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其他类型 -> 少姝的山水-> 第68章 成仁 第68章 成仁
- 听到此处,大家无不感怀动容。
“一颗清明的心多么宝贵。”
“清明自持,不仅是生而为人的幸运,甚至也是人能留给这个世界的无价珍宝。”
“清明是仁爱的前提,也是仁者能爱的道理,因为他们感受得到生命中隐藏着的最美好最重要的东西。”
“是!”嵇康大喝,掷地有声,但见他敞袖拂动飘逸,坚定地落在胸脯上大力击拍,“因此,我们的这颗心啊,勿言何境之下,绝不可任他人左右!无论是被尊为‘足下’鼻祖的介子,还是‘清流’领袖的有道先生,皆是品格独立高洁的表率!他们的心清明无杂,功名拿去,富贵不要,性命?俱可抛闪!但要做何等样人,那是我自己的事!”
接着,嵇康再度纵情狂放地大笑起来。
少姝只觉那放浪形骸的笑声里,不时渗出点滴悲鸣,几乎不忍卒听。
这是一般士人身上极其罕有的场面,来得如暴雨急风,石破天惊。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仁的德性应是自觉主动的,其实践完全取决于个人自觉,而非外在约束。主动性从何而来?一定得是保持清醒的而不是昏睡的。)
“成仁”只能全凭各人自主地发自内心来完成。
古往今来,确实不断有这样的人,他们不惜以杀身的方式舍命,去追求“仁”的境界,会很奇怪吗?
毋庸置疑,那令人景仰的境界在他们心里占据着无可取代、至高无上的位置,也是只有拨开了内心混沌,始终清明坚定的人才能够望见的吧。
子献和子默先坐不住了,他们契合地相视一眼,旋即共同起身,高声恭请道:“叔夜先生,为着清明此心——这一生做不尽的工夫,请与我等共饮此觞。”
无人再发一语,嵇康携几位“同道中人”再度开启了连番畅饮。
少姝忙不迭地来回斟酒,没一会儿功夫,额头已布上一层细密汗珠,她心里暗自庆幸,得亏这玉壶分外得力。
看着琥珀色的佳酿分毫未减,源源不断,她不免生出些微的担心。
于是像不经意般,她闲闲地说道起来:“先生,我舅舅常说酒这东西很古怪的,躁郁烦忧时想要喝闷酒,通达开怀时想要喝喜酒,然而酩酊醒转来,对于心上的喜怒哀乐,究竟也无甚助益,你说是么?”
“思羽士所言极是,饮酒是当有所节制。”嵇康看她一眼,“再者,酒不过是酒而已,不能因醉者有喜怒,便说酒也有喜怒。”
有所会心的思虑渐渐地在嵇康眼尾聚集,这个叫作少姝的小姑娘有趣得很,明明举止间还带着小孩子独有的夸张手势,措辞却有纹有路,谈言微中,对了,还多少有那么点意在言外,音在弦外的味道。
少姝自然不知道他想什么,但见先生无异议,添起酒来便不那么勤快了。
他们的交谈好似提醒了敛容肃坐的子猷,他撇下酒盅,率先又起了个话头。
“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学生曾拜读过先生之名篇——《声无哀乐论》,用心体会,尚有若许未解之处,今日见了先生,方觉茅塞顿开。”子猷仍不失时机地,想要更进一步探讨玄理,“人心不可左右,哀乐本于自然,借由声乐畅达之,其效应也非为‘治心’而已,如此作解妥否?”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魏晋玄学名篇。“声无哀乐”不仅是竹林玄学而且是整个魏晋玄学的主要论题。一直到东晋,人们仍在讨论这个论题。嵇康主张声无哀乐,意在强调鉴赏主体的主导作用,救儒家乐论之弊,从而体现魏晋“人的觉醒”的时代精神。)
少婵缩了缩身子,忍着笑,对坐回身边的少姝掀起了兄长的“老底”:“哪里是什么曾‘读过’,子猷哥哥他向来都《论》不离身的,憩间饭后,得有空暇,总要捧出来‘把玩’翻看,乐此不疲。”
“姐姐,其实你不比子猷哥哥‘把玩’的少吧?”少姝调皮地反诘道,一副你糊弄不了我的精明神色,她成心要打边鼓,“莫非你就没有哪处思忖不决,趁此良机,想要求教先生的?”
少婵定神想了想,又轻不可见地摇摇头:“没有,我坐在这里,静静地看着、听着,就很好啦。”
“咦——”,显然是少妍在作怪,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也似,不停地来回挠动着臂肘。
少嫆嘴里刚填了个满当当,笑起来吭吭哧哧。
“搅什么,还不快听先生怎么讲。”少婵面上淡淡泛红,不轻不重地斥了两句,妹妹们这才收声。
“贤侄正解,心与之声,明为二物,而人之哀乐,当以心发其情感,各本怀有,遇声而有所触动。说什么‘声使我哀,音使我乐’,简直不通!情感若能强加于人,岂非滑天下之大稽?”嵇康的手优雅抚过身畔琴弦,滑出了一串动听声响,“ 便是在同赏一支琴曲时,人与人之间的领会也各有千秋;或同一人,此时此地换作了彼时彼地,一曲听来,感触亦生差别。”
这是在为子猷释其先前之惑:数年前听过“广陵散”,今日听来似有更动的缘故,关窍并不在乐曲,而在听者的心情上。
子猷甚为诚服:“发声以宣己意,哀者既不能使其乐,犹乐者不能使其哀,自以为是听过音声而涌现的哀乐,盖因先有凝内不畅之情,偶值闻听契机,得以流露而已。”
“见有人凭音声一舒心中悲欢,便说音乐是自有哀乐的,其荒谬,有如借酒宣泄过块垒,便说酒中含喜含怒是一样的了。对么,少姝姑娘?”嵇康说到这里,冲她灿然而笑。
少姝欢快地点着头,实在不能更赞同:“一棵树上,长不出全然相同的两片叶子,世间,也没有全然相同的两个人。琴者急缓、轻重、高低的抒发,是充满鲜活之力的,故每人每次每支琴曲,均为独一无二。”
“心是自己的,发乎于心的喜怒哀乐,是无法被规制的那一部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少婵望向嵇康膝旁那张琴的眼神,宛如打量老友,“幸而,琴声可做媒介,将人们心中相似相通的体悟连接起来。”
这番话,让少妍想到了思霓:“唔,我就觉得,听再多人吹奏笙簧之曲‘候人兮猗’,也唯有三叔母演绎出来的,才最动人。”
对此大家俱无异议。
“若非知心,何以知音。”子猷眉间若蹙,“鼓琴弄弦者,心中哀乐融会入指尖,此时,若恰有心意相通者,闻声领会,便成就了知音。彼此心心相印,是能够动天地感鬼神的。”
子猷大有同感:“是了,知音之间,琴者所传达的乐声,可于瞬息之间,触及听者内心那些不为人知、甚至不为己知的情感变迁,震荡之余,言语亦是苍白无力的,无从捕捉与表达。”
“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嵇康说得兴起,整衣盘腿而坐,再度将琴置于膝上,“康一时技痒,愿为诸位知音献上伯牙大夫的‘高山流水’,并在下的‘广陵散’,以纪此日狐岐山鸑鷟泉之会。”
(伯牙: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即今湖北荆州 )。
在坐无不欣悦,齐声叫好,接着,在子猷眼神默示下,全都乖觉地敛气静声,屏息忍咽以待。
若是直截了当地请邀先生再抚一曲《广陵散》,恐嫌冒昧,纵使先生应允下来,在弹奏时,能有多少情感心绪投入到琴弦之中,也是很不好估量的。
眼下,实乃先生兴之所起,情之所至,简直天随人愿,多么难得的际遇啊,大家脸上悦动的庆幸与憧憬之意,那真是藏都藏不住了。
此际,日影稍有偏斜,光照仿佛已没力气透过大树的浓荫。
嵇康垂首,不辨其神情。
清风徐徐,精灵般的翡花翠叶,从树上飘落,恋恋地绕在琴者身畔,恣意轻舞,美得不像真的世界。
琤琤琮琮的乐声在谷中飘渺升腾,他或拨或捻,或提或按,起伏间挥洒自如,断续停匀的旋律散逸出慷慨不羁的独有气韵,令闻者耸然动容——清冷凄恻如幽冥鬼神,风雨亭亭似戈矛纵横。
(《广陵散》的基本音乐情绪:如《琴苑要录》引《琴书·止息序》所言:“其怨恨凄感,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冷。及其怫郁慨慷,又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粗略言之,不能尽其美也。”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其激昂磅礴、气势恢宏的曲调旋律完全能带给人丰富的艺术想象与心灵的震撼。)
随着嵇康的手指以一种近乎不舍的柔情跃离琴弦,那绝美的音色仿佛是含着香气的鲜柔花瓣,缓缓凋落于东流西荡的清风之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天际,留下一抹悠长而缥缈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