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335章 明升暗贬

第335章 明升暗贬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第二天,段晖带着昨夜宿醉的酒气来到吏部的时候,就接到了选郎张四维的召见。

    他来到张四维的公房里,听到了一个让他震惊的消息。

    “大冢宰让我出任辽阳兵备道?”

    段晖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

    张四维看着这个同僚,内心满是厌恶,但是他脸上还挂着和煦的笑容。

    今日一早,大冢宰杨思忠就将自己叫过去,然后详细询问了昨日苏泽来吏部的事情。

    接着张四维就惊讶的听到了,段晖竟然建议杨思忠将苏泽的功劳昧下!

    张四维连忙劝阻,杨思忠也同意了他的建议,决定让吏部和苏泽联署上书。

    接下来,杨思忠暗示张四维要段晖逐出京师。

    身为选郎,张四维自然要为大冢宰分忧,他很快就给段晖找了这么一个差事。

    张四维笑容满面的说道:

    “辽阳总兵李成梁近日上奏,入春以来女真人又开始袭扰汉人的屯垦,所以请求朝廷派一位兵备道过来,整饬辽阳的防线。”

    “思来想去,大冢宰觉得段员外郎能力出众,可以担当此任。”

    这下子段晖彻底傻了,辽阳?九边前线?

    紧接着张四维又说道:

    “辽阳总兵李成梁是桀骜悍将,所以段员外郎这次去,不要对他的军务指手画脚,只要做好军屯的事务就好了。”

    兵备道本身就是军政一把抓的职位,比如当年申时行担任直沽兵备道,就在直沽又治民又练兵,然后因为练兵的功劳升迁为武选郎。

    这本来算是个外放升迁的好位置,可辽阳是九边的边陲,而且听张四维这个意思,他这个兵备道还管不了李成梁这个辽阳总兵?

    那不等于发配到边疆军屯了吗?

    段晖的脸色彻底白了,张四维却继续说道:

    “这个职位缺员很久了,兵部这几日又过来催,大冢宰这才想起段员外郎这位人才,于是决定就是让你出任,可切莫辜负大冢宰的信任啊。”

    听到这里,段晖还想要挣扎一下,却看到张四维变了脸说道:

    “段员外郎,辽阳乃是九边重镇,你可是大冢宰亲自定下的人选,难道你要抗命吗?”

    身为选郎,张四维不知道决定了多少官员的前途,在他的威势下,段晖只能将拒绝的话咽下去。

    这时候张四维又说道:“这辽阳总兵李成梁虽然是武将,也有些桀骜,但是在陛下和几个阁老心里也都是挂了号的。”

    “你到了九边切不了摆京师来的架子,那些粗鄙军汉真的动了手,吏部也来不及施救。”

    段晖:“……”

    他也不是官场新人了,自然能听懂张四维的意思。

    李成梁不是普通武将,是皇帝和阁老都记得的,告诫自己不要去惹他,乖乖做好屯田拓荒的事情。

    后一句就是警告了,辽阳这种边陲,如果真的闹出事来,吏部也不会帮他。

    段晖失魂落魄的离开张四维的公房,张四维却像是随手处理了一件垃圾一样。

    从职位上,员外郎升兵备道还算升迁。

    申时行当时是京官五品转任直沽兵备道的,段晖才从五品,这不算是贬谪他。

    但是同级的职位犹有区别,直沽兵备道和辽阳兵备道完全不一样。

    身为吏部官员,张四维实在是太清楚,如何对付段晖这样的官员了。

    ——

    四月底,报馆。

    苏泽本月两份奏疏都已颁行。

    在京官员都需要向科道报备自己在京师房产情况,需要申请新式土楼的官员,需要从科道开具“无房证明”,才可以排队申请。

    另外五品以下官员,可以拿着“无房证明”,向吏部申请住房津贴。

    这两项制度,迅速得到了基层官员的叫好。

    苏泽则看着系统的结算报告:

    【《奏为请恩恤寒微京官以安职守事》通过,大明贫寒官员有了租房津贴,改善了官场新人的生活。】

    【这项制度,给官员俸禄之外增加了补贴收入。】

    【朝廷滥发官员补贴,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引起了民间普遍不满。】

    【国祚-2。】

    【威望+500。】

    【剩余威望:1470】

    好家伙,竟然减了国祚。

    但是想想也是理所当然的。

    权力只会对权力来源负责。

    现在的大明朝,属于向上的时代,执政的也都是有理想的官员,官场风气也相对清明。

    等过上一两代,执政的人未必能有如今的志向,滥发津贴收买人心就很自然了。

    而且预算这东西,从来都是增加容易,想要砍掉就有巨大阻力了。

    关上系统,苏泽叹息。

    这也不能说是自己好心办坏事,而是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无奈,今日之良政,总会被滥用为恶政。

    任凭你再精妙的制度,也没办法阻止上下一心钻空子。

    自己也只能做好一代人的事情,后面也只能相信后人智慧了。

    ——

    四月末,当忙了一天的国子监司业沈鲤回到国子监,看着下面官员递上来的材料。

    五经博士胡伦说道:

    “司业,这些都是国子监内无房官员的证明。”

    沈鲤点点头,国子监是典型的清水衙门,很多国子监官员都是无房的。

    这轮津贴改革中,国子监大半官员都开了无房证明,沈鲤觉得这些官员都去吏部申请太麻烦,直接让手下搜集全了,一起送到吏部去。

    国子监上下对于沈鲤十分感激。

    沈鲤点点头说道:“这些日子大家都忙了,这点事情就不劳大家奔波了。”

    胡伦也想起隔些日子的忙碌,也点点头。

    谁能想到,曾经最清闲的国子监,如今能忙成这个样子。

    先是国子监预科开班。

    沈鲤对于国子监预科十分重视,给第一批预科配备了五经博士作为老师。

    明初以来,国子监的教育水平下降,很多举人都不愿意入监学习。

    但是这是对举人来说,对于国子监预科生来说,这些五经博士已经是他们原本这辈子都接触不到的良师了。

    让沈鲤意外的是,本以为这些五经博士会有怨言,可没想到这些五经博士们却很乐意去教预科生。

    胡伦就是这样一名五经博士。

    原本国子监中,监生嫌弃五经博士教学水平低,捐钱进国子监的更不会去听课。

    这些五经博士授课,也就是按时上课讲课,讲完课就走。

    胡伦想起自己第一次给预科生上课,面对课堂中那些渴求知识的目光,自己上完课后,那些围着自己答疑的学生,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些国子监预科生是地方学政推荐上来的,本来胡伦还担心这些寒门学子基础不好。

    但是很快胡伦就发现,基础不好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这帮学子的求学之心。

    老师和学生也是互相感染的。

    胡伦幼年家贫,也知道读书不容易。

    面对这些同样出身的寒门子弟,胡伦也拿出了热情,还专门拿出课余时间给学生答疑补课。

    胡伦甚至还仿照《送东阳马生序》,给自己的学生写了一篇劝学的文章。

    这篇文章胡伦用了真情,写出了自己少时求学的不容易,又对在场预科生提出了未来期许,写完以后胡伦又在课堂上念了一遍,让课上的学生都感动不已。

    等着下课的时候,名叫孙文启的预科生找上了自己。

    原来这个孙文启原本是京师的报童,因缘际会被推荐入了国子监预科。

    孙文启是整个班上基础最差的学生,但是孙文启又是班上天资最高,学习最刻苦的。

    孙文启听完了胡伦的文章,向胡伦建议向《乐府新报》投稿。

    胡伦原本是不敢投稿的。

    京师大报发行至今,投稿的人越来越多,录用的标准也越来越高。

    胡伦就知道国子监中,就有几位五经博士经常给《乐府新报》投稿,想要在报纸上一夜扬名。

    但是至今没有人能在《乐府新报》上发文章。

    但是在孙文启的劝说下,胡伦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乐府新报》投稿。

    结果是这篇文章很快被《乐府新报》录用,直接刊登在了下一期的报纸上。

    这也让胡伦狠狠在国子监露了一次脸。

    胡伦拿到稿费之后,用这笔稿费帮着预科班买了很多书,又传为国子监内一段佳话。

    很多五经博士都在教学中找到了新的目标,明白先贤教书育人的意义。

    这种变化让沈鲤十分欣喜。

    他接手国子监后,曾经用了很多办法,试图重振国子监。

    但是除了挑了一批贡监生尖子外,沈鲤重振国子监没什么成果。

    没想到自己重振国子监的想法,会以这种方式成功。

    沈鲤又说道:“子明(胡伦字),我记得你是卫学出身?”

    胡伦说道:“司业,下官是福建海卫出身,年少失怙,是在卫学读书,后来科举中第的。”

    沈鲤其实也是看了胡伦在《乐府新报》上的文章,才知道他是沿海卫所的卫学出身。

    大明很多卫所可以办学,卫所子弟可以在卫学就读,以卫学生的身份参加科举。

    沈鲤说道:“子明,今天殷阁老召我去礼部,谈起了水师学堂预科的事情。”

    听到这里,胡伦脸色微变。

    殷士儋这个新入阁的专务大臣,现阶段主要经历就放在三大预科上。

    国子监预科是最容易的。

    国子监预科就在国子监内,直接用国子监的老师就行了,校舍稍微整修一下能用。

    武监的预科难度也不大,武监本身就设置了预科,建造的时候就预留了校舍,师资用武监的教官就行了。

    只有这个水师学堂预科,才是殷士儋和礼部最头疼的事情。

    别说是水师学堂预科了,水师学堂的师资力量都不足。

    沈鲤说道:“子明啊,昨日张阁老也关心了水师学堂的事情,户部专门拨发一笔银元,给愿意去莱州的教师安家。”

    “安家费?”

    沈鲤说道:“是啊,子明在京师还是租房吧?”

    胡伦点头,沈鲤说道:“莱州的房子可要比京师便宜多了,户部给愿意去莱州的教师费用,帮助他们在莱州置产安家。”

    “水师学堂和水师学堂预科还有水师的补贴,算下来俸禄要比京师高一倍。”

    听到“高一倍”,胡伦的呼吸也急促起来。

    京师居大不易,胡伦中进士太晚,最后只能来国子监混日子。

    原本还能勉强支撑,但这些年来,京师的商品越来越多,胡伦家中有两个儿子,开销也越来越大。

    想起家中老妻的埋怨,胡伦原本也想外任,但是自己一没钱聘请师爷,二没过硬的关系,去地方搞不好还要被胥吏欺负。

    沈鲤又继续说道:“另外吏部也发了新规,水师学堂和预科虽设在莱州,但是也是大明官方三大学堂之一,所以水师训堂的教官还是京官。”

    接着沈鲤又说道:

    “京官子弟,按例是可以在顺天府科举的。”

    听到这里,胡伦终于下了决心。

    他家中有二子都在准备科举,之所以不肯外任,也有为了儿子前途的考量。

    既然朝堂上的大佬们都已经考虑周全了,胡伦答应了沈鲤的要求

    胡伦下定决心后,回家和老妻说明了情况,听说又能保留京官待遇,俸禄又能翻倍,胡伦的老妻也支持他去水师学堂任教。

    胡伦的妻子带着两个儿子留在京师读书,他先去莱州看看情况,如果莱州的环境好就把妻儿接过来。

    胡伦临别的时候,又舍不得自己预科的学生,又在国子监预科讲了最后一课,劝导学生们好好努力。

    在场的预科童生也都舍不得胡伦,相执泪眼后,胡伦终于踏上了前往莱州的路。

    这一次水师学堂来京师“挖人”,给的待遇确实不错,胡伦见到了几个相识的官员,甚至还有一位翰林院不得志的老翰林。

    一行二十人,在水师军官的护送下,乘坐漕船前往直沽,再乘坐海船前往莱州。

    等到胡伦看到直沽港口云集的商船,又看到巨大的水师战舰直沽号,原来水师是这么财大气粗的吗?

    这下子胡伦也对前途有了信心。

    ——

    五月,报馆中的苏泽,听到窗外的咕咕声。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