“是204和205吗?”
钱进点点头。
他扶着栏杆看向海面,最后还是说道:“我跟居委会说了一声,先不要安排出去……”
魏清欢顿时皱起蛾眉:“你可不是为了自己的回忆,就要去侵占两户人家合理居住权的人。”
钱进笑道:“当然不是。”
“我只有一个要求,先不要安排出去,再等几天,等到9月15号就可以随便安排了。”
魏清欢疑惑不解。
钱进自然不能解释答案。
9月14号,礼拜二。
钱进特意请了个假,带着魏清欢回到泰山路。
午后,阳光斜斜地穿过泰山路两旁高大的梧桐树,在坑洼的水泥路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钱进是骑着自行车回来的,后座上载着妻子和孩子。
车轮碾过路面上的光影,仿佛碾过记忆的碎片。
最终,车子停在了老筒子楼院门口。
今天看到的,跟他当初记忆的,差不多。
院墙的红砖还是那么斑驳,墙根处杂草还是那么多。
晾衣绳上挂着洗得发白的被单和工装,在风中轻轻摇晃。
不一样的是他走进楼门口,墙根不像五年前那样排列着各家油毡纸封口的蜂窝煤垛。
现在蜂窝煤被送到公共厨房去了,反正公共厨房都隔离出了小单间,不怕被人偷。
这也蜂窝煤从楼门口和走廊里移除,楼道环境卫生就好多了。
钱进抱着钱魏,魏清欢挽着他的手臂,一家三口走上二楼。
“哎哟,这不是钱总吗?小魏老师你也来了?”一个苍老而惊喜的声音响起。
是住在201的孙大爷,他正一手小马扎一手搪瓷缸的准备下去晒太阳,结果跟钱进三人打了个照面。
看清三人,他脸上的皱纹迅速舒展开组成了笑意:“哎呀,稀客稀客!这小娃娃——嘿哟,咱泰山路的太子爷吧?”
“我去年就听说你们两个有孩子了,结果都这么大啦!随你俩,长的真俊!”
老大爷一如既往的善谈,钱进还没说话,他那边已经出来了一摊话。
“大爷,是我们,不过这里可没有什么太子爷,只有咱泰山路小崽子。”钱进笑着回应,“您老身体还好吧?”
“好,好着呢,托你的福,你给咱老筒子楼都修出了厕所,我老头上厕所近了,以前就这么一个不舒坦的地方现在也舒坦了。”孙大爷乐呵呵的笑。
他凑上去,目光落在钱魏身上:“嗯,这小家伙,仔细看眉眼像魏老师,精神头像你,一看就有出息!”
蹭蹭蹭的混乱脚步声传下来。
然后就是更惊喜的嚎叫声:“啊哈!前进叔、前进叔!”
刘四丁吃过午饭准备回去上学,猛地看到钱进后开心的蹦跳起来。
钱进自从搬到复式楼后,跟四兄弟打交道就少了一些。
不过汤圆还是喜欢跟他们四个玩,加上钱家大小那好几个孩子之前刚到海滨市没有交际圈,也是跟着四个兄弟玩。
这也钱家平日里偶尔会请他们四个一起回家吃饭,所以打交道少一些,却还是经常碰面。
只是这两年钱家特别忙碌,最近又忙着搬迁,他们能有个十几天半个月没见了。
刘四丁对钱家极其崇拜,他跟钱家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听到他的喊声,刘二乙跑下来。
钱家猛抬头。
瘦高个的刘二乙穿着一身绿军装,恍惚间竟然跟五年前刘大甲的身影重合了起来。
年纪上,他现在确实和77年的刘大甲差不多,不过他只是瘦高个,却不再是当年刘大甲那样头发枯黄、满脸菜色。
现在他父母都是工人,养四个孩子压力不大,加上又钱家这边接济,四兄弟过的都不错。
刘二乙跑下来,开心的冲钱进问好。
钱进目光前所未有的柔和,笑着问道:“你大哥呢?”
刘二乙说:“俺大哥死活考不上高中也考不上中专,俺爸叫他去工地帮忙当小工了,说以后找你的关系进劳动突击队……”
“让他去学车,以后当司机。”钱进给刘大甲早就安排好了路子。
刘二乙嘿嘿笑:“那敢情好啊,等我回去把这话跟俺爸妈说说,那肯定把他们能高兴坏了。”
“前进叔,你对俺兄弟们真好。”
钱进笑:“对你们好吧?那你听我的,上去,重新再跑下来——等等,去挎上你哥那个破挎包。”
刘二乙:“啊?!”
钱进点头:“赶紧!”
刘二乙一时之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坚定的执行了钱进的安排。
这个沉默寡言的少年如今虽然变得开朗许多,却还是对钱进充满崇拜之情,也愿意无条件执行钱进安排。
于是。
噔噔噔的脚步声再次响起来。
钱进站在205门口看过去。
依稀就是五年前啊!
然而时光飞逝。
如今已经是1982年。
“钱总?小魏老师?”又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是隔壁的王婶。
她端着个簸箕出去准备晒点东西,看到两口子赶紧招呼:“哎呀!真是你们回来了?快、快屋里坐,怎么都站在这里?”
听到动静,不少老邻居都从自家门里探出头来。
楼上有人下来,楼下有人上来。
他们可不像刘家四小那样时不时能去复式楼,自从钱进搬走,他们就很少见到钱进和魏清欢了。
如今再度相见,众人热情非凡。
毕竟这可不是小钱了,是钱总!
“钱总,这是哪阵风又把你们两口子吹回来了?”
“哎哟,我们真得谢谢钱总,要不是您安排队伍给咱老街坊特意修房子,就我们这破房子,指不定哪场雪、哪阵风过后就塌了!”
“外面的公厕才是修的好,还有公共厨房,真好呀……”
“是啊!小魏老师,您看您,还是那么年轻漂亮!”一个邻居大嫂拉着魏清欢的手满脸亲昵,“这小娃娃真可爱,你们现在搬去大地方住了,可别忘了咱们这些老街坊啊!”
“钱总队,你们劳动突击总队现在可了不得,报纸上隔三差五就登你们的新闻!咱们泰山路的人,脸上都有光!”赵家嫂子笑着说。
钱进礼貌的应付。
其实对于这些老邻居,他多数感情不深,毕竟当初他跟204的杜刀嘴干架的时候,这些老邻居也没帮他。
魏清欢对邻居们却是很有感情。
因为她当初搬过来后,邻居们对她非常友善,她曾经遭到外人欺负,邻居们都跟她同仇敌忾帮她御敌。
当然,钱进明白原因。
谁赢他们帮谁……
好不容易告别了热情的邻居,钱进和魏清欢抱着钱魏去了204和205的门前。
这两扇漆皮剥落的木门,静静地立在走廊尽头。
钱进掏出钥匙,轻轻插入锁孔。
“咔哒”一声轻响,门开了。
“可惜换了门锁,不是以前的四不灵锁了。”他笑着说了一句。
魏清欢如今算是看明白了:“你是回来追忆往昔的呀?”
“也对,我记得你是77年九月回的城?不会是14号回来的吧?”
钱进笑道:“对也不对。”
他没解释。
也不能解释。
劳动突击总队办公室早就搬到昆仑山路去了。
泰山路的大队办公室也搬到了居委会去,所以两座房子空出来一段时间了,如今要分给新住户。
房间一直门窗紧锁,一开门便是一股混合着灰尘、旧木头和淡淡潮气的味道扑面而来。
房子户型不好,光线有些昏暗。
回到204,魏清欢倚在门框上往里看,脸上情不自禁便浮现出追忆之情。
屋里几乎空荡荡的。
魏清欢扭头笑道:“其实,我很喜欢这里。”
因为她记忆中的太多美好都在这里发生。
“我可能从没跟你说过,这个房子是我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房间。”
“小时候跟家人同住,上学了跟同学同住,下乡的时候跟知青们同住,回城了又去夜宵宿舍跟同事们同住。”
她背着手在房间里转了一圈:“只有到了这里,我才是自己住的。”
说话之间,她走到了窗前张开双臂做了个伸懒腰的动作:
“我还记得刚搬过来的那个晚上,收拾好东西哄睡了小汤圆,我感觉好累啊,于是我站在这里伸了个懒腰。”
“当时我往外看,看到的是万家灯火,哎呀,那好像是我这辈子看到过的最美夜景!”
她回头看钱进,眼睛亮晶晶的:“那一刻我感觉——哇,生活好棒!未来好棒!”
钱进冲她笑:“我也在这个房间看到了这辈子的最美夜景。”
魏清欢有些诧异。
钱进指向她肩胛位置:“当时给你抹药、给你包扎……”
“你这人真是的!”魏清欢笑着给他一记白眼。
挺风情万种的。
然后她拉了拉领口:“要不要再看一看最美的秋景?”
钱进上去一手搂着她一手抱着孩子,很感慨:“跟你在一起啊,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秒。”
魏清欢顺势倚在了他的胸膛里。
丈夫的拥抱,永远是她感受到的最美好最幸福。
这种美好和幸福可以穿越时光,镌刻在她记忆深处。
她喜欢丈夫的拥抱。
秋风吹过泰山路,从窗户穿进来又从门口穿出去。
几片落叶被卷着飘荡在二楼窗口,又轻轻落下,徐徐降落在地。
204和205的门窗都敞开着,午后的阳光静静地洒在空荡的房间里,尘埃在光柱中无声地飞舞。
“其实两个房子已经空了,没什么好看的。”钱进忽然说了一句话。
魏清欢懒洋洋的享受着丈夫温暖的怀抱和窗外吹进来的飒爽秋风,说道:“本来就没什么好看的,只是它曾经是你的家,家好看。”
钱进点点头:“去隔壁转一圈,走吧,我们的家不在这里了。”
转悠几圈,他把孩子交给魏清欢自己拍了一堆照片。
最后,他看了一眼那熟悉的门牌,轻轻关上了205的门。
锁了门。
钱进一手抱着又要打瞌睡的钱魏,一手紧紧牵着魏清欢的手,一步一步,离开了二楼的廊道。
然后就是那熟悉又狭窄的水泥楼梯。
楼梯扶手依旧冰凉,台阶的边缘被经年累月的脚步磨得光滑。
鞋底踏在上面有声音,钱进感觉自己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光的回音壁上。
还有左邻右舍在外面晒着太阳专门等着他:
“钱总,要走了呀?”
“小魏老师在这里多坐会?”
“什么时候还回来呀?别忘了咱这里是你们老家……”
钱进笑着挥挥手:“忘不了!这辈子都忘不了!”
《全书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