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一百九十六章 新年 第一百九十六章 新年
- 往往这种时候,丞相府的忙碌会从午时一直持续到傍晚。
等夕阳照在丞相府时,扶苏还在看着关中各县文书。
从考评中分出好坏其实很简单,但也不要一棒子打死了,有些人虽说眼前做的不好,未必在其他领域不好。
官吏是要充分利用的,就算是他写不好文书,也能够站在门前当个门吏。
只要他是个人,对扶苏而言,也不是没有用处。
入秋之后的夜晚很冷。
感受到凉意,才知道就快要入夜,扶苏这才离开丞相府。
到了高泉宫时正巧天黑,对于宫里的人而言,公子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的未免有些朴实了。
对扶苏而言,无非就是生活与工作,大秦的公子也是有工作的。
关中迎来了连续数天的晴朗。
平静的生活过了半月,关中就迎来了第一场雪。
始皇帝三十五年冬,扶苏陪着父皇走在咸阳的城墙上。
落后父皇半步就这么安静地在雪中走着。
嬴政轻咳了两声,道:“夏无且有个好友,就是多年不来廷议的太史令胡毋敬,听闻他近来病重,你代朕去看看他吧。”
“儿臣领命。”
言罢,扶苏见父皇停下脚步,望着北方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行了礼就离开了。
扶苏先是回了一趟高泉宫,而后让田安引路去见了太史令。
太史令的住处在咸阳的西边,很是偏僻。
扶苏让田安敲响门,开门的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
田安先与对方交代了几句,老婆婆得知是公子扶苏来了,她抹了抹眼泪,躬身行礼。
直到扶苏从门内看去,见到了正在戴孝的年轻人,还有哭泣着的家人。
田安又多问了几句,才知这位太史令过世的消息。
他老人家是在一个时辰前,离开人世的。
扶苏只能走入对方的家中,向着遗体行礼,而后站在对方的院子里,旁观着这场丧礼。
丧礼很简单,因太史令平时都深居简出,因此也没什么朋友,丧事办得也很简单。
扶苏看着对方的家人给这位太史令送行,并且让田安第一时间把消息送到宫中,让父皇知晓。
胡毋敬是一个很稀有的复姓,此人为秦的书同文,车同轨写了《博学篇》,那是学习写小篆的范本。
在李斯任职丞相期间,胡毋敬与李斯,皇帝三人主导了秦的文字形式,从此就有了小篆。
太史令是一个主管文字与文学的职位。
“公子,这是他走之前要交给皇帝的。”
扶苏接过老婆婆递来的一个铜器,这铜器像是一个罗盘。
其实,这是铜圭表,如今的人们用它来测算日照投影的工具。
老婆婆又道:“公子把这里的书都带走吧,都是他留下的。”
扶苏颔首,没有拒绝。
田安让人安排人手,将一些陈旧的竹简全部装车,而后都送去高泉宫。
太史令葬礼的第二天早晨,有几户人家前来吊唁。
扶苏见到了一个少年人,他叫司马喜。
司马喜是秦国大将司马靳的后人。
司马靳也是长平之战的直接参与者。
扶苏又见到太史令的妻子,她将两卷书送给了司马喜,这也是太史令生前吩咐的。
有时深居宫中,扶苏并不知道这些为秦国效力过的的大臣的后代人,都是如何生活的,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
这是这么多年来,扶苏才发觉,在这个巨大的咸阳城中,有些人际关系中不起眼,却一直被自己忽视了。
因为司马喜的祖上司马靳当年照顾过太史令胡毋敬。
而如今胡毋敬过世前,还了司马家的恩亲。
而司马家已到了司马喜这代人。
扶苏看着司马喜十分恭敬地接过这卷书。
似乎是一种传承,扶苏能明显感觉到司马喜得到的这两卷书应该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扶苏更知道在将来,司马喜会有一个孙子,这个孙子叫司马迁。
或许这种传承到了司马家,会延续太史令一职。
而后世的司马迁,也就是司马喜的孙子,则会是将来的太史令,史称太史公。
如今的司马喜还是一个与自己的儿子衡一般年纪的少年。
扶苏没有打扰这个孩子,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毕竟大秦还没有司马迁,也还没有董仲舒。
直到夜里,扶苏才离开太史令。
回到高泉宫之后,扶苏休息了一夜。
翌日,没有召开廷议,是为了给太史令吊唁。
耽误了一天的国事,当扶苏再回到丞相府,果然见到了一堆还未处置过的文书。
这个冬天因太史令的过世显得尤为平静,扶苏依旧处置着诸多国事。
而近来丞相李斯常牵挂南北边疆的兵事,时常过问,时常催促军报。
冬日里说忙也不忙,衡又回来了一趟,这个儿子一回到高泉宫就喊饿。
坐下之后就知道吃,直到他的肚子塞不下了,他才住口。
夫人将做好的新衣裳都放入包袱中,让公子衡带走,像是赶孩子一般。
宫里的人捂嘴轻笑着,等过了年小公子就九岁了,正是最胡闹的年纪。
几个宫女与内侍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
有人低声道:“夫人说了,看到小公子就烦,一回来就知道吃。”
众人的印象里还是之前小公子端着碗,往嘴里送着肉与面条景象,整张桌子都乱糟糟的,吃得可真多。
小公子衡在家里坐了一个时辰就离开了,不过这位小公子走时,带着新衣裳而且是面带笑容的。
外面还下着雪,夫人在收拾家具的时候,还是面带笑意的。
在小公子面前夫人是个严母,可回过头,夫人还是很高兴的。
而此刻,高泉大常侍田安正在擦拭着碗筷,以及洗着锅与清理着炉子。
田安的脸上带着一些骄傲的笑容,对他而言好像是得到了一场胜利。
这个冬天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了。
始皇帝三十六年,新年正月的极庙内。
如果大爷爷还在人世,扶苏很想带着大爷爷看看高泉宫,让他老人家知道如今的秦王宫没有以前那么冰冷了。
可是大爷爷终究是不在了,只留下了一个牌位。
扶苏来到咸阳宫的极庙,庙里就是历代秦王的牌位,还有历代秦国宗室的牌位。
牌位很稀疏,寥寥数十人。
其实极庙中的牌位应该更多的,又因秦国内部的宗室斗争激烈,很多人死后连牌位也不会有。
反之,留在这极庙中的牌位则是经历了一场场宗室厮杀夺权之后,留下来的胜利者。
这个极庙所彰显的就是秦国的继位路上的残酷与冰冷。
也是大爷爷所担心的,秦国的宗室不能再自相残杀了。
扶苏看着大爷爷的牌位,再一次行礼。
嬴政站在极庙的殿外,看着漫天的雨水,雨水顺着屋檐而下。
“扶苏。”
“儿臣在。”
“你代朕去一趟雍城,祭祀祖先。”
“儿臣领命。”
翌日,早晨时分,田安站在宫门前就在抱怨,这关中的天越来越不好了,昨天下雨,今天下冰粒。
田安在嘀咕,这贼老天怎么不把匈奴人的人头当雨下。
田安的梦想总是朴实的,他本就是一个质朴到不能再质朴的老人家,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说出对敌人最狠的话,大抵就是如此。
外面的护卫已准备好了车驾,这一次由王太尉亲自护送。
扶苏觉得自己去祭祖不用这么大的阵仗,但这位岳丈向来横习惯了,军中也不敢有人劝他。
再者说,本就是自家岳丈。
现在,王贲抱着小外孙正在大笑着。
礼伸着手想要推开脸上这张大脸,以及那刺挠的胡子。
“哈哈!”王贲大笑道:“你也会长的。”
礼耷拉着脸,朝着自己伸出双臂,扶苏只要从岳丈的怀中接过孩子。
扶苏道:“这孩子若哭起来,就没完没了。”
王贲还是满脸的笑容,他见人已搬运好了行李,便开始指挥队伍。
父皇有了安排之后,昨晚就有消息送到了太尉耳中,这王太尉就来到了城门前,主动前来护卫。
都是自家人,多一个人也无妨。
在走之前,田安还仔细检查了一番马车,并且确认了护卫的人数,队伍到了午时才启程。
不论是吃食,还是出行在外,田安就是如此。
王婆婆都快看不下去了,他觉得田安总是为了细枝末节的事忙碌。
每每这时候,田安就会无视对方的目光,自顾自赶着马车。
如今的天气依旧寒冷。
泾阳县的河边,萧何按照咸阳的政令,在白渠的两边都种上树。
一颗颗树苗种在河边,所选的树苗也是比较好的种的桑树,或者是枣树。
还有一些……萧何都不认识,关中特有的树木。
小树成排在河边种下之后,看起来还挺喜人的。
“萧县丞,咸阳送来消息,听说公子扶苏出了咸阳城去雍城了。”
乌伯感慨道:“放以前,公子若是去雍城是会路过我们的泾阳的,可如今有了咸阳桥就不用从这里过了。”
“对了。”乌伯又想起一件事,他道:“今年皇帝还没行农礼,说不定公子去祭祖之后,就会行农礼,我们这里离往年祭祀的地方也就几里地。”
萧何还在检查着白渠边,树苗刚种下的情况,他道:“来年的时候,这些树苗就大了。”
见对方漠不关心,乌伯又道:“萧县丞不想见见公子吗?”
萧何站起身,拍去手上的泥,道:“很久之前就想见公子扶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