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我不是刘辩-> 第三百零三章:元宵佳节会,罢黜浮屠教!

第三百零三章:元宵佳节会,罢黜浮屠教!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汉兴二年,正月十五。

    今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若按照后世的叫法,今日便是元宵节。

    不过大汉的元宵节与后世不同,并非是为了庆贺团圆。

    《史记·乐书》有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

    前汉之时,每年正月上旬的首个辛日,天子会在长安的甘泉宫祭祀创世神太一,从黄昏祭祀至第二日天明。

    天子会于甘泉宫中,设宴款待百官。

    至后汉之时,佛经东传,白马寺成,释迦摩尼被浮屠僧称为“宝灯王”,称其“身上燃灯千盏”。

    浮屠教教义中将火光比作佛之神威,称“一灯能破千年暗”,而其浮屠祖师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土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为纪念浮屠祖师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

    孝明皇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孝明皇帝敕令正月十五浮屠祖师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令众人烧灯,以表浮屠大明。

    自此以后,虽非每一代天子皆笃信浮屠教义,但每至正月十五,必在城内张灯结彩,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娱百姓,以享其乐,称“燃灯节”。

    不过这狗屁倒灶的“燃灯节”,刘辩并不在意,甚至直接更名为“元宵节”。

    道教尚未普及“上元”、“中元”与“下元”之说又如何?

    天子想这么称呼这“燃灯节”,那它就得被唤作“元宵节”。

    刘辩并不喜欢浮屠教,厌恶重来世轻今生之说。

    尽管这个时代的浮屠教义是一心劝人向善,但作为天子,既然厌恶了这浮屠教,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上有所恶下必弃之!

    至今浮屠教还在淫祀的名单上,不准设祭,更不许发展信徒,违者弃市!

    一时间,京师雒阳的浮屠教信徒数量急剧减少,没人会为了个信仰去忤逆天子,即便有……他的家族也不会允许这般胡闹行招祸之举。

    而此刻,酉时(17:00)方至,雒阳城上空深蓝的墨色逐渐沉淀下来,夜幕如巨大的玄色幕布般笼罩了天穹。。

    刹那间,城中千家万户的灯火次第点亮,点点光芒宛如星辰坠落人间,与夜空中闪烁的星辰交相辉映,织成一张巨大的网,将整座城池笼罩在一片明亮的光网之下。

    元宵灯会也随着这张火网而揭开庆贺的帷幕,满城人声也似沸水般蒸腾起来。

    一袭白龙鱼服的刘辩在一众妃嫔的簇拥下,行走在天街北端,徐徐向南行去。

    举目南望,整条长街都已被灯烛淹没。

    烛光透过赤红色的纸糊灯罩,如同流动的火蛇,将街道映照得亮如白昼。

    人影幢幢,喧闹声如同沸腾的鼎镬。

    街上士绅百姓摩肩接踵,在这难得的元宵灯会里,即便是平素倨傲的纨绔子弟,也罕见地放下了对庶民的轻视,手持芦柴或树枝制成的火把,成群结队地在广场上高歌起舞。

    脚下踏地的声响整齐有力,如同拍岸的潮水,应和着远处缥缈的鼓乐之声。

    “瞧,郎君,是踏舞!”

    荀采凑近刘辩耳旁,声音带着一缕兴奋,从小遵循着父亲教导的她自然是没见过如此热闹的场景的,而且那言语间不无撺掇刘辩加入踏舞之意。

    谁人知道,天子最爱高歌起舞,尤其是这踏舞!

    不过,话刚出口,荀采便自觉失言。

    天子能带她们一同出宫观灯已是难得,怎能再参与庶民的踏舞?

    且不说有失体统,若那踏舞人群中混有刺客,后果不堪设想!

    “哈哈哈,甚好甚好!”刘辩朗声大笑,并未拒绝,看着眼前欢腾的踏舞人群,他心里也心痒难耐,早已跃跃欲试。

    至于担心他踏舞时被行刺?

    刘辩将怀中的女儿小心递给一旁的乳母,刘清虽是顺产且非头胎,终究是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刘辩不放心她一同出门,怕她受风或磕碰,落下病根。

    这年头,月子没有坐足,也许便会落下一辈子的病根!

    将孩子交给乳母后,刘辩伸出手推搡着几人,兴致勃勃道:“君明(典韦)、伯笃(荀棐)、伯道(伏德)、德珪(蔡瑁),随我一同来!”

    刘辩的力气自然推不动这些人的,但天子本人已大步流星踏入了舞动的人群,他们岂能袖手旁观,将天子置于可能的危险之中?

    一时间,典韦和荀棐、伏德、蔡瑁三位大舅哥,只得半是无奈半是警惕地跟了进去,迅速在刘辩四周形成护卫。

    王越、傅燮、张超、韩遂等一众身着便服的武卫营将校也悄无声息地混入人群。

    踏舞的人们正沉浸在欢快中,忽然加入一群气度不凡的壮汉,虽觉突兀,但在灯火辉映的热烈氛围下,也无人深究,热情地将火把分发给刘辩一行人。

    广场边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指着舞动中的刘辩,捋须赞道:“俊后生,好生潇洒的舞姿!”

    刘辩闻言,一边随节奏踏舞,一边笑着点头回应,道:“是啊,我阿母也总这般夸我,说我跳得可比我家大人强多了!”

    周围知情的妃嫔、护卫和其余随从闻言,皆是忍俊不禁,只能低头掩饰笑意。

    若是太上皇听到天子如此言语,怕是要按捺不住,拉着天子当场“斗舞”了。

    未过多时,手中火把燃尽,一曲踏舞也兴尽而止。

    刘辩摆了摆手,婉拒了旁边几位春心萌动、待字闺中的少女递来的香囊,转身回到那片莺莺燕燕之中,与妻妾们继续沿着天街漫步而行,笑语嫣然,引得路人纷纷侧目,眼中满是艳羡。

    不过刘辩的目光却悄然回望方才踏舞之处,荀采还担心他参与踏舞会有危险?

    方才踏舞的队伍之中,怕是没有几个人不是绣衣直指!

    这帮家伙,踏个舞也不知道把腰间那代表身份的铜制名牌藏严实点,差点晃了他的眼,哪还有什么危险可言?

    一行人复行数十步,有一巨大灯树,枝桠间密密悬垂着无数绛纱宫灯,灿若星河倾泻,映照着四方灯火。

    走近了观赏,这才注意到每一盏灯皆巧手绘就祥禽瑞兽,烛光穿透薄纱,流光溢彩。

    灯树顶端,一面巨大的青铜宝镜映照着四方灯火,祛邪祟,照福瑞,烛火辉光交织。

    灯树下,祭祀太一神的乐舞正酣,还有一只关在大笼之中的白鹤,巫者羽衣翻飞。

    那是一件饰以白色禽类羽毛的羽衣,头戴鹤冠,与笼内引颈展翅的白鹤共舞,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舞名为鹤舞!

    两汉盛行拟兽舞,前汉之时,长安百戏有“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

    前汉继承了楚地以舞通神的巫祭传统,融合中原礼乐形成了“拟兽舞”。

    鹤在两汉被视作“仙禽”,而后汉谶纬盛行,故而鹤舞也被视为对国泰民安、天命所归的颂扬,因而无论是朝是野,皆盛行鹤舞。

    在天街上逛了约莫一个时辰,众人已显疲态。

    故而由一众身着便服的武卫营将士护卫之下,暗中无数绣衣直指沿途警戒,护送着天子和众妃嫔回了皇宫。

    不过回宫并不代表今日的活动结束了,对于这场本该通宵达旦的元宵节而言,此刻不过是堪堪暖场。

    而且,今日也不仅仅是元宵节,更是刘鹓雏满月的日子。

    刘辩怀抱着满月的女儿,邀请着一众亲近的朝臣们参与女儿的满月宴,就连刘宏这位太上皇也罕见地从北宫里出来,重新出现在了一众朝臣的视线中,参与了孙女的满月宴。

    宴会上,刘辩为刘鹓雏取了大名“刘凰”,而“鹓雏”也就索性作为她的小字了。

    刘凰,小字鹓雏。

    这般名和小字,这位皇长女的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鹓雏可要乖乖的,莫像你阿父那般混账,总是气翁翁。”

    刘宏趁着刘辩与亲近的朝臣对饮闲聊之际,将刘凰从乳母手中抢过,小心翼翼地抱着襁褓中的孙女,与何皇后一起逗弄着这个眨巴着乌溜溜大眼睛的小人儿,眼中流露出难得的慈爱与怜惜。

    为人者,谁不希望阖家欢乐、儿孙绕膝呢?

    作为小宗继承大宗的受益者,人丁不旺始终是他这一支的缺陷,因此对于刘辩有生育能力,并且后宫始终保持着明面上的和气,而不像他的后宫那般刀光剑影,刘宏实际上还是满意的。

    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如今就连后宫上,这小子都比他这个老子要出色了。

    当然,对刘辩这个儿子的满意只能压在心头,他是绝不可能宣之于口的。

    瞧这小子的混账样,要是让他知道了,尾巴还不得翘上天?

    那定然会影响治国!

    绝不是因为他碍于面子,才不愿意承认这臭小子比他老子出色!

    刘辩自然是不知道刘宏在心里怎么蛐蛐他,只是一个劲地和朝臣们对饮。

    旁人都以为他只是因为这个女儿证明了他的生育能力而喜,才会如此宠爱这位皇长女。

    但于刘辩而言并非如此,而是因为这个女儿是他真正在这个时代扎根的象征。

    (3067字)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