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wangshugu.info

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手机阅读

望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七岁熊孩子,老朱求我登基-> 第三百零五章 继续延伸

第三百零五章 继续延伸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章节报错

    当火车驶入北平站时,炉膛内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夜空。

    朱雄英扶着发烫的车窗,望着铁轨尽头欢呼的人群,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沿的铁锈。

    方才两刻钟过卢沟桥时,车厢突然剧烈颠簸。

    若非朱棣及时抓住他的胳膊,案上的茶盏险些翻倒——那处铁轨衔接处的铆钉竟松脱了半寸。

    “四叔觉得如何?”朱雄英转身时,脸上已恢复惯常的从容。

    朱棣正对着车头喷出的白汽出神,闻言猛回过神:“神物!简直是神物!想当年我率军北征,单是粮草转运就要耗费半月,如今这铁龙一日便到……”

    “可它还不够完美。”朱雄英打断道。

    目光扫过随车而来的工匠头目:“方才过卢沟桥时,第三节车厢的轮轴异响,你听见了?”

    工匠头目额头冒汗,连忙跪地:“殿下明鉴,是小人查验疏漏。轮轴轴承用的青铜虽经淬火,却耐不住长途高速摩擦,怕是已磨出细痕。”

    “不止如此。”朱雄英弯腰捡起块从车底掉落的煤渣。

    “炉膛燃煤未能充分燃烧,黑烟太浓,既浪费燃料又遮挡视线。还有制动系统,下坡时全靠人力扳闸,若遇紧急情况,根本来不及反应。”

    一连串的弊端被点出,原本喧闹的站台瞬间安静。

    朱棣这才回过味来,方才只顾着兴奋,竟没留意这些隐患。

    他看向朱雄英的眼神多了几分凝重:“大侄儿早有察觉?”

    “试乘便是为了挑错。”朱雄英将煤渣掷于地。

    “传我命令,宝源局连夜整改。轴承改用格物苑新炼的百炼钢,炉膛加装通风铁栅,制动系统……让学子们参照水闸原理,设计机械连动装置。”

    三日后,北平至皇城的火车再次试运行。

    朱棣特意带着几位军中将领登车,想让他们亲眼见识这等利器对边防的意义。

    车行至中途,突然遇上下坡,只见工匠拉动新安装的铁制拉杆,车厢底部传来“咔咔” 声响,车轮竟真的缓缓减速。

    “妙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抚掌赞叹!

    “若是粮草能如此迅捷运抵边关,我大明铁骑何愁不能直捣狼居胥!”

    朱雄英却望着窗外掠过的荒原沉思。

    昨夜收到北平卫传来的急报,草原残部趁秋高马肥,又在边境袭扰,劫掠了三个牧民部落。

    若是铁路能修到草原边缘,驻军便能快速驰援,何须再让百姓遭此劫难?

    回到皇城的当晚,朱雄英在御书房铺开地图。

    手指从北平一路向北,划过长城沿线的独石口、张家口,最终停在草原深处的哈拉和林。

    那曾是蒙古帝国的都城,如今虽已荒废,却是控制漠北的咽喉要道。

    “殿下,深夜唤臣前来,可是为了煤炭新政?”杨士奇捧着卷宗进来时,见地图上满是朱笔标注的红点,不由得一愣。

    “煤炭之事暂放一旁。”

    朱雄英指着地图道:“你看,从北平修铁路至哈拉和林,需多少民夫?多少铁轨?”

    杨士奇瞳孔骤缩:“殿下三思!北平至皇城的铁路已耗银三百万两,征调民夫十万。

    若再向草原延伸,沿途戈壁荒漠,地势复杂,耗资怕是要翻三倍!”

    “钱能解决的事,都不是难事。”

    朱雄英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天边残月道:“你可知漠北牧民每年遭鞑靼掳掠多少次?

    可知运粮队穿越戈壁时,十有三四会被风沙吞没?

    修到草原,不仅能驻军护民,更能让中原的布匹、茶叶顺着铁轨运过去,换他们的牛羊、皮毛,这比单纯用兵更能稳固边疆。”

    杨士奇沉默片刻,终是躬身道:“臣明白了。只是征调民夫之事需谨慎,去年修铁路已动用不少民力,若再强征,恐生民怨。”

    “不是强征。”朱雄英转身,眼中闪着精光道:“凡愿往草原修铁路者,每日发工钱五十文,管三餐,且免除家中三年赋税。

    另外,从山西、陕西迁去的移民,若参与修路,可额外分得二十亩草场。”

    这道旨意传出时,整个北方都沸腾了。

    山西大同等地的百姓,饱受鞑靼袭扰之苦,听闻修路能护家还能得实惠,纷纷扛着锄头赶往北平。

    短短半月,报名的民夫便突破了十五万。

    开工那日,朱雄英亲赴北平城外的起点站。

    只见黑压压的人群中,有面黄肌瘦的农民,有曾遭劫掠的牧民,甚至还有几个懂些营造技艺的匠人。

    一位须发斑白的老汉握着铁锹,颤声道:“殿下,俺儿子就是被鞑靼人杀的,俺这条老命拼了,也要把铁路修到他们老巢去!”

    朱雄英扶起老汉,从工匠手中接过第一根铁轨:“诸位乡亲放心,朝廷绝不会亏待你们。

    格物苑的学子会随队指导,医官也会常驻营地。待到铁路通车那日,咱们一起坐着火车去草原看日出!”

    欢呼声浪中,第一根铁轨被稳稳铺在地基上。

    朱棣亲自抡起大锤,将铆钉砸入枕木,火星溅在他的亲王蟒袍上,竟毫不在意:“大侄儿,这铁路修通之日,我请你喝草原上最烈的马奶酒!”

    然而,草原铁路的修建远比想象中艰难。

    刚出独石口,队伍便遇上了连绵的戈壁。

    烈日当空时,铁轨被晒得滚烫,徒手触碰便能烫出水泡;

    到了夜晚,寒风如刀,不少民夫冻得蜷缩在帐篷里瑟瑟发抖。

    更麻烦的是水源,有些地段要走数十里才能找到一处咸水泉,喝得人上吐下泻。

    消息传回皇城,杨士奇急得满头大汗:“殿下,已有数百民夫病倒,再这样下去……”

    朱雄英却异常平静:“传旨,让格物苑赶制一批双层帐篷,外层涂桐油防雨,内层铺羊毛御寒。

    另外,派工部官员带着钻井工具前往支援,戈壁之下必有地下水。”

    他顿了顿,又道:“再从江南调十万担茶叶过去,让民夫每日煮茶饮用,可防水土不服。”

    这些措施果然奏效。

    当带着羊毛衬里的帐篷送到营地时,民夫们摸着厚实的布料,眼眶都红了。

    钻井队更在一处沙丘下打出了甘甜的井水,喷涌的水柱让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可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铁路修到一片沼泽地时,铁轨刚铺好就陷了下去。

    负责监工的官员急得团团转,只得快马加鞭向皇城求援。

    朱雄英接到奏报时,正在格物苑看学子们试验新的火车头。

    经过改良的炉膛已能让煤炭充分燃烧,冒出的白烟远比之前稀薄。

    “沼泽地?”朱雄英沉吟片刻,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奇怪的图形,“让他们用松木打桩,再铺上三层铁轨交错的路基,就像……就像给铁轨穿上铁鞋。”

    学子们围过来看图纸,其中一人眼睛一亮:“殿下这法子妙!松木泡在水里不易腐烂,交错的铁轨能分散压力,定能让路基稳固!”

    三个月后,当朱雄英再次踏上草原铁路的施工现场时,只见沼泽地上的铁轨已稳稳架起。

    民夫们正哼着小调,将新运来的铁轨向前延伸。

    远处的帐篷营地炊烟袅袅,医官带着几个学徒正在给民夫们诊脉。

    “殿下!”一个皮肤黝黑的少年跑过来,手里捧着块亮晶晶的矿石,“俺们在前面的山坳里发现了这个,能点燃呢!”

    朱雄英接过矿石,放在鼻尖闻了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这竟是露天煤矿!

    草原铁路沿线竟有如此丰富的煤炭资源,日后火车的燃料便无需从中原转运了。

    “好小子,立大功了!”朱雄英拍了拍少年的肩膀,“去告诉管事的,给你记头功,赏银五十两!”

    少年欢呼着跑开,朱棣从后面走来,心中对侄儿的佩服,根本就无法用言语表达。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