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不是刘辩-> 第三百零四章:三足鼎立的后宫

第三百零四章:三足鼎立的后宫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汉兴二年,正月十六日。

    天子下诏,令宗正卿刘虞,将皇长女刘凰的名字正式录入宗籍。

    通常来说,满三月之龄的皇子以及满周岁之龄的皇女才会被正式录入宗籍。

    满三月之龄的皇子,意味着渡过了最易夭折且生母产后体弱,无法保护皇子的阶段。

    至于皇女,由于没有继承大统的机会,则不会受到太多的重视。

    但具体什么时候录入宗籍,也无非是天子的一句话罢了。

    不过宗籍与宗谱不同,宗谱只录入皇子皇孙的名字,皇女则不得录入宗谱,但名字录入宗籍,则意味着宗室身份得到了皇室的正式认证,再依据与天子血脉的亲疏远近,登记在相应的名录之下。

    宗正卿掌管宗室事务,记录各王国嫡庶长幼和宗室亲缘关系。

    郡国每年需向宗正卿上报宗室名籍,用以制作诸王、宗室的世系谱牒。

    若有宗室成员犯法,被判髡刑(剃发)以上刑罚,也须先上报宗正卿,获准后方可行刑。

    然而,由于大汉曾历经倾覆之灾,前汉的宗谱在战乱中部分遭到损毁,致使许多小支旁系的宗室失去了官方身份,譬如中山靖王这一支的世谱。

    那位中山靖王刘胜,光是继承王爵与受封侯爵的子嗣便有二十一人,其余子孙数目逾百,各地宗室又遭新莽驱逐屠戮,尽皆流离失所。

    后汉光复之初,不知有多少刘姓之人攀附中山靖王后裔之名,以至于中山靖王几乎成了一块攀附宗室身份的“烂招牌”。

    世祖光武帝索性一刀切,要求提供明确的族谱为证,并有郡国内世家豪门出面佐证,方可重归宗籍。

    因此一众没落的前汉宗室便被迫脱离了宗籍。

    刘备的先祖恰恰属于那批不幸没落者,从此脱离了宗籍。

    即便刘备的祖父刘雄官至东郡范县县令,也依旧难以回归宗籍。

    宗籍保有容易,但重归难。

    非官至二千石者,几乎无望重录宗籍。

    幸而刘备在黄巾之乱中立下战功,并且经过一众涿郡世家豪门的认证,刘辩特旨恩准,将他连同父、祖三代,重新录入宗籍,成为了得到朝廷官方认证的中山靖王后裔。

    而刘凰的名字录入宗籍,最开怀的并非是作为父亲的刘辩和作为母亲的刘清,更非是作为祖刘宏与何皇后这对祖父母,而是身为宗正卿的刘虞。

    宗正卿的职责是代天子这位刘氏族长管理宗族事务,但宗族头等大事,莫过于莫过于嫡支血脉是否人丁兴旺。

    好不容易得遇一位圣明天子,刘虞他自然盼着刘辩长命百岁,子孙绵延不绝。

    只要不出意外,一位明君至少能为国家续上一代守成的中庸之君。

    即便后世君主只是萧规曹随,父子两代也足以为大汉延寿四十载。

    若天佑大汉,重现继“光武中兴”后实现“明章之治”的壮举,祖孙三代励精图治,为大汉延寿一甲子甚至百年,也犹未可知。

    而刘清因诞育皇长女之功,晋位一等,册封为妃嫔第三等的昭仪,秩中二千石,授银印青绶,爵比县侯。

    “妾领旨谢恩!”

    刘清在两名贴身宫女的搀扶下,向着刘辩盈盈一拜,郑重接过了圣旨。

    如今在这座后宫之中,除却北宫的太上皇后何氏以及那位依旧心有不忿的董太后,刘清已是位份最尊贵的女子。

    一众妃嫔投向刘清的目光里,多少带着几分艳羡。

    嫉妒是不允许有的,如果有人敢越过天子设下的红线,那么无论是谁,天子都不会顾念旧情。

    但对于有心角逐那唯一后位的蔡瑗、蔡琰、荀采三女而言,这份羡慕则纯粹得多。

    即便刘清生下十位皇子,也绝无可能荣登后位,这是朝局大势所定。

    因此,刘清非但不是她们的竞争对手,反而应是她们拉拢的对象。

    “姐姐,”蔡瑗笑靥如花,主动上前,轻轻拂开女官的手,亲自扶着刘清坐上一辆精巧的四轮车,微微倾身,螓首低垂,温热的呼吸几乎拂过刘清的耳廓,声音带着一丝亲昵的娇俏,道,“妹妹早知今日之喜,特意为姐姐备了一份贺礼,姐姐不如去妹妹宫中瞧瞧?”

    刘清唇角漾开一抹温婉的笑意,轻轻拍了拍蔡瑗扶在车沿的纤手,道:“你我姐妹之间,何须如此客套?况且国家崇尚节俭,近两年也在削减宫中用度。我们这些妃嫔,更该体察圣心,不可奢靡。”

    话语虽有些扫兴,但正因彼此情谊深厚,如此当面直言反倒显得不见外。

    毕竟,她与蔡瑗相处时日最久。

    当年为了在尚未登基的天子心中占据更牢固的位置,她们姐妹二人曾多次与天子大被同眠,行那“一龙二凤”的敦伦之礼。

    这种坦诚相见的情谊,自然是其余妃嫔难以企及的,哪怕刘清不愿卷入后位之争,却也终究无法全然不顾这份情谊。

    “姐姐宽心,妹妹省得。那是去岁正旦国家赏赐的极品襄邑锦,搁置着也是浪费,妹妹平日就爱做些针线活计,为国家和小弟缝制了衣衫后,又想着姐姐,便也为姐姐缝制了一套衣裙。”蔡瑗素手攀上刘清因哺乳而更显丰腴的腰肢,突然在那愈发丰腴的伟岸胸怀上握了一下,声音更低柔了几分,道,“姐姐帮妹妹试试是否合身,妹妹也好……按姐姐如今的窈窕身段做些修改。”

    耳畔灼热的气息和腰间作怪的素手弄得刘清痒痒的,扭了扭身子,没好气地拍开蔡瑗的手,嗔怪道:“少作怪。”

    看着两人旁若无人的亲昵举止,不远处的荀采与蔡琰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对蔡瑗的深深忌惮。

    蔡瑗口中的“小弟”自然是其弟蔡瑁。

    除了已嫁襄阳黄氏黄承彦的长姐和待嫁闺中的小妹外,蔡瑗最珍视的亲人便是蔡瑁。

    她方才言语间,先提刘辩,后提蔡瑁,最后再提及刘清这位姐妹,无形中将刘清抬到了亲人的位置,言语之间无不是在暗示刘清,是将她视其为真正的姐妹。

    至于那些亲昵的小动作,不过是姐妹情深的玩闹罢了。

    当然,仅凭蔡瑗与刘清结盟,尚不足以令荀采、蔡琰如此忌惮。

    真正令她们心头一紧的,是御座之上天子的态度!

    刘辩将这一幕尽收眼底,面上却不动声色,仿佛视若无睹,甚至是乐见其成。

    莫非……天子属意蔡瑗为后?

    刘辩佯装不知情,张口咬住一旁伏寿递来的梅花糕。

    唇齿轻合,咬下糕点时,舌尖不经意扫过那修长的玉葱指,留下一抹滑腻的晶莹。

    后宫这些妃嫔间的小心思、小动作,与朝堂上的尔虞我诈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

    她们自以为的“暗斗”,在他这里如同掌上观纹。

    若无意外,未来的皇后只会在蔡瑗、蔡琰、荀采三人之中脱颖而出。

    陈留蔡氏的底蕴虽不如襄阳蔡氏深厚,却有当世大儒蔡邕和手握兵权的左将军董卓支持。

    反观襄阳蔡氏……刘辩眼底掠过一丝冷嘲,身为外戚,不思助力蔡瑗争夺皇后之位,反而作为宗贼屡次三番对蔡瑁这位家主的命令与朝廷的政令,简直是一群拖后腿的虫豸!

    至于颍川荀氏,人才辈出,是三家中底蕴最为深厚者。

    为了维持三足鼎立这种微妙的平衡,刘辩自然对蔡瑗主动拉拢刘清的行径乐见其成。

    刘清因袁尚之故,绝无立后可能,即便他这个天子效仿始皇帝终生不立后,百官也绝不会认可刘清。

    尹姒一介宫人,南阳尹氏三代之内无人官至二千石,毫无竞争力。

    新晋采女环蒲,虽是彭城王刘和所进献,但彭城环氏不过是寻常豪强,甚至都不是世代簪缨(为官),更无资格问鼎后位(注1)。

    伏寿虽是婕妤,又有其母阳安长公主帮衬,阳安长公主又与何皇后也交情匪浅,但其伏胜后人、今文士族的出身,注定不会被古文学派的朝臣所接纳。

    当然,最终谁将执掌那一方皇后玺绶,决定权牢牢握在刘辩自己手中。

    无论出身如何,朝臣是否认可,只要他属意,便无人敢置喙。

    一切取决于天子是否要亲自下场镇压非议罢了。

    指腹传来的异样触感让伏寿娇躯微微一颤,微微抬眸,正对上刘辩眼中一闪而过的促狭笑意。

    伏寿俏脸霎时飞红,连忙低下头,回味着着方才天子在她指腹上留下一抹龙涎时,那微妙异样刺激,不由让她春心轻轻荡漾。

    借着伏寿吸引了众妃嫔的注意,刘辩安然享受着来自一众妃嫔的投喂,难得放任自己体验了一把“昏君”的滋味儿。

    所以说,这后宫啊,需要竞争!

    没有竞争,就不会有压力!

    没有压力,谈何进步呢?

    而想“进部”,就得自己主动“进步”!

    (3027字)

    ——

    注1:刚发现之前好像只是在第268章,提及彭城王刘和进献了彭城环氏之女,没有详细展开说明身份。

    嗯……感觉也不必多说,历史上曹操的环夫人,曹冲的母亲。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