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1977大时代-> 第1427章 基层的水准,灵石县的夜晚(二合一章)

第1427章 基层的水准,灵石县的夜晚(二合一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听着方言的口音,大家就知道这年轻医生肯定是外地的人。

    前段时间,大家就听过,县医院这里来了个京城来的年轻女医生,专门是推广治肝病的这个药的,最关键的是还不收钱。

    现在看到眼前这个年轻人,他们有人已经忍不住问道:

    “小伙子,你也是京城过来的?”

    方言看到是个排在最前面的老人,脸色和眼睛都出现了黄疸,像是橘子颜色一样,他回应道:

    “是,今天上午刚到的,专门过来看看这个方子推广的咋样。”

    老人家听到后,走了上来,伸出手说道:

    “那给我看看吧,我右边肋骨下面像是有人用针在从里面往外戳似的,还上吐下泻的。”

    方言点点头,开始给老人家诊脉。

    何阳还有张院长以及赵书记都在一旁看着,他们也想瞧瞧这个京城来的年轻人到底怎么看病。

    这人的传闻他们听过不少,多是说他年纪轻轻医术高明,在京城很受领导重用。

    “你这情况多久了?”方言这时候可没空搭理围观的人,他坐下后就进入了状态,对着老人家询问起来。

    老人家回应道:

    “肋骨这边痛已经是好几个月时间了,但是刺痛是这几天才有的。”

    方言问道:

    “身上发黄是多久开始的?”

    老人家想了下说道:

    “三天前吧,那会儿就开始上吐下泻的,尿出来的尿就像是浓茶一样。”

    “而且就算是上吐下泻,肚子还涨的很。”

    方言点点头,这明显是急性黄疸。

    “张开嘴我看看。”他对着老人家说道。

    老人家张开嘴,让方言看舌苔,舌头颜色红,舌苔黄厚腻。

    方言一边诊脉,一边对着老人家问道:

    “能吃下东西吗?”

    老人家说道:

    “吃不下,吃下去就吐,只喝了点水。”

    方言又让他解开棉衣,露出痛的地方来。

    老人家单手不方便,一旁的李冲上来帮忙,很快就露出来了,方言用另外一只手在老人家肝区肋骨下两横指的样子按了下,发现质地软,并没有鼓涨起来,他稍微用力再摁了两下。

    “怎么样,痛不?”方言对着老人问道。

    “有点!”老人明显还憋得住。

    方言又问道:

    “您平日里喝酒吗?”

    老人家说道:

    “干活必须喝点,要不然第二天没力气。”

    方言点点头,然后又摸了另外一只手,脉象依旧是浮滑脉。

    看到方言收手,开始写起医案来,一旁的何阳对着方言问道:

    “方主任,怎么样?”

    方言说道:

    “舌红苔黄厚腻,脉浮滑,高年嗜酒,应该是胆胃湿独内壅,气机逆乱,发为黄疸,用一号包的药。”

    说着又对着老爷子询问了姓名,住址,然后还对着他叮嘱:

    “大爷,待会儿药你拿回去,每天早晚各一包,用温水冲开了喝,千万别用开水,会破坏药效。”

    他怕老爷子记不住,又重复了一遍剂量:

    “记住了,一次一包,一天两次,可别多喝也别少喝,按规矩来才管用。”

    老爷子点点头,把就诊单攥得紧紧的,方言又接着说:

    “喝药的时候要是还觉得恶心,就少喝一点,分三次慢慢咽,别硬灌,免得吐了白瞎药。”

    “还有你这生活习惯,可得改改了。”方言话锋一转,看着老爷子的眼睛认真说道,“酒是绝对不能再喝了,你这黄疸就是长期喝酒,肝胆积了湿气才犯的,再喝只会加重病情。”

    “饮食也得清淡,这几天先别吃油大的、辛辣的,也别吃粗粮硬饭,就熬点小米粥、煮点烂面条,好消化。”

    他想了想,又补充道,“多喝水,多排尿,能帮着排体内的湿气,但是别喝凉水,喝温的,免得刺激肠胃。”

    “另外,别累着,也别生气着急,你这年纪大了,身体经不住折腾,好好歇着,心情舒畅了,病也能好得快些。”

    最后他叮嘱道:

    “拿了药先吃三天,要是上吐下泻的情况没缓解,或者身上黄得更厉害了,就赶紧来医院找我。要是好转了,就接着吃,一周后过来复诊,我再给你看看调整方子。”

    老爷子听完,连连点头,嘴里不停念叨着:

    “记住了,记住了!不喝酒、吃清淡的、多喝温水、好好歇着……谢谢大夫,你说得这么仔细,我肯定照着做!”

    后面排队的老乡见方言看得仔细、说得明白,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这京城来的大夫就是不一样,问得真细,连喝温水都嘱咐到了。”

    “可不是嘛,比其他的大夫耐心多了。”

    听到这些议论声,医院领导和周围的医生被整无语了。

    “……”

    他们这会儿目光注意到方言,想看看这位是啥反应。

    不过方言明显没理会这些议论,而是示意下一位患者过来。

    这倒是让原本有些尴尬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这会医院里三个领导已经在使眼色了,这些事儿县医院确实没做好,必须得按照人家方言的整改清楚。

    方言这边接下来接诊的人是个四十多岁的妇女,她面色蜡黄,眼神疲惫,一坐下就叹了口气:

    “大夫,我这乏力得快撑不住了,地里的活都干不了,还总觉得胸口发闷,不想说话。”

    方言伸手搭脉,指尖传来弦细的脉象,又让她张开嘴,舌苔薄白,边缘带着齿痕。

    “这情况多久了?有没有腹胀、月经不调的情况?”

    妇女点点头:“快一个月了,肚子胀得慌,月经也乱了,推迟了快半个月。”

    “平时是不是爱操心,总爱琢磨事儿?”方言问道。

    妇女愣了一下,随即苦笑:“可不是嘛,家里老人孩子都得顾着,地里的活也不能落下,夜里总睡不踏实。”

    方言点点头没有接话,继续诊脉,这会儿他的诊脉速度稍微快了一些,不一会儿左右手摸完后,他说道:

    “你这是肝郁脾虚,长期思虑太多,肝气郁结,影响了脾胃运化,才会乏力、腹胀,不是传染性肝炎,不过我们还是有药适合你用的。”

    接着方言就写上了用三号包的药。

    然后他一边写就医案,一边叮嘱:

    “药还是早晚各一包,温水冲服。关键是得少操心,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心里敞亮了,病才能好得快。”

    “饮食上别吃生冷的、不容易消化的,尤其是刚从外面拿回来的食物,得热透了再吃。”

    “另外,没事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别总闷在家里,散散心,肝气顺了,胸口发闷的情况也会缓解。”

    方言本来还想说吃点什么山药薏米茯苓什么的,结果想想这地方条件也不知道咋样,能不能弄得到都是个问题,所以他也干脆不说了,药方子也能解决问题。

    妇女听得认真,然后说道:“谢谢大夫,我都记下来,一定照着做。”

    其他医生看到方言这样,也开始学着叮嘱几句。

    这倒是让后面的患者感觉受重视多了。

    张院长小声对何阳说:“这样的指导才管用。回头培训,也得让他们学着点,多跟老乡讲讲生活上的注意事项。”

    何阳点点头:“嗯,光开好药不行,这方法,咱们得学。”

    方言接诊的速度不慢,但每一位患者都照顾得周全,从辨证、开方到叮嘱,一丝不苟。

    不知不觉间,外边的人逐渐减少,窗外的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直到门诊室里的灯也亮了起来,排队的老乡终于都看完了。

    最后一位患者走后,方言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站起身来。

    何阳连忙递过来一杯热水:

    “方主任,您辛苦了!一下午看了不少。”

    方言接过热水,喝了一口,笑着说道:

    “老乡们大老远跑来,能帮他们解决问题就行了。”

    赵书记说道:

    “对对,方主任这觉悟是不一样……”

    方言摆摆手,今天下午他一边看病也在一边观察这边的医生。

    整体素质确实稍微差了点,他一整天都泡在一堆天才周围,到了这边才明显感觉到差距。

    这也代表了基层的情况肯定更坏,而医疗资源现在本来就匮乏,这些地方其实很需要人。

    急需发展中医这句话,到了这些偏远地区才真的能让方言体验到紧迫性。

    人才难求啊。

    基层这边不光是药品,还有中医的受教育程度,和各方面的素质。

    方言心里感慨了一下。

    不过这事儿不是一两句就能改的,他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已经快五点半了。

    又看了看外边的天色,他岔开话题说道:

    “这边天黑的挺快啊?”

    何阳说道:

    “山里是这样的。”

    张院长说道:

    “时间不早了,咱们去吃晚饭吧,吃了早点休息,方主任您明天还得去静升镇。”

    “好,听张院长的安排。”方言点点头,招呼李冲他们三人,接着跟着医院领导往食堂走去。

    这会儿门诊楼,门口已空无一人,只有路灯在寒风中发出昏黄的光,地上还残留着老乡们踩过的脚印。

    方言左右看看,发现急诊科居然关着灯,他对着前面的人问道:

    “医院晚上急诊科不开?”

    前方的三人回头,何阳解释道:

    “开啊,这会儿不是没来病人嘛,值班医生去吃饭去了。”

    方言恍然,好吧……各方面确实都和协和没得比。

    各地有各地的情况,他们这里人少,这么做也确实无可厚非。

    接着他们到了食堂你,晚饭时的食堂比中午更显清净,只有零星几桌值班的医护人员在用餐。

    方言他们刚坐下,后厨的师傅就端着菜陆续走来,摆了满满一桌子,比中午丰盛了不少:一盘热气腾腾的炖鸡块,肉质紧实,汤汁浓稠;一盘红烧鱼,红亮诱人,在这物资匮乏的年代算得上稀罕菜;还有清炒时蔬、凉拌木耳,甚至额外加了一碗甜糯的小米粥,旁边还摆着一小碟红枣,看着就让人有食欲。

    刚坐下又来一盆汤,方言没认出来是啥菜。

    “方主任,下午坐诊辛苦了,特意让后厨加了几个菜,您多吃点补补。”赵书记笑着招呼方言落座。

    同时拿起筷子,给方言面前的碗里夹了块鸡肉:“这是我们医院养的土鸡,软烂得很,好消化。”

    方言看着满桌的菜,有些不好意思:

    “哎呀,你们这太客气了,不用这么铺张,家常便饭就行。”

    何阳一边给方言倒了杯温水,一边说道:“不铺张,都是院里菜园子种的菜,鸡也是我们自己养的,不值什么钱。”

    “您下午帮了那么多老乡,还指导我们整改问题,我们也没别的好表示,只能让您吃顿舒心饭。”

    张院长也跟着说道:“是啊方主任,您不仅医术好,还这么接地气,真心为老乡着想,我们打心底里佩服。这些菜您可别客气,都尝尝,尤其是这鱼,是汾河里面捞起来的,味道好着呢!”

    方言不再推辞,拿起筷子夹了块鸡肉,入口即化,满是鲜香,确实比中午的萝卜炖排骨更胜一筹。

    他又尝了口鱼,肉质果然鲜美,调味适中,没有过分油腻,忍不住点头:“味道确实好,多谢各位的招待。”

    席间,几人像是故意没有再聊工作上的问题,反而主动聊起了灵石的民间习俗。

    方言倒是知道他们想什么,今天发现不少问题,聊着就尴尬。

    方言也不是来找茬的,有些事儿点到即止,大家也是聪明人,要是觉得有问题,他们自己会改。

    何阳说道:

    “方主任,咱灵石有个习俗,每年开春都会办庙会,到时候有耍龙舞狮、唱晋剧的,还有各种小吃,可热闹了。您要是能多待些日子,说不定还能赶上。”

    赵书记补充道:“庙会的时候,周边村子的老乡都会来,还有不少民间艺人,也会在庙会上摆摊看病、卖草药,算是咱灵石的一大特色。”

    方言一边吃,一边问道:“还有这样的庙会?要是时间够,我倒是想见识见识。不过我这次来主要是看试点情况,估计待不了太久,等以后试点推广开了,有机会一定再来看看。”

    张院长说道:

    “那太好了!等试点成功了,我们一定给您报喜,到时候请您来看庙会,尝尝咱灵石最地道的小吃。”

    接下来就是热情的废话时间,他们还打听了下京城那边的事儿,方言给他们讲了一下给侨商治病,吸引回国投资的事儿,给几个人都听愣了,之前报纸上还是写的太少,从方言嘴里听到才清楚,原来这活儿也不好办。

    全都是世界严选,其他医院看着就挠头的病。

    方言随便说了几个,他们就感觉这活儿不是人做的。

    至少他们听着就头大。

    甚至方言给他们讲解治疗思路之前,他们是完全没有头绪的。

    对此,他们对于方言的医术也是更进一步的了解了。

    晚饭在中医学术氛围中结束了,方言吃得很舒心,聊的也算挺开心。

    饭后,何阳送方言回招待所,临走时说道:

    “方主任,明天一早七点我来接您,坐吉普过去,路上大概半小时就能到静升镇。白晓春医生和李可大夫那边,我待会儿给那边打电话,让他们在卫生院等着您。”

    “好,麻烦何院长了。”方言点点头。

    “不麻烦!”何阳摆摆手,“那我明天七点准时来接您,您早点休息,有什么需要随时喊我,我就在隔壁办公室。”

    回到招待所,方言他们几个人就洗漱起来。

    还好这边是工业小镇,锅炉房是有的,方言他们这边房间也是供暖的,这倒让他们舒服了不少。

    天黑过后,温度降得很快。

    方言看到门口的积水,已经变成暗冰了。

    也就是这边空气比较干燥,所以没有下雪。

    方言拿出笔和本子,把今天第一天见识到的情况开始做记录,李冲给他端来一杯热水:

    “方主任,今天下午您太累了,要不您说我来写?”

    方言接过热水,喝了一口:“没事,把这些记录整理好,明天跟李可大夫交流的时候也能更有针对性。”

    说罢他问道:

    “对了,王风和邓财那边安排好了吗?”

    “安排好了,他们就在对门,有什么情况会随时跟我们联系。”李冲答道。

    方言点点头,继续整理记录。

    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灵石县城彻底安静了下来,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和远处煤窑的机器声。

    方言把自己今天见到的一些东西都写了上去,这些其实都是回去给领导的书面报告,自己分析的,还有自己看到的,方言都快速的记录了上去,很快就整理出了一大篇来。

    等到写完过后,方言看了下时间,已经到晚上九点半了。

    他这才洗漱一番,然后把明天要带的东西装了一些在大衣里面,接着才上床去睡觉去了。

    运起陈抟的睡功,方言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再次醒过来的时候,是听到外边广播的声音。

    睁开眼睛,仔细一听发现是附近学校的广播。

    方言揉了揉眼睛,从床上坐起身,窗外的天刚蒙蒙亮。

    学校广播的声音不算大,断断续续飘进房间,像是在播放早间新闻,偶尔夹杂着几句激昂的口号,在安静的县城清晨里显得格外清晰。

    他披好棉衣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冷风瞬间灌了进来,带着淡淡的煤屑味,这味道比白天更明显些,大概是清晨空气流动慢,煤窑夜间作业的余味还没散开。

    房檐下暗冰结得更厚了,远处县医院的红砖主楼在晨光中隐约可见,只有几间屋子亮着灯,想必是值班的医护人员已经开始忙碌。

    “方主任,您醒了?”李冲一个骨碌爬了起来。

    带着几分刚睡醒的沙哑。

    这地方安全性可以保证,他睡得就稍微沉了点。

    “醒了,准备一下,一会儿何院长该来了。”方言倒是没在意自己比警卫先醒这事儿,对他提醒了一句,然后转身开始收拾桌上的记录本,昨天整理的基层医疗问题、李可的相关信息都一一收进随身的帆布包,又检查了一遍口袋里的钢笔和就诊单模板,确保没有遗漏。

    李冲赶紧穿好衣服,跑出去给方言打热水回来。

    方言没有拒绝他的好意,拿着热水洗漱完毕后,门外就传来何阳的敲门声:

    “方主任,我来接您了,早饭已经让食堂准备好了,咱们吃了就出发。”

    “哎呀,辛苦何院长这么早跑一趟。”方言打开门,看到何阳裹着厚厚的棉大衣,脸上带着些许寒气,身后还跟着一个中年人,是昨天见过一面的司机。

    这位也是今天送他们了去十几公里外的人。

    “不辛苦,静升镇那边的老乡早上看病的多,咱们早点过去,还能赶上早诊。”何阳笑着说道。

    方言招呼李冲他们一起出门去吃早饭。

    何阳在前面带路。

    清晨的食堂很安静,只有后厨的师傅在忙碌,桌上已经摆好了早饭:几个白面馒头、煮鸡蛋,还有一大碗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旁边放着一小碟咸菜和腌萝卜,简单却暖胃。

    “方主任,早上天儿冷,多喝点小米粥暖暖身子。”何阳给方言盛了碗粥,“这小米是咱本地种的,熬得糯糯的,比城里买的香。”

    方言喝了口粥,确实香甜软糯,驱散了不少寒气,他一边吃一边问道:“何院长,静升镇的卫生院就在王家大院里?具体是哪个院落您知道吗?”

    “就在高家崖那边,以前是王家的书房院,有几间屋子空着,就临时改成诊室和药房了。”何阳放下筷子,“那边条件比县城差些,冬天没有暖气,只能生煤炉,您到时候多穿点。”

    “没事,能对付。”方言摆摆手。

    然后他看了看周围,问道:

    “对了,张院长,和赵书记他们呢?”

    何阳说道:

    “他们今天有事儿,我陪你过去。”

    方言点点头,然后吃起东西来,不一会儿早饭就吃完了,众人带上东西,然后就上车。

    几个人挤在一辆车里,出了县医院朝着王家大院而去。

    一会儿就能见到李可了。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毕。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