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网游动漫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277章 棉花熟了几百次,包税人起义第一次

277章 棉花熟了几百次,包税人起义第一次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除了面对贵族时应对不力,各个苏丹国,也很难说得到了多少民心。

    当年,凭借各种新政策,德里苏丹国一度得到了大批印度人的认可,因此很快站稳脚跟。但后来,随着国家愈发混乱,苏丹们开始盲目索取财富,导致突厥军人和印度本地头人的互信,开始出现严重裂痕。

    在这些突厥系国家里,基层控制基本靠包税,印度的各个苏丹国也是如此。而且,因为突厥军人不太“接地气”,大批包税人岗位,都还是被征服的印度人在担当。

    比如在孟加拉,就存在一个叫做“柴明达尔”的群体。这个词的意思是“土地拥有者”,在13世纪,孟加拉刚刚被征服的时候,指的是那些偏远地区,尚未被苏丹直接控制的地方,所残存的印度本地王公。他们名义上服从苏丹,称臣纳贡。而苏丹在面对这些地区的时候,也并没有他们吹嘘的那么宗教狂热,反而十分实用主义,乐于许诺保证他们的半独立地位,换取臣服。这个群体,就因此保全了下来。

    等到苏丹国开始越发正规化,需要更多人执行行政命令,尤其是税收的安排。因此,更多印度人逐渐被吸纳进苏丹的统治体系,成为基层的领主,负责给苏丹和其他大贵族们提供税收。这些人同样被称为“柴明达尔”。

    这个进程,在各地进度不一。孟加拉地区,因为突厥军人数量更少而且身居高位,因此是这种制度最为普遍的地方。然而,随着战争的愈发频繁,以及苏丹和高等级贾吉尔达尔越来越大的财政需求,下层领主的负担,也开始沉重了起来。

    与德里苏丹国的瓦解几乎同时,在孟加拉和比哈尔地区,甚至发生了农民起义。不过这些农民的骨干,不是中原意义上的那种自耕农,而是管理村庄的柴明达尔们。

    上层领主对于税收的要求,已经高到了超乎实际的地步。包税人别说赚钱了,连交够额度、维持管理,都十分困难。而且,波斯化的高效管理下,下层领主很难像以往那样,把一些负担糊弄过去。在负担比较重的地方,包税人难以适应急剧增加的要求,甚至开始大批破产。发现这种情况之后,苏丹和大军头们,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趁机煽风点火,试图借助这种方式,把那些自己看不顺眼的地方小领主搞破产,好直接控制这些村落。

    到最后,不堪压迫的包税人,开始聚众造反。柴明达尔领导的起义此起彼伏,遍布整个印度东北部。而且,这种抗争方式,甚至形成了习惯。一直到莫卧儿乃至英国人统治时期,当地柴明达尔都以桀骜不驯著称。

    就这种能把包税人都逼反的地方,统治之抽象,可见一斑。如果说,在卡尔吉统治早期,一些印度本地势力还乐意为苏丹服务的话,那么现在,当地人别管出于好心还是私利,不盼着他们完蛋就不错了。

    与之相比,大元虽然在老家名声也不咋用,但比这些印度人还是好多了。起码,不至于混到包税人都烦的地步。所以,和这些先来的征服者相比,元朝反而属于比较“仁德”的一方。懂行的包税人,只要去大元治下看一看,就立马知道该支持谁了。

    这些前期准备,爪哇元方面都做得非常充分,因此登陆之后,就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甚至不断有当地地头蛇给他们带路,提供补给和支援。轻易击溃了孟加拉苏丹那支聊胜于无的水师之后,他们就像武装游行一般,直扑王城。

    元军的数量并不多。为了加强军队机动性,减轻指挥和补给的压力,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达成战略突然性的目的,他们这次没有带上众多附庸土人军队。否则,就算不管他们的吃喝拉撒,这些人也肯定得自行准备大量船只和物资,然后闹得全世界都知道。

    一番斟酌之后,元军这次,只出动了四千人,就远渡西洋,开始了征伐。

    最开始,他们计划出动的人数,还不到这个数字。因为虽然人不多,但这次动用的,都是爪哇元手里的精华。

    所有参战士兵,都来自“八卫”,从中挑选出来。这支部队的番号,就是模仿当年元朝中央的侍卫亲军而设立的。

    蒙哥汗九年,也就是天兄纪元1259年七月,蒙哥汗在合川钓鱼城下突然身亡。这场原本似乎不会闹太大的、围攻一座小城的战争,影响了整个已知世界,包括大元。甚至可以说,这才是“元宇宙”的起点。

    第二年,也就是1260年,忽必烈抢先宣布登基。5月5日,忽必烈在燕京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改变之前的各种习俗,自称为“朕”,尊兄长蒙哥为“先皇”,上庙号“宪宗”。6月29日,忽必烈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这也是蒙古系诸国第一个年号。自此,王朝基本的架构,开始搭建了起来。

    然而,相当多的蒙古贵族对此不满,并在哈拉和林拥立阿里不哥为汗,厉兵秣马,准备南下。而且,原本的大汗亲军怯薛军,选择了北上和林,支持阿里不哥。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忽必烈依托河北汉人世侯扩军。第一批亲军有三万多人,号称“武卫军”,由忽必烈亲自率领,是他们一方的核心战斗力。

    武卫军在忽必烈的指挥下,参与昔木土脑儿决战,击溃了阿里不哥主力。之后,忽必烈又组织远征军,北上攻克和林,其中的骨干就是一万武卫军。1264年,内战获胜的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正式定“大元”为国号,改年号为“至元”。武卫军也随之正规化,确立了左、中、右三卫的编制。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继续扩编三卫汉军,增加前后两卫,每卫规模都超过万人,设立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职务,进行管理。

    早期,五卫汉军主要承担扈从皇帝行幸、宫禁宿卫等职责。元朝和蒙古人的战争逐渐消停之后,其职能逐步扩展。除了守卫大都、保护帝国核心的本职工作,还开始执行屯田、工役造作等任务。他们在京畿地区拥有专属屯田区,还参与大都城墙修筑、河道疏浚等工程。

    到了元朝后期,朝廷虽然表面上打击老牌汉世侯,不再重视河北人为核心的传统汉军部队,但中央汉军的主力地位却没有被取代,反而继续扩编,增加了武卫、左卫率府、右卫率府三卫,也就是最后的“八卫汉军”。

    元末时期,八卫汉军依然是朝廷能动用的经制兵主力。元顺帝至正年间,黄河又发生水患,大臣贾鲁坚持上书,说一定要治理黄河。在丞相脱脱的支持下,贾鲁亲自前往水灾地区,往来行程数千里,考察各地情况,最后制定了施工方略。

    除了当地征召的民夫,元廷也派遣八卫汉军,给贾鲁充当骨干。在他们的努力下,至正十一年四月,治河工程开工;至七月,开凿、疏通河道280多里,完成疏浚工程;八月放水入故道,九月舟辑通行,并开始堵口;十一月,土木工完毕,各种堵堤全部完工。整个工程合计190天,便成功堵住了白茅堤决口,使黄河复归故道。

    黄河治水完成之后,元廷又派贾鲁率领治水兵团,前去参加镇压红巾军的战斗。原来就在至正十一年同年,趁着贾鲁治河之机,韩山童、刘福通于颍州举义。到年底河工完成,已经遍地都是义军了。

    元廷的反应也很快,派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率领六千阿速军,攻打刘福通部。然而,两都之战中表现出色、一直被元廷倚重的阿速军,面对真正有战意的敌人,根本没有什么作用。赫厮等人天天喝酒,手下士兵则只知道四处劫掠。等交战的时候,发现红巾军数量超过预期,赫厮当场吓破了胆,扬鞭大呼“阿卜!阿卜!”,就是“快走”的意思,然后带头逃跑。整支元军都没有交战,就直接溃散了。

    阿速卫莫名其妙地溃败之后,元廷发现事情好像不一般,连忙升级应对。而在这种关键时候,脱脱却想要给弟弟也先帖木儿刷一点军功,非要让他当主帅。

    当然,相比于元末众多抽象人,脱脱虽然也是元朝传统的权臣,但还是有一定能力的。知道弟弟没这个本事,他特意安排了一批比较有能力的官员和将领进行辅佐——其实就是让人家代打,也先帖木儿“坐镇”就行了。为此,他挑选了平章政事巩卜班,把侍卫汉军调拨给他,作为围剿主力。

    在元军调度的时间里,刘福通已经攻陷汝宁府,克光州、息州,义军扩张到十万之众。但这支元军毕竟是专门选出的精锐,势头确实很猛,到至元十二年三月,已经先后收复南阳、汝宁、唐、随等路,使得义军方面陷入暂时的低迷期。

    然而,发现形势非常有利之后,巩卜班自己先飘了。战争还没完全结束,他就开始半路庆功。数万元军屯驻在汝宁的沙河岸边,巩卜班在这里,每日喝得天昏地暗,甚至长时间不省人事。军队没人管,也涣散起来。

    而刘福通恰恰是个抗压能力很强的人,并没有因为之前的挫折气馁,反而依然在冷静观察和谋划。发现这支元军的情况之后,他立刻组织精干手下,趁夜袭击大营,当场将巩卜班斩首,然后全身而退。

    比较难绷的是,元军因为过于混乱,士卒都在四处乱跑,居然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发现主将莫名其妙死了。全军上下大为惊恐,一口气逃了三百多里,才停了下来……

    巩卜班唐突完蛋,也先帖木儿只能自己上。五月,他率领三十万大军,重新进驻沙河一线。然而他本来就不是带兵的料,之前这里发生的袭击,更是让他十分胆怯,于是天天求神问卜。主将如此,部下也没有了军心。后来遇到红巾军突袭,立刻发生了炸营。也先帖木儿什么都没有做,就准备逃跑。他身边,估计有脱脱安排的懂行的军官,连忙拦住他,说几十万士兵的命都在这儿呢。也先帖木儿却反驳说“我的命难道就不是命了么?”然后一溜烟地跑了。最后,只有一万多人,成功逃了回去。

    这几支军队都离奇地瓦解之后,中原地区实在没有什么力量能调度了。脱脱强行保下了也先帖木儿,但这种情况,总得有人担起责任,于是他只能自己上阵。

    脱脱本人的水平还是在线的。秋天,他率领大军南下,攻破芝麻李部,占领重镇徐州并屠城。此外,还扶持河南、江南行省的地主武装,策动这些积极性很高的人,主动去镇压起义军,使得红巾军再次被压制。

    之后,脱脱认为大问题已经解决,于是班师回朝,把剩余的工作交给了贾鲁。

    平心而论,做出这个决策,其实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历史上,这种大型施工团队,本来就普遍都有很强的作战能力。何况贾鲁手里,除了民夫,也是有真正的主力汉军的。正好这一年二月,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攻占了濠州城。于是,贾鲁就率领大军,打了过去,开始围攻,准备清剿这里的“贼窝”。

    然而,“治水兵团”九月开始攻城,十月就遭遇大败,平章月乞察儿营被城里守军击破,被迫撤军。十二月,贾鲁整顿完,卷土重来,结果还是打不进去。

    耗到第二年五月,贾鲁因为疲劳气急,在城下病死了。

    贾鲁死后,部众甚至无法维持,当场散伙。曾经叱咤风云的八卫汉军,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结束了。

    元末这些事情,可能是因为过于离谱,成了忠于元朝的士绅们,心中的遗憾。因此,爪哇元建立之后,就逐步恢复了这些知名的编制。目前,和元初差不多,也是各个大族出一些亲兵,这么凑出来的。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