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都市言情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第446章 前世害我至亲,重生送你全家

第446章 前世害我至亲,重生送你全家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办公室里恢复了之前的安静,只剩下键盘敲击的清脆声响和翻阅文件的沙沙声。

    没有人对司长刚才的举动表现出过多的关注,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工作里。

    这里是国院体改办,华夏经济政策的最高参谋机构之一。

    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天之骄子中的佼佼者。

    他们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习惯了用成果和报告来说话。

    刘清明收回目光,重新坐直了身体。

    他很清楚,一份关于能源消耗结构的分析报告,即便再出色,也不足以让他在这里真正站稳脚跟。

    这只是敲门砖。

    一块让他从“新人”变成“同事”,让上级从“知道有这个人”到“认可这个人的能力”的敲门砖。

    他真正的目的,远不止于此。

    与这些宏大的经济议题相比,刘清明更关心另一件事。

    一件迫在眉睫,足以影响整个国家运行的大事。

    新年的第一个月,空气中已经开始弥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紧张气息。

    国家疾控中心的正式挂牌成立,就是一个最明确不过的信号。

    刘清明记得很清楚,前世这个关键单位,是在三月份疫情已经初露端倪之后,才在仓促中组建起来的。

    而现在,整整提前了两个多月。

    这意味着,国家高层已经收到了预警,并且开始行动。

    应对灾害的黄金窗口期,被争取到了宝贵的两个多月。

    紧接着,京城各大交通枢纽,开始对进京人员进行不定点的体温检测。

    虽然规模不大,方式也比较原始,但这个姿态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刘清明在医疗方面是个纯粹的外行,他提不出具体的病毒检测方案,也画不出专业的防控流程图。

    但他相信,专业的人会做专业的事。

    他所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重生者的信息优势,在最关键的节点上,发出足够响亮的声音,让那些专业人士能够更早地行动起来。

    他记得,那场风波影响最大的区域,就是沿海和京津地区。

    如果国家能以雷霆之势迅速反应,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那么他之前通过各种渠道递上去的那些材料,所做的一切努力,就都有了价值。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这次事件的应对,可以为整个华夏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

    这套体系,将在未来二十年后那场席卷全球的更大风暴中,成为守护亿万生命的坚固堤坝。

    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不过,现在的刘清明,还远远够不到那个可以影响顶层决策的级别。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在体改办这个全新的平台里,尽快扎下根,让自己的能力被看到,让自己的报告能够被重视,从而一步一步,将自己的声音向上传递。

    以前在地方上,情况紧急时,他还能仗着吴新蕊的关系,直接一份内参送到京城。

    可如今反而不行了。

    这里是天子脚下,规矩森严,层级分明。任何越级的行为,都会被视为政治上的不成熟,甚至会断送自己的前途。

    这是吴新蕊在他来京城报到前,反复叮嘱过他的事情。

    身在局中,就要守局中的规矩。

    他观察了几天,发现综合调研司这个地方,和他以前待过的任何单位都不同。

    这里几乎没有职场社交。

    没有人会在下班后张罗着一起吃饭喝酒,也没有人会组织周末团建。

    每个人都像是一颗高速运转的齿轮,手头永远有处理不完的文件和报告。

    同事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工作。

    要么是围绕同一个课题,在小组讨论会上进行思想碰撞;要么是跨部门的研究会上,与计委、财政部这些兄弟单位的同僚们进行业务沟通。

    他所在的综合调研司,与计委的联系尤为紧密。

    刘清明心中有数,再过几个月,体改办就会和计委合并,成立一个权力更为集中的超级部门——发改委。

    在这段合并前的过渡期里,人事和业务都在变动,这恰恰是他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

    想要在这样的环境里脱颖而出,光靠埋头苦干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自己的人脉。

    在京城,刘清明真正能说得上话的,只有一个。

    国办的李明华。

    他是胡金平的大学同寝室友,关系铁得很。

    当初刘清明和胡金平在省委办宿舍里同住时,就通过电话,和这个李明华有过几次交流。

    后来胡金平调到云州,刘清明也时常与李明华保持着联系。

    相比于胡金平身上那股子文人的淡泊,李明华显然更适应体制内的生态。

    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业务能力,李明华都属于领导最喜欢的那一类。

    同样是京大毕业,同样是年近三十的年纪,胡金平还是个正科级的大秘,而李明华,已经是国办秘书二局的正处长了。

    到点就提,前途一片光明。

    刘清明入职之后,两人联系的机会更多了。

    但国办是中枢机构,比体改办还要繁忙,想要约出来见个面,并不容易。

    这事难不倒刘清明。

    他们综合调研司的工作,需要和各个部委打交道,国办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他找了个协调经济数据的由头,一个电话打到了李明华的办公室。

    公事公办,名正言顺。

    电话里,两人先是言简意赅地沟通完工作,刘清明才话锋一转。

    “李处,我是刘清明。”

    电话那头的李明华立刻笑了起来。

    “你啊,我就说这个声音怎么这么熟。到单位还习惯吧?”

    “托福托福,一切都好。就是刚来,人生地不熟的。”

    “嗨,这有什么,以后有事随时说话。”李明华很爽快,“正好,晚上有空没?别在外面吃了,来我家里坐坐,尝尝你嫂子的手艺。”

    “那怎么好意思,太打扰了。”

    “打扰什么!老胡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就这么定了啊,我把地址发给你。”

    李明华的直接和热情,让刘清明心里一暖。

    晚上,刘清明按照地址,找到了位于二环内的一个老旧小区。

    房子是九十年代建的筒子楼,墙皮斑驳,楼道狭窄。

    但这里是二环,寸土寸金。

    能在这里分到一套房子,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李明华的家在四楼,两室一厅的格局,面积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面容和善,气质大方。

    “你就是清明吧?快请进!老李在厨房呢,天天念叨你。”

    她就是李明华的爱人,陈岚。

    “嫂子好。”刘清明笑着打了声招呼,将手上提的果篮和玩具递了过去。

    他还准备了一个红包。

    李明华的女儿刚八个月大,白白胖胖的,正躺在摇篮里,睁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他。

    陈岚一点也不扭捏,大方地接过东西。

    “来就来,还带什么东西,太客气了。”

    她接过红包,顺手塞进了女儿的襁褓里。

    “替我们家宝宝谢谢刘叔叔。”

    这种不做作的态度,反而让刘清明感觉很舒服。

    厨房里传来炒菜的声音,李明华探出头来。

    “清明来了!先坐,马上就好!”

    很快,四菜一汤就端上了桌。

    都是些家常菜,但色香味俱全。

    “嫂子这手艺,能开饭店了。”刘清明尝了一口,真心赞叹道。

    “那当然了,你看看我,都让她给喂胖了。”李明华拍了拍自己的肚子,一脸得意。

    两人的吹捧让陈岚乐得合不拢嘴。

    她一边给两人倒上酒,一边抱着女儿,笑吟吟地问刘清明。

    “清明,听老李说你还是单身?有没有考虑在京城找一个?”

    “嫂子,我跟你说,我们单位好多优秀的女青年,你要是需要,我给你介绍介绍。”

    刘清明赶紧摆手。

    “谢谢嫂子关心,我已经有未婚妻了,过年就准备把事办了。”

    “哎呀,那真是可惜了。”陈岚一脸惋惜,“我还想着给你解决一下个人问题呢。”

    李明华在一旁笑。

    “你可得了吧,职业病又犯了。你当谁都跟你一样,在工会干久了,就爱给人保媒拉纤。”

    刘清明也跟着笑了起来。

    “那真是辜负了嫂子一番好意。”

    陈岚也就是随口一说,活跃气氛。

    经过她这么一打岔,屋子里的氛围更加融洽了。

    酒过三巡,刘清明端起酒杯,郑重地对李明华说。

    “李哥,我跟老胡是同寝,现在咱们又都在国院工作,这就是缘分。”

    “我初来乍到,很多事情都不懂,以后,还得您多提携关照小弟。”

    李明华与他碰了一下杯,一饮而尽。

    “清明,你要是这么说就太见外了。”

    他放下酒杯,看着刘清明。

    “如果不是我知道你的底细,我刚才差点就信了你是个刚出校门的愣头青。”

    陈岚好奇地问:“什么底细?”

    李明华对她眨了眨眼:“你不是最爱看‘全国十杰青年’的颁奖晚会吗?没认出来?”

    陈岚惊讶地张大了嘴,上下打量着刘清明。

    “你……你就是那个……那个最年轻的获奖者?”

    刘清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是凑数的那个。”

    “太谦虚了!”李明华摆摆手,“你的那些事迹材料,我们单位都组织学习过。扎根基层,从一个普通民警干起,最后带领一个国家级贫困乡脱贫致富。这可不是‘凑数’两个字能概括的。”

    陈岚恍然大悟,一拍大腿。

    “喔!我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最帅的乡长!我当时还跟我同事说,这小伙子长得比电影明星还好看,没想到就是你呀!”

    她看着刘清明的脸,“电视上化了妆,看着还没现在精神。”

    “怪不得,能从地方上直接调到国院来。”

    李明华给刘清明夹了块排骨。

    “体改办的工作,跟你在下面干,很不一样吧?”

    “很不一样。”刘清明点头,“压力很大,每天接触的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宏观政策,一点都不敢大意。”

    “压力大,也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被上面的领导看到。”李明华说,“对了,我有个大学同学,也在你们综合调研司,叫丁奇。你认识吗?”

    刘清明在脑海里搜索了一下。

    丁奇,正处级调研员,东北人。

    司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正处之一,平时话不多,看人总带着一股审视的意味,不太爱搭理他们这些新人。

    “有印象,丁处长是我们的前辈。”

    “他人还行,就是性子直了点,是个典型的东北人,业务能力没得说。你要是愿意,改天我组个局,你们认识认识。”

    李明华没有一上来就急着给他介绍人脉,而是在这顿饭吃得差不多,双方关系拉近了之后才提出来。

    并且,话说得很隐晦,留有余地。

    这就是体制内说话的艺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刘清明心里感激。

    “那太好了,李哥。司里的每一位同事都是我的老师,我正需要前辈们的提携。”

    这杯酒下肚,李明华的话也多了起来。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

    “清明,最近国办收到下面转上来的一份内参报告,我一看那个行文结构,那个叙事方式,就觉得眼熟。”

    刘清明心里猛地一跳。

    “是关于……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的?”

    李明华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点了点头。

    “对。”

    他看着刘清明,一字一句地问。

    “真会有那么严重?”

    刘清明沉默了片刻,迎着他的目光,郑重地点了点头。

    “李哥,我的判断是,只要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起来,把准备工作做在前面,就一定能防住。”

    李明华定定地看了他几秒钟,随即端起了酒杯。

    “明白了。”

    两个字,再无多言。

    严格来说,这份报告的内容现在还处于保密范畴。

    两人都是体制内的老人,深知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

    一个眼神的交汇,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来,喝酒。”李明华说。

    两人碰了碰杯,清脆的响声在小小的客厅里回荡。

    话题被默契地转开,但一种新的、更牢固的连接,已经在两人之间悄然建立。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