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第392章 没有退路可言

第392章 没有退路可言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海雾如铁幕般笼罩着黄泽岛,凌晨五点多点的海岸上还是蒙蒙的漆黑一片,但禺谷基地却亮如白昼。

    巨型塔吊的探照灯刺破夜幕,将盘古堆钢筋骨架的影子狰狞地投在崖壁上,这里的施工人员正加班加点的干着。

    不过忙碌的也不只是施工人员,整个基地自洛珞这个总设计师,魏晓峰这个副总师,以及总、副总工程师,都起了最以身作则的带头作用。

    禺谷站的指控中心偌大的空间里,除了几处闪烁着幽光的服务器指示灯,只有洛珞所在的主控台区域是亮的。

    此刻他不仅已经起床,甚至人都到了指控中心,正凝视着大屏幕上的一排数据。

    屏幕上并非动态的工程画面,而是如瀑布般倾泻的复杂数据和图表。

    各种符号、参数、曲线,密密麻麻却又井然有序地排列着。

    房间里也只有主机运行的轻微嗡鸣声——他正在通过数字化模型进行核心参数的例行检视。

    这是洛珞早已养成的习惯,早上起来先来中心看下昨晚的数据,确定没问题后再吃早饭,开始上午的工作。

    洛珞调取着不同层级的数据流,神情十分专注,丝毫没有因为早起而有任何的困倦,他早就喜欢这样的生活了。

    除了刚过去的春节,他在除夕夜跟家人守岁,第二天好好补了个觉,回来之后就又恢复了这样的生物钟。

    所以即使在这个基地大部分人都还在沉睡的时间,他的精神也高度集中,眼中映照着屏幕跳跃的光点。

    屏幕上掠过的是经过推演后的超导磁体应力分布图、冷却剂循环效率评估表,以及最新的海平面与地质沉降监测数据。

    “潮汐力修正参数误差导致基桩偏移0.3毫米。”

    他指尖轻划,数据流瀑布般倾泻:

    “现在重算:引入非线性海浪湍流系数Κ,调用‘烛龙’气象卫星近十年台风眼涡旋数据……”

    “好的,洛总。”

    一旁的工程师应道。

    一个保温杯放在操作台的角落,隐约飘出些微中药或是清茶的味道,这是他的医疗组给他专门调配的“特制饮品”,他至今也不知道什么配方。

    不过喝完身体都暖暖的,即便在这样的冬天的户外,他的手脚也是热的。

    旁边摞着几份打印出来、标记着“待核”字样的工程图纸和进度简报。

    他偶尔停下手指的操作,拿起保温杯喝上一小口,视线却从未真正离开那些跳动的曲线。

    没有惊天动地的波澜,没有紧张刺激的倒计时,这只是又一个在禺谷、在盘古堆工程无数构件之上进行微调与校验的普通清晨。

    是的,这就是他每天工作的日常。

    伴随着建堆逐渐走上正轨,每天的工作其实都是平淡且枯燥的持续着,计划早已清晰明确,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就好。

    屏幕上的数据洪流就是他的战场,严谨的逻辑就是他的武器。

    他像一个精密的工程师,更像一个与抽象模型无声对话的数学家,确保着那承载着人类希望的“人造太阳”每一块基石都牢固、每一次计算都精准。

    他要做的就是严谨再严谨,精确再精确。

    所以说他的任务,就像是最后一道保险,他感觉枯燥才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在建堆的时候,都能发生让他感觉有挑战性的事,那怕是整个项目都摊上大麻烦了。

    很快,当最后一行修正参数确认无误并加密上传至工程数据库时,屏幕上的数据流渐渐平稳下来。

    他向后靠进椅背,捏了捏眉心,眼底这才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但更多的是完成例行工作的平静。

    窗外,天色已微微泛青,新的一天工程即将如火如荼展开。

    洛珞站起身,整理了一下桌上的图纸,走向餐厅的方向。

    该去吃份简单的早餐了,然后去现场看看地基清理的进度。

    八点多,当洛珞来到食堂的时候,屋内已经飘满了各种食物的热气,基地的伙食还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早餐都是十分丰盛的,单是粥的种类就不下十种。

    至于午餐晚餐就更不用说了。

    标准高到什么程度呢,连他的医疗组也从来没提起过类似,考虑他营养需求单独搞个小灶这种事,就可见一斑了。

    “洛总!这边!”

    熟悉的浑厚声音在不远处响起,是副总工程师王世峰。

    他此时已经占了个靠边的位置,面前放着几碟小菜和一大碗粥,手里拿着个啃了大半的肉包子。

    洛珞点点头,端着简易的不锈钢餐盘走了过去。

    盘子里是白米粥、两个梅干菜肉包、一小碟酸豆角和几片酱萝卜——别管伙食有多丰盛,但早餐也吃不出多花哨的搭配。

    “您昨晚熬了快半宿,今早又去看数据了?”

    王世峰熟练地将盛着小菜的碟子往洛珞面前推了推,眼神里带着关切和不赞同。

    “没那么夸张”

    洛珞在王世峰对面坐下,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温热的肉馅香气总算唤醒了些食欲,他微微活动了下僵硬的脖颈:

    “就是例行数据检视,潮汐力修正那点微末偏移,处理完了就过来了,‘烛龙’的数据建模精度还不错。”

    他语气平淡得像在谈论天气,仿佛那0.3毫米的误差不是建立在巨量运算和精密推演之上。

    “微末……”

    王世峰咀嚼着这个词,忍不住摇头:

    “搁别的项目上,这点‘微末’可能都够开三天技术研讨会了,也就是您了,一眼盯穿。”

    “熟能生巧罢了。”

    洛珞低下头,专注地喝着碗里粘稠的热粥。

    温热的液体滑入胃里,带来些许暖意,也驱散了些许工作带来的紧绷。

    旁边桌传来了低低的议论声,几个年轻的技术员一边吃饭一边对着平板电脑上的结构图讨论着什么,不时用手比划着。

    “…龙鳞-G1的接口处导热系数实测值达标了,杜瓦基环应力监测点反馈良好…”

    “…昨天地基验收报告我传项目平台了,洛总应该看过了吧?听说昨晚他主控台灯一直亮着…”

    “…嘘…小点声,洛总在那边…”

    似乎察觉到了洛珞的存在,他们的声音立刻收敛了不少,但眼神还是不由自主地瞟向这边,带着敬畏和新奇,像是看着一座移动的技术奇观。

    跟其他项目不同,聚变工程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从材料到流体,从激光到磁场,不仅是实验科研人员,还有大量的相关工程师。

    经常有前一项还没结束的时候,后面的团队已经来到了基地。

    人来人往的,每次都有各种新人用同样的目光偷偷看着洛珞,有年纪成熟一些的老聚变人,带着学术崇拜,当然也有稍微年轻的,有种得见偶像的感觉。

    毕竟谁说搞科研的就不能看影视剧了,洛总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嘛,人家还能导能演呢。

    王世峰自然也注意到了那些目光,压低声音对洛珞说:

    “你现在可是基地的国宝了,所有人的精神支柱。”

    夸赞的话没说完,他就突然转言道:

    “所以说,即便张书记劝不动你,老魏他们也劝不动你,你好歹也得为关心你的人稍微缓一缓?”

    洛珞抬眼,看了看不远处那些年轻充满干劲的脸庞,又看了看身边这位像兄长一样唠叨的老工程师。

    他放下勺子,从旁边那个几乎不离身的保温杯里倒出一些深褐色的液体——依旧是医疗组特意调配的、据说能快速补充精力的药茶,带着清苦的气味。

    “我知道分寸。”

    他吹了吹杯中热气,缓缓啜饮一口:

    “你那边地基验收的数据我看了,D区的混凝土样本还要再追加一组,海风盐分渗透比模型预测的要快3个百分点,你待会去现场的时候,顺路把单子带给张工。”

    得,劝解无效,反手又布置一项工作。

    王世峰无奈地翻了个白眼,认命地点头:

    “行行行,我的洛总,饭还堵不住你的嘴啊,快把粥喝了,这酱萝卜今天腌得不错。”

    洛珞嘴角似乎微微弯了一下,微不可察。

    “还行,就是梅干菜的滋味差点意思,比不得那些老字号。”

    他说着,还是顺从地夹起一筷子酱萝卜送入口中,嘎嘣脆响。

    “海货供应怎么样?我看师傅用鲜虾皮提鲜粥底是个好办法,就是量少了点。”

    “哈哈哈,也就是你的项目啊,我干了这么多年工程,就没见过哪个基地动不动要海鲜供应的。”

    王世峰夸张地吐槽着,故意把声音放大了些,引得隔壁桌传来几声压抑的笑声。

    “这不是海岛嘛,还能缺的了这个?”

    洛珞轻笑着说道,经费充足是一方面,主要这不是有先天条件嘛,这不得好好珍惜一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哈哈哈,说的是啊。”

    王世峰附和的笑道。

    这小小的打趣似乎让空气中那份无形的紧绷感松弛了不少。

    早餐在相对轻松的闲聊中继续进行,话题从食堂伙食的咸淡扯到岛上又湿又咸的海风对设备的侵蚀,再跳到王世峰吐槽昨天夜里又被海军巡逻艇的探照灯晃了眼。

    洛珞安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应和两声,更多时候专注于补充能量。

    他就像一块高效的海绵,在这个短暂的休息间隙里,吸收着食物带来的能量,也无形中汲取着身边这个紧密围绕着“盘古堆”运转的巨大集体的生活气息。

    他知道,这看似平静的每一个早餐,都是奔向那个宏伟“点火”目标路上,微小却坚实的踏脚石。

    粥见了底,盘子也空了。

    洛珞用纸巾擦了擦嘴,站起身。

    “走吧,老王。”

    “好”

    王世峰三两口解决掉剩下的包子,也跟着站了起来,两边的司机随即跟上,今天两位领导都有各自的巡视任务。

    ……

    中午时分,指控中心弥漫着熟悉的轻微嗡鸣声,显示屏上复杂的模型参数流淌着幽蓝的光泽。

    洛珞巡查完回来,刚一进门,还没来得及脱下沾染着海风湿气和泥土气息的外套,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王世峰正拿着图纸站在中央控制台前,脸上带着一丝措手不及的局促。

    而在本该是他的位置上,正坐着两个人影——张云超书记,以及一位穿着考究夹克衫、面容威严但难掩疲惫的中年人。

    “洛总师,巡视完了?”

    张云超率先站起身,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但眼底深处比平时多了几缕沉甸甸的东西。

    “嗯,刚回来,张书记怎么亲自过来了?”

    洛珞脱下外套交给旁边的助理,快步走到控制台前,敏锐的目光在两人脸上扫过。

    时间正值傍晚换班间隙,指控中心工作人员不多,显得格外安静。

    “我先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咱们能源局的梁敬仁局长。”

    张云超率先介绍道。

    梁敬仁局长也跟着站起身,没有寒暄,单刀直入,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洛珞同志你好,我们刚从BJ开完最高层协调会,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找你,局面……已经彻底明朗化了。”

    此话一出,洛珞瞬间恍然,他大概猜到这两位领导今天的目的了。

    梁敬仁停顿了一下,视线从洛珞身上移向整个指控大厅,压低了声音:

    “我们,已经正式宣布退出ITER计划。”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洛珞身后的王世峰下意识屏住了呼吸,这个消息洛珞因为那场会议已经提前猜到了,但他可是一无所知。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可是曾经参与到东方超环建设工程中的,自然对此十分清楚。

    当时那么费劲的加入的,建造东方超环又花了那么多经费,这才几年啊,说退就退了?

    而另一边,尽管洛珞对国际聚变领域的博弈心知肚明,也在内部机密通报中预见过这个可能,但当“退出”二字被能源局局长如此平静又沉重地当面说出时,依旧有些惊讶。

    领导很果断啊,显然他是清楚这件事是谁来负责的,无论是张云超还是这位梁局长都没有权利做这么大的决定。

    是的,他当然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始末了。

    或者说,这次华方之所以敢于这么果断的退出,全是洛珞给他们的底气。

    虽然对于ITER的程序他一知半解,之前也不算清楚退出前他们能得到什么,退出后又会损失什么。

    但领导是十分清楚的。

    因此在之前只问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他们遭受到技术垄断、人才垄断甚至是进口材料垄断,凭现有的技术和材料,能否完成最终的试验堆点火。

    然后就得到了洛珞肯定的回答。

    人才和技术这两点自然不用说,不是他自傲,他一个人就完全把这两点全顶上了,至于材料……

    且不说他们完全没有依赖什么大宗进口的材料,即便是有,单单是一个50兆瓦的试验堆,怎么着也不至于被掐住脖子。

    这又不是像芯片一样的高精尖产品,而且需求量巨大。

    至于试验堆点火成功以后,他们势必要大量建造正式的聚变堆,那时候所需的大量材料……

    对此他们就只有呵呵了,那时候就不是谁拿着材料卡他们脖子了,而是他们握着能源的未来,让别人看他们的脸色了。

    而相比于洛珞的惊讶,其他人才是真的震动不已,甚至有些担心,退出ITER这意味着什么,指控中心内核心团队的每个人都无比清楚。

    “彻底?”

    洛珞的声音依旧听不出什么情绪起伏,只有眉头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瞬。

    “对,彻底退出。”

    张云超接过了话头,这种事虽然不用大肆宣传,但也没有什么保密的必要,尤其是在场的都是项目的骨干人员。

    毕竟国际新闻很快就会出来,全世界都会知道。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决绝后的疲惫和锐利并存的味道:

    “美俄在ITER会议上公开发难,拿黄泽岛的‘不寻常动静’做文章,试图扣帽子、压我们共享技术核心,交涉无果,底线被触碰,上面……没有犹豫。”

    梁敬仁局长点点头,目光重新聚焦在洛珞身上,那目光复杂无比,包含着对国家能源未来的忧虑,对眼前这位年轻总师的重托,还有一种沉重的、难以言说的背水一战的决心。

    “洛总”

    梁敬仁郑重的称呼道:

    “退出,是为了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也把我们逼到了悬崖边上,没有国际合作的幌子了,所有目光从今天起,只对准‘夸父工程’,只对准‘盘古堆’,它千万不能失败!”

    他的语气加重,每一个字都像沉甸甸的铅块落在洛珞的心头:

    “一旦失败,不仅仅是项目本身几十亿、几百亿投资的泡影,还有过去几年千千万万科研人员的心血付诸东流,以及我们的尊严。”

    “国际上会说,‘看,他们果然不行’,‘不自量力是必然的结果’,这会成为别人笑柄,成为国际能源谈判桌上我们永久的软肋!”

    “这关系到不只是科学,更是国家的脸面、民族的信心和未来几十年的能源自主根基,我们,包括你在内,没有任何退路了。”

    指控中心里落针可闻。

    窗外的工程灯光映在洛珞平静却深邃的眼眸里,他的目光扫过面前两位肩负重任的官员,再环视了一圈这个凝聚着无数智慧与汗水的指控中心,最后定格在显示屏上还在缓缓旋转的“盘古堆”三维模型上。

    “ITER……本来就没有提供给我们所需的关键技术壁垒突破。”

    洛珞的声音异常平静,没有激动,没有惶恐,带着一种近乎纯粹理性的冷静:

    “它的存在与否,对我们最终点燃盘古堆没有任何影响。”

    他顿了顿,看向梁敬仁和张云超:

    “我知道你们压力有多大,但压力,从立项之初就存在,现在无非是推掉了舞台之外的那层幕布,聚变点火这条路,依赖不了外人,能依靠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模型,自己的计算,还有——”

    洛珞伸手指了指窗外灯火通明的工地,那里,巨大的环形结构在吊臂下若隐若现:

    “——这些砖块、钢筋、电缆、还有无数工人和技术员打磨出来的禺谷,退出ITER,意味着我们节省了冗长的扯皮时间,更专注也更纯粹了。”

    “盘古堆点火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因此而降低半分,不……应该说无论是否退出,它都一定会成功。”

    洛珞反倒宽慰起了两人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盘古堆能够点火成功的,最有信心的应该就是他本人了。

    其他人的话,领导和张云超肯定是相信他的,否则也不会果断的做出决定。

    至于这位梁局长……可能确实心里没底吧,因此才会在这种时候,还专门拉着张书记一同跑过来,就为了听他怎么说。

    可见其内心是有些担忧的。

    因此最后一句话他说的十分肯定。

    梁敬仁局长深深地看了洛珞一眼,洛珞的想法完全正确,他确实对洛珞远没有张云超那么了解,对这个聚变堆能否成功也缺乏足够的信心。

    但此刻,听着年轻人话语中那股沉稳如山的自信,像一道无形的力量,稍稍缓解了他心中的那份焦灼。

    张云超也点了点头,在一旁嘱咐道:

    “你心里有底就好,但务必谨记,从现在起,我们输不起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点闪失,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他当然清楚洛珞的能力,他既然说没问题,那就毋庸置疑。

    但这件事太重大了,谁也没法保证百分百的成功,在点火之前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他也没有拦着这位老朋友。

    如果来见一面洛珞能让他心安的话,那就见好了。

    现在看来,效果应该确实不错。

    “明白。”

    洛珞简短回应,依旧是那副自信十足的样子。

    他的语气笃定,没有豪言壮语,却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两位领导交换了一个眼神,梁敬仁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几不可察的缓和。

    他们此行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而来,此刻,在这个海岛上,在这个年轻总工程师身上,至少看到了一种足以支撑这份重担的镇定和锋芒。

    “有什么困难,或者特殊需求,随时直接找我,或者找张书记。”

    梁敬仁最后叮嘱道:

    “夸父工程的优先级……是绝对的。”

    又交代了几句安全保密和物资保障的问题,张云超和梁敬仁才匆匆离去,他们的座驾很快便消失在通往基地外唯一道路的暮色中。

    指控中心重新恢复了工作节奏的嗡鸣。

    洛珞坐回自己的主控位,重新打开了潮汐力修正参数的文件。

    只有他自己清楚,他本来就没有什么退路可言,聚变堆点火必须成功。

    至于退出ITER,也许在其他人看来是孤注一掷,但在他看来,最多是往牌桌上多放上一些筹码。

    结果无非就是赢很多,以及……赢得更多的区别。

    虽然即便他们不退出,那几方也别想指着那张废纸一样的协议书,逼迫他们把技术交出来,但好在还维持着起码的体面,总归是可以谈谈条件的。

    但现在好了,彻底撕破脸把他们逼出来委员会。

    也不知道,当盘古堆点火成功的那天,ITER的几个成员国会作何感想,是不是会后悔这个鲁莽的决定呢。

    不过他可不会有一点同理心,恰恰相反,这是他十分喜闻乐见的事,有趣的很。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