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641章 群英荟萃!安南的新生!

第641章 群英荟萃!安南的新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面试完黄福,朱高炽又召见了暴昭。

    他问道:“暴大人,你在岭北时以执法严明著称。安南刚刚平定,人心未稳,难免会有不法之徒趁机作乱。如果你出任交趾按察使,你会如何维护当地的社会治安,确保司法公正?”

    暴昭回答:“回殿下,下官认为,维护治安,首先要加强巡查,严厉打击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同时,要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加强对人口的管理,防止不法之徒藏匿其中;在司法方面,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管是大明官员还是安南百姓,只要触犯法律,都要一视同仁,绝不搞特殊化。同时,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防止他们滥用职权,贪赃枉法。”

    朱高炽点了点头,对暴昭的回答也十分满意。

    暴昭,历史上一位令人惋惜的贤才。

    他为人刚正不阿,性格耿介,有着高尚的气节,生活上极为清苦,常穿布衣、着麻履,以清廉节俭闻名于世。

    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清廉的品行,他官至刑部尚书,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大臣。

    然而,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靖难之役中,他坚定地站在建文帝一边,与燕王朱棣的军队对抗。

    当朱棣最终攻破南京,夺取皇位后,暴昭被俘,朱棣欣赏他的才华,想让他归降,为自己效力。

    但暴昭却坚守气节,宁死不屈,拒绝向朱棣低头。最终,他被处以残酷的磔刑,壮烈牺牲。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风骨,成为了历史上一个令人敬佩的悲剧英雄。

    最后,朱高炽召见了盛庸。

    “盛将军,你在岭北既有军事防御的经验,又有屯田的经验。安南边境并不太平,时常有真腊、暹罗等国的势力骚扰,境内也可能存在残余的叛乱分子。如果你出任交趾指挥使,你会如何加强安南的军事防御,同时兼顾屯田生产?”

    盛庸回答:“回殿下,下官会首先整顿安南的驻军,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会在边境重要地段修建防御工事,比如城堡、烽火台等,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抵御外敌的入侵。在屯田方面,会组织士兵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不仅可以解决军队的粮草供应问题,还可以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此外,还会招募当地百姓加入军队,组建地方武装,共同维护地方安全。”

    盛庸,这也是一位悲剧人物。

    在靖难之役中,他起初是南军的重要将领,多次率军与朱棣的北军作战,甚至在东昌战役中取得大捷,一度让朱棣陷入困境。

    然而,随着战局的变化,南军最终失利,建文帝政权崩溃。

    朱棣登基后,盛庸选择了投降,虽然他被任命为历城侯,继续镇守淮安,但他毕竟是前朝的降将,始终未能得到朱棣的完全信任。

    不久后,便有人弹劾他心存怨恨,图谋不轨。

    盛庸深知朱棣的猜忌心极重,自己处境危险,最终选择了自杀,以悲剧收场。

    毫无疑问,不管是布政使黄福,还是按察使暴昭,指挥使盛庸,都是难得的贤才干吏。

    而且三人年纪相差不大,都不过三十几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这也是朱高炽精心挑选的结果。

    安南局势复杂,年岁大的官员可能更有经验,但也会多些暮气,缺乏开拓创新的闯劲。

    他们往往习惯于按部就班,对于安南这种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新征服地区,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

    而黄福、暴昭、盛庸三人,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既有一定的为官经验,又充满了激情和干劲。

    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治理方法,更适合应对安南复杂多变的局势。

    同时,三人年龄相仿,更容易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安南的治理工作。

    面试结束后,朱高炽与朱雄英在帐后进行了商议。

    “高炽,这些官员确实都是难得的人才,尤其是黄福,思路清晰,务实肯干,看来你没有选错人。”朱雄英感慨地说。

    朱高炽微微一笑:“这些人都是皇爷爷和丧标精心挑选出来的,自然不会差。不过,治理安南并非易事,我们还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信任。接下来,就按照他们的专长,尽快任命官职,让他们各司其职,开始着手治理安南吧。”

    “好!”

    很快,朱高炽便下达了任命诏书:任命黄福为交趾布政使,掌管安南的民政、财政、农业、商业等事务;任命暴昭为交趾按察使,掌管司法、监察等事务;任命盛庸为交趾指挥使,掌管军事、防御、屯田等事务。

    其余三百余名官员也根据各自的专长,被分配到了安南各地的府、州、县任职。

    一场大规模的治理安南行动,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黄福、暴昭、盛庸等人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们上任后,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开始推行一系列旨在稳定局势、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政策。

    布政使黄福将民政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他亲自带领数十名官员,历时两个月,走遍了交趾的四十八个府州。

    每到一处,他都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当地的人口、土地、物产等情况。

    白天,他带领官员统计人口数量,登记每户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信息,为制定户籍制度打下基础;晚上,他则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对着油灯整理资料,绘制鱼鳞图册。

    鱼鳞图册详细标注了每一块土地的位置、面积、地形、土壤肥力等信息,为后续的赋税征收和土地管理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在他的努力下,交趾的户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很快建立起来,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察使暴昭则将司法公正和法治宣传作为首要任务。他率领麾下的监察御史和司法官员,深入安南各地的乡村和市集,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讲解大明的律令,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以及违法后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同时,暴昭还下令在各地设立诉讼点,方便百姓告状申冤。对于百姓举报的不法之徒,无论是大明官员还是安南当地的豪强地主,他都一视同仁,严厉查处。

    在短短一个月内,他就严惩了五十余名贪赃枉法的官员和为非作歹的豪强,极大地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指挥使盛庸则将军事防御和社会治安作为核心工作,他率领明军将士,对安南境内的流匪盗寇和散兵游勇残余势力展开了大规模的清剿行动。

    针对流匪盗寇多藏匿于山林和偏远地区的特点,盛庸采取了分路包抄、重点清剿的策略,他将大军分成若干小队,深入各个山林,对盗匪的巢穴进行逐一扫荡。

    对于那些负隅顽抗的盗匪,他下令坚决予以剿灭;对于那些愿意投降的盗匪,他则采取了宽大处理的政策,将他们遣返回乡,让他们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在清剿散兵游勇残余势力方面,盛庸更是毫不手软。他通过张贴告示、悬赏通缉等方式,鼓励百姓举报残余势力的下落。

    在他的严厉打击下,安南境内的社会治安很快得到了改善,百姓们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在三人的努力之下,原本饱受战祸的安南之地,似乎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