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武侠修真 -> 我才是徒弟们的随身老爷爷?->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万万不可

第一百二十九章 万万不可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准确地说,也不全都是匠人。

    上次大朝会的时候,张承道专门提出了“全面安置计划”,准备从长安城起,挨个去处理。

    虽然受限于人手情况,眼前只把长安城这边搞定了,但这个政策,同时也给长安城带来了大量的“惰性劳动力”。

    也就是所谓的小群体社会惰化的现象。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乞丐和一些无恒产的小混混,这个群体哪怕在现代,也让世界上所有的政府都为之头疼。

    只不过东大本着人文关怀和授人以渔的原则,一点点治理干净了,而西大那边却因为政体形态问题,根本没有考虑过从根本上解决这件事,也就成了导致严重社会治安问题的原因之一。

    而张承道嘛……

    抄作业还是会的。

    所以他先是将长安城列为“试点”,然后搓了一堆用料非常廉价的【茅草屋】,属意才上任城主没多久的宋城主找了个地方——就是长安城东大街南边的信义巷附近,把一堆“危房”和乱七八糟的草棚子都取缔,改建成了上百间【茅草屋】,给原本居住在此地的百姓免费换了房子,这个地方也改名为“安置巷”。

    除了作为安置房的【茅草屋】,张承道还专门搓了一间改造成集体住所的【宗厅】,把原本摆放着牌位的地方都换成了大通铺,然后放在了安置巷的深处,再和两间【茅草房】一起,合而成院,取名为“养济院”,专门收留严重智商残疾和无自理能力的老人与幼童,再增设养济院院长的官职,设为九品,负责照料这些人,由仙庭统一拨钱维持。

    养济院中除了大通铺房和两间用于住“管理人员”的【茅草屋】外,还有用来做大锅饭的【火灶房】、储存粮食的【粮仓】、一口【水井】和一个【石磨】,连桌椅都摆了两套,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了。

    其实张承道本来可以用更好的材料去搓【石瓦房】、【谷膳房】之类的建筑的,但是这是兼代了孤儿院功能的“救济中心”,而不是让人享受的,所有东西是保障最低标准的,所以茅草顶的屋舍,对这群一直以来只能瑟缩在草棚子和墙根底下的人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标准了,足可以使用推广——也能令一些偏远贫困的地方官府也负担得起。

    这个举措,成功将一堆原本在城中游荡、无所事事的乞丐流氓给薅了过去,录了户籍,算是将他们给盯上了。

    因此还打击了好几个小混混帮派的窝点,抓了几个做黑色皮条生意的牙人——也就是拐子,救了好几户人家的孩童和妇女,城内治安显著上升,宋城主近来走路都带着风,满面红光的。

    很多时候,无恒产的人,就没有恒心,也就没有招工的愿意用他们,这才导致这些人的恶性循环。

    就像西大,许多衣冠楚楚的中产一夜之间破产,因为没有住处而无法找到工作,因为没有工作,又无法租住房屋,以至于最后只能流浪街头。

    这些事当年张承道穿越前也是亲眼见过的,而除了西大外,不少国家的政府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居然是发放救济金,或指望宗教免费发放食物——当然,领不领得到还两说。

    当然了,导致这种恶性循环的原因不止是这个,还有滥用的药物、无作为的保险公司等等,但是主要原因,还是很简单的三个字:没工作。

    所谓的“全面安置计划”,除了给这些人最基本的住所保障外,还会帮助他们进行稳定工作。

    像还在建造中的长安城客运传送站,其中许多小工,就是这些人。

    长安城客运传送站的经费还算充裕,是以张承道专门点名,要求暂时性工钱日结,就是为了方便这些刚被安置的人解决燃眉之急。

    不过不是所有被安置的流民和百姓都愿意做活的,有不少人穷困潦倒,还真就是因为懒,哪怕在现代,这种人也屡见不鲜,比如将政府免费发放用来养殖的鸡崽直接卖了换钱或者吃掉,又或者政府提供的工作完全不去做等等,每天就躺在床上,等着一线的工作者给他们打扫卫生、提供食物……

    偏偏对这种人,本着人本主义关怀的现代社会还对其毫无办法,基层工作可谓是艰辛无比。

    但是在古代嘛……

    宋城主可不会惯着这种人。

    确实有两个地痞无赖既不想做活,又想纯享受崭新的屋舍,再加上两人都是有手有脚的,于是宋城主干脆就将这两人送去了军中当劳役。

    这件事倒是往上面报备过,张承道虽然有些不太支持这种做法,但是一时间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法子来,就只能默许了。

    不过,其实大多数人,只要有了恒产,有了生活的希望,其实还是愿意好好生活的,真正太懒或是一点也没有自理能力的,大多已经被古代这种残酷的社会淘汰了,所以安置巷上百户人家里,也就那么两个不好搞的。

    常平安对这些政令一无所知。

    他此前一直被张承道支使得像陀螺一样忙个不停,也就根本没工夫关注这些事。

    而有关安置巷的这种地方性政令,除非是真正的受益者,否则大部分人其实都不会关注,白石仙宗的弟子们,自然就无从得知了。

    开朝会的时候,常平安是不能参与的。

    他虽然是张承道的亲传大弟子,却只相当于白身,如果让作为白石仙宗的弟子可以轻易就能参与政事的话,就是给张承道一点点自上而下缓慢改革的仙庭政治埋下了隐患。

    当初无论是纥石烈突地还是凌霜等人,都是张承道专门给了个临时的官职,才授予其参与政事的权利的,现在张承道当然也可以给常平安随便按个职位,什么中书舍人、翰林待诏之类的,但是没必要。

    所以张承道开朝会的时候,常平安就百无聊赖地等在官署中。

    从早一直等到了中午,官署中的小吏甚至专门热心地给常平安分了一半自己带的饭,朝会还没开完。

    到了下午,吃过饭以后的常平安在透过窗户射进来的阳光下昏昏欲睡,才终于得到了让他去大兴殿的消息。

    大兴殿中,众朝臣已经退去,留下的只有十来个。

    和常平安想象的庄严肃穆的场景不同,除了主位上的自家师父不动如山,这十来个大臣坐得三三两两的,还凑在一起叽叽咕咕,气氛也一点儿都不紧张。

    这段时间以来,连总是装睡的赵侍中,都渐渐地被高效率的仙庭所感染,也不怎么装睡了,甚至还积极奔走起来,有时更是主动替张承道查漏补缺,总算是被“感化”了。

    其实赵侍中也好,其他一些渐渐开始投入工作状态的朝臣也罢,并不是被张承道“感化”的,而是处于一个高效运转的氛围下,被裹挟着一点点支棱了起来。

    就像中学时,只要进了重点学校那种卷得不行的尖子班,被裹挟着不学不学,也捎带着学了点,当初懒得不行的张承道,就是这么被裹挟着考上不错的大学的。

    所以,许多小官小吏在张承道高福利高待遇的激励下,头顶又吊着升官发财的胡萝卜,干活分外积极卖力,也就渐渐裹挟着那些得过且过的朝臣也跟着用了点心。

    这样其实是最好的,至少代表将来换人也不用大换血了,张承道乐见其成,也愿意给这些肉食者一个机会。

    “平安,你就坐那里旁听就是。”

    张承道随手指了个后面的空几案,便继续回过头来,和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商议有关刑律的事。

    严格来说,理论上只有刑部才负责修订律法,实际上却一般由丞相负责,有时候尚书台和门下省也会参与。

    但张承道觉得,这种专业性太强的东西,还是应当交给专业的人来处理,况且修律,肯定不能只让一个机构去,这才将大理寺也算了进来。

    在另一个时空的明清时期,就会发展到三法司共同联合参与(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只不过张承道一个普普通通的现代牛马,对这些也不了解,只能尽可能用自己信息大爆炸时代吃到的部分信息红利去分析并安排。

    常平安来之前,张承道已经大致和众人说明白了有关“专利法”的内容,还是刑部尚书一下子就抓住了重点,拱手道:“这‘专利法’,臣已大概明白了,不过若是如此,岂非要新增设不少人手,用来协助商贾登记‘专利’?”

    张承道叹了口气,点头道:“是啊,这些还要新立一个部门,专管这些,辛苦中书令和赵侍中仔细斟酌一番……”

    想要把这个时代的社会进程和政治体系拉后一千多年,确实太困难了,哪怕硬性条件粮食产量和交通等问题明显可以慢慢解决,也太困难了,张承道已经觉得有些疲惫了——心理上的疲惫。

    张承道说着,沉吟一瞬,终于还是张口补充道:“此外,这件事也引出来一件新问题,大家多想想,看看这税制该如何改革。”

    “万万不可!”

    “农税乃立国之本,更是祖宗之法,如何能轻易变动?”

    这回,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反对起来。

    张承道早就透漏过想废除农税的口风,又在纥石烈突地新打下来的关陇地区几乎放弃了农税收入,只留下了少部分作为地方财政的周转资金,反而并不要求上缴国库,这件事无论是中书令还是赵侍中,都是明确反对过的,除了一个根本在这方面说不上话的国子监祭酒王延庆,几乎大部分朝臣都呈反对姿态。

    理由很简单,农税没了,国库从哪收钱?官员的俸禄又从哪里发?

    这可是关系他们身家命脉的东西!

    这个时代的人对税收的概念只停留在农税、人头税(口赋、算赋)上面,增值税、消费税等等就完全不懂了。

    增值税这种流转税作为现代大多数国家的主流税种之一,其优越性十分明显,张承道肯定是想抄作业的,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也不懂!

    他最懂的只是所得税,无论是个人所得税还是企业所得税,他还勉强知道一些,毕竟当牛马的时候也接触过,但是什么增值税、消费税,他顶多知道大概有这个东西,也大概知道其最基本的原理,但是具体如何运转,如何投入社会操作,他就完全不懂了。

    可他现在是白石仙宗的宗主,他不能不懂。

    所以张承道便等众朝臣都激动得反驳完,才缓缓道:“我当然知道农桑为国之根本,也正因为农桑乃国之根本,才应当给予最大的支持,取消农税,就是意在于此。

    “至于你们所说的国库,我只说取消农税,又没说其他的税不收。”

    赵侍中忍不住追问道:“宗主的意思是,加重口赋和算赋?”

    他眉头深皱,满脸的不认同,乃至眼神里带着一股莫名其妙的蓄势待发,就好像只要张承道敢点头承认,他就敢跳起脚来反驳一样。

    “非也,人头税也尽数取消,这才是鼓励生育的最好的法子。”

    张承道摇了摇头,看着众人越皱越深的眉头,终于补充道:“以间接税代替直接税,诸位也都知道盐税是如何运作的,当然,我的意思,也并非是要官府售卖高价盐,实际上,高额的间接盐税我也准备逐步取消……

    “真正应当推广的,乃是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印花税等等,所谓流转税,就是商贾在制造、卖卖等流通过程中,以营业额为征收对象的税,这种是对百姓的间接收税,与从前的商税有一定的区别。

    “所得税,则是对个人或集体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总收入进行征收的税……

    “至于财产税,就简单多了,就是对财产征收的税,萧国从前就对此征税过重,曾闹出不少民乱来。

    “印花税是商贾之间或交易双方之间签订的契约,使契约具有官府认可的效力的行为,所征收的税……

    “不过这些都是蝇头小利,真正的主要税收,还是要看流转税和所得税。”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