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1章 内阁

第21章 内阁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京中肃杀之风,吹拂过每一个人的眼帘。

    秋风未动蝉先觉。

    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从那一列列出奔京城的车队之上,也能感受到紧张的气氛。

    遑论京中官吏!

    在内阁强硬的将所有上奏的奏章都驳回诸部后,朝野内外瞬间将各种目光投了过来。

    有惊疑不定,有扼腕叹息,有义愤填膺,有朗然大笑。

    有人担忧,一场风波将再次袭来,谁又能脱得开身呢?

    无论心中如何想,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本就紧张的局势将彻底激化。

    众人都知道这道命令是出自内阁首辅李显穆,这是在昭告他坚决的态度。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现在一方进攻,而李显穆完全不妥协,选择直接掀桌。

    那这件事的结局就只有一个——你死我活。

    既决高下,也决生死。

    可能是人的生命,也可能是政治生命的生死。

    从现在开始,所有人都上了擂台,不分个胜负,就离不开这一局。

    性格柔仁的,心中后悔,觉得闹的太大,不好收场。

    性格刚愎的,则唯恐天下不乱,要将全部的身家性格都压上去,宛如杀红眼的赌徒。

    这是自内阁成立以来,内阁第一次和六部、诸台省,以及国朝自洪武废相后的制度,明晃晃的站在对立面上。

    诸台省几乎都坐不住了,这一次有更多的奏章涌向了皇宫,几乎每一封奏章,都在激烈的抨击内阁。

    在奏章之中充斥着——

    “内阁有何权力截留诸台省、地方奏章,又是谁给的它驳回之权,内阁阁臣隔绝内外、断绝君臣联系,又敢当何罪?”

    “六部直达天听,这是自太祖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制度,是写在大明会典之中的法定制度,内阁到底是什么身份,竟然敢破坏这样的制度?”

    “内阁虽有票拟之权,但到底不过是建议,一切皆要经过陛下校准,臣等请陛下出言,责罚内阁越俎代庖。”

    在第一批奏章到达宫中后,很快就有更多、更广泛的奏章送入了宫中。

    几乎每一道奏章都抓住内阁违背制度的过失在抨击,这其中不仅仅有李显穆的政敌在推动,还有很多本就对内阁制度不满的大臣。

    有六部的高官、有地方的藩台、巡抚,皆是朝廷大员。

    “内阁出现如此重大过失,内阁首辅李显穆,应当引咎辞职,以谢天下悠悠之口。”

    “台辅重臣,引起天下朝臣非议,其持身真能正吗?请陛下降下圣旨,使李显穆归乡,不当再列于庙堂之上,否则天下人如何能心服口服?”

    “六部断事,诸省三分,此乃祖宗成法,大明因此而无权臣之患,自显穆显贵以来,内增内阁之权,外任抚台为藩,祖宗成法被破坏了个一干二净,大明又何益处,唯一所得利的,不过是李显穆权威日盛,不过是李显穆,要做大明的权臣!

    臣等敬请陛下,发下大怒,治显穆之狼子野心也!”

    一封封、一道道奏章,一封比一封言辞激烈,几乎就要将朝廷淹没,其声势之浩大,甚至让朱瞻基借故取消了大朝会。

    当然,既然是政治对立的对轰,自然也有大批站在李显穆这一边,双方各执一词,不仅仅是朝堂之上,在江湖之间也是各种辩论,当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街头巷尾,到处都能听到几句议论。

    ……

    李府之中,气氛同样焦灼,京中流传之事,他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府中聚着十数人,大多数人脸上都带着担忧之色,这般如火如荼、来势汹汹的阵仗,让他们也有些出乎预料。

    按理来说,如今的心学以及李显穆,不该如此。

    “元辅,这些时日攻讦愈发强烈,大朝会不可能一直都不开,如今这种回击完全不够,这一次的对手,来势汹汹远超预料,下官不明白,为何会如此。”

    杨荣想不明白,他并不觉得心学如此招到嫉恨,能让这么多人都围攻,所以对于如今的这幅堪称铺天盖地的阵仗,百般不解。

    不过抬头看到李显穆脸上并没有什么焦急之色,依旧是静若无风平湖,他心中也慢慢安静下来。

    李显穆环视众人后,不疾不徐道:“在这一场政治的大乱中,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旁观者,搞懂这个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在敌人之中,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对我们敌视的,有没有能化敌为友的、有没有能相互分化的,又有谁不能和解的,搞懂这个问题,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在场的人都不是政治小白,对李显穆这番话都有极深的理解。

    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化敌为友的政治故事,比如著名的将相和。

    以及许多本来为敌,但后来反而成为挚友的故事。

    甚至就连苏轼、王安石、司马光这些政见上不同的人,私底下的关系也不差,甚至还会互相拜访。

    但若是立场上的不同,那就绝无缓和的可能,比如爱国者和汉奸。

    再比如祸国之大盗、贪蠹之官吏,李显穆就绝不可能与之和解乃至于为友。

    “从永乐年间以来,我们杀败过的对手有多少呢?怕是数也数不清吧,这其中有多少利益纠葛,更是理也理不清。”

    众人尽皆默然,自然是数也数不清,心学是李显穆一手发扬光大的,发展到现在最强的政治势力之一,自然是踩着无数人的前程尸骨上来的。

    毕竟位置就那么多,心学党的人坐了,其他人就坐不上。

    如今李显穆更是吏部尚书,任谁都知道,日后心学党的官员必然将更加快速的占据各种位置。

    这可绝不是危言耸听。

    吏部尚书、甚至一个吏部侍郎,乃至于一个吏部的郎中,都能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低级官员、甚至四品、五品官员的任命。

    京官的含权量,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否则也不至于从二品的布政使,入京为正三品的侍郎,还能算是高升。

    “如今我为吏部尚书、内阁首辅,纵然是风光无限,可高处不胜寒,怕是不知多少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都以为,我是你们的靠山,这大明的官位,予取予求,这是一部分人敌视我的原因。”

    李显穆饮下一口茶,无奈的摇摇头道:“如今内阁权重,六部尚书、侍郎、都察院以及外省大员,对此都颇为不满,自然而然的将他们自己和内阁对立起来,所以那些理学顽孽一旦开始炮轰内阁,这些人立刻跟上了团。

    理学顽孽的目标是我,这些人的目的则是内阁制度,于是双方之间一拍即合,有了这汹涌如潮的上书。”

    “内阁制度对国朝有大利,难道他们看不出来吗?”

    “当初实行票拟制度的时候,早就将内阁的利弊都讲清楚了,若是没有内阁,难不成是要宦官专权吗?”

    “当真是鼠目寸光,竖子不足与谋。”

    屋中众人纷纷义愤填膺的说着。

    李显穆却缓缓环视着众人,目光中带着一股莫名的意味,直到屋中众人都停了下来。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就算是你们之中,也有人对内阁制度不满意,尤其是我成为了吏部尚书后,就算是没有内阁首辅的位置,权力也足够大,有人认识内阁首辅的位置,可有可无,于是也希望内阁制度能取消。”

    李显穆这番话堪称是石破天惊,震得屋中众人纷纷出言解释,谁都知道李显穆有多在乎内阁制度,对于内阁首辅的重视,甚至超过了吏部尚书。

    李显穆并没有在意众人的解释,方才那番话,他可不是随意说的。

    随着票拟制度的实行,以及皇帝对内阁的重视,整座天下都看到了内阁权力的快速上升,在很多地方,六部都要仰仗于内阁,而内阁对于六部所求却很少,甚至还掌握着六部的考核。

    除了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还能和内阁大学士抗衡之外,其余四部尚书,已然隐隐落在内阁大学士之后。

    而在心学党之中,除了李显穆外,还有杨荣这位内阁大学士,心学党内部的正统派这些年渐渐势弱,就是因为杨荣愈发势大。

    甚至隐隐是心学党的二把手,一旦李显穆出现意外,从官职和权力上来说,甚至从维持心学在朝廷上的地位来说,杨荣都理应为众人之首,但其他人怎么可能服气?

    王艮作为李祺的亲传弟子,亲自在浙江、江南打开局面,心学发展到现在最大的功臣之一,现在还是工部尚书,自然不会服杨荣。

    如今升任右都御史、执掌反贪司的赵振也不会服杨荣。

    他们都认为杨荣的强势地位是依托于内阁存在,一旦内阁不存在,杨荣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二三品高官,就和他们现在一样。

    甚至因为尚书以及都御史的位置已经都有人了,杨荣可能还不如他们。

    唯有李显穆这样,无论在任何官职位置上,都立下了显赫功劳,拥有显赫声名的人,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李显穆自然敏锐的意识到了这种思想出现并蔓延开的原因——内阁大学士太久没换人了!

    内阁从永乐初年建立后,二十多年之中,只在永乐初年换过人,后来只有一批旧人进进出出,从来没有其他人进来。

    换句话说,在世人眼中,内阁尚且不算是一种常设的制度,而是将内阁和如今的这几位内阁大学士绑定在了一起。

    “就算是有些想法,也实属正常,毕竟人不患寡患不均。”

    李显穆将众人的神情收入眼中,淡淡道:“甘肃方面传来奏报,地方官员上下其手,贪污朝廷的赈灾款,我欲要向陛下上奏,派内阁大学士黄淮往甘肃担任巡抚,清查此事。

    再派内阁大学士金幼孜巡抚诸镇,而后担任辽宁巡抚,坐镇北边。

    内阁诸事忙碌,走了两人,便要再往里面填两人,届时将会召开廷议,由朝臣从朝野之中,推举三品及以上官员入阁,共襄国事!”

    轰!

    在座的众人再也克制不住心中的震惊,纷纷站起,丁零当啷的响起各种声音,杨荣刚刚捧着的茶杯,甚至直接落在了地上,可想而知听到这个消息,心中震惊到何等地步。

    这番话何止是震撼,简直就是震撼。

    若是传了出去,怕是整个大明政坛都要抖三抖,震一震。

    李显穆的肩上扛没扛着大明两京一十九省,不知道,但他身子一晃,大明江山真的会晃荡,这毫不夸张。

    轻而易举的安排两个内阁大学士,把黄淮和金幼孜外派,别人说起来可能是痴人说梦,但对于李显穆所说,没人会怀疑。

    “元辅,当真要……”

    杨荣心中有些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感觉,两位内阁大学士就这样出了阁,他和金幼孜以及黄淮是从永乐初年就共同在内阁做事。

    如今二十多年了。

    现在猛然要换人,竟然有些不适。

    可他是绝顶聪明的人,几乎在瞬间就明白了李显穆这番做法的背后深意。

    一则向天下人展示,内阁大学士是一种权位,它能进能出,能迁转诸部、能转任外省,和其他的官位并没有区别,并不是如今几位内阁大学士的专属之物,而是面向所有官员的。

    二则从内阁大学士的选取上,制造一种感觉,永乐时期的内阁大学士,是皇帝随便选择,甚至就连刚刚入仕三四年的低级官员都能入阁。

    但现在经过廷议,只有三品及以上的高官,才有资格被推举内阁,这就相当于在某种程度上,展示了内阁的崇高地位。

    “元辅此举真是高明!”

    作为内阁大学士,杨荣自然是最先反应过来的,立刻恭维道,“此举一开,必然极大削弱旁观者的敌意,甚至可以分而化之,甚至可以将政敌纳入内阁,一旦入阁,那可就不由他翻天了。

    一切权柄,皆操持于元辅手中。”

    其余众人也纷纷反应过来,齐声称赞李显穆此举巧妙。

    “这不过是第一条应对之策罢了。”李显穆淡然道:“仅凭这个,可还不够,甘肃之事,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