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640章 慧眼识玉!安南布政班底! 第640章 慧眼识玉!安南布政班底!
- 早在冯胜与傅友德率领大军“追着”胡季犛残军四处奔袭时,朱高炽便已在升龙府的帅帐中开始思考一个更为长远的问题——如何治理安南。
他深知,打天下易,治天下难。
如今安南的军事反抗虽已基本平息,但要让这片土地真正安定下来,让百姓真心归顺大明,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更需要一批得力的官员去执行。
因此,在战事尚未完全结束之际,朱高炽便已提笔给南京的朱元璋写了一封奏折,言辞恳切地请求老朱从全国范围内调派一批贤才来安南任职。
奏折中,他明确点了三个人的名字:交趾布政使黄福、交趾按察使暴昭、交趾指挥使盛庸。
对于朱高炽的请求,朱元璋与太子朱标都没有拒绝。
一来,他们深知朱高炽一向具备精准的识人之明,他所推荐的人,必定有过人之处;二来,治理安南确实是重中之重,需要有能力的人去担此重任。
接到圣旨时,黄福还只是山西清源县的一个小小主簿。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在清源县任上颇有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虽然官职低微,但他的才干早已通过地方官的举荐,传到了京城。
暴昭与盛庸则是另一番经历。
几年前,朱元璋下令开发岭北行省,号召天下贤才干吏前往建设。
暴昭与盛庸虽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响应号召,毅然前往。
在岭北的几年里,暴昭负责司法监察,他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严惩了一批贪官污吏,为岭北的稳定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盛庸则负责军事防御与屯田事宜,他不仅带领士兵开垦荒地,发展农业,还多次击退了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保障了当地百姓的安全。
两人在岭北闯出了不小的名头,深受朱元璋的赏识。
接到调令后,黄福、暴昭、盛庸三人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启程前往安南。
与此同时,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以三人为首,从全国各地的官员中精挑细选,又选出了三百名有才有德、经验丰富的干吏,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安南治理团队”。
在广平镇大屠杀发生之前,这支团队便已成功抵达了安南的都城升龙府。
朱高炽一直将他们安置在驿馆中,没有急于安排工作。
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直到广平镇的消息传来,安南境内的反对势力被彻底清除,他才觉得,是时候开始对这些官员进行最后的考察和任命了。
这一天,升龙府的帅帐内,朱高炽与朱雄英端坐于上,帐下两侧整齐地排列着黄福、暴昭、盛庸等三百余名官员。
朱高炽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各位大人不辞辛劳,远道而来,助我大明治理安南,我在此深表感谢!”
“皇爷爷与太子殿下虽已对各位进行过筛选,但我与太孙认为,治理安南事关重大,仍需与各位亲自接触一番,以便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接下来,我们会亲自面试各位。从黄福大人开始,依次上前答话。”
第一个被点到名的,便是黄福。
他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到帐中,躬身行礼:“下官黄福,参见殿下、皇太孙。”
朱高炽点了点头,语气温和地问道:“黄大人,本王听说你在清源县任主簿时,当地遭遇旱灾,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最终成功缓解了旱情,还让百姓获得了丰收。我想知道,如果你出任交趾布政使,掌管交趾的民政与财政,你会如何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
黄福抬起头,眼神坚定地回答:“回殿下,安南地处热带,雨水充沛,但水利设施却十分落后。下官认为,要发展农业,首先要兴修水利!可以组织百姓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和灌溉渠,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及时的灌溉。”
“其次,要推广大明先进的农业技术,比如高产的农作物品种、改良的耕作方法等,提高粮食产量。同时,要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
朱高炽微微点头,又问道:“那如果遇到当地百姓不配合,甚至抵制这些政策,你会怎么办?”
黄福沉吟片刻,回答:“下官认为,百姓不配合,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政策的好处。下官会派人深入民间,向百姓宣传政策的利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会选取一些试点地区,先将政策推行下去,让百姓看到实际的好处,这样他们自然会主动配合。对于少数故意抵制的豪强地主,则会依法处理,绝不姑息。”
朱高炽与朱雄英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满意之色。
接下来,朱高炽又问了黄福关于安抚流民、发展商业、兴办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黄福都回答得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见到这一幕,朱高炽心里面也总算是松了口气。
毕竟黄福就是大明第一位交趾布政使,而且做得极其出色。
历史上在永乐皇帝郡县安南后,当时局势初定,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愈合,各地零星的反抗时有发生,而百废待兴的政务却更加繁重复杂。
黄福深知,要稳定局势,必须先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没有照搬大明内地的治理模式,而是随事制宜,根据安南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使得各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上疏朝廷,请求统一交趾的赋税标准,并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酌情从轻征收。这一举措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欢迎,极大地缓解了因战争和统治更迭带来的民怨。
交通不便也是当时治理安南的一大难题。黄福请求在沿江地区设置卫所和驿站,既加强了军事防御,又方便了官方的沟通交流和文书传递,同时也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往来。
军队的后勤保障是稳定统治的关键。黄福开通了经常性的盐业交易,通过官方调控,既保证了食盐的正常供应,又为军队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使得军队的储备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针对官员俸禄不足可能导致的贪腐问题,黄福提出以公田的收入来补充官员的俸禄,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官员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的滋生。
在粮食供应方面,他请求广州调拨二十万石粮食通过海运补给安南,这一请求也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粮食短缺问题。
除了这些经济和军事上的举措,黄福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和社会治理。他对交趾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户籍编制,为后续的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他制定了合理的赋税制度,确保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他还积极设置学校,安排教师,推广大明的文化知识,努力促进文化融合。
为了让百姓真正理解和接受大明的统治,黄福数次亲自深入民间,向当地民众宣谕朝廷的德意,解释各项政策的目的和好处。同时,他还严格约束下属官员,严禁他们扰民,一旦发现有官员欺压百姓,便严惩不贷。
在黄福的努力下,交趾境内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百姓的生活也日益改善。
以致于到了黄福卸任时,他在交趾任职长达十九年。
当他离任的消息传开后,交趾民众扶老携幼,号泣相送,人群绵延数十里,足见这位贤才在百姓心中的威望和他卓越的治理能力。
此刻的黄福虽然还很年轻,但年轻也有年轻的好处,他少了一些因循守旧的束缚,多了一些敢闯敢干的劲头与干劲,正是年富力强、能够大展拳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