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2章 甘肃 第22章 甘肃
- 天光破晓,晨光熹微。
甘肃承宣布政使司,省城兰州。
甘肃巡抚衙门、布政使司衙门,都坐落在这里,虽只是成立一年,但这里的官员却依旧是当初自治甘肃处的那一批。
因交通不够便利,京中风波传到这里自然是慢的很,中原早就风起云涌,甘肃这里还是一片懵然之景。
甘肃巡抚、布政使等官员入衙门点卯,正要开始理事,却听到衙门外有马蹄声震动,继而是大批稍显凌乱的脚步声。
而后便是佐吏匆忙跑进,惊骇道:“是反贪司的人!”
听到反贪司三个字,根本就来不及细想,如同凶神恶煞一般的官吏已然冲了进来。
“不知诸位?”甘肃布政使惊疑不定的上前询问。
为首身着四品官员服饰的文官环视一周,眼神阴鸷,手中举着一块铁牌,其上铁笔勾画着“反贪”二字。
“本官反贪总司甘肃分司司长,于谦。”
“原来是于司长,不知于司长大驾光临有何要事,这布政司衙门,毕竟是朝廷重地,司长这般闯入,未免有些不知礼数了。”
“既然藩台如此说,那下官也敬告诸位,大明两京一十九省的衙门,没有我反贪司去不了的,也没有我反贪司不该去的!”
说罢,于谦盯着早已勃然变色的甘肃布政使,厉声道:“藩台,本官奉右都御史之命,察查甘肃,经查证,你,以及甘肃一干官员,自永乐十年起,假冒赈灾,贪污公款,其数额极其巨大,堪称罪大恶极,当即收押,上告京城,启奏陛下,圣裁!”
听到赈灾二字,有人直接便身子软了下来,满面恐惧,有人则强作镇定,还想要狡辩,甚至反抗,但可惜他们遇到的是于谦,根本不给任何机会,立刻将众人皆扣押起来。
这一次扣押起来的可不仅仅是布政使,还包括布政使衙门中的大部分官员,堪称是一网打尽。
“诸位不必喊冤,到底是不是清白的,自然有国法,我反贪司办案,不像是锦衣卫和东厂,讲究的是证据,绝对不会冤枉你们。”
说罢,又对下面的官吏吩咐道:“将这些人押下去详细审问,元辅说过,若是愿意爆出一些另外的消息,可以减免刑罚。”
一众甘肃官员被捕,将整座兰州城都惊的抖三抖,尤其是甘肃巡抚,急匆匆的走进了布政使司衙门。
虽然双方从体系上不是一路,但都在都察院之中任职,甘肃巡抚算是于谦的直接上级。
不过甘肃巡抚对于谦也不敢太过于托大,毕竟作为高级官员,他对于朝中各个官员的关系,基本上都清楚,这于谦是王艮的亲传弟子,于谦是心学党中冉冉升起的新星。
据说是冲着正二品培养的心学嫡系。
而他被任命为甘肃巡抚,没有特殊的情况,基本上可以说仕途就到此为止了。
可能死后能捞一个侍郎或者尚书的追封,和于谦这种前途远大的年轻人比起来,有些像是落日余晖。
不过他毕竟是从二品的高官,死了都能进史书的,就算是李显穆见到,也会和颜悦色,在任何派系之中,都是巨头,所以也不会惧怕于谦。
是以他进来后,并未多问,但也认真问了一句,“一下子抓了这么多的官员,是不是有些夸张了。
偌大的甘肃,还需要布政使司衙门的操持。”
当初洪武时期把官员抓的,衙门连管事的人都没了,对国家机器的运转造成了莫大的损坏,甘肃巡抚便是在提醒这件事。
“这些人并不多,现在只是抓了主要的犯人,经过审问之后,抓的人只会更多,甚至下面的知府、知县等等都要被抓,届时甘肃甚至都要为之一空。”
于谦倒是早有预料。
先不说他调查出来的,从逻辑上来看,这种事也必然是团体性作案,就像是当初的郭桓案一样,必然是一群人上下其手。
在这其中,谁若是不参与,那就只有两个选择,默不作声、撕开黑暗。
选择默不作声,有两个结局,运气好,仅仅是被排挤,仕途艰难,运气不好,会被人陷害,丢掉性命也是正常的。
选择撕开黑暗,也有两个结局,小概率事件运气好,反而得到上面人的赏识,大概率事件则是死于非命。
反腐这种事,自古以来就不是小人物能做到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能否做到,而不是愿不愿意去做。
于谦心中满是正气,但他对官场是非常敏锐的,单说反贪这件事,他就非常清楚,若非这件事由李显穆发动,让其他人去做,根本就成不了事。
皇陵贪腐案的元凶一定会逍遥法外,若非有这件事在前面打底,那甘肃这件事也就不好处理了。
但甘肃巡抚却被于谦的这一番话吓的不轻。
尤其是他总觉得于谦看他的眼神不太对劲,当即有些难以置信道:“于司长不会是觉得,本官也参与在这些事之中吧?
本官调来甘肃才一年多,怎么可能参与其中。”
“一年多时间,难道抚台就没发现这些事吗?”
于谦淡淡问道,“看来是抚台做事有些失察啊。”
话语之中虽然没有别样的意思,但听在甘肃巡抚耳中,却极其的不爽利。
尤其是他心中本就有鬼。
巡抚都御史是朝廷派往地方的大员,负责当地的民政等一切,但监察的重任也非常重,可以说,除了人事权和军权之外,巡抚基本上掌握了一切。
朝廷对巡抚很是看重,但如今这些事发生在他眼皮子底下,他却没发现,而且他不是刚刚调过来一个月这种短时间,而是一年多。
一年多都没有控制住局面,甚至连个来向他告密的人都没有,可以说当真有些失败。
一旦捅到上面,必然是个失察的罪名。
甘肃巡抚真的没发现吗?
当然不是!
实际上他刚来不久,就有些人开始投其所好,所以当初刚刚发现一些苗头,他立刻就终止了继续深查下去。
他既不想收礼,也不想去掀开这件事。
因为他不知道这些人背后到底都有谁,万一有什么得罪不起的人,甚至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让他死在这里,那都是有可能的。
毕竟这里可是甘肃,在这里,生活着大量马匪,还时不时有人叩关。
最可怕的是,他也猜出来了,若是这里真的有贪腐,那必然是一大批人,这些人若是联合起来,足以让他在政治上,死无葬身之地。
他只想安稳在任上待满,而后离任,只要他不参与这其中的事,那就问题不大。
但他万万没想到,朝廷怎么会突然搞出来一个反贪司,而且还把于谦这么一个能直达天听的精英二代派到这里来。
他用脚底板去想都知道,这必然是内阁首辅李显穆,早就提前得知了甘肃的内情,所以才派于谦过来的。
否则以于谦这种身份,去河南、山东这样的人口大省,或者江南三省那样的国朝重地,才是正常的,怎么会来甘肃这种穷乡僻壤,毕竟一整个甘肃的人口,甚至还没有江南一个府高。
难道是因为皇陵贪腐案的结局,让一些人看到了李显穆反腐的决心,所以才有人去状告?
甘肃巡抚心中不住思考着。
嘴上则义愤填膺道:“本官入甘肃以来,夙兴夜寐,希望能够让甘肃风俗更化,却不曾想到有如此多的贪官污吏,实在是精力不济,辜负圣恩啊。”
对这一番辩解之言,于谦不置可否,反正最终的决定,都要皇帝和师叔去下,他只负责将这件事好好的完成。
“抚台有此心,真是让下官钦佩,正如抚台所言,如今如此多的官员被抓,必然引起恐慌,若是甘肃政令不畅,导致被关外异族、民间贼人钻了空子,那可就是罪过了。
抚台乃是甘肃最高的官员,正当其时,还请抚台下令,安抚甘肃臣民。”
甘肃巡抚又是一愣。
瞬间回味过来,这是他立功的机会啊,如今布政使司衙门群龙无首,甚至整个布政司的高层都出现了真空,这一下连掣肘的人都没了,正是他作为的时候。
若是能安抚甘肃,不在这期间生乱,那甚至能得到朝廷的嘉奖!
顾不得甘肃巡抚的欣喜,于谦拜别了巡抚,前去察查对甘肃一干官员的审讯,同时准备将这里的事情上告京城,传递到师叔李显穆手中。
他天资聪颖,知道师叔是要用甘肃来做杀鸡儆猴的那只鸡,那些太上层的事情,现在的他还没有资格接触,但是他始终认定,只要是师叔做的事,必然是光明正义的,他只需要为之执行即可。
……
京城。
一封封自甘肃经过驿站送进京城的奏章,摆在了文渊阁之中,其上详细了列举了甘肃假冒赈灾案的首尾。
从前因后果,到中间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几个人物,以及贪污的大致数目,还有各种人证物证的认罪书,都非常齐全。
卷宗写的逻辑严密,找不出什么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当作模板去使用,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场不可能翻盘的铁案。
这正是李显穆要的东西。
他派于谦去,就是看重于谦做事严谨且极其有能力,果然于谦没有让他失望,给他交上来一份极其满意的答案。
又从头到尾详细的看了一遍后,李显穆带着这份东西入了华盖殿,去见皇帝。
这些时日的风风雨雨,李显穆自然是风暴中心的人物,皇帝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望着有些憔悴,但越是风雨狂急,君臣二人反而愈发心中平静。
正如李显穆之前和他说过的那句话——“他们越是反对,就越是说明我们做对了,剩下的只是坚持下去。”
“老师,今日入宫可是有要事?”
李显穆将手中的卷宗呈递上去,皇帝一边看,他一边讲,“去年臣注意到甘肃上报了干旱,朝廷按照往日赈灾,但是去年臣偶然从几个往西边行商的商人口中得知,甘肃近些年风调雨顺,并没有干旱发生。
顿时生出了疑虑,怀疑甘肃有人在故意假借赈灾之事贪污,过去甘肃由陕西布政司主管,但是又半独立,所以无论是朝廷,还是陕西,对甘肃之事都不上心。
甘肃本地官员的权力很大,且流动性很弱,基本上都一直深耕在甘肃。
恰逢反贪司成立,臣便派了于谦前往甘肃,果不其然,甘肃官员在欺瞒朝廷,目的就是骗取朝廷的赈灾款,这件事从永乐年就开始了,前后换了两任布政使,都陷入其中,其中必然是大量官吏一起上下其手。
按照于谦所查出来的这些,无论是人数、钱粮、甚至比得上洪武年间的郭桓案了。”
郭桓案。
纵然是过去了数十年,依旧是让无数人为之胆寒的一桩大案。
朱瞻基紧紧皱着眉头,将手中的卷宗读完,他自然是极其愤怒,手背上青筋暴起,“老师,你打算怎么做?”
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之前皇陵贪腐案,他的态度有些暧昧,现在甘肃这件事,便不好出声。
太过于双标,对皇帝的声望,是一种折损。
李显穆自然明白,于是立刻说道:“臣今日来见陛下,是请陛下同意将此事交给臣来处理,赐予臣便宜行事之权,臣会召集诸臣商议,陛下只要批准即可。”
不让皇帝来处理,这样自然就没人能怪到皇帝的头上。
朱瞻基目中透出几分感激,“老师,只有你一直为朕着想啊,朕这就为老师下旨,辛苦老师了。”
李显穆微笑应声。
心中则满是欣喜,反贪司第一次面向天下人,就是这样的大案。
锦衣卫让人一听就风声鹤唳,就是因为洪武、永乐年间的一桩桩大案,用鲜血来铸就威名。
不做出点事来,永远都不会真的有人重视,就好像,再锋利的宝刀,若是一直藏在鞘中,也没人知晓锋锐。
锦衣卫如此!
反贪司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