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1977大时代-> 第1423章 热情的萧汉玺,火车上的谜语人 第1423章 热情的萧汉玺,火车上的谜语人
- “那请问萧通吾谁……”方言开门见山对着萧汉玺问道。
“正是家父!”萧汉玺回应道。
果然是他!
方言上前和对方握手,说道:
“幸会幸会!很早就听过萧先生的大名了。”
“山西四大名医如雷贯耳。”
山西四大名医分别是李翰卿、韩玉辉、白清佐、萧通吾。
这些人里面,只有萧通吾是外地搬过来的,他老家原来在河北武安,12岁弃儒随父辈学医,后开了一家“隆太和”药铺,靠着萧家家传的脉学诊断病症,因为极其准确,所以很快的就名动一时了。
方言眼前遇到的这位萧汉玺,是萧通吾的亲传弟子,也是他的儿子。
听到这位京城来的这位领导面前的红人说起了自己的父亲,萧汉玺也是有些惊讶。
“没想到方主任在京城也听过我们山西这边的事儿。”要知道这个名头也是在他父亲去世之后,才被一些当地的中医评出来的,到现在也就五六年的时间。
加上前些年的时候一直都很动荡,这个称号在山西都不是太多人知道,结果方言居然叫出名字来了。
“我们学校,研究所还是有不少山西中医的。”方言对着萧汉玺说道。
他并没有解释太多,而萧汉玺听到这个解释自己就脑补了一番,对着方言笑着说道:
“明白明白,我们山西确实有不少考到京城的中医研究生。”
接着他顿了顿又对着方言夸奖到:
“其实我也听过方主任在京城的大名,好多次在报纸上看到您的新闻,都觉得实在太厉害了,如此年轻就有这般成就,真是让人感慨。”
两人当场就开始了一场商业互吹。
萧汉玺他这会儿已经在山西卫生系统任职,依托萧通吾的人脉和影响力,成为省内中医临床与脉诊传承的重要衔接者,在这边说话还是相当有分量的。
方言在这里的工作有这个人配合支持,肯定是要顺利很多的。
两人聊了一会儿后,萧汉玺对着方言说道:
“行了,咱们就别在这里说了,马上天黑,我们先去市区落脚。”
方言点头:
“好,听萧同志您的。”
就在两人走到机场外边准备上车的时候,看到之前那位同行的老同志,也就是刚才坐飞机被方言按睡着的那位,正好也从里面走了出来,他接待规格就有些高了,陪同的人员众多,起码二十多个人,方言这边可就只有萧汉玺一行六个人。
“小方同志,别忘了忙完了到太原找我一起回去啊!”老爷子对着他挥挥手,再次提醒道。
看的出来他还真是挺怕坐飞机的。
方言挥挥手:
“记得,不会忘的!”
萧汉玺看了看那边的人,对着方言问道:
“方大夫这次来还有其他任务?”
方言一怔,有些莫名其妙的说道:
“我这次来就是到灵石县去视察,没有什么其他任务啊。”
萧汉玺恍然:
“哦哦,那看来是我想错了。”
方言看了一眼张毅那个老同志那边,知道肯定是对方以为自己和张毅是一起的,这才这么问他的。
方言也有些好奇这个老同志的身份,于是对着萧汉玺问道:
“萧同志怎么这么问?”
萧汉玺连忙说道:
“我刚才听他们说过,这次过来是接的这位领导,是上头专门派下来,给一批人恢复名声平反的,还以为这次还有我们中医的事儿呢……”
方言一怔,原来张毅这老同志是干这事儿的?
这不是巧了嘛?
自己刚打算这次过来,找到李可李老,帮他把身上的冤案给摘了。
“原来是这样……”方言点了点头,心里开始默默的盘算了起来,要不今天晚上找下张毅?
不对,应该收集好了李可的情况后,再给张毅反应情况。
自己要找人家办事儿,总不能让人家跟着跑一趟灵石县吧?
想到这里,方言打定主意,到时候让李可自己写一份报告,然后带着他一起到这边来找张毅。
想好过后,方言就直接上了准备好的车里。
萧汉玺看到方言一脸风轻云淡的样子,心里暗自感慨果然这京城来的人就是不一样,完全猜不到他到底在想啥,别看着这人年龄小,但是气场可不小。
招呼其他人也上了车,他们三辆车跟在张毅车队的后面,一起朝着TY市区而去。
方言透过车窗看到初冬太原近郊黄昏时分尘土飞扬的土路。
路上偶尔还能看到裹着棉衣骑行或行走的人群。
远处是喷吐烟雾的红砖工厂、巨大的露天煤堆、空旷萧瑟的田野、光秃的树木。
夕阳的余晖下看起来就像是老电影一样,空气里是浓重的煤烟味、灰黄的尘土以及迅速降临的暮色,都让整个环境显得粗粝、冷冽而略带压抑,生动在他面前展现了这个年代北方工业城市的风貌。
等到了市区后,天色完全的暗了下来,他们也和张毅的车队分开,来到这边卫生部门的招待所,今天晚上在这里休息一晚上,明天方言他们就坐安排好的火车去灵石县。
大概还有一百五十多公里,距离也不算短。
晚饭是萧汉玺在部门内部食堂招待的。
方言他们先到了住宿的地方放好了行李,就被带到了这边食堂。
内部食堂是红砖砌成的平房,走进去能看到里面摆着十几张木质方桌,桌面擦得发亮,墙角的煤炉子烧得正旺,暖气管子泛着热气。
碗筷是统一的白瓷碗和竹筷,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爱惜粮食,杜绝浪费”的红漆标语。
这会儿已经过了饭点了,但是食堂里面还是有不少部门的人员在这里等着方言他们,方言看了下起码两桌人。
菜是提前备好的,一上桌就冒着热气。
方言一行人刚进门,这边卫生部门的干部们就纷纷起身打招呼,热情得很毕竟是京城来的专家,又是萧汉玺亲自招待,大家都透着重视。
萧汉玺也给方言介绍了一下这边的卫生部门的人,别说,还真是有不少方言听过的人名,这时候方言发现个点,山西这边的卫生部门中医出身的人员还真是不少。
这可给方言来了个惊喜,这说明这地方的中医环境好啊!
中医的话语权更大。
接下来就坐下来吃饭了。
前世,某楚姓电视剧人物曾经说过:“山西菜不入流,上不得台面。”
还有人说山西菜上什么台面?上来的都是面!
但是今天这一桌的伙食看起来还是不错的,有烩菜,过油肉,酸辣白菜,酱醋鱼,虾酱豆腐,粘片子,炒恶,古雷菜,呛碗托,拌凉粉,炒凉粉,卷子烩豆腐……
其中值得一提的几道菜有过油肉,粘片子和炒恶。
过油肉作为山西硬菜,色泽金黄油亮,里脊肉裹着薄淀粉过油,搭配木耳、蒜苗段翻炒,咸香中透着醋酸,解腻又提鲜,肉质外软里嫩,一看就是老师傅的手艺。
1978年猪肉供应不算充裕,这道菜一上桌,就知道是最高规格的招待。
粘片子是把玉米面、白面混合,擀成薄饼切成菱形,煮在菜汤里,吸饱了汤汁的粘片子筋道入味,既有主食的饱腹感,又有菜的香味,是山西农村的特色吃法,能端上招待桌,足见诚意。
炒恶这道菜其他地方见不到,“恶”是山西方言,其实是用土豆淀粉和面粉做成的块状食物,切成薄片后用葱花、蒜末清炒,口感筋道弹牙,带着淡淡的土豆香,方言还是第一次吃,觉得新鲜得很。
开席后,方言他们吃了一会儿,就和他们聊起了山西这边的中医情况。
果不其然,他们这边因为条件原因,确实更加适合中医。
大家大部分人都是中医,聊起来也就比较亲近,聊了一会儿方言就和他们熟悉了。
听到方言的问题,其中一个叫顼琪的医生说道:
“咱山西山多,以前交通不便,村里人生病,哪能说去大医院就去?全靠老中医把脉开方,一碗汤药就把病给治了,中医在咱这儿根基深着呢!”
萧汉玺也说道:
“我父亲在世时,不少偏远县的老乡,赶着驴车、步行几天几夜都要来太原找他看病,前些年虽然动荡,但基层中医没断了传承,毕竟老百姓离不了。”
“咱山西中医的优势,说白了就是‘接地气’。药材大多是本地山上采的,药方也都是祖辈传下来的,对症、便宜、管用,老百姓认这个。不像西药,好些地方买不着,还贵,基层医院根本供不上。”
方言点点头说道:
“中医讲究因地制宜,你们这儿有群众基础,有传承,还有这么多懂行的同志,以后推广中医诊疗、整理民间秘方,肯定比别处顺得多。”
众人纷纷点头,接下来,他们就开始询问方言在京城里的事迹了,对于眼前这个年轻人,他们也是好奇的很。
方言当然是能说的都说了,也算是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等到吃完了晚饭过后,方言他们就被安排去休息了。
方言被分配到的是一间双人房,和李冲同住,邓财、王风住隔壁房间。
房间里有一股混合着煤烟味、肥皂的气息。
房间不大,约莫十五六平米,水泥地面扫得干干净净,靠墙的地方用白石灰刷了半墙,上半墙则是红砖裸露,墙角还留着些许煤炉熏过的淡黑色痕迹。
靠窗的位置摆着两张单人木床,床头紧挨着暖气管子,把房间烘得热烘烘的。
木床是老式的硬板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床单,上面迭着一床厚实的蓝色粗布被子,被角缝得整整齐齐,摸起来沉甸甸的。
“方主任,床铺好了!您睡这边,明天早上我叫你起来!”一旁的李冲这会儿已经把床铺开,叫方言休息了。
在香江的时候,他们不睡觉整夜守着方言外边,现在到了国内,情况比香江的时候好多了。
方言对着李冲说道:
“没事,我睡这边一样的,太原这边没啥危险,咱们就不那么讲究了。”
说着方言已经铺开了床,李冲见状也不劝,说道:
“那行,明天早上我叫您。”
方言点点头,然后打开自己的箱子,拿出袜子来,抽了几双拿给了李冲:
“你把这些袜子和邓财王风分一下,这个是厚棉袜,穿着暖和。”
李冲本来想拒绝,但是方言又说道:
“咱们都是熟人就别推来推去了,都是新袜子,专门给你们带的,你们舒服了才能更好的保证我的安全嘛。”
听到这里,李冲才答应下来,然后谢过方言后就出门去隔壁把袜子送给另外两个人了。
方言接着打量起房间来。
这床头各放着一个木质床头柜,柜面光滑,摆着一个白瓷茶杯和一个搪瓷缸子,缸子上印着“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字样,是这个年代的标配。
一旁的暖水瓶里已经是打满的开水,招待确实挺周到。
房间正中央摆着一张方形木桌和两把木椅,墙角靠着一个简易的木质衣柜,柜门是两扇对开的,没有锁,只用一根布条系着,里面空荡荡的,刚好能放下方言和李冲的行李。
方言趁着这会儿把自己带来的香烟拆了一条,拿了几包放进自己的大衣兜里面,这明天应该会发出去。
做好过后,他就把行李放好。
接着邓财和王风就过来对着方言道谢了。
方言的袜子是朱霖上次和黄慧婕从香江那边订回来的,说起来也是好笑,这年头的袜子都还要穿进口的。
国内的袜子设计和工艺有些问题,容易烂又容易跑。
方言对着他们挥挥手表示没事儿,然后就让他们去休息去了。
明天早上七点从太原火车站出发,全程要三个多小时,方言今天也忙活一天了,想到上午的时候自己还在京城,晚上的时候就在太原了,感觉也是有点梦幻。
这年头也就是坐飞机了,换成火车他们这会儿还在路上呢。
很快方言运用起陈抟的睡功,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这功夫就是这点好,绝对不会因为挑床,挑环境而睡不着,反倒是睡的相当好,一直到被李冲叫醒。
“方主任,方主任!”方言从床上醒了过来,李冲这会儿已经穿好衣服了,他对着方言说道:
“五点半,刚才萧同志过来敲门说早饭准备好了。”
方言听到这里,赶紧爬了起来,他刚才居然没听到外边的声音,睡眠真是太好了。
可能是在家里带孩子累着的关系,今天终于算是睡了个囫囵觉。
起来赶紧洗漱了一下,也没时间晨练了,和李冲邓财王风他们三个人就立马去食堂了。
清晨六点的食堂,比昨晚更显热闹。
煤炉子烧得比昨晚还旺,暖气管子烫得能焐手,几个穿着白围裙的师傅正围着灶台忙活,蒸汽裹着面香、醋香从后厨飘出来,老远就能闻见。
木质方桌已经擦干净,昨晚的碗筷换成了更小的白瓷碗和粗瓷碟,桌上摆着几罐咸菜,是用玻璃瓶装的,标签上写着“腌萝卜”“酱黄瓜”,瓶盖子已经拧开,透着股咸鲜劲儿。
方言和李冲、邓财、王风走进来的时候,萧汉玺已经到了,正坐在靠炉边的桌子旁,手里端着个搪瓷缸子,喝着热气腾腾的东西。
“方主任,睡得还好吧?快坐!快坐!”他笑着招手,桌子上已经打好饭菜了。
“睡的好啊!一觉到这会儿。”方言回应到。
萧汉玺递上筷子热情的说道:
“来来来,吃,都是咱山西早上常吃的,热乎,填肚子,适合赶路。”
一大碗黄澄澄的小米粥,熬得浓稠顺滑,米油都浮在表面,喝一口满嘴香甜,带着小米特有的谷物香气。
1978年的山西小米是“硬通货”,颗粒饱满,熬出来的粥比别处更醇厚。
“这是从忻州运过来的新米。”萧汉玺对着方言指了指小米。
方言点点头,让萧汉玺也吃。
另外还有三个拳头大的红糖馒头,外皮蒸得暄软,掰开里面能看到细碎的红糖粒,方言咬了一口,甜而不腻,面香混着糖香,特别顶饿。
然后还有煮鸡蛋,全都是剥好壳的,用一个大饭盒装着,萧汉玺让方言他们吃不完还可以带走,说是灵石那边条件不比太原。
方言听到这话,心想灵石那边怎么说也是通了火车的,条件差能差到什么地方去?
刚想说呢,食堂师父就给他们端来了硬菜。
一人一碗羊杂汤。
汤里有羊杂、粉丝、豆腐丝,汤色奶白,撒着葱花和香菜,还飘着几滴辣椒油。
羊杂处理得很干净,没有腥味,粉丝吸饱了汤汁,滑溜溜的,一口下去浑身都热了。
萧汉玺还端来一碗辣椒油对着方言问道:
“方主任能不能吃辣?”
“这里有辣椒油,辣得过瘾又不烧胃,这外边天气冷,吃了这个不怕冷!”
“能出!”方言点点头,加了一勺。
“方主任,一会儿吃完我送你们去火车站,票已经提前买好了,是七点整的普快,到灵石刚好十点多,会有人在灵石站接你们。”
方言喝了口羊杂汤,说道:
“辛苦萧同志了,这么早还麻烦你跑一趟。”
“客气啥!”萧汉玺摆摆手,“你们是来帮咱山西搞中医试点的,我这点忙不算啥。对了,灵石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了,如果遇到啥问题需要我们帮忙,电报联系。”
方言点点头,人家萧汉玺这块儿办事儿确实没毛病。
李冲喝着小米粥,插了句嘴:“萧同志,火车站人多不多?要不要我们提前去占个座?”
萧汉玺笑了:“放心,这趟车是公务票,有专门的座位,不用占座。一会儿到了火车站,直接跟我走,到时候会有火车站的同志引导你们上车。”
王风吃得最慢,手里拿着个红糖馒头,一边啃一边说:“这馒头真好吃,比京城的馒头甜。”
这话逗得大家都笑了,萧汉玺说:
“一会儿走的时候,我让食堂师傅给你们装一兜,路上饿了吃。”
早餐吃得热热闹闹,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浑身暖暖的。
六点半,大家收拾好东西,跟着萧汉玺上车,然后朝着火车站而去,路上还能看到早起的行人,裹着棉衣,骑着自行车,朝着各自的方向去,太原的清晨,这会儿看来和京城也差不多。
他们这里距离火车站并不远,几分钟就到了。
车子停在太原火车站广场时,六点四十分的天刚蒙蒙亮。
广场不大,地面是碎石铺的,坑坑洼洼,早起的旅客裹着棉衣,背着包袱,三三两两地往候车室走。
和京城车站比这里的人就少多了。
车站主楼是红砖砌的两层建筑,墙面上用红漆写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屋顶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在初冬的风里飘着。
早等在门口的是火车站的工作人员,穿着深蓝色的铁路制服,胸前别着“为人民服务”的徽章,看到萧汉玺就快步迎上来:
“萧主任,您可来了!票都准备好了,直接走公务通道就行。”
说着就接过方言和李冲手里的行军包,引着众人往里面走。
候车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长条木椅上挤满了旅客,有的在啃干粮,有的在低声聊天,空气里混杂着煤烟味和淡淡的汗味。
墙角的煤炉子烧得正旺,旁边摆着几个暖水瓶,供旅客倒热水。
带路的同志熟门熟路地领着他们穿过候车室,绕过检票口,直接来到站台,1978年的公务出行,还能享受到这样的便利。
站台是水泥地面,边缘用白漆画着安全线。
远处传来蒸汽机车的“呜呜”声,白色的蒸汽在清晨的冷空气中散开,像一团团白雾。
他们要坐的普快列车就停在站台边,深绿色的车身,车身上印着“华夏铁路”的黑色字样。
车站的同志领着他们来到第三节车厢,车厢门口站着列车员,接过萧汉玺递过去的介绍信,看了一眼就笑着放行:
“萧主任放心,我会照顾好京城来的领导的。”
走进车厢,一股暖意扑面而来,车厢里居然生着铁皮炉子,炉子里烧着煤,火苗映得炉子通红。
方言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款式。
车厢两侧是木质座椅,刷着深绿色的油漆,靠窗的位置有小桌板。
萧汉玺帮方言找好座位,是靠窗的两人座,李冲、邓财、王风则坐在对面的三人座。
“这车厢虽然旧,但暖气还算足,”萧汉玺一边帮方言放好行军包,一边说,“路上要是冷,就往炉子那边凑凑,列车员会定期添煤。”他又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粮票,塞到方言手里:“方主任,这是全国粮票,路上要是饿了,列车上有餐车,能买碗面吃,灵石那边粮票不好换,您拿着备用。”
方言连忙推辞:“萧同志,不用这么客气,我这儿还有粮票,而且您还给我们拿了鸡蛋馒头。”
“拿着吧!”萧汉玺硬是把粮票塞到他手里,“咱山西的规矩,客人出门,总得备点干粮和粮票,不然心里不踏实。对了,到了灵石,那边人会在出站口举着牌子等你,他们都认识你照片,错不了。”
萧汉玺看了看周围,又叮嘱方言:
“灵石县医院的条件比太原差些,病房是平房,冬天靠煤炉取暖,您要是住不惯,就跟他们那边同志说,让他们多添床被子。试点的病例资料,我已经让他们整理好了,您到了就能看。”
方言点点头,老萧同志这热情劲,让方言感觉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七点差五分,站台上传来列车员的哨声:“列车马上就要开了,请送站的同志下车!”
萧汉玺站起身,对着方言说道:“那我就不送了,方主任,祝您此行顺利,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就发电报给省卫生厅,我随时盯着。”
方言也站起来,握着萧汉玺的手:
“谢谢萧同志,这两天麻烦你了,等我从灵石回来,再跟你聊。”
“好!我等着!”萧汉玺笑着点头,转身下了车。
他站在站台上,对着车厢里的方言挥手,直到列车缓缓开动。方言也靠窗挥手,看着萧汉玺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被站台的红砖建筑挡住。
列车慢慢驶出太原站,穿过市区,朝着灵石方向而去。
窗外的景象渐渐从红砖厂房变成了农田,初冬的田野光秃秃的,只有几棵光秃秃的树木立在田埂上。
李冲、邓财、王风靠在座椅上,时不时看向周围,今天车上的人挺少,他们这一截车里面,也就几个人。
方言拿出萧汉玺给的粮票,又摸了摸口袋里的香烟,心里想着:这趟山西之行,有萧汉玺这样的人帮忙,想必会顺利不少。等见到李可李老,先了解试点情况,再帮他整理平反材料,争取这次就能把他的冤案解决了,毕竟,这么好的中医,可不能埋没了。
车厢里的铁皮炉子发出轻微的“噼啪”声,煤烟味混着暖气的气息,让人觉得睡意又上来了。
方言赶紧站起来,在车厢里走动了起来。
李冲和王风赶紧站起来跟了上来,方言看着他们紧张的样子说道:
“没事儿,就活动活动,呆着又要睡着了。”
李冲和王风看了看这边的车厢其他人,这会儿要么是在看窗外的风景,要么就是在闭目养神,应该也都是各部分的干部,他们也就放下了警惕,跟着方言一起在车厢里走。
火车出了太原,车窗外的景象瞬间切换成连片的田野。
1978年的初冬,太阳这会儿也出来了,方言能看到铁路两旁,一派萧瑟的景象,每隔几里地,就能看到一个散落的村落,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是土坯墙,屋顶铺着红瓦或茅草,院墙上能看到用白石灰写着“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看了一会儿方言也觉得有些无聊了,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不过坐下后,暖哄哄的让他又想睡觉了。
闭上眼睛方言整理下思绪,想着到了灵石后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还有怎么去和李可打交道,这会儿他也不知道李老倒是是个什么样的脾气。
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等到再次醒来,是被一阵刹车声,给弄醒的。
“到了?”方言一下睁开眼睛,看到周围好像已经到车站了,他对着一旁众人问道。
李冲这时候说道:
“没有,刚到平遥。”
方言一怔,看了下手表,发现这会儿才八点十分。
火车缓缓进站,果然看到平遥站的招牌。
很快就有人上来了,这次来的还是干部,直接就进入了方言他们车厢里,一共五个人,看了看周围的位置,然后来到了方言他们这附近坐下,主要是暖和。
其中一个为首的中年人还对着方言他们笑着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方言也点头回应了下。
看着方言他们的穿着,对方好奇的问道:
“是省城的同志?”
方言没想到对方还来打探自己的身份,他笑了笑说道:
“不是。”
一听口音,对方就知道方言是啥地方的人了,忙说道:
“诶哟,京城来的啊?”
“大学生?”
方言看他这个状态,还有点激动,点头:
“是。”
对方继续对着方言问道:
“推广那个肝炎药方子的吧?”
方言也好奇的问道:
“您怎么知道?”
对方说道:
“我们这地方不就你们这些大学生来嘛,现在也就这个卫生项目试点了。”
方言听到他这话,想了下,干脆对着他打听起来这边的试点情况了,于是问道:
“那我们这个试点成果您觉得咋样?”
对方看了方言一眼,然后笑着说道:
“也就那样吧……”
方言一听这话皱起眉头来,问道:
“是不太行吗?”
那干部笑着摆摆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而说道:
“这事儿吧,有点复杂,我说不好!”
PS:8000字大章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