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千金被无情赶出豪门,转身下乡了-> 第1100章 梨簧戏

第1100章 梨簧戏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沈爷爷点点头:“是啊,而且福气还在我们自己家呢,我们可要惜福。”

    沈奶奶附和:“是啊,要惜福。”

    第一个表演结束了,得到了全场的掌声和欢呼,舞队也跳得大汗淋漓,但听到大家的掌声,这段时间的训练感觉都值得了。

    互相对视一眼,都会心一笑,今晚表演很成功,可以功成身退了。

    沈文旭对旁边的工作人员道:“设置一下,大屏幕循环播放刚刚的表演。”

    工作人员应道:“是,宝总。”

    几秒钟之后,大屏幕上就开始循环播放刚刚的舞龙了,播放之后,整个景区更加热闹了几分。

    大屏幕挂得比较高,一些刚刚没看到的,还有没看过瘾的,纷纷转头去看大屏幕。

    而游客们也纷纷把刚刚录制的视频发到朋友圈,微博,还有一些短视频平台,不过几分钟时间,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看到了。

    纷纷在视频下方留下评论:

    “现在很难看到正宗的舞龙了,今天这个还挺好看,看得出来是下了苦功夫的。”

    “这舞龙看起来大气磅礴,要是在现场看就更好了。”

    “可惜我的假期只有两天,不然我一定要去现场看看,这年头很难看到这么好看的舞蹈了。”

    “博主威武,艺术团威武!”

    “为我们博主打Call……”

    很快短视频就火了起来,短时间内,好多人刷视频的时候都会刷到舞龙视频,文化传播相当广泛。

    直播间——

    【果然没让我失望,第一个节目就拿捏了我的心。】

    【那两条龙活灵活现的,舞动的时候,好像真的两条龙似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的。】

    【艺术团的节目从来不会让人失望,这次再次刷新了我对艺术团的喜欢。】

    【好想自己上去舞动一下,真的好漂亮啊,灯光师也是一个人才,我发现博主那边全是能打的人。】

    【真漂亮,一边吃鸭货,一边看直播表演,简直一绝。】

    【……】

    一个个打赏礼物在屏幕上飞动,绚烂多彩,极为绚丽好看。

    沈宝宏看到这一幕最激动了,每次直播都能收很多礼物,并且直播间热度也会飙升到第一,是其他直播间没办法比的。

    其他工作人员看到也特别激动,打赏得多,意味着他们的奖金也多,一切都是干劲儿啊!

    夏蕊再次上台:“我们的第一个节目舞龙,大家还喜欢吗?”说完之后把话筒对向观众们。

    大家齐声回答:“喜欢,再来一个。”

    夏蕊把话筒收回去,脸上是得体的笑容:“第一个节目十分精彩,但我们第二个节目也不差,欢迎我们的梨簧戏班,接下来给我们大家表演梨簧戏。”

    “大家应该没有在这里的场合看过梨簧戏吧?我们请过来的这些戏班可有一些年头了,具体有多少年头,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等会儿大家看了我们的表演家们自行猜测一下。”

    “好了,不耽搁大家的宝贵时间了,接下来请欣赏梨簧戏。”

    独特的梨簧戏敲锣打鼓的声音响起,表演家们已经穿戴好,随着声乐开始表演起来。

    梨簧戏,亦称草根戏、平安戏,据明朝正史《太平府志》记载,当涂、芜湖等地立春日有“妆戏到,征女伎”的风俗,后清朝黄钺写《于湖竹枝词》时,把平安戏定名为“梨簧戏”。

    芜湖泥簧戏也曾“星光灿烂”,有张季瀛、王振林、胡家寿、金立兴,称为“泥簧四状元”,张季瀛家藏手抄剧本有三尺多高,可惜在1931年夏天毁于洪水。

    草根命的泥簧戏经不住洋风的摧折和“官”木的裹挟,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仅以散兵游勇坐唱维持,县志说:“有所谓泥簧者,词甚俚俗,杂以小曲,盖为盲女弹词者流,人有喜庆辄招之,视为营业云。”

    1927年,张季瀛的第三子张一鸾想继承父业,振兴泥簧戏,集合一批艺人在北门沈凤鳖家办起一个“泥簧公所。”这是一个共和班性质的职业演唱团体,也是训练泥簧戏演员的习艺所。

    解放后,芜湖文化部门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整理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安安送米》、《回头桥》、《三戏牡丹》、《合钵》、《祭塔》、《窦老送子》、《陈琳抱盒》、《闹院》、《逼休》、《扇坟》等。

    1959年招收一批男女少年学员,正式建立“芜湖市梨簧戏剧团”,编演出《白蛇传》、《秦香莲》、《二度梅》、《三请樊梨花》等。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性本爱丘山”,也许泥簧戏“本是坊间狗尾草,无为招摇在高枝”。

    当芜湖的官办剧团因为“经费不足”、“演员老化”而偃旗息鼓时,中江桥、陡门山、后家山头的小剧场铿锵开锣。

    2006年,芜湖市申报的梨簧戏入选H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刻,舞台上表演的就是《安安送米》。

    安安送米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属于明传奇《跃鲤记》的一折。

    书生姜诗,误信谗言,迫于母命,将妻庞三娘休弃。

    三娘无颜回归母家,只得寄迹尼姑庵中。

    其子安安年方七岁,思母情切,瞒过祖母,负米至庵奉母,并一再求母回家。

    三娘虽有爱子之心,但迫于封建礼法,欲归不得,只得婉劝安安回家,母子洗泪而别。

    年轻人听不大懂,但老年人却格外喜欢,看得津津有味的。

    沈莹莹拉了拉尹玉雯的衣袖,小声问:“你看得懂吗?”

    尹玉雯摇摇头:“我在国外长大,才回来半年不到的时间,对国内的文化还不是很了解,这种戏曲我觉得很高深,我有些不能理解。”

    沈莹莹小声跟尹玉雯解释:“我知道,我解释给你听。”

    她把《安安送米》的故事讲给了尹玉雯听。

    尹玉雯听了之后呆愣了一会儿:“莹莹,那唱戏根本不知道唱的什么,你怎么会知道这个故事?”

    沈莹莹扬了扬自己的手机:“刚刚开始唱的时候,我听到了剧名,然后用手机百度了一下。”

    尹玉雯失笑:“吓我一跳,我还以为你是听懂的。”

    沈莹莹摇摇头:“我觉得要深耕这一行的人才听得懂,我们这种资历浅的人根本听不懂,只能听听声音。”

    尹玉雯赞同:“也是。”

    这边,县长小声对县长夫人道:“这戏还挺合我胃口。”

    “我也觉得好听。”县长夫人道,“我小时候在家里的时候听过这个戏,那个时候是一批年轻人唱的,现在是老年人,我猜应该是那个时候的人。”

    县长点点头:“现在会唱这种戏的人少,听一会儿少一回了。”

    县长夫人夸赞道:“沈雪宁用心了,居然还照顾到了我们这个群体,听着就有情怀。”

    县长笑笑:“对。”

    另一边,秦子洲小声问沈雪宁:“你怎么会想到请这样的戏班?”

    沈雪宁摆摆手:“策划是秦殿文写的,你去问他。”

    “他写的?”秦子洲惊讶,“他什么时候会写策划了?”

    沈雪宁解释:“这次的端午节策划是我征集的,想写的都可以写,秦殿文也写了,然后写得超乎水平地好,于是我就采纳了。”

    秦子洲还是难掩惊讶:“我从来没见他写过策划。”

    沈雪宁道:“你没见过不代表他不会啊。”

    “这……”秦子洲无法反驳这话。

    沈雪宁看秦子洲反应挺大的,于是道:“你要不要看看秦殿文写的策划?”

    秦子洲点点头:“等晚会结束了你给我看看,我真的很稀奇。”

    沈雪宁失笑:“我当时看到的时候也很惊讶,还看了两遍,都觉得没什么问题。”

    秦子洲越发好奇了:“行,我一定要看看。”

    台上的梨簧戏唱了一半了,大家的反馈也来了。

    “我本想来去剧院看唱戏,没想到在这里就看到了,别说,虽然看不懂,但觉得挺有味道。”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好吧,我承认我看不懂,但看他们唱得还挺好。”

    “今天终于看到戏曲了,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以后再写阅读理解,也能写的更好了。”

    “……”

    直播间——

    【牛掰啊,居然请了唱戏的来给我们唱了一台戏,谁这么好的创意?】

    【这唱得挺好啊,必须打赏一下。】一个嘉年华飞了出来,绚烂的特效占满了整个屏幕。

    【没想到有一天会在直播间里看到认真唱戏的,博主真的有心了,我感觉到了博主的诚意。】

    【这戏会唱多久?可不可以来个旁白,完全听不懂啊。】

    【谁懂这个戏,大神来讲讲啊。】

    【……】

    沈宝宏把大家看不懂戏曲的事反馈给了沈雪宁,沈雪宁立刻当起了解说员,听了她的解说,大家总算是明白了。

    一些老一辈的人被戏曲里的故事感动,还有泛起了眼泪的。

    沈文旭轻轻拍了拍曹青云的头:“要是你妈妈被赶出家门了,你会去给她送米吗?”

    曹青云不接;“我妈妈为什么会被赶出家门?”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