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武侠修真 -> 我才是徒弟们的随身老爷爷?-> 第八十四章 入学考试题

第八十四章 入学考试题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安排好传送阵的事,张承道就拉着徐温专门和他讲起了有关白石仙道大学的事。

    因为刚开始招收的学生都是从考中举人的里面招,所以生源其实非常有限。

    毕竟按照惯例,乡试是每三年才考一次。

    而且秦晋两地人少,还比不得萧国和楚国两成大小,每次乡试,全国各地加起来能有个两三百人就不错了,还要再去掉一批参加殿试、入朝为官的。

    这些人中,还会有许多并不愿意修仙的——

    这么说或许有些奇怪,但“修仙”这个词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太陌生了。

    这个世界的人对“仙”并没有什么概念,而“修仙”意味着什么,就更没有概念了。

    什么长生不老,什么元婴大乘,其实都是现代各种赋予的概念,对于幻想文学尚处于贫瘠阶段的社会,“神仙”是什么,“修仙”又是什么,大多数人其实根本无法理解,乃至认为只是比武道武者更厉害一点罢了。

    所以,相比起什么“白石仙道大学”这种完全陌生的体系,更多人还是愿意在已经熟知和验证过可行性的传统科举里竞争,大约只有最早接触了一点所谓的仙道的朝廷官员家族里出身的子弟,和实在囊中羞涩、很难负担继续科举的费用和学费的群体,才会尝试这所学校。

    而这样的群体,加起来就更少了。

    并且张承道也不打算来者不拒,而是明确要求,就算是招生,也需要一个简单的考试。

    自然,考的既不是之乎者也,也不是像白石仙宗的仙缘大会那样的试炼大阵,而是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应用题”在这个时代还有个名字,叫“策论”。

    这二者当然并不完全等同,只是相似,都是考察一些针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策论都是殿试才会出的考题,而且既然叫“策论”,肯定是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根据考题破题、引经据典,然后再提出一套虽然不一定可行但乍一看一定能说得过去的解决方案,最终完成一篇文章。

    但张承道可没兴趣看文章,所以白石仙道大学的入学考试不仅只有三道“应用题”,而且还在题目之后明确提示了每道题作答的字数不可超过1000字。

    这个字数是绝对不可能写一篇策论的——简略版的也不可能。

    甚至为了不让考生误解答题模式而水字数,张承道甚至专门给出了例题和答题模板:

    【例问:若在学校派遣的采集灵草的任务过程中,发现了一种书本里从未记载过的草药,且根据经验,有很大概率是灵草,该如何作为……】

    【例答:先小心观察其特征和生长环境条件并进行总结和记录,然后标记好位置,避免进行破坏性的采摘,应快速回校求助师长汇报,再……】

    张承道故意让这几道题和例题的答案看起来足够直白和通俗,用词甚至完全是口语式的白话,不进行任何修饰,也没有引经据典。

    而三道“应用题”也非常简单,分别是:

    【问:假如在接受学校派遣的野外任务过程中,遇到了凶残的妖邪魔修,且正在某村中横行非为,请问该如何作为?】

    【问:天地间灵气复苏,万事万物将逐渐生灵,而朝廷也渐渐并不需要凡俗粮食和布匹作为赋税,那么是否需要改革赋税?又当如何改革?】

    【问:仙道修行艰难,但却是煌煌大道,今天地间灵气复苏,朝廷是否需要鼓励甚至组织民间成规模地修仙,又该如何平衡拥有灵力的修士和普通百姓之间的差距?】

    虽然这三道题核心内容非常简单,但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科举那套风格的举人们来说,光是辨认这三道题所描述的意思,就十分艰难了。

    而且在考卷中,张承道还特地令负责此事的王延庆将“可三题择其一作答,亦可三题皆答,取三题中最优者计”一句标注上。

    众所周知,如果只说“可三题择其一作答”,那大概率大部分人都会只答一道题。

    一旦加上“取三题最优者计”,那几乎所有人都会将题目全部作答了。

    而张承道要的就是全部作答。

    因为这三道题各有各的侧重点,它们的目的其实并非是“择优”,而是“排雷”。

    通过考生字里行间的语句,就能窥见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变革”究竟持怎样的态度和理解,又是否会是自己能用的人才。

    天赋点在修炼上的人,白石仙宗负责教导就够了,白石仙道大学虽然名为“仙道大学”,实际上其实是思想教育机构,专门用来培养新一批能被“洗脑的”、得用的政治和管理人才。

    ……

    “荒谬!如此荒唐之题,如何称得上是题!?”

    月底,刚结束完入学考试,第一时间拿到考题的一位李姓大臣把桌子拍得啪啪作响,脸都气红了。

    改朝换代他忍了,裁撤六部官吏他忍了,废朝廷而兴分封什么城主他也忍了。

    可如今这所谓的“白石仙人”竟然要如此破坏儒道,破坏“自古以来”的读书人的规矩……

    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修仙修仙修仙!不就是活的长了些的武者!修个屁的仙!还要将这一套搬到朝廷中来!他这是想做甚!?是打量着想将我等‘凡夫俗子’都赶出朝堂,把那些‘武者’拉到朝堂里做事,再让寒窗苦读几十年的天下学子都成了笑话么!?”

    听到李大人的抱怨,官署中众大臣吓了一跳,纷纷劝了起来——

    “可不敢胡说,可不敢胡说!”

    “宗主也未必是这个意思,我看李大人是多虑了!”

    “李大人怕不是吃醉酒,还没清醒罢!”

    “仙威难测,李大人如何揣测起了圣意?不妥,不妥!”

    李大人黑着脸,冷哼一声,一拂衣袖,口沫横飞:“哼!一个江湖门派的掌门,不过是比大宗师厉害些,你们就怕成这个样子!”

    李大人越说越不屑,甚至对着官署中众人都指着鼻子骂了起来:“尔等都是一群软骨头!自古以来,以武道之修为登帝王之座而德不配位者,都是什么下场,你们莫非不知?真是可笑!”

    “嘿嘿!”

    话音才落,就听得有大臣竟也不顾平日的情分,翻着白眼嘲讽道:“李大人如此说,不过就是因为垂垂老矣,不能修仙道,又不甘将来被修仙道的官吏挤下位置去……”

    说着,那人捋着胡子,甚至笑了起来:“嘿嘿,真是可笑,当这天下是你李家的天下不成?君上都驾崩了,大周国都亡了!你李氏还在做什么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美梦不成?”

    李大人被说中的心事,气得指过去的手指都在颤抖:“你!你你你!你莫要血口喷人!有辱斯文!实在有辱斯文!”

    “嘿嘿,血口喷人?有辱斯文?也不知方才是谁在那里先以下犯上,满口屎尿屁对宗主大不敬的!也就是宗主胸怀宽广,不计较这些,若是还在周朝,你这舌头都要让拔了去!”

    那人允在穷追猛打,嘴巴一张一合的,挤兑李大人挤兑个没完:“而且,只有你这般食古不化的老东西,才会以为那百城大计是什么分封!

    “依我看,宗主出的这种题,实在好得很,官吏治理地方,就得令百姓听懂!更深的学问自有翰林院的大人们去钻研,而你我一般在朝中做事的,合该事事以百姓为先,也应当事事循百姓之例!”

    李大人气极反笑:“从前倒没看出崔大人还有如此好口才!说的如此大义,老夫倒要看看你们这群出身关陇贵胄的,将来如何自处!”

    说完,他愤而将官帽一摘,竟大踏步地就离开了官署,显然是打算辞官了。

    然而,他前脚刚走,后脚众人就摇着头,叹息着,互相聊了起来。

    “这李大人真是可笑,我家不过是秦北养马的,如何就成了关陇贵胄了,他怕不是将旁人都当成了他自己了!”

    “是啊,下官祖上三代,做过最大的官也才是个地方上的主簿,哪里比得上李大人家良田千倾的权势!李家那可是一宗近万室、烟火皆相连的世家大族!”

    “我家祖上倒是出过驸马,可那都是前朝时的事儿了,大周立国时,我家祖上都给让流放秦南之地了,哪儿还算是什么贵胄,若非赶上大赦天下,差点都要算成罪奴之后了!”

    “是极是极,咱们这些在官署里做事的,有哪个出身高贵了?唉!怪不得李大人一向瞧不上咱们!”

    “倒也不见得,似乎小王大人就是晋阳王氏出身?”

    “哎哟!可不敢胡说!我虽祖籍晋阳,只是和那晋阳王氏本家一表三千里!哪里扯得上关系哟!”

    “咦?不对吧?小王大人,你既然也姓王,就算和晋阳王氏联系不紧密,也当是堂亲才对……”

    “咳咳,都差不多,都差不多……”

    ……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