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网游动漫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288章 最具冒险开拓精神的时代——大元 288章 最具冒险开拓精神的时代——大元
- 爪哇元建立初期,就没有“经制兵”这种说法。那时候的军队,就是南逃的各大家族,自己的私兵,互相直接没有什么统属,甚至为了争夺权力,彼此都没少打起来过。
据郭康所知,这个世界和他之前那边的区别,主要就是元朝远征爪哇居然胜利了。虽然,以元朝这个管理水平,征服爪哇之后,也很难进行有效控制。但此后,大批商人受到高额利润的吸引,开始南下开拓。
孙十万曾经给郭康等人感慨说,自古以来,最有开拓进取精神、最支持海外冒险的时代,也只有大元了。和之前各个朝代不同,大元的管理思路仁慈而宽松,把一切都交给专业的人自行处理,不会胡乱干涉。在经济和贸易方面,气氛也十分自由开放。民间因此产生了航海的热潮,众多人打破旧有的乡里藩篱,走出家乡,前往更大更精彩的新世界。这都与以往的压抑,形成鲜明对比。
基于此,孙十万甚至还吐槽欧洲人,说他们不行。因为按照他们的经验,君主应该尽量少管才好,甚至,如果能维持秩序,不要君主、按照西周的旧例,实行共和政治,都不是不行。
然而,现在欧洲的情况,却是反过来的。
各个主要国家,都在加强君主的权威,乃至主动向东方派遣使者,进行学习。比较远的,甚至有直接跑到大明去的,还直言说,想要学习下他们是怎么巩固君主权力的。
孙十万对此很是不解,还感慨说,怪不得大家都讲,蛮夷不懂政治理念和道德。放着大元这么好的例子不去学习,反而去走弯路,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如此看来,欧洲人的未来,怕也是没戏的。
当然,他说是这么说,郭康等人对此也不太相信。
正常来说,中原人对于海洋,确实没有什么冒险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原人也好,欧洲人也好,只要是个正常人,那么就肯定要看收益预期。没有什么好处的的事情,大家确实就没有冒险的精神……
哪怕是早期那些以狂热著称的十字军,人家也是为了明确的目的去的。大部分人都是看上了圣地的财富,否则教宗也不会特意强调那边遍地是蜜和乳——如果大家不在乎,专门说这个干什么?而哪怕是虔诚的信徒,也得教会保证,参加十字军去收复圣地,可以得到宗教上的回报,他们才会行动起来。所以,哪怕是为了信仰上的好处,也总得有点好处,否则哪有这么多人,闲着没事儿干,跑去那么危险的地方冒险……
对于传统王朝里,大部分中原人来说,在老家从事生产,就是这个世界上受益最大的事情了。当然,也有一些确实需要出远门的——比如某地发现了铜矿,那这时候,当地部落就能体会到,什么叫旺盛的探险精神了……
所以,有没有冒险的欲望,其实看的不是“精神”,而是非常现实的利益导向。中原的商业并不是不繁荣,但出海这件事,对于此时的技术,还是非常危险的。更别说,这年头的远行商队其实就是小型军队。如果你带的人不够能打,那么当地人恐怕就不太会和你好好做生意了。
因此,远赴海外的好处比较有限,风险却很大。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大家其实根本没必要跑海外去。而且自古以来,绝大部分产品,都只有汉地才有生产。是夷人对汉人有需求,不是汉人对夷人有需求。那他们既然需要,自己来买不就行了么。
不过在大元,情况就不一样了。
原本在中原,大家背井离乡的成本很高,意愿因此并不怎么足。但在大元治下,“安居乐业”的门槛一下高了不少。像朱文奎他太爷爷,全家亲戚都没几个了。这下,大家想要安土重迁,都没有土地和亲人给自己“重”了……
按郭康的了解,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动力,就是极为廉价的人。英国舰队能从港口随便抓人上船,原因之一就在于,哪怕海上生活这么恶劣,也不比岸上差。对于港口的下层民众来说,上船虽然也是赌命,但生活条件可能还要更好一点。有这种背景,大家才能乖乖上船下海。
而在大元治下,也同样可以从港口地区,直接获得大量廉价的人力资源。比如在下南洋的重要港口泉州,就有大批蒙古奴隶,在商港集散。沿海的大商人,不用花多少钱,就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蒙古奴隶,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样一来,属于中原人——当然也包括蒙古人的大航海时代,就此到来了。
只是很可惜,大家似乎并不太喜欢这种时代。元朝统一没多久,各种造反就此起彼伏。
元末,随着中原地区红巾军爆发,各地的蒙古人也轰然响应,武装对抗元朝。虽然沿海大商人几乎都站在了朝廷一边,纷纷组织“义兵”,和起义军对抗,但最后还是没打过。大航海时代才兴盛几十年,就这么草草结束了。
对此,创立爪哇元的这批大商人,都觉得颇为可惜。一些受他们雇佣的大儒,也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大元的制度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一批以蒙古贵族和河北汉人大族为首的“大跟脚”掌权者,在统一之后,迅速腐化,开始恶性内斗,导致朝廷失控,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而这种乱象,又被以朱重八为首的底层野心家利用。这些人出身卑贱,又极有野心,因此心理十分扭曲,心狠手辣。掌权的蒙古人,素质极为堪忧,根本不是朱重八、陈友谅这些贼寇的对手。最后,导致了大元的快速倾覆。
这些话,郭康听着,其实都挺耳熟的。因为一般来说,骂朱元璋,都是这几个套路。不过,很多人,包括他骂朱元璋,都不是为了朱元璋本人,而是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同样有着出身底层、不尊重文人、耍政治手腕迫害老功臣等等罪名的开国者,形象都差不多,比如刘邦,连很多段子都是一样的。朱元璋本人,属于被这种意向给牵连,以至于带着一起骂的——当然,对于他们来说,这也不算冤枉。因为喜欢这种“底层人道德低”话术的人,也绝不会喜欢他就是了。
不过,另一重说法,就比较稀奇了。郭康听得比较多的,是欧洲人有冒险精神,塞里斯人则没有。因此,只学习科技和军事还不够,还需要向欧洲人学习这些开创精神、还有民主精神之类。而现在元人的说法,直接反过来了,初一听很是古怪。但仔细一想,人家说的也确实有道理。
如果不承认这个说法,就意味着所谓欧洲人兴起的因素,其实都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人家大元也有。欧洲人兴起,和历次蛮族潮一样,没有什么新鲜的。但这样一来,就等于说,确实只要学这些“高科技蛮族”的科技就行了——连他们在军事上的诸多经验,都只适合蛮族社会,不用去学。那么,后续一大堆要求继续学习欧洲文化的论述,就都经不起推敲了。而这些论述,很多已经是郭康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真理,直接给否定了,大家就算不至于接受不了,也肯定会觉得别扭。
但反过来,要是承认这个说法,认为这些要素确实重要,那么学欧洲人还不如学大元。毕竟,元联邦在很多方面,比欧洲人还激进,而且也比人家早。况且,关键的本土化工作,大元已经替大家完成不少了。与其隔这么远学一帮不认识的外人,不如宣布大元重新启动,今后大家一起当元友……
当然,爪哇方面也承认,元朝再好,也还是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的。而爪哇元建立初期,就有不少对内对外的大动作,属于元朝遗留下来的老问题。
最早的时候,大家对于大元的前途,都不怎么看好。如果条件允许,很多人可能就选择直接投降大明了。然而后续发生的几起大案,打消了大家的念头。
明军一开始也对遥远的爪哇没有兴趣。因此,借助早些年在当地经营的种植园,这些人成功在爪哇落脚,甚至还有闲心互相竞争。
元朝灭亡之前,当地就已经很无序了。红巾军四处扩撒之后,元朝维持本土的军事部署都已经很麻烦了,在这边就更加有心无力。和其他地方一样,连表面工作都懒得去做,直接把军权让渡给了地方豪强们。
在爪哇,元朝东南沿海来的大商人,势力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元军当年攻打爪哇的时候,当地土王还能率众进行反抗。等到元末这会儿,虽然名义上没有什么正规军存在,但这些商人的私兵,比正规元军还狠。
相比大都派来的官员,这些大商人也难缠的多。他们基本都在当地经营了两代人以上,许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这边深耕,早已树大根深。
南洋虽然整体环境恶劣,粗看起来甚至都不太适合人类居住,但这几百年来,随着技术进步,一些肥沃的土地已经可以开发利用了。商人们占据了这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向中原贩售——其实就是取代了之前三佛齐、朱罗这类朝贡国的角色。类比起来,其实就是汉人组成的“外藩”。
而和当地大国一样,他们也组成了自己的“曼荼罗”朝贡网。商港就是他们的王城,种植园和守卫就是他们分封下去的庄园和封臣武装。一方面,他们和不少土王、头人都有勾兑,会借助自己的汉人身份和老家的人脉,带着这些人完成利润更高的对中原贸易;另一方面,借助直属武装,他们也能够压制当地人,必要的时候杀鸡儆猴。
对南洋土人来说,这些更加本地化、融入当地统治秩序的商人集团,比元朝派来的流官和军队,要难搞太多了。由于元朝的充分放任政策,他们能从中原方便地获得武器和补给,不比正规军弱小,能对土人形成碾压;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深谙此地的地理、族群分布和矛盾、各个土邦的情况等重要信息,处理起来得心应手。所以短短五十年时间,元朝还没结束,南洋的重要港口,就都被他们占据了。
而南洋土人的另一个致命弱点也在此显示出来:和孟加拉那种情况一样,他们之中,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大国”,都是严重依赖航海和港口的。一处优良港口,一般也是个中心城市,周围的土地也不会差。像爪哇这种地方,其实很适合稻作农业,产量不低。因此靠着贸易和周围的农业,就形成了一个个“大国胚子”。大君们从这里出发,讨平各个中小城市,形成一套治理体系。
但这些地区,也是元朝大商人最喜欢的地方。他们坐着船带着兵过来,第一个打的,就是这种核心城市。而只要作战失利,一个土人大国就很容易崩解。哪怕国王和贵族们成功逃走,也失去了重要的财源和人口,更加难以与大元商人对抗了。
这种尴尬情况下,元朝商人的拓殖运动进行得非常成功,让郭康都感觉有些惊讶。而大元官方对此也漠视甚至鼓励。
元朝瓦解之后,当地商人首先进行的,反而是一轮兼并。经过时间不长、但烈度不小的三年战争,基本上只剩下十几家大商会。而能拿出足够军事力量的大族,只剩下个位数了。但他们的规模,也空前壮大起来,各个跨洲连岛,实力进一步提升。
而明军攻占云南之后,商人们也很快得到了消息,开始焦虑起来。最后,大商人陈文康提出,应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响应朝廷,抵抗贼寇。在他的奔走下,南洋大族们形成了第一次联盟。
而这个时候,大都已经丢掉了。他们试图找朝廷认证,也找不到人,索性自己给自己封了几个行省,划定了势力范围。而大家集合之后,凑出来的正规军队的名字,也是此时定下来的。
按孙十万的说法,汉人军队的含金量,看的不是守了多少城、修了多少水利和工程,而是要看打到了哪里。八卫汉军的兴盛期虽然短暂,却完成了“封狼居胥”这一汉人军事界的最高成就。从古到今,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因此,还是非常值得纪念的。
本着这个“北伐获胜”的美好愿望,他们从那时,就选定了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