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第179章 虎啸洛都(7)

第179章 虎啸洛都(7)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晋王府里的火光,哪怕是在金墉城的城头,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司马攸看到远处的火光,面沉如水一言不发。

    但他没有下达任何命令。

    所谓敌不动我不动,司马孚的人马还没有动静,孟津渡那边的郡兵还没有大规模行军的迹象,便不是动手的时候。

    更关键的是,晋王府那边还没有人来传信。

    时间转眼就过了子夜。

    正在这时,金墉城城下有一骑,举着火把对城头喊道:“左卫将军,快去支援晋王府,有贼寇攻打晋王府甚急!”

    来了!

    摇晃火把的特殊动作,就是专门的暗号。

    司马攸悬着的心落了回去,对副将吩咐道:“点齐兵马,去支援晋王府!留下五百人守城!”

    “得令!”

    副将领命而去,很快,金墉城的城门就被打开,司马攸骑着马,带着大队禁军朝着晋王府方向而去了。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晋王府那边的火光,好像越来越小了。

    也不知道是过了多久,或许是一个时辰,或许是两个时辰,此刻天空已经由暗转明,已经可以不靠火光就能看到手指。

    金墉城内剩下的守军,几乎是人人犯困,不少人都在值守的哨位上打着瞌睡。

    忽然,金墉城北面靠右手边的那个城门,毫无征兆的被人从里面打开了!

    或许是司马孚派来的斥候潜入了里面帮忙开门,又或者是禁军里头有人被收买了。总之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快到守军根本来不及反应!

    “杀!”

    城外那支潜伏许久的野王郡郡兵鱼贯而入,在城内某些守军的策应下瞬间就杀上了城头,并在城头点起火光!

    在金墉城南门不远处待命的司马望,看到城头火起,终于松了口气。

    其实司马望之前跟司马孚提出过,不要妇人之仁,先把司马昭一家杀了再说。

    然而,司马孚却一直强调,要明正典刑,要让朝廷下圣旨,“堂堂正正”的处死司马昭一家,要以曹奂的名义开朝会,要走流程!

    这种固执,浪费了一个在半途截杀司马攸的机会!

    因为一旦提前动手,就会让司马昭下令急攻长乐公府。而长乐公府的府邸防御力极差,很容易就会被人突破进去。

    对于司马孚来说,无论怎么杀掉司马昭都无所谓,但不能天下大乱。

    不开朝会,不明正典刑的处决司马昭一家人,那接下来的就是各地都督烽烟四起!

    司马望显然不具备司马孚的政治素养,当然了,司马孚也不具备司马望敢于掀桌子的胆气!

    “动手!拿下金墉城,拥戴陛下回宫!”

    司马望大吼了一声,随即对身边的副将下令。

    司马攸在金墉城留下了五百人,然而却有人叛变,参与叛乱的人数数量不详。

    这座小城虽然极为坚固,但因为城门被人从里面打开了,又是被野王郡兵和司马望的右卫禁军夹攻,很快就陷落。

    城内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然而,当司马望面带笑容,得意洋洋的进入“曹奂”的卧房时,瞬间就傻眼了。

    “你是谁?怎敢冒充陛下!”

    司马望看着身形与曹奂无二,面容却完全不同的陌生人,一脸惊骇问道。

    语气里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哼!我不是陛下,那我是谁?”

    冒牌货理直气壮的说道,看向司马望一脸挑衅。

    他伸手在自己脖子上做了个劈砍的手势,似乎是说:有种你就往我脖子砍一刀啊!

    砍人,司马望是不敢的。

    他连忙对身边的亲兵吩咐了几句,随即退出曹奂的卧房,命人将这里看守好,又让两个信得过的亲信在里面寸步不离假曹奂,让他们盯着这个冒牌货,千万别让“曹奂”自尽了。

    安排完这些事情后,司马望就来到了金墉城城头,他的脑子里一片混乱。

    看着天空吐出鱼肚白,司马望明白,他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只是这一刻,司马望已经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处置超脱意料之外的变化。

    如果这是司马昭设下的圈套,那么对手下一步的计划将是什么呢?

    不知道,完全猜不到!

    但事情可能也没有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现在他们的兵马已经集中起来了,人数还不少!

    玩阴的玩不过,那就硬刚吧。

    司马望暗想。

    这一夜,是一个不眠之夜。就在司马孚和他小伙伴忙前忙后的时候,司马昭也没有闲着。

    晋王府的书房里,这位“重病缠身”的晋王,居然奇迹般的好转了不少,坐在桌案前不怒自威。

    整个计划的操盘手石守信,此刻也来到这里。

    桌案上摆着的,是一张详细得离谱的洛阳城平面图。

    “晋王,天亮后,司马孚便会亲自出马,簇拥着假曹奂,从金墉城出发,抵达洛阳皇宫。

    这件事已经无须质疑,问题只在于,他们会走哪条路线。”

    石守信用炭笔在地图上画了两个圈,一个是金墉城,一个是洛阳宫。

    他这番话,可谓是去粗取精,省略了兵变当中那些可控变量,省去了那些细枝末节,将复杂的问题降解最简单的程度:

    只要判断出司马孚在天亮以后的行军路线,剩下的,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这样就省略了将一大堆复杂问题丢给司马昭去处理的麻烦。

    如今司马昭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哪里来那么多精力去管这些杂事呢?

    不过即便是石守信已经把事情处理得这般简单了,司马昭依旧是反问他道:“你以为如何?”

    “下官以为,若是寻常之人,必然会走最近的路。

    那便是从金墉城南门出来,到建春门与闾阖门之间的宽阔大道,然后直接进入洛阳宫。

    这样最安全,最保险,我们几乎无法阻止。”

    石守信说了自己的看法,司马昭点点头,洛阳的地形他是知道的,然而,他内心深处,却不认为司马孚会这么选。

    一个至今为止,都在高呼自己是魏臣的人,真要这么如老鼠过街般将“曹奂”接到洛阳宫么?

    试问,他怎么过得去内心那道关?

    这样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居然这么短就结束了,整个洛阳城的人,压根就不可能看到他接曹奂入宫。

    那么,他接到的曹奂,是真的曹奂吗?

    或许是,但谁会承认呢?

    如果这样一般糊弄,司马孚都能接受的话,何不一开始直接派精兵,集中所有力量围杀晋王府呢?

    性格决定行为,司马昭显然不认同石守信的“普通人战略”,因为司马孚就不是个普通人呀!

    “如果真要如此,司马孚也就不是司马孚了。”

    司马昭叹息道。

    “晋王所言极是,所以下官认为,司马孚不可能这么草率就送曹奂进洛阳宫,更何况这个曹奂还是个假货。

    我若是司马孚,必定会带着大队人马,围着洛阳宫绕一圈,一直走到华美的云龙门前,再让守卫云龙门的禁军开门,迎曹奂入宫。

    如此,整个洛阳城,无论是世家大户,还是升斗小民,都会将簇拥曹奂巡游的队伍看得一清二楚。

    这样一来,声势就造起来了,即便是他手中的曹奂不是真的,也变成真的了。

    接下来,就是在太极殿内开朝会,到这一步,司马孚便已经赢了。

    所以,为了不走到这一步,我们现在,便要派出得力人马,在沿途某个地方设伏。”

    石守信手持炭笔,在广阳门和清明门之间的道路上画了一条线。

    “我们就在这条路上设伏,待天子的车驾抵达平昌门那条路的时候,便可以即刻点狼烟。

    掐头去尾打中间,将中间天子车驾附近的人杀得片甲不留。

    然后,再去搜捕漏网之鱼。如此,大事可成也!”

    石守信看向司马昭,言之凿凿的说道。他已经尽了全力,想了所有能想的办法。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昭说不行,那么他马上会找个机会润出洛阳,孤身上路去青州再去想别的办法。

    带不动的老登,就让他跟司马孚一起毁灭吧。石守信可没有什么妇人之仁的心思。

    还好,司马昭只是微微点头,看向一旁的李胤、司马骏、傅祗、司马炎、司马攸、羊琇等人,然后开口问道:“诸位以为如何?”

    坐在角落的文鸯插嘴道:“计划是很好的,但谁去设伏呢,谁去冲阵呢,谁去堵路呢,谁去抓捕漏网之鱼呢?”

    司马昭有些意外的看了文鸯一眼,这个人他记得,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对方吓死了司马师,他才有机会上位的。

    所以司马昭没有计较文鸯的多嘴,他对恩人还是很大方的。

    而且,文鸯也是说到点子上了。

    光计划定下来了还不行,后面每个人怎么分配任务才是最关键的事情。

    司马昭看向司马骏说道:

    “右将军,你带着文鸯,还有右军兵马,在这条路上设伏。

    但见狼烟起,文鸯便带锐卒冲阵。

    记住,不要留活口!哪怕跪地请降,也要照杀不误!”

    这次,司马昭可是动了杀心!

    说完,他又转过头看向傅祗道:“傅太守,你带本部人马,攻打长乐公府邸,还是那句,不留活口!事后,一把火将宅院烧了。”

    接着,司马昭又对司马攸道:“你与司马伷合兵一处,你带兵堵住云龙门,司马伷带兵堵住广明门那边的退路。”

    “晋王,如此安排甚好,只是我想让石守信在我军中,到时候方便指挥联络。”

    司马骏指了指石守信,对司马昭提议道。

    “准了,就让石守信跟你一路吧。”

    司马昭随口应承了一句。

    他又看向自己的长子司马炎,想了想,最后还是叹了口气,对司马炎说道:“你带着府里的家奴去搜捕逃犯,打扫战场吧。若是抓到了人,不要杀了,带回来,送到司隶台的监狱就行了。”

    司马昭给了司马炎一个没有危险,又方便卖人情的任务。

    众人皆是领命而去,书房里,便只有司马昭和李胤二人了。

    “你这女婿,真是不一般啊,难怪当年你不肯给我这个面子。”

    司马昭看向李胤感慨道。

    李胤却是笑道:

    “当年晋王放了石守信一马,没有追究他的罪过,便有他今日出谋划策。

    这何尝又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呢?”

    听到这话,司马昭也释然了,只是轻轻摆手,却没有反驳李胤的话。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