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人在香江,缔造全球商业帝国-> 第810章 强烈的反差! 第810章 强烈的反差!
- 月落日出,转眼间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晚上。
翌日上午,波士顿费尔蒙科普利广场酒店的餐厅内,环境优雅宁静。
此刻林浩然与郭晓涵身处一个幽静的小包厢,窗外,是繁华的后湾闹市。
林浩然已经与餐厅前台说过了,会有一名名叫沃伦·巴菲特的中年人过来,到时候让侍应生带到包厢来即可。
郭晓涵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不时瞥向入口处,内心有些难以平复的紧张和期待。
说起来,郭晓涵还是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学生。
而巴菲特在美国的名气可不小,特别是在投资界。
因此,即便是普林斯顿大学商学院,也有不少人视巴菲特为偶像,教授们在课堂上分析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典投资案例更是家常便饭。
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郭晓涵读过许多巴菲特写给投资者们的一封信,甚至听过巴菲特的公开演讲课。
在她和许多同学、师长的心目中,这位来自奥马哈的智者,几乎是美国投资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沉稳、睿智且带着一丝神秘感。
可此刻,她即将以如此近的距离,并且是以林浩然女伴的身份,参与这位传奇人物的私人会面。
这种奇妙的联结,让她既感到与有荣焉,又难免有些许局促。
她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着装,确保自己的仪态足够得体,不能给林浩然丢了面子。
郭晓涵看着坐在对面,正悠闲翻阅着当地报纸的林浩然,忍不住低声道:“浩然哥,巴菲特先生真的会这么早到吗?现在才上午十点整。”
林浩然从报纸上抬起头,露出一抹了然于胸的微笑:“如果他像昨晚电话里表现出的那样急切,那么他一定会提前到达。”
话音未落,郭晓涵的目光便定住了,轻轻碰了碰林浩然的手肘,低声道:“浩然哥,他来了。”
只见包厢入口处,一名侍应生在前,沃伦·巴菲特在一名助理的陪同下,正快步走进包厢。
他比公开形象看起来要风尘仆仆一些。
经典的西装似乎带着清晨赶路的褶皱,脸上虽然带着惯常的温和笑容,但眼神中那一闪而过的急切,以及微微蹙起的眉头,却未能完全掩饰。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腋下夹着一个厚厚的皮质笔记本,右手甚至还拿着几份折迭起来的、似乎是财经报纸或内部简报的文件。
“林先生!”巴菲特远远地就伸出手,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沙哑,“很高兴再次见到您。”
“巴菲特先生,欢迎来到波士顿。”林浩然从容起身,与巴菲特用力握了握手,态度不卑不亢。
此刻他仿佛接待的只是一位寻常的老友,而非名动全球的“股神”。
“这位是郭晓涵小姐,我的夫人。”林浩然为双方介绍。
郭晓涵闻言,顿时喜上眉梢,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林浩然这句“我的夫人”,虽非法律意义上的正式称谓,却无疑是对她身份的最高认可和深情告白。
她优雅起身,落落大方地与巴菲特握手:“很高兴认识您,巴菲特先生。”
然而,郭晓涵此刻心中却暗自惊讶。
她想象中的股神应该是沉稳如山,气定神闲。
可眼前的巴菲特,虽然努力保持着镇定,但神色可一点都不镇定。
“是我的荣幸,尊敬的林夫人。”巴菲特礼貌回应,但注意力显然更多地集中在林浩然身上。
几人再次落座,简单点了些早午餐菜品。
侍应生刚离开,巴菲特便几乎迫不及待地切入了正题,省去了所有不必要的寒暄。
他坐直身子,将手中的文件放在桌上,直接说道:“林先生,请原谅我的直接,但我想您大概也能猜到我此行的目的。”
他深吸一口气,坦诚的目光直视林浩然:“实不相瞒,最近资本市场的走势,特别是‘里根经济学’全面推行后的市场反应,让我感到非常困惑,甚至有些不安。”
他顿了顿,组织着语言:“市场的乐观情绪空前高涨,指数在某些板块的带动下屡创新高,这与我基于历史经验和传统价值投资理念所推断出的预期,存在着巨大的偏差。
高利率环境明明已经形成,对企业融资和股市估值构成压制,可市场似乎完全无视了这一点,沉浸在减税和放松管制带来的美好想象中。”
说到这里,他拿起那份显然是关于林浩然在花旗董事会发言的简报:“林先生,您也知道,花旗银行一直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目标之一,所以我们一直很关注花旗银行的情况。
这份花旗银行董事会议议题是我从一名花旗高层内部手中获取的。
我看到了您在花旗的发言记录,说实话,林先生,您的分析一针见血,直指核心,比我听到的任何分析都要深刻和尖锐。
它印证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疑虑,但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巴菲特的眼神变得无比认真,甚至带着一丝罕见的谦逊:“我这次来,不是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的身份,而是以一个在迷雾中寻找方向、寻求答案的普通投资人的身份。
我希望能听听您,林浩然,对未来经济、市场走向,特别是我们伯克希尔下一步究竟该如何应对的看法。”
这番开门见山、几乎放下所有身段的表态,让旁听的郭晓涵心中剧震。
她清晰地感受到,这位享誉世界的投资大师,在她爱人面前,真的摆出了如同学生请教老师般的姿态。
林浩然对巴菲特的直率和谦逊似乎并不意外,他轻轻搅动着面前的咖啡,脸上带着欣赏的表情:“巴菲特先生,你的坦诚让我钦佩。
市场永远是对的,但有时候,它也会集体性地陷入短暂的疯狂。
能意识到这种‘偏差’并感到不安,正是你与其他盲目跟风者的最大区别。”
事实上,对方的投资理念,本身就是这样。
巴菲特在后世有一句名言,林浩然如今依然记忆犹新: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这句话的核心其实很简单,那就是“逆向思维”。
当市场普遍贪婪时保持警惕,当市场普遍恐惧时抓住机会。
此刻,他显然是在市场一片“贪婪”的喧嚣中,敏锐地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感到了“恐惧”。
里根经济学所推行的政策,让整个美国都陷入一种乐观的狂欢氛围中。
减税带来的企业盈利预期、放松管制激发的市场活力,使得道琼斯指数在波动中顽强上行,华尔街弥漫着一种“新纪元“即将到来的兴奋感。
然而,在这片普遍的“贪婪“之中,巴菲特却凭借其深厚的经济学素养和对市场周期的深刻理解,察觉到了潜藏的风险:
联邦基金利率已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以对抗顽固的通胀,这就像一根越收越紧的缰绳,迟早会勒住经济的喉咙。
而他选择前来请教林浩然,正是为了验证这份恐惧的合理性,并寻找应对之策。
盛名之下无虚士,此刻,林浩然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毕竟,他知道明年初美股会下跌,那是因为他作为穿越人士,前世恰好了解过这方面信息才知道的。
而巴菲特呢,他完全是凭借着自己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敏锐的市场直觉,在没有任何先知优势的情况下,就已经嗅到了危机的气息。
这种基于扎实研究和丰富经验形成的判断力,确实令人敬佩。
林浩然对于巴菲特前来寻找自己的原因,早已有所猜想,所以倒是略有准备。
他放下咖啡勺,目光看向这位闻名于世的‘股神’,开始了他早已成竹在胸的分析:
“首先,关于‘里根经济学’的短期阵痛,我认为我们在根本判断上是一致的。
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的高利率,不是一种可能性,而已经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它对股市整体估值,尤其是对那些依赖高杠杆和持续融资的成长型企业、以及传统重资产行业的压制作用,是即时且剧烈的。
当前市场的‘乐观’,更像是被政策预期注射了一剂强心针,是流动性尚未完全收紧前的最后狂欢,而非基本面实质性、普遍性改善的结果。
这一点,我相信很快就会被数据所证实。”
巴菲特凝神倾听,不自觉地点着头,同时翻开了那个厚厚的笔记本,拿起笔开始记录。
林浩然话锋一转,目光扫过巴菲特:“其次,基于我对伯克希尔投资组合的了解,我认为公司正面临一些潜在的、却被当前市场乐观情绪所掩盖的风险。”
这句话让巴菲特记录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眼神更加专注。
“伯克希尔的重仓股,目前大量集中在保险、传统报业、部分基础制造业等领域。”
林浩然毫不避讳地指出:“这些行业固然拥有坚实的护城河,但在高利率环境下,保险业务的浮存金投资回报率会面临挑战,传统媒体受到新兴技术的冲击只会加剧。
而部分制造业的融资成本和市场需求也可能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而放缓。
它们的复苏弹性,可能远低于市场预期,伯克希尔的辉煌建立在过去二十年的价值发现上,但未来数十年的钥匙,未必还牢牢握在这些‘旧时代’的巨头手中。”
巴菲特于1962年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至今刚好二十年时间。
巴菲特的眉头紧紧锁起,林浩然的这番话,无疑是在质疑他坚守了前二十年的投资基石。
但他没有反驳,而是沉声问道:“那么,林,依你之见,伯克希尔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我们该如何调整?”
林浩然非常直接地说道:“拥抱变革,巴菲特先生,毫不犹豫地拥抱即将到来的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
当然了,我知道您此次来的目的,是因为里根经济学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对接下来的美股感到担忧,想从我这里获得一些有用的建议。
所以,关于什么未来的投资方向,我就不多直言了,这点我相信您对美国的各行各业更有研究。
我们不如来探讨一下里根总统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是否真的会让美股爆发,让美国经济走向繁荣。”
林浩然这番话让巴菲特微微一怔,随即露出更加专注的神情。
他原本以为林浩然会继续阐述对科技股的看法,没想到对方直接切入了他最关心的核心问题。
“请详细说说。”巴菲特放下笔,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倾。
林浩然不疾不徐地分析:“里根经济学的核心是减税、放松管制和紧缩货币,减税确实能刺激企业投资,放松管制也能释放市场活力,但这两项政策的效果需要时间才能显现,而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却是立竿见影的。“
他拿起餐巾,随手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高达14%,这是前所未有的水平。
高利率意味着企业融资成本急剧上升,消费者信贷收缩,房地产市场降温。
这些负面影响,恐怕会比政策红利更早显现。”
巴菲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正是我担心的,市场似乎只看到了利好的一面,却选择性忽视了风险。
所以,我判断接下来的美股可能并没有如大家所想的那么乐观,但我这个观点,却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可,直到我看到了花旗银行这份董事会议记录报告……”
这一刻,巴菲特看向林浩然的眼神,仿佛遇到了同道中人般。
“不仅如此,“林浩然继续深入,“我认为市场还低估了一个关键因素——美元走强对出口的冲击。
随着利率飙升,国际资本正在大量流入美国,推动美元持续走强,这将严重削弱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郭晓涵在一旁静静听着,她注意到巴菲特的表情越来越凝重。
这位向来沉稳的投资大师,此刻竟然不自觉地用手指轻敲桌面,显示出内心的不安。
“您的意思是……”巴菲特沉吟道,“市场的乐观情绪可能维持不了多久?”
“我认为最迟明年初,也就是一个多月后,市场就会开始反映这些负面因素,而且调整的幅度可能会超出很多人的预期。”林浩然肯定地说。
巴菲特沉默片刻,突然问道:“既然如此,那您认为,这次的股市下跌,是否会长久,是否会陷入一场熊市?”
这个,才是巴菲特最担心的。
他看出了市场过于乐观,所以为此感到担忧。
但巴菲特还有一个风格,那就是喜欢长持优质股,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核心投资哲学。
因此,他真正关心的并非短期的市场波动,而是这次调整是否会演变成一场持久的结构性熊市,从而影响他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
林浩然听出了巴菲特话中的深意,他微微一笑,从容答道:“巴菲特先生,我认为这次的调整更可能是一次健康的'估值修复',而非长期熊市的开始。”
这个判断立刻引起了巴菲特的浓厚兴趣:“哦?请详细说说。”
“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熊市。”林浩然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当前市场的问题主要在于估值过高,而非经济基本面的根本性恶化。
里根经济学的长期效果是值得期待的,减税和放松管制确实能提升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他稍作停顿,让巴菲特消化这个观点,然后继续:“其次,这次调整实际上为价值投资者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当市场恐慌时,那些真正优质的公司的股价也会被错杀,这正是践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最佳时机。”
巴菲特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显然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您的意思是,我们应该把这次调整看作是买入优质公司的机会?”
“正是如此。”“林浩然肯定地点头,“但关键在于选择哪些公司,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两类企业:一类是那些受高利率影响较小、现金流稳定的防御型公司;
另一类则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但在市场恐慌中被低估的成长型公司。”
说到这里,林浩然特意补充道:“而且,这次调整的持续时间可能不会太长,但绝对也不短,最起码会经历半年以上的时间,过程可能重复多次的下跌上涨下跌上涨。
一旦市场消化了高利率的影响,重新聚焦于经济基本面的改善,很可能会迎来新一轮的暴涨,到时候,牛市也就来了。”
事实上,里根经济学初期,确实如林浩然所说的那般,美股经历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震荡调整。
从1981年末到1982年上半年,道琼斯指数在反复探底中艰难寻找支撑。
但正如林浩然所预见的,当市场充分消化了高利率的负面影响,并开始享受到减税和放松管制带来的政策红利后,一场持续数年的大牛市便悄然开启。
巴菲特若有所思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随即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但是林,如果按照你的判断,我们是否应该现在就开始减持部分仓位,等待更好的买入时机?”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林浩然赞赏地点点头,“我的建议是采取渐进式调整,不必急于大规模减持,但可以开始逐步调整投资组合,增加现金储备,为即将到来的机会做好准备。”
他进一步解释道:“毕竟,试图精准预测市场顶部是困难的,我们只需要确保在市场出现调整时,我们有足够的'弹药'可以出击。”
这番对话让巴菲特陷入了深思。
他轻轻敲击着桌面,良久才开口道:“林,你的分析让我想起了一个重要原则,市场总是在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之间摇摆。
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在喧嚣中寻找真正的价值。”
“没错。”林浩然微笑赞同,“而且我认为,这次调整之后,市场的投资风格可能会发生重要转变。
资金将更加理性,更注重企业的实际价值而非单纯的政策预期。
另外,最重要的是,依我的判断,这次的美股下跌,不会跌太多,最多不超过15%,甚至会更少,到底哪里是底,我也摸不透,这点就需要巴菲特先生去判断了。”
林浩然这个具体的跌幅预测,让巴菲特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立即追问:“最多15%的跌幅预测,这个判断的依据是?”
“这是基于多重因素的综合判断。”林浩然从容解释,“首先,虽然高利率环境会对股市造成压力,但企业盈利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性恶化。
其次,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的配置需求,会在市场下跌时提供支撑,最重要的是……”
林浩然刻意停顿了一下,确保巴菲特完全在关注:“市场对里根经济学的长期信心依然存在,一旦调整到合理估值区间,抄底资金就会涌入。”
两人的对话持续深入,从宏观经济谈到具体行业,从投资策略聊到风险管理。
郭晓涵在一旁静静聆听,她注意到巴菲特如同一位虚心请教的学生,表情逐渐从最初的焦虑变得从容,甚至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
至于巴菲特旁边那位助理,脸上的震惊之情,更是几乎溢于言表。
他跟随巴菲特多年,从未见过这位投资大师如此专注地聆听他人的见解,更不用说像现在这样频频点头、认真记录,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当林浩然谈到科技行业的投资机会时,那位助理忍不住偷偷看了一眼自己的老板。
只见巴菲特完全沉浸在林浩然的分析中,不时提出深入的问题,完全不见平日里的那种从容淡定,反而流露出一种求知若渴的神情。
巴菲特在外面,可是被称之为“投资大师”、“股神”等名号,向来都是高高在上的。
可此刻,在这间安静的包厢里,他却像个谦逊的学生,专注地聆听着林浩然的每一句话。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助理内心震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