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魏晋不服周-> 第193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第193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在司马昭看来,让群臣,或者说自己手下那帮亲信,联名写一封“劝退天子”的奏章,应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王浑找裴秀商议此事,希望裴秀拿出一个“上天示警”的方案时,裴秀居然想也没想,一口回绝!

    按照王浑的想法,先让善于卜算的裴秀,抛出一个上天示警的引子,再让群臣们商议对策,最后才得出“天子失德”的结论,联名上奏让曹奂退位。

    这件事就算办成了。

    只不过,裴秀不同意,他认为:天道无常,凡人难测。

    如果今天流星坠地,就说天子无德要退位让贤。

    那明天地震了,是不是也要让新君也退位呢?

    这种事情干不得,将来后患无穷。

    被裴秀这样直接拒绝,是王浑没想到的。

    首倡不是不可以,然而,代价是什么呢?

    代价是身后名,是被史官们口诛笔伐!是冥冥之中自有天谴!

    不事前谈好条件,就这么稀里糊涂的首倡,可不是一个好主意。

    王浑只得悻悻离开了裴秀的府邸。

    回家以后左思右想,王浑反复揣摩裴秀说过的话,他得到了三个字:得加钱!

    初战不利,王浑又去找陈骞,想让这位三朝元老出来首倡。也不扯什么“受命于天”之类的鬼话了,让他直接说天子无德,应该退位让贤便是。

    “不妥啊。”

    陈府书房里,陈骞一边摸着自己下巴上的胡须,一边摇头叹息,直接拒绝了王浑。

    “陈司徒三朝元老,德高望重,此事非您莫属!”

    王浑恳求道,给陈骞戴高帽子。

    王浑虽然世家出身,但自为官以来多在军中任事,作风果决不喜欢拖泥带水的。这也是司马昭那么多亲信,却选择王浑的原因。

    面对老神在在的陈骞,王浑急了。然而,陈骞却是再次叹息道:

    “陈某已经年迈,对权势地位已经不在意了,所忧虑者,不过是子孙与身后名而已。

    当年我出仕担任尚书郎时,还是武帝(曹操)掌控霸府。又历经数朝,到今日天子已经是曹奂,陈某可以说是吃着曹氏的俸禄才有今日。

    晋王要改朝换代,这个陈某无力阻拦。可正因为我历经数朝,首倡才是不妥。”

    王浑秒懂。

    陈骞这老东西嘴里喊着的是主义,心里盘算的却都是生意。

    一个自当官开始就是曹魏臣子的老登,第一个站出来逼迫天子退位,将来世人会如何看他?会如何看待他的子嗣?

    要出来当恶人,就要有使唤恶人的价码。司马昭对亲信们都没有开出具体的价码,只是说“称帝后你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大家都不是第一天出来混的,皇帝还不差饿兵呢!不谈好条件,谁愿意第一个站出来干这种得罪人的活计?

    “王某叨扰了,告辞。”

    王浑已经明白,他不需要再找下一个了,回去向司马昭禀告情况才是真的。

    陈骞已经非常委婉的告诉他:曹魏宗室那都是他的挚爱亲朋,所以,得加钱!

    等王浑来到晋王府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司马昭没有休息,依旧是在书房里办公,冥思苦想着,该如何调度关中以及陇右地区的兵马与汉中的兵马换防,如何调整人事任命。

    可谓一个头两个大。

    在洛阳宣布改朝换代不是难事,但是要让各地的部曲,都顺理成章的放下曹魏的军旗,换上晋国的新军旗,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野心家们趁机喊“清君侧”,在边镇起兵后割据一方,也是一条上进之路。此前毌丘俭与诸葛诞他们已经在淮南试过这一手了。

    所以司马昭准备让各地都督与刺史来洛阳参加开国大典,也有这方面的因素在里头。各地军政大佬齐聚洛阳,这可能发生的叛乱,也就被消弭于无形之中了。

    听下仆说王浑求见,司马昭心中就凉了半截。

    让群臣倡议天子退位让贤,本就是改朝换代里头相当不好办的事情。才几天时间王浑就回来禀告,那显然是事情卡在路上没办好。

    “玄冲(王浑表字),事情办得怎么样了?”

    王浑进了书房以后,司马昭将手中的名册放到桌案上询问道,面沉如水一看就是心情糟糕。

    “殿下,朝臣们对这件事都颇有微词,卑职以为,暂时没有推进的办法。”

    王浑实话实说道。

    司马昭没有发火,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然后坐直了身体问道:“详细说说。”

    王浑便将裴秀与陈骞的话几乎原封不动的叙述了一遍,并没有添油加醋。

    “你以为如何?”

    司马昭看向王浑问道,并没有评价裴秀与陈骞二人的行为。

    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

    说实话司马昭可能不高兴,敷衍回答又可能直接激怒对方,左右都是为难。

    王浑沉思片刻道:“无论是裴秀也好,陈骞也罢,他们都是担心事后得不到封赏。不如晋王先封赏二人,作为千金买骨之用。有了榜样,自然是不缺后继者,下官也能继续推进这件事。”

    “你先歇两天吧,孤有事会传你的。”

    司马昭点点头道,面无表情看不出喜怒。

    但王浑推测,他心中多半是不痛快的。等王浑走后,司马昭这才看向刚刚手中的名单。

    裴秀和陈骞的事情不过是管中窥豹罢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和他们类似的想法。

    反正,已经要改朝换代了,那么不给好处,这些人就会直接躺平不动。若是改朝换代后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那也不排除他们会搞些事情出来。

    还是要给好处才行啊!

    司马昭长叹一声,有种浑身被牵扯住的无力感。

    群臣们拥戴司马昭当权臣,和拥戴他当皇帝,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

    事实上,对于那些权贵们来说,这天下没有皇帝,或者如现在这般是个没有权势的儿皇帝,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司马昭上位,并不是天然就对他们有利,除非能得到额外的利益。

    因为司马昭当皇帝后,会摄取更多的利益,这些利益只能来自于其他地方,甚至可以说就是这些权贵们的自留地!

    皇帝强势就会中央集权,而中央集权很明显会损害权贵们的利益。

    如果说要在司马昭和曹奂里面硬是选一个当皇帝,那除了司马氏以外的所有权贵,都会选曹奂这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裴秀和陈骞都是司马昭的亲信,此刻却不愿意站出来倡议天子退位,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人性便是如此。

    司马昭左思右想,最后在桌案上铺开大纸,开始写信。他要让出一部分利益,劝说裴秀和陈骞。

    司马昭现在正在写的这两封信,分别是给这两个人的,对他们“晓以利害”,并承诺具体的好处,就看裴秀和陈骞上不上道了。

    之所以要写信而不是叫来当面谈,便是避免直接撕破脸。司马昭可不想直接谈崩!

    写信被拒绝,还有回转的余地。

    当然了,现在谁不给司马昭面子,登基以后,也别怪他不给面子了。

    司马昭提起笔写信,笔走龙蛇,只觉得写到纸上的字,都是金色的,流淌着财富,每一笔每一划都价值连城。

    ……

    距离秋收只有一个多月了,石守信也是忙着部署青州的事情,恨不得一个人砍成两半用。

    这天一大早,他便将军中诸将都叫到了府衙开会。开工之前先画饼,这也是应有之意。

    大家有盼头,做事情就积极,要不然只会磨洋工,最后落得双输。

    书房内,石守信坐在主座上,他环顾众人道:“如今我已经是青州刺史,你们也是该当别驾的当别驾,该当都尉的当都尉。我没有亏待你们吧?当初我在汉中所言,如今是不是都兑现了?”

    他脸上带着微笑,众将听到以后,都齐刷刷跪下,抱拳表忠心道:“使君仁义无双,我等皆以您马首是瞻,您让我们打谁我们就打谁!”

    大家一致表忠心支持石守信并不奇怪,因为这年头兵荒马乱的,早就是礼崩乐坏。

    找个言必信行必果的老大太不容易了。

    石守信当了青州刺史以后没有矫情,更是不给本地大户面子,大肆给自己麾下亲信封官。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石守信知道他的权力都是来自于自己手下的世兵,而非是司马家,所以有了本钱以后就及时回馈了这些人。

    可谓是人间清醒!

    这一招效果也很好,没有石守信点头,司马昭连他手下一个兵卒都使唤不动。

    “唉,可惜啊。”

    石守信一个劲的摇头。

    “使君是有什么烦忧么?不妨说出来,现在我等都在这里,一定为您分忧。”

    长史李亮对石守信作揖行礼道。其他人也跟着应和,完全不做他想。

    “你们都吃饱了,可是军中士卒们,都还饿着呢。

    石某当了刺史,除了一些浮财外,他们也没落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于心不安呐。”

    石守信长叹道。

    听到这话,袭祚一脸疑惑问道:“使君仁厚我等都是佩服之至,不过赏赐已经给了,就不必再费周章了吧?”

    他这话说得也不算隐晦了,世兵制本身就是一种剥削极重的制度,将领们可以控制手下人兵将的生死。

    袭祚等人拿了大头,已经心满意足了,压根不关注自己部族内那些佃户们怎么样。

    即便是石守信要赏赐,也该赏赐他们这些将领才是,给底层的人好处那算什么?

    “我想实行均田,让军中士卒们,他们的家人都可以耕者有其田。

    只要一家人里面有一个人当兵,便可以免租百亩。你们以为如何?

    这只是粗略的想法,细则可以慢慢商量。”

    石守信环顾众人询问道。

    听到他的解释,包括李亮在内,众人都是面面相觑,一脸不可思议。

    现在的世兵运作模式,是他们各家麾下士卒,家眷都住在一起,将耕作得到的物产集中起来,由他们这些人决定谁分多少。

    兵就是民,民也是兵!

    财富一级一级分下去,最底层的那些,和他们本族没有血缘关系的佃户,自然是混得最差的。

    可是石守信提出来参军的家庭可以耕者有其田,可以免租,那就意味着,他们的部曲里面,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就不得。

    再也不是血缘与亲疏关系,来决定各自的地位了,就看谁家对军队贡献大!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从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去看,得到的结论也会完全不一样。

    发现众人都不说话,石守信反问道:“诸位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石某只是希望跟着我混的弟兄们,不要打了胜仗却连饭都吃不饱。”

    无人回答,在场所有人都是陷入沉思之中,没有人愿意主动揭开这块遮羞布。

    地从哪里来,众人都不操心。

    他们手中的刀快得很,石守信又顶着刺史的官职,要不来土地,他们就直接明抢,整个青州没有人干得过他们!

    给部将士卒们分田也是好事,参军可免租也是好事,都是好事。

    但这些加在一起,对于这些世兵制将领本人和他们的家族来说,可就未必是好事了!

    甚至是在断他们的根基!

    如果按照石守信的设想去实行,这便意味着,他们的部下将来会以石守信的命令为首,其次才是顾忌到本族的血缘与亲疏关系。

    这些世兵将领和他们的亲族,以后也无法在部曲内作威作福,肆意掠夺部曲内佃户们财货了。

    这怎么能是好事呢?

    然而,石守信现在提出来均田和免租,表达出了敞亮的态度,而且完全没有阻塞言路,大家有什么建议都可以提嘛,根本就不忌讳什么。

    有道理就说道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话,就按计划执行,道理越辩越明!

    石守信的计划可谓是阳谋中的阳谋!

    他们这些世兵将领,在这间屋子里面,处于大多数。

    可是若把问题摆在整个军中,那几乎所有人都会站在石守信这边。

    石使君反倒是成为了绝大多数!

    人心向背如何,几乎是不需要质疑的。

    这让袭祚等人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甚至都不敢开口。现在反驳的话,传出去会对自己名声不利。

    眼见无人说话,石守信长叹一声道:

    “事关众人的福祉,不能轻易决定,我会派人将这件事公之于众,不会藏着掖着。

    你们回去以后,也都去下面问一下,看看你们的部曲,特别是那些普通的士卒,究竟是怎么想的。

    这件事三天后再议吧。”

    石守信轻轻摆手说道。

    众将皆是缓缓走出府衙书房,一个两个,脸上都带着深思之色。

    只有并无多少家族部曲,此刻担任别驾的孟观留了下来。

    “使君,孟某感觉众将似乎都不怎么高兴啊。”

    孟观轻叹一声道。

    石守信点点头道:“不高兴是必然。以前可以当土皇帝,躺着就能有人伺候。现在不得不卖大力气才能建功立业了,心中不舒服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他脸上闪过一丝冷笑。

    这就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现在世兵将领们又是部族首领,又是朝廷官员,他们将来有人冒头的话,是可以取代石守信本人的。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石守信拿麾下部曲的土地所有制开刀,势在必行。

    “使君仁厚,所谓大势不可逆。不如在孟某麾下部曲中先推行,反正,我没那么多亲族在军中,使君以为如何?”

    孟观对石守信作揖行礼问道,石守信给了他一个别驾的官职,他是知道感恩的。

    什么叫亲信?

    关键时刻站出来第一个支持,事后拿最丰厚的赏赐,这才叫亲信啊!

    “嗯,你办事我放心。”

    石守信拍了拍孟观的肩膀,继续感慨叹息道:

    “单个人啊,是挡不住大势的。家中有人从军便能免许多地租田租,多余的都是自家所有,谁会不爱这个呢?

    将来就算这些世兵头领们还想吃拿卡要,底下的人知道我这个刺史有这样的政策,他们也不会继续沉默下去的。

    一个人面对汹涌的民情,他又能做什么呢?”

    “是啊,如果手底下人都反对,一个人又能如何呢?”

    孟观点点头道,对此深以为然。

    石守信在前往洛阳接受封赏之前,先出台稳住基层的土地新政,可谓是深思熟虑。

    他即便是不在青州,麾下将领们想搞事情,底层也无人会响应。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