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多费心的丞相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多费心的丞相
- 在秦咸阳宫的宝物有很多,除了那个青铜窥镜,在外界人们的传闻中还有很多,他们都说秦一统天下,皇帝收了天下宝物为己用。
譬如说商颜山下的“龙骨”。
从那一次丞相与群臣见过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就连父皇也对那些骨头没了兴趣。
还有说在咸阳宫藏着和氏璧,秦一统六国之后和氏璧就留在了咸阳宫。
扶苏也没见过那传闻中的和氏璧,有人说和氏璧成了皇帝的国玺。
扶苏见过国玺,平日里那个国玺一直都在父皇案上的木盒子中,只有在发诏命的时候,能够在诏命上看到国玺的盖印。
扶苏回到高泉宫就见到了小儿子正在玩着玩具
这个孩子比衡更安静。
当然了,不论是哪一位小公子,田安都很喜欢。
衡在商颜山读书的这两年,田安常会做一些吃食给那孩子送去。
以前刚去商颜山的时候,这孩子一个月要回来三五次,那时这孩子还是很想家的。
只是出去久了之后,这大半年也没见他回来几次。
不过这样也好,倒是家里清闲了。
扶苏走入高泉宫殿内,王婆婆就让人将今天的饭食端了上来。
今天的吃食也很简单,一碗干菜泡成的汤,还有一张饼。
扶苏喝下一口带着咸味的干菜汤,吃了一口饼。
田安道:“今年晒了不少干菜,都是频阳公让人送来的,每年秋天都会屯一些干菜。”
将碗中的菜汤喝完,连带着菜吃完,扶苏一边继续吃着饼,一边翻看着书。
平日里的吃食很简单,其实秋天除了肉食也没什么好吃的,现在的咸阳最多的就是羊肉。
每每到了秋冬时节,就会有数不清的羊群送入关中。
而后咸阳城遍地都是羊肉。
田安端着一盘肉干放在桌上,他道:“这是章邯进献的牛肉干。”
扶苏拿起一片肉干嚼着,又道:“西北有很多牛肉干吗?”
“是啊,听说是羌人进献给章邯将军的。”
扶苏道:“他们的牛群很多的吗?”
田安又解释道:“传说羌人居住的地方是在西海的一片谷地,老秦人都称他们是西羌人,又说西羌居住在西徼,也就是羌人常言的西海。”
正说着,田安目露回忆的目光,接着道:“羌人的王有一个用黄金铸造的天杖,用来号令羌人各部。”
听罢,扶苏大致知道了。
按如今人们所言的西海,应该就是青海。
那么西海的谷地,就是说现在的青海地区种着很多的青稞。
田安所言的应该是这个情形,那么如今的青海腹地应该是一片十分富庶的地界。
秦与西羌战争也是有的,当年秦军在临洮也常与西羌作战,只是那时的河西走廊很混乱。
如今秦拿下了河西走廊,倒是西羌也来进献了牛肉干。
扶苏道:“既然他们有黄金天杖,进献的应该也不是只有这些牛干吧?”
田安颔首。
如今已是深秋,大秦最大的威胁就是在北方正挨冻的冒顿。
至于西羌的威胁,反倒是如今拿下了河西走廊之后,扶苏不着急对付他们。
西羌与秦有过战争上的冲突之后,羌人的部落应该是开化过一些的,当西羌知道秦人是什么样的,匈奴人是什么样的,他们见到了就会学习。
秦对西羌有关的卷宗记录,其实并不多。
就算是有,那也是很多年以前的,没太大的实际参考价值。
翌日,章台宫的廷议上又说起了各县刚调任的官吏,这些官吏都是大试之后调任的。
这些新任的县吏分布在关中各县,扶苏打算给他们一个实习期,可观察了半月,这半月间的结果不是太好,也不是太坏。
各县对这些新吏评价有好有坏,有些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往来的矛盾,还有公事的琐碎,各种各种方面的问题。
当然了,也有好评的。
扶苏站在丞相身后,一直沉默不言。
这种时候最好不要发言,但凡有事不妥当,丞相与右相会帮忙说话的。
想要让一个新的制度与如今的秦律相契合,还是需要时间的。
适应是需要时间的,关中各县一下子涌入这么多人,多数地方会有矛盾或者是磨合不好,这也是正常的。
如今众人有异议,也不过是抱怨几句。
在制度上不能妥协,考试制度就一定是严苛且公平的。
对此,即便大家抱怨的再多,扶苏也不想退让或是让制度松懈半分,这个关口绝对不能放松。
廷议结束之后,众人行礼离开章台宫。
正走下章台宫的台阶,扶苏注意到老师的脚步稍慢几分,便也稍稍放缓脚步,等着老师到了近前,便走在一起。
相较于十年前还意气风发的丞相李斯,如今看起来彻底成了一个老人家。
这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的,至于李斯的弟子除了那个吴公,就是公子扶苏了。
李斯迈步走下台阶,想起了当年教导自己的老师荀子,老师不会将他的一生学识都传给一个人,而是将诗给了毛亨,将书给自己与韩非,将春秋交给了张苍。
注意到公子就在殿前等了自己片刻,李斯心中还是很中肯的,他道:“近来臣看了各县的奏报,臣发现了有一人名陆贾,倒是有些才能。”
“老师是有何吩咐?”
有正在前往丞相府的臣子回头看去,见到了正向丞相行礼的公子扶苏。
如今公子已颇有建树了,可公子对丞相却是比以前更加敬重了。
李斯又道:“可以让其去南方。”
扶苏道:“听凭老师安排。”
“嗯。”李斯点着头,又向公子行礼。
这一次,老师是来要人的,只是说了让他去南方,多半是与赵佗或者屠雎有关。
不过这都是老师的事,既是老师的安排,扶苏也不好多问。
北方形势如今说不上严峻,可也不敢掉以轻心。
李斯回到了丞相府,见到了多日不见的王贲,只是看了对方一眼,而后准备自己忙自己的事。
正看着今天刚送来的文书,却见王贲凑了上来。
身为公子的老师此刻正面对公子的岳丈,李斯还是摆出了笑脸,问道:“王太尉,何事?”
王贲琢磨道:“有些粮草调度的事。”
言罢,递上一卷文书放在了李斯的面前。
李斯拿过文书,打开看着其中内容,低声道:“王太尉,最近可有查看南方局势?”
闻言,王贲道:“每年都会看军报。”
南方距离关中路途甚远,如今的赵佗正在南海郡,屠雎还在象郡。
这两位大将军如今依旧镇守南方,最近两年来南方的那些大乱小乱都和平了许多。
让李斯不放心的是,在南方有一个叫任嚣的郡尉,就在赵佗的南海郡任职。
当初赵佗是蒙武与皇帝商议派去南方的,而任嚣是他李斯引荐的,现在想来,李斯不担心赵佗会不会有二心。
李斯担心的是任嚣,今年夏季任嚣送来军报,说是平定了扬州南面的叛乱。
这军报当然是好的,可唯独任嚣这个人,让李斯很不放心,这种不放心来自多年执掌丞相大权的敏感。
正因为任嚣其人多谋善断,这些年帮着赵佗摆平了不少事。
这样的人留在一个有兵权的大将军身边,怎么看都不放心。
正因如此,李斯才向公子扶苏介绍了陆贾。
在以前跟随荀子时,李斯还很年轻,那时就见过陆贾,其人能言善辩,是一个善于辩论的高才。
否则他陆贾也不会在稷下学宫混出一些名头。
那时候荀子与陆贾还往来过一段时日。
陆贾一直想要拜荀子为师,可荀子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算是荀子的半个弟子吧。
在稷下学宫时的韩非总是能够跟在老师身边,韩非那一身深衣站在老师身边的背影,李斯至今都记得。
然而,当自己入秦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陆贾了。
没想到如今因公子的支教考试,又一次看到了陆贾这个名字。
为此,想要将他派去南方,盯着任嚣与赵佗。
再回头眼前,依旧是忙碌的丞相府,王贲还站在面前,李斯抬首看向对方,不知为何,心底里十分羡慕这位太尉。
国事也好,兵事也好,这位太尉其实都不用太过担忧。
谁让他的女儿嫁给了公子扶苏,公子会帮助他解决一切事务。
“还有我这个老师,能帮助公子处置国事,顺便王贲的事也帮了,帮他这个太尉盯着南方。”李斯的心中这么暗想着。
王贲的人生如何不令人羡慕,这人仿佛坐上了太尉的位置,就是为了吃俸禄的。
平时,需要他的时候不在,不需要的他的时候偶尔又会出现。
“丞相?”
听到王贲的话,李斯收回目光,在王贲的调粮文书上写了批复,盖了丞相府印,交还给对方。
见王贲得了文书就要走,李斯接着道:“王太尉多看看南方的形势。”
王贲颔首道:“丞相放心。”
李斯深吸一口气,继续忙着眼前的国事没有多言。
还能如何,当丞相的多费些心而已。
不多时,大概是在高泉宫用了饭的公子扶苏来了,因公子的到来整个丞相府的文书传递,也加快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