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科幻小说 -> 维校的三好学生-> 第220章 数风流人物! 第220章 数风流人物!
- 统正历4年初,宣冲将注意力从南边转回了北方。这又臭又长的南方战役终于结束了。
大爻中部士大夫们嘲笑,宣冲有军事实力不来争霸天下,偏要去犄角疙瘩打几个废物土著自嗨?——这是因为士大夫们误认为“他们是唯一资源”。
宣冲带着“那些刚出学堂”的学生们,在南边欺负土著“自嗨”结束后,才算是凑齐了打天下所需的一批关键骨干。
宣冲是通过机甲的快速穿梭性能,往返于南北两地;但是基本上都是每七天一趟,回来时不过是匆匆参加春祭、秋祝等重要典礼,并且确定勾决事项后,一完成后就匆匆回到极南之地。
现在宣冲终于把南边的事情给甩下了。在丁零城这大半年中,宣冲已经将一半的大爻将士打发回去,转而换上当地招募的羽族人。
丁零城中的大爻人数量逐渐下降到六百,也不再是正式军团内的人,大多数都是商队中人。宣冲只留下二十位名义上的军人,确保在变乱时,能将爻人青壮主持起来。
南疆战略收缩,撤回的不仅仅是丁零城那几百人,而是一整条战略线条。
这条线包括荆棘原的商堡,以及望凤山坡北部沿途开拓的南下土司垦拓团。
在全面后撤后,羽族和荆棘国当地的军事力量,经过了一轮替换。商道上的人种显得不那么大爻了,维持当地治安的力量主要变成了森林羽人、王国羽人和南疆百族的雇佣兵。
但是爻商通过这里时,所用的车轨,公制,以及书籍,都是与大爻内无异。
这战略彻底回收,用了大半年时间,因为后撤是这样:
1:原本在丁零城的力量,有大部分是森林羽族,这部分森林羽人撤回他们荆棘原当地。
2:荆棘原城池中,有大部分驻守军士是大爻界碑附近原住民;被征调劳役的他们要返家了。
3:大爻界碑附近,一路为大军繁忙服务的客栈劳役,抽调的是灵江南部四个郡的移民,现在也是归去了。
宣冲推进的情况是一级一级的抽水;推进时变换的是从当地招来的仆从军,只保留核心军官团。
这不是传说中亚历山大远征的模式:从老家带来几万部队,一路上人马不换,推进到了印度河流域。
所以宣冲在战略回收时,也是一级一级的把每个区域的人往回叫。最终这场大后撤,到了雍鸡关这里,足足是一万五千人从南部回来,不单单是部队,还有大批的文职官僚人员。
统正历4年上半年,从荆棘原到灵江四郡,再到奋行城;这一路上运输竹简文书的车马变得格外常见。尤其是灵江南部那些如同“孤岛”状态的聚落地,也都沾染了文气。道路上配套的驿站清空了一大块地,铺上了石块,形成了“晒书”广场。
而这么一大批人回来之后,宣冲是要为他们安排“新工作”、“新岗位”。恰逢此时,大爻这边也明朗起来。
…恭请兵主归来…
统正历3年春,北边的武恒羽在抛出了渤王一系后,向南吞并各路诸侯。
夺取爻都后,面对南方联盟起来的诸多军队,他在复水之战中派出来五万大军。这五万部队分为了七军。而他独领一军骑兵,完成了迂回包抄后,让诸侯联盟溃退。其他诸军得令乘胜追击,敌军竞相践踏,全军大溃。
旁白:为何不为一路?因为渤地的商业大户们现在调不到一处,为了不让供应粮草的大户们闹出幺蛾子,所以武恒羽不得不分军击之。
据说此战后,大爻东、南诸多兵家,不敢抬头直视武恒羽。
胜利后的武恒羽非常狂了。他禁不住渤地巨商劝说以及东市军手下的谏言,对爻都进行了大索。这不是乱抢,而是有组织有纪律的挨家挨户搜人,武恒羽的大军将青壮和女子掳走,输送到贫瘠的燕地。
而后武恒羽让显道人以及其他法师用山河之力变更进入爻都的水脉,想要将九座天宫也都带走;但是这九座天宫失去了爻都水脉束缚后,飞到了高空再也看不见。
天宫就这样飞上了天空,武恒羽自讨没趣,似乎也自我感觉到,自己行为有些缺德;故匆匆地将渤王一系放在了这萧条的爻都后,就匆忙就撤回了渤地。至于,赵诚和宣冲之间即将发生的大战,他选择作壁上观!
武恒羽做出这样的决策,是来源于麾下的谋士;当然这些谋士们眼睛里都有“蓝星星”。
谋士们劝说:“此时天下英雄唯您与赵诚。您现在声威已经名震天下,赵诚投机取巧,远不如您!您此时出手若成功也就罢了,若是稍有闪失,岂不是让赵诚夺了您的威风?
浱公在西蓄势数年,国中稳固;纵然将军您声威赫赫,为浱公长兄;但浱公属下感觉不到您的恩威,且不如先让赵诚与浱公相争,若是浱公势弱,您再出手也不迟。”
于是乎武恒羽在引导中认为:“自己不能给宣冲作先锋。”
然而实际上,武恒羽内部对救浱也不同意;渤地的巨商和大族势力们,正在消化新占领区,忙着与那些区域的世家大族们联姻、稳定地盘,这时候没空去捅赵诚一刀。
眼下天下士人在分析大势后认为:赵诚做大,必须先和宣冲一战。武恒羽认为:自己当后发制人。
武恒羽战略退让后,赵诚则是迅速派兵进入河洛,虽然没有拿下爻都,但是却在东边抢占了六座城池,部署了防御部队。
统正历3年秋,赵诚在没有人妨碍的情况下,将大爻西边半壁江山中,除了宣冲之外的七个州全部拿下。后昊成为了北方独一无二的巨头。
…大势似定?…
至于宁州那边,由于宁州岩家内部的纷争,导致宁州内部力量在内耗。
统正帝刚刚进入青少年时期,想亲政,结果插手到了纷争中;殊不知,他的行为引起了岩家内部严重反感。
这一年,他耻辱的被从宫殿中拖出来,被岩家主公逼在太庙内跪了一天一夜。
岩家这边最新继位的主公对爻君缺乏敬意,他大言不惭:“天子以为天下事,皆是自己家事;然宁州之地,亦是我家事。天子现居我家,若是对天下失信失德”!即我家负天下也。“遂将玉玺等信物夺走。
宁州在如此僭越的情况下,并没有其他诸侯势力来重新迎驾。毕竟各地从上到下,都顾着眼前事,根本没工夫抬头看。
百姓们要思考着从哪挖草根果腹;将士们在思考这几天吃的肉为什么那么酸?至于士大夫们,则思考着如何在乱世中保存自己的家族。
因为这年头,稍稍有实力的诸侯们,都已经在混战中损失了实力;且天下世家们也都看清楚了:这天下,强者可以擅专。
秩序在崩坏,天子都不长久,那么诸侯呢?
…宿敌…
统正历4年6月,玉州主城内,腾星阁中,赵诚坐在了主公位上。
他麾下的幕僚武将,比起五年前多了数十倍。这些人才们,正在积极地帮他关注着天下大势。
此时堂上所有世家人才,全部盯着东部武恒羽这位渤王。但是赵诚的目光挪向了浱、雍,夏,襄诸地。因为,他得到了线报,宣冲回来了。
赵诚喃喃的道:“你为什么要回来呢?”随后赵诚释然:“的确,这天下谋局的关键时刻,你此时现身是刚刚好。”
几年前,赵诚本是没余力理睬西边的事情。打浱州需要举国之力,需要昊国三分之一的兵力出动,且需要对东边进行足够的战略欺骗,争取半年时间。
按照赵诚的想法,再过一两年,将武恒羽东边战略力量压制一轮后,他即亲自领兵,倾三十万人马,向西将浱地一战拿下。
但是现在,在他兵马规模刚好要摸到三十万的时候,宣冲回来了。
赵诚不相信宣冲回来后,浱地会继续安稳。——他对这位兵法上与自己相得益彰的对手,是格外的欣赏。因为他知晓,宣冲那位置上换做是他,一定会对后昊动手。
赵诚现在地盘大了,却也有了当时戍帝的烦恼。此时他往往是经不住两线作战的。
过去中原地区承平久矣,兵家们普遍都很菜,但是经过这几年杀伐,都已经颇为干练了。
…断亲…
另一边,黄玉城中,一座突兀高台建立在正北方。相对于大爻都城那九个悬浮的高空宫殿,这个新建的将军台,虽然只在地面上,但是砖瓦以及建筑形制,与帝王是无二的。
这里是渤王府。原本是为了续思王所建的。而复水之战后,将续思王“送归”爻都后,武恒羽称王了,也就居住在这里。
而在统正历这几年,随着天下诸侯的角逐赛进入了下半场,能活下来的,都多多少少都被衰落的大爻王室加了封号。
这座楼台高三十丈,那乌骓在这高台上只要微微一踏风,就能载着武恒羽直冲云霄。其两侧是可以供天舟起降的。
僭越与否,只在旦夕之间。
武恒羽正看着地图,这时候看到了老家的来信,他在确定宣冲回来后,点了点头:“呵呵,终于回来了。”
随后,武恒羽的儿子武鸣说道:“飞叔那边,好像一直是没有领封啊。他没有接受封王的程序。”
武恒羽皱着眉头:“给他王他还不愿意了?”
武恒羽拆开信件,扫了一眼,先是微微一愣,然后皱着眉头道:“他算是有自知之明,哼,跑到南边溜了一圈,现在和我说要休养生息!懒驴上场屎尿多。”
一旁谋士说道:“相对于中原争霸,武源常对于南疆看的更重,自然是先南后北。”
武恒羽:“等我们打完了中原,他跑回来偷鸡?纵然赢了,天下人仍然低看他。”
…决断…
浱地,乐浪城中。随着宣冲彻底归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臣僚们摩拳擦掌的劝进;至于王府,也是现成的;浱王的封号也来了。
这几年内,宣冲早就知道统正帝给自己封了王;当然宣冲面对手下人迫不及待的后续想法,可不敢加“浱王”这个封号。
宣冲:王是要有德的。“德行”就是确保一地民心死心塌地向着自己;自己现在的功劳只是“守藩篱”。所有向南开拓和兴办工厂的利益分配上,仅仅只是让跟着自己最紧密的群体获利,完全做不到人心向着自己。
继续用将军的称号,没人会说自己,但若是用“浱王”的称号,刚好给一些人反对自己起事的理由。
宣冲这时候,不想给麾下的反对派们任何理由。
此时坚守对大爻“忠诚”的宣冲:反我就是反大爻,是逆贼,是要全体送到南边戍边的。
注:宣冲通过安全局知道现在自己治下的反贼是相当多,赵诚那里有不少“乡音”是自己治下区域的士子,这些人怎么跑到赵诚那边去?要说和浱地的那些世家没关系,宣冲是不信的。
要说开疆拓土时,宣冲也更希望用大爻的征南将军名号;因为眼下大爻境内,大部分百姓连外推的边界线在哪里都不知道。
移民充边,得需要几代人才能稳固;十几代人治理后才算把疆土收入国中。
如果自己用浱王的名义,接下来大战打败了,这个未来在史书上不一定正宗的封号,给新开的土地盖的章,怎么都显得不正规!
宣冲回归武家后,开始“靖浮言正人心”。明确对各地发文件声称自己“德薄,不配称王,只能保一方社稷”。
宣冲在各方推举下,“勉强”愿意接受“浱公”这个称号。
宣冲斟酌的这个称号,是按照“秦穆公”的功绩“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来算。
曾几何时,宣冲在下位时鄙夷礼制,恨不得天天僭越;但是现在接近不惑之年,自己做了一地之主后,开始变得恪守礼制。
宣冲:这是因为,年轻时候,不考虑代价,且自身光棍一条,僭越就僭越了,没考虑过僭越上位后,是要给手下发工资的!但现在自己家大业大,是真的要考虑给手下发工资,所以压根不敢僭越。
这不,前世老百姓们,对于尊重一个月入十几万的小老板这件事上,远不如米殴那边上心。
礼法上,就能在做事情时得到相应的社会认可。
这种情况在西方海洋重商的国度完全不存在的,例如某灯塔国,某些黑手党家族经过洗白从政,这种档次的存在,直接就能混到议院,熬到众议院院长的身份。
这在东方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甚至煤老板自己都是这种思想钢印的受众,平时吃着苍蝇馆子,泡着公共澡堂,低调得很。
回到当下,宣冲很清楚自己的“档次”!
武恒羽可以称王,武源常不可以,赵诚可以自立为王,但是宣冲不行!
这个档次是怎么决定?是争霸天下的能力,是打下几州之地的既定事实。一旦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天下士子就会将其看作可以投奔的选择项目。
宣冲到目前为止,虽然一路向南远征,但是开辟的都是蛮荒之地。内部人是非常认可宣冲兵家能力,但是天下人还没有看到宣冲的刀锋从刀鞘中抽出来!其麾下土地到现在为止,都是武撼峦打下的固有地盘的拓展。
所以固然自己现在将浱地治理的非常好,生产力推进了一大截;但实际上相对于赵诚和武恒羽来说,其实就是个钱多的煤老板。
而现在宣冲必须得用“战功”来证明,这场争霸天下的大局中,自己有把其他州收入麾下的能力!
这样才能得到更多才能之辈们的追随。
但是时过境迁,天下其他各地士子们不相信,现在已经在天下争霸下半场的时候,还有“新玩家”能入场。
因为数年前天下变局剧烈的时候,虽然是打光了内土的经济,但是各个世家士子们都站队完毕了。(这其实很坑天下士子,后半场入场,若是再来投,那就都是贰臣了。就算重新站队,有这个污点也无法爬到重要位置上。)
按照传统理论,打天下必须要得到世家们支持,否则就算拿下一个地方,土地没法丈量,税收无法统计,只能暴力征收,最终也会由于不能长久统治而离开。
东方这个地方,只要土地这个生产资料在,哪怕只残存几十户都是能休养生息过来的。
对于逐鹿者们来说,天下永远不缺种田人,但自己的帝国缺的是统计该地生产资料产出的人才。
现在士林们不相信,宣冲错过了上半场,还能继续逐鹿!
…猎鹿的可以是诸侯之剑,也可以是教书的戒尺…
宣冲来到了官署,武俱往已经在了,连同大大小小上百个负责人,都在配合宣冲核查现在积攒的国力。宣冲翻阅这些年钢铁,青铜,粮食,以及开建的道路统计数据后,对武俱往等人露出笑容,缓缓道:“诸位,天下皆不识尔等之英!接下来我们要把工作重心从南疆转回到北边。”
武俱往等目光一亮,齐刷刷看着宣冲。
宣冲对武俱往,以及他身后的人,语气轻朗且带着一丝兴奋地朗诵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自己培养的这些人,要对天下人亮出数值了。
所有青年们对着宣冲那包含期待的目光,心中燃起了炽热。
尤其是武俱往回忆起自己当年在爻都和宣冲见面,以及这些年来,随身教导的点滴记忆;当初宣冲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在今天看来,这期许在十几年前就种下了!相对于其他人现在心里涌出的“报效”,武俱往心中明白了“士为知己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