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我一心科研,你却想骗我谈恋爱?-> 第七百三十三章 不用他的技术,我们也能搞成!

第七百三十三章 不用他的技术,我们也能搞成!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测试中心。

    杨方旭向许青舟详细了解了一下技术细节,同时,王伟重新做了一遍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的测试。

    接下来,就是讨论技术专利授权的问题。

    在航天领域,有两个用途,一是深空导航与星体探测,可以在无导航的情况下通过行星磁场“指纹地图”实现精准定位。

    第二,就是航天器等离子防护,能够实时监测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的黑障区等离子鞘层,也许可以解决返回舱黑障通信中断的问题。

    监测系统专利包的第一笔专利费敲定下来,6000万。

    这相当便宜。

    要知道,许青舟为了把这玩意搞出来,成本大约是2.2亿,而且还是美元。

    经过前期实践,他们现在做一套适合负三角等离子体球形托卡马克的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成本应该可以控制在3000万以内。

    1月16日,杨方旭等人完成了技术交流,正式完成为期四天的访问。

    随着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的消息扩散出去,国内不少机构都开始躁动起来。

    这玩意的用途相当广。

    托卡马克领域就不说了,能监测特斯拉级强磁场,而在军事上,电磁隐身与反潜作战,监测潜艇消磁残余磁场。

    医学领域也存在明确可能,人体生物磁场,如心磁、脑磁的强度在 1 pT-100 fT(10-10 T)范围,飞特斯拉级,理论上可以精准捕捉细胞和神经元级弱磁信号。

    杨方旭院士刚离开,研究所后续就收到了庐州深空探测实验室,国防科大等等机构院校的访问申请。

    庐州科学岛。

    “飞特斯拉级这小子可控核聚变没搞出来,这些配套东西却搞出来不少好东西。”

    李刚表情古怪。到现在为止,京都材料研究所那边没有爆出任何项目进度信息。

    越是这样,他越有危机感。

    “航天十一院的杨方旭院士昨天才离开而且还达成诸多合作,看来这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的性能不错。”

    肖承瀚教授沉声说。

    李刚思索了片刻,无奈地说道,“老肖,你也去看看吧,研究研究这个技术对我们的装置有没有效果。”

    “好,我还真有点好奇。”肖承瀚有些咋舌。

    同时,作为夏国可控核聚变的另外一个巨头,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当然也收到了相关消息。

    邵一林正和自己的张志高前往会议室,他想先试探试探老师的口风:“教授,材料研究所那边,好像做出了一个全新的监测系统。”

    “嗯。”

    张志高微微点头。

    得,看来没希望了。

    邵一林觉得有点凉,不过,他没放弃,试探性地问:“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派人接触一下京都那边?”

    “我自有安排。”

    “哦,好。”

    俩人走进会议室。

    张志高一到,会议正式开始。

    各个项目小组负责人汇报自己小组的进展。

    时间慢慢流逝,1个小时过后。

    张志高目光扫视一圈,“好了,大家没什么问题的话,今天先到这里,下来按照刚才确定好的细节推进。”

    这时,张志高左侧,一位五十来岁模样的老教授停顿一下,缓缓道:“京都材料研究所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监测系统,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我建议,我们借着这次机会,讨论一下要不要用这种技术。”

    其他人显然也知道这事儿。

    老教授提出来之后,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就率先说道:

    “飞特斯拉级的监测系统,可以探测到纳米级局部畸变,甚至可以实时捕捉磁场线 0.1毫米级微观变化,对于我们突破磁场控制的精度有重要意义啊。”

    “但量子传感方面的研究,国内国际都没啥进展,材料研究所那边公布的数据还有待考证。”

    年轻人对面,戴眼镜的中年提出自己想法。

    “应该没问题吧,我听说杨方旭院士已经亲自去求证过来了,回去之后赞不绝口。”

    “问题是,那套系统真的合适我们这边吗?”

    大家三言两语地说着。

    “我说两句吧。”

    张志高挥了挥手,等现场的人安静之后,才开口道:“检测系统需要满足强场耐受性、抗辐照能力、成本可控三大前提。”

    “我们装置已经定型传统磁探针系统,现在需要停机,并且风险比较高,我就说一点,量子传感器需要部署在真空室内壁,安装新系统的空间受限。”

    他发自内心地不想使用什么量子传感磁场监测系统的。

    前段时间才刁难对方,现在又过去求合作。

    这不是献出了自己的膝盖吗。

    监测系统而已,大不了他在去上面要点钱来,慢慢升级。

    “最重要的,刚才老余也提到过,京都材料研究所目前并没有完整的实验装置,也就是说抗辐照能力全部都基于模拟,未验证在聚变堆千秒级辐照下的稳定性。”

    张志高微微一顿,给这事情定下调子,沉声说道:“我个人更倾向于维持现有成熟监测系统,或者说,在现有系统上进行升级改造。”

    邵一林有些无奈。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上个月,张教授开会的时候还多次强调,作为科研人员,在搞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开拓思维,大胆创新,敢打敢拼,在装置改造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现在系统,大胆尝试。

    现在又说不能冒进

    话都让您说了。

    您这是不是有点双标了。

    “我没意见。”

    “嗯,我同意张院士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张院士和京都材料研究所不对付,在前些日子的夏国欧洲研讨会上还发生过摩擦。以张院士的脾气,现在是不可能落下脸面去买专利的。

    其次,张志高说的几条理由,也的确是事实。

    对于环流三号(HL-2M)这样的大型装置而言,改造可不简单,可以说牵一发动全身。

    许青舟的检测系统从数据上来看比现在传统的检测系统先进一代,但毕竟没有真正运用过,耗费巨资进行改造,万一运行的时候真出个什么情况,损失惨重。

    不过,这事情也得分两面来说。

    托卡马克技术本来就每年都在进步,即便不使用许青舟的技术,也得做升级,改造成本算起来,不一定会低。

    具体就看话事人怎么选择了,没有绝对的对错。

    而目前的情况是,他们这边的项目负责人不想用那边的技术。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