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晋末长剑-> 第九十章 银钱

第九十章 银钱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大部队回到高昌时已经九月中了,其时山后已然北风呼啸,飘起了朵朵雪花,山前降温亦比较明显,但没有山后那么夸张。

    邵勖回家后第一件事不是去陪女人,而是直奔集市……

    高昌的集市位于城西,占地面积很广,遗憾的是,比较凌乱,各种商品混在一起卖,甚至没有粗略地按照行业分划区域。

    “孤闻交广之地但凡买卖,多以金银为货,高昌亦有此类现象,可喜可贺。”邵勖走在人群正中央,看着两侧的百姓、商徒,高兴地说道。

    不过他有点后悔直接过来了,盖因身周有人举着大盾,两侧又有军士死死盯着商徒,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下次还是不要来了,让王府小吏过来查探便可。

    不过长时间不来也不是个事,总之很纠结。

    前河西太守、现高昌太守宋恒笑着说道:“广州有始兴郡领数百银户,产银颇多,自然不缺。”

    始兴郡是东吴时期设立的,治所在后世的韶关。晋灭吴后,将其划入广州,后又属湘州。国朝废湘州,故始兴郡再入广州。

    另外,广州也有部分外国银币流入,故市面上金银很多。

    交州纯粹就是外国金银大量流入,导致市面上不缺货币罢了。

    这两地人口、市场容量都一般,只需少部分金银就能撑起整个市场,西域同理。

    “可惜银山碛、银山坑划给西域都护府了,高昌无银,只能靠熔铸波斯银币。”说到这里,邵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遂看向宋恒,问道:“卿八月领得俸禄几何?”

    “龟币五十、绢百匹、毛布二十匹。”宋恒答道。

    他领到的这些俸禄中,银币是按月发放的,每月五十枚,但绢布是一次性领的,一年就这一次。所以作为正五品太守,宋恒一年的俸禄是龟币六百、绢一百、毛布二十。

    此外还有一些葡萄酒、干果、盐、奶酪、肉干之类,一般是腊月发放,算是福利。

    “可够支用?”邵勖问道。

    宋恒想了想,道:“臣来此数月了,粮价大体平稳,三月家仆买粟三斛九斗,费银钱三文。”

    “四月买糜子六十九斛,费银钱六十九文。”

    “七月市麦二斛七斗,费银钱三文。”

    “本月市麦十二斛,费银钱十二文。”

    邵勖闻言微微颔首。

    宋恒所说“银钱”其实是波斯银币,一文银钱就是一枚波斯银币。

    他也是来了这里才知道高昌土人俗谓银币为“银钱”,以“文”为单位。

    宋恒这么说是随了本地人的称呼。

    目前高昌还是新旧钱币并行的时间段,国中在不断要求百姓献上外国银钱、银盘、银瓶、银砖等物,换取龟币,截止期限一延再延,已经到明年九月秋收后了。

    作为太守,宋恒一个月的俸禄可以买不到七十斛粮食(龟币比波斯银币重一些),比晋朝那会略多,只不过司马晋直接发粮食,而高昌发银钱罢了。

    粮食作为硬通货,依然在市面上顽强流通着,甚至于,在民间私下交易中,用粮食支付各种费用的情况要超过银钱,铜钱则很少见到——邵勖都有点后悔铸那么多铜钱了,以致不少人投机倒把。

    “上好赤马,品相划一,每匹银钱三十七文。”

    “提婆锦还剩二匹,只需银钱百文。”

    提婆锦是天竺输入的锦缎,带有大量小乘佛教故事,因此价格非常昂贵,偏偏还很受人欢迎,盖因高昌信佛的人是真不少,别说买锦了,死前捐相当一部分家产的人都不在少数。

    “可有人来我家作佣,先付银钱二文,作满后付银钱五文、粟一斛四斗。”

    “钁铁(粗铁,做农具用)三斤,只需银钱三文。”

    “六纵迭(棉布)一匹,银钱十二文。”

    “牛一头,平钱十文。”

    “羊肉三脚(三只羊腿),平钱二文。”

    叫喊声此起彼伏,而听到这里时,邵勖眉毛一扬,天可怜见,终于听到“平钱”二字了。

    “平钱”即官府发布的平准钱,其实就是大梁龟币。逛了这么一会,到处都是“银钱”计价的商品,在时人约定俗成的规矩中,就是波斯银币,现在终于听到有人用大梁银币计价了。

    再过几年,孤一定要让市面上的波斯银币绝迹!

    “筚路蓝缕,百废待兴。”邵勖感慨了句,旋又看向太守宋恒,道:“宋卿,今岁一定要将税制厘清。去岁高昌四县只收得‘丁正钱’六万三千文,而今战事基本结束,可慢慢走上正轨了。”

    “大王可要施行中原税制?”宋恒问道。

    邵勖犹豫了一下,道:“先按旧规矩来。”

    高昌王被张骏废掉前,高昌国实行的是一种杂糅了中原和西域城邦国家特色的税制,大头是两样,即田税和丁正税。

    进入大梁朝后,税制不改,且全部用于地方。

    其中田税执行的是十五税一,可以用银钱交纳,也可以用粮食。

    丁正税其实是西域城邦“人头税”的中原称呼,成年男子都要缴纳,一人一年银钱六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针对特殊商品收取的税种,如刺蜜(高昌特产羊刺蜜)税、蒲桃税、入俗钱、入僧钱、盐税以及各种商税,加起来也很多,只不过比较庞杂,具体到某一种上面比较少。

    田税目前统一要求用粮食缴纳,不收银钱,但田亩不清,收起来稀里糊涂的。

    其他各种税也乱糟糟的,总共收了二万多文,其中还包括抽分得来的大量商品,还不知道怎么变现呢。

    听起来不少,但如果你了解一下高昌国畸形的社会状态后你就知道了:在这里,一个精壮男子奴隶竟然比马贵,而且贵很多。

    无论是寺院、官府还是大户,都为壮劳力的匮乏而忧愁不已。

    这里地不值钱,甚至钱也不值钱,就是人值钱。

    只要有人,源源不断地开挖井渠,就能变出更多的农田、果园、菜畦和牧场。

    没有人,原本开垦出来的农田要撂荒,井渠也会废弃。

    高昌国二郡只有六万余人,不是只能养得起这么多,而是缺乏外来移民,只开垦出来了足够养这么多人的农田,事实上灌溉水源及农业潜力,远远没到耗尽的地步。

    这里最多的就是钱,各种钱,大户们一个个恨不得四处买奴隶——历史上麴氏高昌时期,因为与突厥的战争,一名精壮男子卖出了马的十倍价钱,极为惊人。

    也正因为如此,当西征大军移交了好几次奴隶给邵勖,而他将这些人尽数编为民户后,高昌大户们纷纷为之扼腕——咋不卖给我们呢?

    邵勖逛了一圈后,发现扰民太甚,于是便灰溜溜地离开了,回到了王宫之中。

    王妃沈氏还没来,目前王宫中只有阴氏、慕容氏二夫人。她俩正在织锦,见到邵勖后,立刻放下了手中的活计,齐齐行礼:“大王。”

    邵勖点了点头,道:“跑了半天,饥甚,先上饭吧。”

    阴氏应了一声,出外准备去了。

    慕容氏见无人了,便扑入邵勖怀中,道:“大王,妾好想你。”

    邵勖出去数月,身边没带女人,顿时有点吃不消。

    慕容氏又身材丰满,风情万种,更让他口干舌燥。

    狠狠揉捏了一把后,慕容氏有些气喘,更轻轻痛呼了一声——与其说痛呼,不如说是引诱。

    不过邵勖的自控能力很强,很快便清醒了过来,道歉道:“是孤不对,弄疼了你。”

    慕容氏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暗道殿下比她之前那个丈夫好多了,至少不会喝醉酒后打她。

    而且人长得俊俏,又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偏偏知情识趣,懂得关心女人,实乃良配。

    要生孩子的话她只愿为赵王生。

    “吐伏方才来过一次。”慕容氏说道:“说已经接到那帮康居人了,安排在馆驿,询问下一步怎么做。”

    “哦?这么快?”邵勖有些惊讶,然后沉吟片刻,道:“孤一会见见使者。见完后,让吐伏带人将他们送到敦煌,便没我的事了。”

    “大王可是又要出征?”慕容氏问道。

    “出征?”邵勖笑着摇头道:“孤现在只想弄钱。不对,是弄人和粮食。”

    他还残存着中原的很多习惯,下意识把人力物力称作“钱”。

    但钱只是个媒介罢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力物力上。

    “再者,不会有什么出征的。”邵勖继续说道:“龟兹镇三千五百步骑还没招满,操练也不够。朝廷派来的府兵也要走了,这会不会出征。”

    说到这里,他意识到慕容氏可能对这些不太关心,便不说了,只道:“唯一可虑的便是庾元度不甘心,还滞留在大宛,唉。”

    外间响起了脚步声,阴氏带着婢女们将饭食端了上来。

    甜口的刺蜜蒸饼、咸口的羊肉饼、两盘时蔬、一盘果子,外加一壶葡萄酒,很简单,不如中原精致,但量大管饱。

    三人遂坐下来一起吃。

    “前些天妾在府中募放羊儿,从九月初十到腊月十五,一日给一分饼及糜二斗。”阴氏率先吃完,然后说道:“这价钱便是在敦煌都骇人了。”

    “我父雇人整理田地,开辟葡萄园,从明年二月二十到冬月底,一共九个多月,竟要银钱五十文。”慕容氏也在一旁说道:“若非大王不许,他都想抓丁壮来干活了。”

    邵勖吃完后,点了点头,道:“是贵了。数百里沙碛阻隔之下,人就是这么贵。千万不要抓人,高昌不是土匪窝,孤还要脸。”

    想到这里,他暗暗叹了口气。人力不足,物价腾贵。

    他想起了父亲信中提及的事情,高昌市面上的银钱确实多了,而且很多货物的价格要么不可思议地贵,要么便宜到惊人。

    他又想给父亲写信探讨了。

    (本章完)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