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1978合成系文豪-> 第592章 风萧萧兮... 第592章 风萧萧兮...
- 在他们刚刚相遇时,圣埃克苏佩还没有成名,于是康素爱罗逼迫圣埃克苏佩每天写一定量的文字。
她挖掘了圣埃克苏佩的写作天赋的同时,也训练他成为一个作家。
因此,在圣埃克苏佩里第一本书《夜航》出版并取得成功后,他认为妻子的影响不那么重要了。
于是呢,圣埃克苏佩里逐渐疏远了她,并和一些崇拜他的女人交往。
这就是所谓的B612星球上独一无二的玫瑰和五千朵玫瑰园的意象。
所以那篇文章对江弦滥情的揣测不无道理。
江弦都想夸《知音》的编辑确实在某一块儿有着特别的天赋。
因为在原作者圣埃克苏佩那儿,的确就是他们猜测的这样。
在《玫瑰的回忆》里,康素爱罗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她控诉说:
“他爱的是广阔无垠的大地、飞机残骸及过去的浮光掠影。”
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读者们所好奇的那朵玫瑰对小王子的回应,也算是小王子和玫瑰的故事在现实中的延续。
至于狐狸呢,也正如那篇文章所猜测的一样,的确是“情人”的身份。
不过是圣埃克苏佩里的情人,并不是江弦的情人。
也正如文章所揣测的那样,这个“狐狸”是圣埃克苏佩里飘零在海外的时候遇上的,是在异国他乡结识的外国女郎。
两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派对上,当时,刚离了婚的纽约女郎西尔维娅和圣埃克苏佩里首次相见,随后对他一见钟情。
这正如狐狸和小王子第一次相遇,狐狸便请求小王子驯服她。
同样是一见钟情。
现实也正如的情节一样,西尔维娅托同行的一位会说法语的朋友,说请代我转告那个名为圣埃克苏佩里的男人,我爱上他了,同样是大胆的示爱,请求圣埃克苏佩里驯服她。
就这样,西尔维娅成了圣埃克苏佩里生命里的“狐狸”。
也就是在与西尔维娅一次次的约会中,圣埃克苏佩里完成了《小王子》的大部分创作。
当然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狐狸”其实是圣埃克苏佩里的挚友。
他和这位同为飞行员的挚友,一起执行飞行任务,一起坠机经历生死时刻,他还曾在自传《人的大地》里,情真意切地讲述了他和梅尔莫兹、吉约梅等人的友谊。
因此,从这段友谊中,圣埃克苏佩里明白了最舒服的相处方式,是彼此驯养,不是单方面的操控。
不过相较于“挚友”的说法,似乎还是“情人”更可靠一些,更合乎“狐狸”的身份。
因为据说就连书里那句:
“What is essential is invisible to the eye.”
也就是狐狸最后对小王子说的那句:最珍贵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这句话,也出自圣埃克苏佩里的情人西尔维娅之口。
另外,在1943年4月,圣埃克苏佩里参加自由军的前夜,他对西尔维娅说:“我想给你一些特别的东西,但我只有这些。”
他口中的“这些”,就是《小王子》所有的手稿和水彩画,一共144张。
所以“狐狸”这个角色,大概率还是给了圣埃克苏佩里创作灵感的纽约情人西尔维娅。
当然,不排除“狐狸”是多个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形象。
因为所谓的“驯服”,既可以当作爱情,也可以被看作为友谊。
不过不管怎么样,《知音》这篇文章在江弦看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他不得不说,这作者分析的还挺透彻,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还真给了他非常大的震撼。
不过这文章虽然剥丝抽茧,但还是有疏漏,有漏掉的地方。
除了“玫瑰”和“狐狸”这两个女人以外,还有一个女人是《知音》那篇文章没发现的
——蛇。
在圣埃克苏佩里的一生之中,除了“玫瑰”康素爱罗和“狐狸”西尔维娅以外,还有一个对他影响至深的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奈莉。
奈莉是一个陶瓷富商的女儿,她与圣埃克苏佩里认识的时候只有19岁,而那时的她已经是一位伯爵的妻子。
两个人的认识,要归于圣埃克苏佩里作品和名气,她是圣埃克苏佩里的忠实粉丝。
也因此,奈莉能包容圣埃克苏佩里的一切坏习惯,也能耐心地对待他所有的坏脾气,甚至能容忍他有各式各样的情人。
这个女人,在经济上给圣埃克苏佩里提供坚实的支持,让他的作品得以出版。
除了给圣埃克苏佩里经济上的支柱帮他出书之外,在圣埃克苏佩里死后,她还化名皮埃尔.谢弗里耶,为他的书作传。
在《小王子》当中,故事的起点是小王子遇到蛇,故事的结局是蛇带走小王子。
从蛇开始,从蛇结束。
所以蛇是奈莉这个19岁的有夫之妇。
这个女人完全是《小王子》中的蛇,她能带着小王子去到他想去的地方,在他想回去的时候,又应声出现在他的面前。
总而言之,如果《知音》这篇文章,揣度的是圣埃克苏佩里的风流史,那还真是没太大问题,因为圣埃克苏佩里这一生的爱情足够称得上是风流。
在爱情里,圣埃克苏佩里虽然爱慕两任妻子,但他和两任妻子都没有做到彼此忠贞。
第一任妻子在他飞机失事身体受损后,选择了离婚。
第二任妻子和他互不信任,各自留下不少的风流韵事。
不过国外的风气如此,一点点风流韵事已经算不上什么瑕疵。
毕竟说了这么多,圣埃克苏佩里的身边至少还全都是女人,玩的还远称不上花。
不过对于思想比较封建的国人来说,这一点儿似乎就比较难以接受。
国人都是信奉纯洁忠贞的爱情故事的,像是《梁祝》《白蛇传》.
因此,江弦第一次听说圣埃克苏佩里的这些风流韵事,还是觉得很失望,觉得写出《小王子》的作者不应该是这样。
但其实转念一想,其实在圣埃克苏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就是这样,小王子可以说离开“玫瑰花”就离开“玫瑰花”,说离开“狐狸”就离开“狐狸”.
小王子其实是“任性又绝情”的。
他从来不背负任何枷锁,只是去探索。
而且《小王子》所写的爱情也很现实,现实中的爱情往往就是这样:
总有一方爱得比较多,有一方先爱上另一方,也不可能你爱的方式恰好是对方想要的,常常会在拥有的时候不懂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从头到尾捋个一遍,江弦对《知音》还挺佩服,居然能硬生生从里盘出这么多故事,甚至文章所写的东西已经无限逼近现实。
这些人的确算是有些本事,文章写的精彩程度就连江弦都忍不住要为他们鼓掌。
“嘁!但是该骂还是要骂!”
“风流的是圣埃克苏佩里,关我江弦什么事?!”
“敢造老子的黄谣?那你们是真该死!”
江弦伏案桌前,当即刷刷刷的开写,一直写到深夜才蹑手蹑脚爬上床。
回到床上的时候朱琳已经睡着了,不过她睡得浅,感觉到江弦上床,一下儿从梦里清醒。
“写啥呢写到现在?”
“写了个回应。”
江弦伸个懒腰,“人家屎盆子都扣脑袋上来了,我又不是武大,没做过的事儿我心虚啥?当然得赶紧正面回应。”
“怎么回应的?”
“哎,回头你就知道了。”江弦打个哈欠。
挑了个风和日丽的天气,江弦把冯晓刚、朱虹俩人一并打包送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俩人在机场全都掉了眼泪儿。
朱虹是舍不得家人,一想到自己在美国的未知生活,就感到些许的迷茫和彷徨。
相比之下,冯晓刚哭的要更伤心一点儿。
因为朱虹在美国的生活至少有保障,人家是要去当公司领导。
冯晓刚呢?
他是真被江弦送去受罪的。
那真是生死未卜!
因此哭的特别难过,舍不得自己在国内的好日子。
江弦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一番,虽说冯晓刚语言不通,也没什么生活技能,但他人聪明,而且美国这地方,人杰地灵、鱼米之乡,冯晓刚总不至于活活饿死,或是遭遇枪击横死街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江弦吟诵两句,稍稍抚慰了下冯晓刚激动的情绪。
冯晓刚也觉得自己这一去,那真是九死一生,求着江弦照顾好他的媳妇儿。
不是徐帆。
他在徐帆之前还有个老婆,叫张娣,是医院的一名护士。
那会儿冯小刚还挺年轻,才20多岁,有点儿文化水平,又挺幽默风趣的,虽然长得丑点儿,不过那会儿也不太看脸。
总之,这么一来二去,很快就迷倒了张娣,俩人也很谈婚论嫁。
不过张娣的父母当时挺犹豫的,觉得冯晓刚这个人稳定性不太好,毕竟演艺圈啥的,挺不靠谱,但到最后嘛女儿坚持,拗不过她。
俩人就这么在一块儿了。
至于徐帆,那是后来冯晓刚拍《大撒把》时候的事儿了。
《大撒把》都看过吧?也是讲出国的,里面葛尤老婆出国了,徐帆老公出国了,俩人最后就凑活一块儿过了,算是一爱情故事。
彼时的冯晓刚,也算是功成名就了,和徐帆这么眉来眼去的,很快勾搭上了。
没招,这文艺圈就是这么乱。
而且冯裤子后面好像也不太老实啊,还被拍着过和女主持一块儿上酒店去,一直到第二天才从酒店出来,看着那叫一个神清气爽。
哎呀,总而言之,太烂了。
不过这也不妨碍这会儿的冯晓刚记挂自己媳妇儿。
江弦安慰着他,“行了,你放心去吧,你要是有点儿啥事儿,你老婆我当我老婆一样照顾。”
“啊?”
冯晓刚一琢磨这话好像有点儿不对,不过转念一想,要是自己真有个啥三长两短,江弦把自己媳妇儿当他媳妇儿一样照顾,那也是自己媳妇的福分了。
“那、那我去了。”
“去吧。”
冯晓刚这么一步三回头的踏上了赴美的道路。
江弦安慰了下自己家来送别朱虹的朱父朱母以及朱琳,“没事儿,没事儿,朱虹想啥时候回来都行,就一张飞机票的事儿。”
朱母摆摆手,“小江,不要胡闹,飞来飞去的,那多贵啊!”
“哎呀,妈,这都不算啥,行了、行了,咱们回去吧。”
领着朱父朱母这一家子坐到自己车上,车窗外面淅沥沥落着雨点儿,京城这几天一直在下雨,天气也是一天比一天更凉。
“哎?小江,这个《末代皇帝》在国外上映了吗?”朱父忽然打听。
贝托鲁奇拍《末代皇帝》这个阵仗那么大,浩浩荡荡。
当时仅是拍摄一个官兵的镜头,就调来了2000人,是附近驻扎的官兵,被官方调来,每个人都剃光头,完事儿可以拿到30元的报酬。
有人统计过,整部戏的群演是多少人呢?
1.9万人!
所以这电影是真的闹得全京城满城风雨,人尽皆知。
更别说朱父了,他闺女就在电影里面担任了重要角色,为了这部戏,又是去东北、又是去欧洲,当然印象深刻。
不过距离《末代皇帝》杀青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朱父自然会对电影的上映情况感到好奇。
“已经上映了。”江弦道。
上映是不久前的事儿,他还是先收着了一封坂本龙一的信。
坂本龙一在信里跟他吐槽,自己连着熬夜,写出了44首配乐,结果到了伦敦,坂本龙一傻了。
他提前用卫星联机传过去的曲子,被贝托鲁奇拆得七零八落,完全不成样子。
更操蛋的是,贝托鲁奇不断修改剪辑,今天这样,明天那样,配乐不得不跟着变动,全都合不上拍。
眼看就要录音了,居然很多地方的音乐还对不上。
无奈之下,坂本龙一又扎进酒店,熬夜一晚上重新计算节拍,看怎么配合画面。
在贝导的一番辛勤折腾下,坂老师终于被折腾进了医院。
等到试映会当天,他被请去观看,整个人差点从凳子上摔下来。
他辛辛苦苦写的曲子,再一次被拆得七零八落。
熬夜写的44首作品,至少有一半没被采用。
坂本龙一说自己再也不想去什么试映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